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安装用起重机的设计(梁与小车)【定柱式悬臂起重机】
喜欢就充值下载吧。。资源目录里展示的文件全都有,,请放心下载,,有疑问咨询QQ:414951605或者1304139763 ======================== 喜欢就充值下载吧。。资源目录里展示的文件全都有,,请放心下载,,有疑问咨询QQ:414951605或者1304139763 ========================
1.1国外起重机发展现状和动向
近20年世界工程起重机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RT(越野轮胎起重机)和AT(全地面起重机)产品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产品与市场格局,在经济发展及市场激烈竞争冲击下,导致世界市场进一步趋向一体化。目前世界工程起重机年销售额已达75亿美元左右。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
是生产工程起重机的主要国家,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由于日本、德国起重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及RT和AT产品的兴起,美国厂商曾在60~70年代世界市场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受到削弱,从而形成美国、日本和德国三足鼎立之势。近几年美国经济回升,市场活跃,外国厂商纷纷参与竞争。美国制造商的实力也有所增强,特雷克斯起重机公司的崛起即是例证。
特雷克斯起重机公司前身是美国科林起重机厂。1995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活动,已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公司之一。年销售额从1992年的5000万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7.71亿美元,1999年有望突破10亿美元。
日本从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很快,已出口到欧美市场,年总产量居世界第一。自1992年以来,由于受日元升值、国内基建投资下降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年产量呈下降趋势。年总产值从1991年约5100亿日元下降到1997年的3100亿日元左右,1998年又比1997年下降1/3以上。1998年日本工程起重机总产量为25560台,其中,RT产品2087台,汽车起重机820台,履带起重机692台,随车起重机15032台,其他两类机种共7029台。RT产品年总产值达550亿日元,为各机种之首,其次为履带起重机,约400亿日元。
1991年日本5t以上的轮式起重机市场总销售量达6700台,目前日本市场年需求量为3000台。
欧洲市场是潜力很大的市场。欧洲各工业国既是工程起重机的出口国,也是重要的进口国。德国是最大的欧洲市场,其次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德国AT产品市场份额中,利勃海尔占53%,格鲁夫占16%,德马泰克占14%,多田野和特雷克斯各占10%和5%。
国外工程起重机行业的联合风潮
起重机制造业中的联合之风与汽车业很相似,在汽车行业中,通用汽车、福特、雷诺、宝马、梅赛德斯、大众等大公司都走上了联合之路,这两个行业的世界市场已日趋一体化。欲在成熟的世界市场获取市场份额并保持增长,捷径是购买竞争对手,其长期目标是争夺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在起重机行业,打入世界市场即意味着进入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三大市场。
世界顶级公司都对世界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但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在上述三大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有4家公司已在两大市场建立了根据地:格鲁夫和特雷克斯在北美与欧洲;多田野在亚洲和欧洲;住友建机在亚洲及北美。
格鲁夫、特雷克斯和多田野公司是通过收购竞争对手进入欧洲市场的。格鲁夫先是在1984年吞并了英国柯尔斯,而后在1995年购入德国克虏伯。特雷克斯公司于1995年兼并了法国PPM和意大利Bendini公司之后,近几年又收购了其他一些欧美公司。多田野在1990年吞并了德国法恩公司。住友公司在1986年收购了美国林克.贝尔特公司。
