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
《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 《应用实验心理学》导言复习题 (2006-11-03 20:20:59) 分类: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导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一、名词解释 心理实验、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自我观察 法、费希纳、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单项选择题 1 . “实验心理学” 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 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 B. 1862 C. 1879 D. 1917 2 . “实验心理学 ”一词是冯特在他的( )中首先 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B. 《心理物理学纲 要》 C. 《实验心理学纲要》 D. 《民
2、族心理学》 3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开始于()。 A. 古希腊 B. 18世纪中叶 C. 19 世纪中叶 D. 20 世纪初 4 .从()开始,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 家研究了一些感知范围内的问题。 A. 17 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 世纪初 5 . ( )年,赫尔姆霍兹用反应时间测量了神经 传到的速度。 A. 1850 B. 1860 C. 1862 D. 1879 6 .对于冯特来说,心理实验就是系统的( )。 A. 观察 B. 测量 C. 实验 D. 自我观察 7.在冯特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 的( )
3、。 A. 人的心理 B. 人的意识 C. 直接经验 D. 间 接经验 8 .冯特的实验法又称作( )。 A. 观察法 B. 直接经验法 C. 间接经验法 D. 内省实验法 9 .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的阶段, 实验中提出了 ( ) 作系统的自我观察的计划。 A. 实验者 B. 被试者 C. 研究者 D. 冯特 10 .冯特坚决反对用实验方法研究()。 A. 高级的心理过程B. 低级的心理过程C. 感 知觉 D. 反应时间 11 . 20 世纪初,华生提出心理学要把研究重点 放在( )上。 A. 感知觉 B. 意识 C. 客观行为 D. 高级心理 过程 12 . 20 世
4、纪 50 年代出现到 70 年代成为美国心 理学实验研究主要方向和领域的是( )。 A. 行为主义 B. 完形主义 C. 人本主义 D. 认 知心理学 13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随着()的诞生和 发展, 心理学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 的科学。 A. 实验心理学 B. 认知心理学 C. 生理心理学 D. 思辩心理学 14 . 1917 年,陈大齐在( )建立了中国的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 A. 燕京大学 B. 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C. 北京大 学 D. 东南大学 15 .()年,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 会成立。 A. 1917 B. 1920 C. 1
5、921 D. 1929 16 . ( )年,中国的第一个心理系在南京成立。 A. 1917 B. 1920 C. 1921 D. 1929 三、简答或论述 1 .实验法与观察法相比有什么特点? 2 .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3.简单评介费希纳在实验心理学史上的贡献 4 心理学物理学方法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5.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之前的心理实验有什么 特点? 6 评介冯特在实验心理学史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7.建国后中国的实验心理学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8 科学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9.如何理解研究者的主观性?如何克服研究者 的主观性? 《应用
6、实验心理学》第 1 章复习题 (2006-11-03 20:19:43) 分类: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第一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 自变量、因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 量、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指示语、随机化原 则、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实验者效应、安慰剂 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 二、单选选择题 1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方程式是( )。 A. R=f(S) B. R=f(S,O) C. S=f(R) D. R=f(O) 2.关于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信度高,效度也高B. 信度高,效度低 C. 效度低,
7、信度也低D. 效度高,信度也高 3 .实验设计中主要要根据()和实验要求的操 作来选择合适的被试。 A. 实验者的工作精力 B. 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C. 实验最终目的 D. 时间限制 4 .实验要求的精确性越高,样本数要求()。 A. 越少 B. 越多 C. 尽可能小 D. 无所谓 5.在暗室或隔音室中进行心理实验,是采用了 ( )控制额外变量。 A. 恒定法 B. 平衡法 C. 消除法 D. 匹配法 6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实验组参加实验,控制组不参加实验B. 实 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 C. 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控制组接受 D.
8、 控制组无关变量被控制,实验组不控制 7 .实验中采用“ ABBA” 方法编排实验是为了克 服( )。 A. 实验者效应 B. 被试者效应 C. 系列效应 D. 偶然误差 8.被试参加两个实验A和B的顺序按照“ABBA 进行是利用了( )方法控制系列效应。 A. 消除法 B. 恒定法 C. 平衡法 D. 匹配法 9.在心理实验中主试对被试最直接的干预就是 通过( )。 A. 分组 B. 施加自变量C. 控制无关变量D. 指示语 10.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 A (三个水平A1、 A2、A3)和自变量B (两个水平 B1、B2)对某 种心理活动的影响,于是抽取30 名大学生
9、,随 机分成相等的第一、第二、第三组, 实验安排是: 第一组先做A1B1 ,再做A1B2; 第二组先做A2B1 ,再做A2B2; 第三组先做A3B1 ,再做A3B2。 则此实验设计为()。 A. 组间设计 B. 组内设计 C. 非实验设计 D. 混合实验设计 其中的组间变量为( )。 A. A B. B C. A 与 B 都不是 D. A 与 B 都是 三、简答或论述 1 .心理实验有什么特点? 2.常见的反应变量的种类有哪些? 3.常见的额外变量控制方法有哪些?研究中为 什么要控制额外变量? 4.心理实验课题的来源有哪些?(选择心理实 验课题的途径有哪些?)
