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9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新人教版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9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9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效作业(九)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汕头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
2、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冲突、中国的朝贡体制与西方的外交体制的冲突、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对外扩张的工业文明间的对抗。正是这三方面的冲突使鸦片战争必然发生,故选A;题干提到了工业文明的对外扩张性,因而没有掩盖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B项错误;题干仅说明中西方文明三个方面的冲突,并没有贬低中国经济政治制度,C项错误;题干中三方面的冲突正是对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的描述,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三亚高三统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
3、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C,排除A项;根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
4、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步者,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9·洛阳高三统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解析 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
5、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 答案 C 4.(2019·廊坊高三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
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解析 要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才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取悦列强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突出传统朝贡外交造成天朝上国的观念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务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均初步向国际惯例看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选D。 答案 D 5.(2019·咸阳高三统测)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
7、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解析 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故A项错误;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
8、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项正确。故选D。 答案 D 6.(2019·九江高三诊断)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 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以得出,英国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9
9、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D项不正确。 答案 B 7.(2019·固原高三评估)1899年,朱红灯树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1902年,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景廷宾在河北巨鹿县树起“扫清灭洋”的大旗。导致以上斗争旗帜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 B.清廷成为列强的帮凶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的持续推动 解析 “兴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变化,反映了清朝与义和团的矛盾激化,当时清廷成为列强的帮凶,镇压义和团,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不能解释“兴清”到“扫清”的变化,故A项错误;义和团是农民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无关,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8.(2019·齐齐哈尔高三摸底)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
11、杨村战役,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一定真实,也未必夸大其词,故A、B两项错误;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也应重视国内学者的成果,故D项错误;“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了部分成效,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 9.(2019·厦门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
12、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 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
13、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14分) 解析 (1)据材料
14、“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除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地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 (1)特点:①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②以和平交往为主;③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④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⑤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 5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