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145719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总结其特点。2.理解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原因。3.了解中国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原因和概况,认识人口南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识记并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产生的影响。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情景导学] 古代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经济发展区。 思考:汉代司马迁主要划分了哪几大经济区? 提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教材导学] 1.划分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

2、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 3.分布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易错易混]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山东、山西都是传统的农业区,而山西更是秦统一六国的基地。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情景导学]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出现了三次高潮,分别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后和两宋时期。 思考: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教材导学

3、]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唐安史之乱以后。 (2)原因:安史之乱。 (3)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时间:两宋之际。 (2)原因:靖康之变。 (3)影响: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图解识记] 古代人口南迁 [名师点拨]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

4、中下游地区迁移。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情景导学] 历史上最著名的“高考地域歧视”事件——明朝“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五十一名考生被录取,这五十一名考生都是南方人,所以称“南榜”,导致北方学子不满,最终是朱元璋彻查,确实北方学子不及南方,但是出于政治原因,处置了主考官等,明初这次因科举“地域差异”而引发的重大政治事件,被称为“南北榜”案。此案之后,明朝逐步建立了“南北卷”制度(即南北方录取名额不相同),来解决科举的“地域差异”问题。 思考:这一案件从侧面说明了

5、什么问题? 提示:明朝时,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教材导学]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江南的初步开发 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

6、超过了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4)影响:文化中心也随之发生南移。 [图解识记] 经济重心南移 [易错易混]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期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历史因素决定的。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材料二 秦皇、汉武时期汉族①王朝统一,经济发达,国势强盛,②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

7、围,向四周开疆拓土。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 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材料三 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③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显示了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现实。 (1)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农业区域向北扩张的原因及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特征是什么?上述概况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信息解读] (1)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要抓住关键词“汉代”进行提炼,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自然条件等进行概括。 (2)①体现的是

8、客观条件;②分析了当时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 (3)根据③中关键信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进行概括。 [答案提示] (1)山西和山东经济区。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原因:秦汉时期向四周开疆拓土:北方少数民族在与中原民族相互交往中,受中原先进农业文明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临近黄河,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但容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特征:两汉时期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特点:区域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认识 (1)区域经济的形成:区域经济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

9、素决定的,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而且实力发展不平衡。山东、山西以农业为主,而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北方经济发展快,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题型突破]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解析] 材料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

10、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而且长途贩运兴起于汉朝,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B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1)抓住材料中关键的核心词语,明确其不同词语所表达的真实信息。 (2)是要注意对诸多材料的内容进行分

11、层分点地逐一归纳概括,提炼其所有的有效内容;领会材料的核心思想,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做到“论”(结论)从“史”(材料)出,切忌凭空设想。 [针对训练1] 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 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12、”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说明江浙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我国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故不能说明湖广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方式仍是家庭为单位,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并未发生巨变,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点二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关中之民,①好稼穑……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 ②漕转关东粟以维中都官。 ——《史记》 (注释:西汉中央政府每年要从山东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

13、的口粮) 材料二 ③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明显占有优势。而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④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1)据材料一分析,黄河流域经济在两汉时期处于什么地位。 (2)材料二反映出的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关系? [信息解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充分体现了当时黄河流域经济的发达。 (2)根据③④的朝代与南北优势的变化分析现象,再考虑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提示] (1)黄河流域经济在两汉时期处于经济重心地位。 (2)经济重心南移带动

14、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影响及启示 (1)特征 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期。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④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影响 ①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②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③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④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

15、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题型突破]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排除D项。

16、 [答案] C [针对训练2]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解析] 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并未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

17、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原因 (1)天灾人祸不断。 (2)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2.表现 (1)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发生八王之乱,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 (2)第二次高潮:唐中期安史之乱,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高潮。 3.影响 (1)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推动中国经

18、济重心南移,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全国划分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从魏晋至两宋之际,北方人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3)两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课时跟踪训练(三) 一、选择题 1.汉朝时候,下列经济区按发达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A.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B.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C.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D.江南→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 [解析]

19、 山东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江南经济强于龙门碣石以北,所以A项也不正确。 [答案] C 2.“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 当时,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两大经济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答案] D 3.《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20、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理常识的认识。古代所说的山东、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江左”即长江以东,即长江下游一带;黄河以南通称河南。 [答案] C 4.“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风俗习惯的差异 B.经济形态的差异 C.气候条件的差异

21、D.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 [解析] “胡人”是牧业经济,而中原地区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产品不同,表现在服饰上也就会有所不同。 [答案] B 5.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解析] 汉代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在山东和山西经济区,结合地图可知这两个地区主要沿黄河流域东西分布。 [答案] B 6.古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胡”应该指的是匈奴族 B.南方人到现在还会说“晋语” C.北方人和南方人长期交战 D.由于少数民族

22、内迁,中原人口向南迁移 [解析] 文中的“胡”应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A错误;B、C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7.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  ) A.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 B.长安、洛阳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 C.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D.北宋定汴京为国都 [解析] 长安、洛阳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唐朝时期它们的地位高只能说明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众多和南宋苏湖地区粮食产量提高,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北宋把汴京定为都城,就是因为要依靠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 [答案] B 8.下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3、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 由题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所以答案选C。 [答案] C 9.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朝繁荣 [解析] 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A;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

24、封),不在南方,排除B;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排除D;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选C。 [答案] C 10.明末郑氏开台至清初康熙治台期间,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结果(  ) A.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解析]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闽粤居民迁移台湾,未涉及冲击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

25、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下图所示的历史现象,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八王之乱的发生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靖康之乱导致 [解析] 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南迁。此时北方人大批南迁的主要原因是金军占领了黄河流域,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是(  ) ①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 ②出现在国家分裂和战乱之际 ③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 ④随文化重心的迁移而迁移 A.①②③ B.①②

26、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所以④表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 A 13.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不是说科举制度陷入困境,故A项错误;明朝我国开始推行八股取士,与材料中南北分卷无关,故B项错误;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南人

27、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的现象,故C项正确;分卷是为了保证南北人数的均衡,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不是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 推广铁制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

28、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间……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代·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三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材料四 朝廷在

29、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3)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经济地广人稀,非常落后;第(2)问三则材料分别叙述了东晋、唐代和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第(3)问说明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 (2)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商业继续发展;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

30、,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3)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 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

31、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 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期 历时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平均每年上升量 新石器时代至汉 2300年 0.2米 0.0087厘米 汉至宋元 1400年 2.3米 0.164厘米 宋元至今 800年 11.10米 1.39厘米 材料四 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年数 水灾次数 平均几年一次 唐代 289 16 16 宋朝(金) 317 63 5 元朝 91 16 5.6 明朝 276

32、66 4.1 清朝 268 62 4.2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要求:表述应成文,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过程、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长江流域开发过程主要从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和两宋四个阶段说明;原因从北方的战乱、为南方提供劳动力、技术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二、三、四可分析得出;认识要全面,既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 [答案] ①开发的过程:汉朝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初步开发;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至两宋时期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②原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开发进程加快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水灾逐年增加。落后的耕作方式造成的。 ④认识: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 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