10、 5 . 心理学研究中, 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6.文献检索与分析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 7.为了达到实验研究的目的,如何制订实验的 指示语? 8.什么叫做组间设计?它有什么优缺点? 9.什么叫做组内设计?它有什么优缺点? 10 . 怎样确定一个研究变量, 是作组间设计还是 作组内设计呢? 11 . 实验实施中, 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12 .心理学的研究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13.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的“引言 ” (方法 / 结果 与分析 / 讨论/ )主要要写什么? 14 .选择题第10 题中表述的实验设计合适吗? 试说明之。 四、实
11、验设计与计算(学习要求) 1 .设计一个实验,考察年龄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说明: 自变量、 因变量、 额外变量与控制方法、 统计方法)。 2 .组间设计的t 检验;组内设计的 t 检验。 3.混合设计的实验设计模型(不要求进行方差 分析的计算,但要知道方差分析表的组成)。 4.举例说明如何分析具体实验中的自变量、因 变量、额外变量控制方法等?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 2 章复习题 (2006-11-03 20:18:11) 分类: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第二章 多因素心理实验设计 一、名词解释 重复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混合实验设 计、区组实验设计
12、、拉丁方实验设计、 2k 析因 实验设计 二、单项选择题 1 . 2刈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实验被试组数是 A. 2 B. 3 C. 5 D. 6 2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中,各种实验处理条件下 的被试人数。() A.必须相等B.不能相等 C.尽量接近D.可以随意安排 3 .多因素重复实验设计中的被试组数 ° () A.等于1 B.等于自变量数 C.等于自变量的水平数 D.等于自变量的水平 数相乘 4 .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下列能够作为组内变 量的是。() A.年龄变量B.性别变量 C.适应性强的刺激变量 D.适应性很弱的刺激 变量 5 .在重复实验设计中,下列原因引
13、起的数据变 异不能从残差项中分离出来的是 O () A.自变量的主效应B.自变量的交互效应 C .被试间的差异效应D.其他随机因素的效 应 6 .与重复实验设计相比,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所 需要的被试一般 O…() A.较少B.较多C.相等D.无规律可循 7 .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机体变量不能作为 。 () A.组间自变量B.组内自变量 C.准自变量D.因变量 8 .区组实验设计中的区组变量一般是 ° () A.自变量B.因变量C.额外变量D.时间变 里 9 . 一般来说,在拉丁方实验设计中,除考察的 自变量外,研究者还需要对 ■个额外变量的 影响进行平 衡
14、。 ……() A. 1 B. 2 C. 3 D. 4 10 . 一般要求,在区组实验设计中,区组变量与 自变量。() A.对于研究来说,地位相等 B.具有交互效应 C.不具有交互效应 D.水平数相等 11 .两个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显著,就是说这两个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O () A,具有相互制约性B.具有相等性 C.具有独立性D.具有平行性 12 .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 研究的。() A.外部效度B.内部效度 C.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 D.学术价值 13 .冯特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 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
15、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 差的方法 14 .以下为准实验设计的 是。 () A.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 B.单因素重复实验设 计 C.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D.单组重复测量实验设 计 15 .准实验设计中的被试组一般是使 用。() A,随机分配的被试组B.匹配的组 C,现成的被试组 D,对等的组 16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的结果,主要是 A.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平均值的差异 B.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变化速度的差异 C.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变化趋势的差异 D.实验处理后因变量的平均水平 17 .下列不属于准实验设计的 是 0 () A.单组相等时间
16、取样设计 B.不等组前侧后测 设计 C.实验组后测设计D.不等组时间序列设计 18.单组准实验设计中,如果出现被试取样偏差, 且其与自变量具有交互作用,则其研究的下 降。 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内部和外部效度 D.可信度 19.相等时间取样设计中,如果出现了霍桑效应, 则其研究的下降。…()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内部和外部效度 D. 可信度 20. 2004年 8月, 第 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 召 开。() A. 中国的北京B. 美国的纽约 C. 德国的柏林 D. 英国的伦敦 三、实验设计与计算 1 .一个两因素的实验设计能否分解成两个单因
17、 素的实验设计? 2.有一个研究想知道照明强度与阅读效果的关 系, 他选择了一个较强和较弱的光照条件。 结果 发现, 阅读成绩与光照强度无关, 你同意该结论 吗?为什么? 3 . Mu ller-Lyer错觉量与箭头的夹角有关,有人 选择了 4 种夹角水平, 即 300、 600、 900、 1200, 16个被试均接受这4 个水平的实验,实验顺序 是先做300、再做600、再做900,最后做1200。 该实验设计应用什么统计方法?该实验设计有 无问题? 4 .某实验设计中有4 个自变量, A 、 B、 C 都是 两个水平, D 是三个水平,其中 D 采用组间设 计方案,
18、 其它变量都采用组内设计方案, 每个实 验单元内打算安排 5 个被试, 给出具体的设计方 案(用表格表示)。 该实验设计中共需要多少被试?方差分析表中 应考察多少个主效应、多少个交互效应? 5 .进行方差分析:2>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6.能够进行多因素的心理实验设计(不要求计 算,但要能够给出方差分析表)。 7.有人想测量不同颜色的选择反应时,研制了 一种仪器。该仪器并排呈现红、绿、蓝三种颜色 灯,反应都是一个键,且用优势手食指反应。该 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之处? 分享到新浪微博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 3章复习题 (2006-11-03 20:15:56) 分类:
19、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第三章 生态学方法与准实验设计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运动、 准实验设计、 时间序 列设计、相等时间取样设计、研究的内部效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 二、准实验设计与计算 1 .举例说明时间序列设计及其实验结果的处理 方法。 2 .举例说明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及其结果的处 理方法。 三、简答与论述 1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2 .分析单组准实验设计中,研究外部效度可能 受到的损害。 3 .准实验设计有无存在的价值?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 5章练习题(2007-01-10 10:05:17) 分类: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
20、学 答疑 第五章反应时间 一、名词解释 反应时间 简单反应时间 辨别反应时间 选择反应时间减法 反应时 加因素法 二、填空题 1.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 因素有: > 等。 2. (reaction time,简称 RT), 它是 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 的时间,而是指 ■施于有机体之后到 所需要的时间。3.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 ?口。 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 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 ,它是由 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 ,它是由斯顿伯 格奠定基石的。 5.唐
21、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 很 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 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 6. 认知心理学家 ( 1969) 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 ,称之为 。 7. 继人 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 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 理学家 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 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 任务和 任 务。 8.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 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 和反应组织阶段
22、。 三、单项选择 题 1 . 反应时间的最早研究开始于 ( ) 。 A. 心理学家 B. 生 理学家 C. 天文学家 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 斯 C. 埃克斯纳 ( )。 A. 反应速度 D. 物理学家 2 .反应时间这一概念 A. 贝塞尔 B. 唐德 D. 卡特尔 2 .反应时间又称为 B. 动作速度 C. 动作时 D. 反应潜伏期 3 .( )年,赫尔姆霍兹首先测量了蛙的运动 神经传到速度。 A. 1879 1885 C. 1860 直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开始于 ( ) C. 冯特 B. D. 1850 4 .反应时间 A. 费希纳 B. 韦 D.
23、 卡特尔 5 . 1868 年荷兰 生理学家( )对选择和辨别的心理过程的时间进行了测量。 A. 韦 B. 唐德斯 C. 赫尔姆霍兹 D. 缪勒 6. 反应时间实验中, 防止 “假反应” 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实验中 () 。 A. 提醒被试注意B. 插入“侦察试 验” C. 将过快反应剔除D. 将 过慢反应剔除7 .测定反应时间的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刺激键、反应 键和 () 。 A. 连接线B. 显示屏C. 计时装置D. 电源开关 四、简答与论述 1 .在反应时实验中要 注意控制哪些方面的影响因素? 2 .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哪些? 3 .反 应时间受到哪些客观刺
24、激因素的影响? (反应时间与刺激的关系怎样?) 4 . 反 应时间受到哪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反应时间受到哪些个体因素的影响?) 5.举例说明,反应时间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哪些? 6 .举例说明,反应时间 测量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享到新浪微博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 6章练习题 (2007-01-10 10:01:01) 分类: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第六章 感觉的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可见光 光通量 视网膜 CIE 系统视敏度 空间视 敏度时间视敏度 分贝纯音噪音 白噪音 响度听觉掩蔽 (声音的 掩蔽效应) 响度级 等响度曲线 零响度曲线视锥
25、二、填空题 1.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 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 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 轮廓。这种在 下的感受性 的过程,称为 。 2. 语图仪是能将或分析为组成成 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 器,它能形象地图示。 3.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就能 适应,这是 。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 不是 ,而是 ,与 正好相反。 4.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的指标。 5.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 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规律 可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方面: 、 以及 。 6.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 判断
26、 的空间方位。 7. .盲点是由于在视网膜上存在一个的区域。 8.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和的能 力。 9. 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 上的差异。 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 面,这样它与双耳的 就产生双耳声 强差。 10. 听觉定位主要以三种双耳线索: 三、单项选择题 1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 A. 可见光谱 B. 光谱 C. 红外线 D. 紫外线 2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范围的光。 A. 200 〜380nm B. 380 〜580nm C. 380 〜760nm D. 760〜1000nm 3 .亮度与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及( )有关。 A. 光的颜色
27、 B. 光的波长 C. 光的照度 D. 光 的饱和度 4 .视网膜的中央窝细胞主要是( )细胞。 A.视杆B.视锥C.视杆和视锥D.非感光 5.视网膜的边缘区细胞主要是()细胞。 A.视杆B.视锥C.视杆和视锥D.非感光 6.()细胞对光非常敏感,但分辨率却较低且 对颜色没有反应。 A.视杆B.视锥C.视觉D.网膜 7 .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 (B) 视杆细胞 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 被分解 (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8 . ()细胞对颜色有高的分辨率但灵敏性较低。 A.视杆B.视锥C.视觉D.网
28、膜 9 .色光混合的三原色是( )。 A. 黄青紫B. 绿蓝黄C. 红绿蓝D. 红绿黄 10 .颜料混合的三原色是()。 A. 黄青紫B. 绿蓝黄C. 红绿蓝D. 红绿黄 11 .颜色混合中,按照( )法则混合后的颜色 明度均减少。 A. 加法 B. 减法 C. 加减法 D. 随机 12 .音高主要是由声波的()决定的。 A. 声强 B. 纯度 C. 频率 D. 振幅 13 . 5 贝尔等于( )分贝。 A. 1/50 B. 1/5 C. 5 D. 50 14 .决定声音响度的刺激因素有()。 A. 声强 B. 频率 C. 声强和频率D. 纯度 四、 简答与论述
29、1 .不同视觉细胞适应的曲线各有什么特点? 2.暗适应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 面? 3.暗适应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测量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 5.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双眼视 野没有盲点现象? 6.音高与强度的关系如何?响度级单位的含义 是什么? 7.使用纯音掩蔽的听觉掩蔽有什么规律? 8.如何测定等响度曲线? 9.了解一些简单的感觉实验过程 分享到新浪微博 第七章 知觉的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形状知觉定势 轮廓 主观轮廓 形 状 马赫带效应 图形掩蔽 吉布生效应麦考勒效 应 深度知觉 双眼线索 视野单像区 潘弄范围
30、双眼视差 深 度视锐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 二、填空题 1. 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 根据 ,近处的对象面积 ,占的视角 ;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___。 2. 双眼视差主要是以两种方式影响深度知觉 的,即: 、 。 3.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 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 但是我们仍 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 4.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 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 主要是 指:遮挡、 、 、 。 5. 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是一种无法获 得经验的图形, 也可说是一种特殊
31、的 6. .单眼运动视差是指不动,而 与移动时, 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 7.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 觉 和两个物体的重要线索。 8. 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 索, 此类线索被称为 , 包括 和 。 三、单项选择题 1 . ( )是指人对于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一种特 殊准备状态。 A. 感觉 B. 知觉 C. 思维 D. 定势 2 . “熟悉性 ”经验与 “良好图形 ”二者相争时,一 般是()占上风。 A. “熟悉性 ”经验 B. 良好图形 C. 主观因素 D. 刺激因素 3 . ( )是图形形成所需信息的载体。 A.
32、明度 B. 颜色 C. 轮廓 D. 感知 4 .两个图形的轮廓相同,那么其形状() 。 A. 一定相同 B. 一定不相同 C. 不一定相同 D. 互补 5 .马赫带效应是由于视觉细胞的()引起的。 A. 互相掩蔽 B. 互相加强 C. 互相抑制 D. 互 相补充 6 .眼睛的调节机能只能在()距离范围内起作 用。 A. 3 米 B. 5 米 C. 10米 D. 15米 7 .视轴辐合运动只在()范围内的距离知觉起 作用。 A. 几米 B. 几十米 C. 几百米 D. 几千米 8 .人类能分辨最准确的时间间隔,一般在() 范围。 A. 0.1 〜0.2 秒 B. 0.
33、2〜2.0 秒 C. 2.0〜10.0 秒 D. 10.0〜60.0 秒 9.研究表明,在时间间距的估计中,无差别点 大致在( )左右。 A. 0.1 秒 B. 0.3秒 C. 0.7秒 D. 1.0秒 10 .在判断时间准确性方面, ( )能力最强。 A. 听觉 B. 触觉 C. 视觉 D. 嗅觉 11 .决定速度知觉的变量主要是() 。 A. 线速度 B. 加速度 C. 角速度 D. 角加速度 四、简答与论述 1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如何?或说:图形与背景 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得到的图形知觉的原则有 哪些? 3.良好图形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4、 4.马赫带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5.主观轮廓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6 . 如何解释吉布生效应和麦考勒 ( McCollough ) 效应的形成机制? 7.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8.深度视锐是如何测量和计算的? 9.主要的单眼视觉深度线索有哪些? 10 . 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如何?如何测量和计算大 小知觉常性系数? 11 .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12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3 .时间知觉的实验方法主要有哪些?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 8 章练习题 (2007-01-10 09:52:05) 分类: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第八章 记忆的实验研究
35、 一、名词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 部分报告法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系列重建法 联合对偶法 图像记忆 声像记忆 二、填空题 1.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 型。 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 按照信息在 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 统: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 个 组块( chunk )。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 (如字母) 联合而成熟悉的、 较大的信息 。 3. Craik 提出记忆的加工水平说后是以 实 验来加以证实的。 4. 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 等高级心 理过程之先河。 5.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
36、被试按照 对材料 进行学习和回忆。 研究发现, 影响系列学习和回 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 的位置。系列中 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 习得快一些, 而且错误少一些, 而的项目学 习起来则难得多。 6.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 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即刺激编码阶 段、 、 和反应组织阶段。 三、单项选择题 1 . ()年, Ebbinghaus 发表了《论记忆》一书, 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 A. 1885 B. 1879 C. 1911 D. 1917 2 . Ebbinghaus 发表的( )一书是记忆实验研 究的最早专著
37、。 A. 《心理物理学纲要》 B. 《论记忆》 C. 《感 官知觉理论贡献》 D. 《动物智慧》 3.运用言语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始于( )。 A.艾宾浩斯B.桑代克C.詹姆斯D.冯特 4 .首先提出瞬时记忆并用()方法来验证的心 理学家是斯波灵。 A. 即时回忆 B. 延迟回忆 C. 全部报告实验D. 部分报告实验 5. 记忆研究的先驱是: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巴特利特(D)斯 金纳 四、简答与论述 1 . Ebbinghaus 是如何得到遗忘曲线的? 2 . Ebbinghaus 在心理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有哪 些? 3 .记忆研究的
38、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4.记忆实验材料应符合哪些条件? 5.记忆实验中材料呈现的方法有哪些? 6.记忆实验中检查保持量的方法有哪些? 7.视觉刺激下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是如何进行 的? 8.如何使用自由回忆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存 在? 9.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0 .如何测量短时记忆的广度? 分享到新浪微博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 9章练习题 (2007-01-10 09:50:16) 分类: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教学 答疑 第九章 思维的实验研究 一、 名词解 释符兹堡学派 口语报告分析法(口语分析技 术、出声思考法) 问题问题解决 问题空间 问题
39、行为图 启发式策略选 择性探索 手段-目的分析法 二、单项选择题 1 .华生把思维看成是( )机能。 A. 大脑的 B. 肌肉的 C. 心脏的 D. 运动的 2 .华生把思维看成是()。 A. 人的行为 B. 内隐的过程C. 无声的言语D. 有声的言语 3 .格式塔心理学特别强调思维的()。 A. 理解性 B. 间接性 C. 概括性 D. 整体性 4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时主要采用的是()。 A. 无结构口语记录法 B. 有结构口语记录法 C. 无结构和有结构口语分析法 D. 行为观察法 5 . 桑代克于 1911 年发表 《动物智慧》 , 倡导 ( ) 。 A. 顿悟说 B. 行为主义 C. 尝试 -错误说 D. 认 知主义 三、简答与论述 1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思维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客观指标有哪些? 3.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发展经历哪几 个阶段? 4.举例说明概念形成实验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策略与主要途径有哪些? 6.出声思维法的实施程序。 7.简评出声思维法的优缺点。 8.简述思维研究中计算机模拟的基本程序,评 价这一方法的优缺点。 分享到新浪微博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