利勃海尔和德马泰克公司都向美洲和亚洲出口起重机,加藤公司也将产品出售到欧洲。但起重机生产本地化要比依赖当地代理商能创造更多机会,多田野和加藤这两家公司产品相似,汽车起重机底盘也相同,但多田野海外投资多于加藤公司,因而在增加出口、改善国内市场萎缩带来的困境方面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多数厂商在争夺上述市场的同时,还努力扩大产品系列。格鲁夫公司的汽车起重机和RT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购买克虏伯公司后,在AT产品方面也颇具实力,该公司还准备生产履带式起重机。马尼突沃克公司已在履带式起重机行业居支配地位,但也希望在其他起重机产品领域取得相同影响力。
以往起重机厂商的某些合作,大多集中于营销协定或许可证贸易协定。许可证贸易要比全面并购方式开展早,风险也小,在行业中已有先例。但按许可证协定进行制造,往往在期满后因产权争议而告终。特雷克斯与日本IHI公司有历史联系,在50年代科林起重机厂取得了IHI桁架臂技术,至今特雷克斯还提供涂装AmericanCrane公司产品标志的IHI履带式起重机。有人会将特雷克斯-IHI的合作看作许可证贸易行得通的例证。但此类协定难以持久,其结果无非是特雷克斯要求加强对IHI公司的控制,或者谋求独立生产履带式起重机。IHI目前尚未建立北美市场份额,仅起分承包商作用。英国格鲁夫公司从1999年开始销售神钢履带式起重机和城市型起重机。
多田野和日立建机公司在1978年签订的相互提供产品、扩展双方产品系列的合作协议,收效不大。在国内市场萎缩情况下,日立建机于1999年2月宣布,将再次考虑扩大流动式起重机生产与销售领域与多田野的合作。而多田野公司则希望能拥有一家美国制造基地,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拥有多种类产品可使收入多样化。特雷克斯公司既经营采矿设备又经营起重搬运设备,起重搬运设备包括AT和RT产品、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塔机、叉车、伸缩臂式搬运机、高空作业车及随车起重机。林克.贝尔特公司基于其生产挖掘机的经验,成为首先将液压技术应用于桁架臂式起重机的厂商之一。但目前住友公司已将其在日本和美国的起重机与挖掘机企业(包括林克.贝尔特)分开,其依据是起重机和挖掘机属于不同行业。利勃海尔既生产挖掘机,也生产流动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还在爱尔兰生产集装箱搬运起重机,各企业均为单独实体。
国外工程起重机从整体情况分析,领先国内10~20年(不同类型产品有所不同)。随着国外 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工程起重机向智能、高性能、灵活、适应性强、多功能方向发展。 25t以下基本上不生产,产品向高附加值、大吨位发展,如利勃海尔公司汽车起重机基本退出 市场,目前市场主导产品为全地面起重机,最小吨位是35t,而80t和160t是主导产品;格鲁夫 公司:主导产品是全地面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最小吨位是25t;多田野公司:汽车起重机只 占20%,主导产品是全地面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最小吨位16t。因此行业配套也与国内有所不同:
1、下车主要是300kW以上柴油大功率发动机,与之配套的液力变矩器和自动换档变速箱、12吨级驱动转向桥及越野轮胎。
2、上车:高强度材料、大扭矩的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回转支承。
3、液压系统:变量泵、变量马达、电磁换向先导阀及主阀、平衡阀、悬挂系统阀、液压
锁、液压缸及管路标准配套件。
4、智能控制系统:力限器显示控制、记忆通讯及单缸顺序伸缩自动控制。由于国外工程机械起步较早,形成了成熟的配套件体系。如力士乐的泵马达、阀、起升、回转、行走机构;贝林格的主阀、先导阀、平衡阀;哈威的主阀、先导阀、平衡阀;ZF的变速箱、分动箱;凯斯兰的桥;PAT的力限器等等。配套厂能与主机厂协作密切,联合开发,再加上主机厂家的专有技术,能形成很强的核心竞争优势,能够保证主机性能的发挥和可靠性的提高。多家外国厂商看好中国塔式起重机市场全球起重机巨头力图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1.2国内起重机发展现状和动向
我国的生产起步较晚,到70年代末,全国生产的产品品种还很 单一,生产规模很小,到80年代,产品的品种及产量均呈增长趋势,近几年 来,在国内市场的产销总量增长势头更猛,从行业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999年市场总量为1000台左右,2000年市场总量约为1300台,2001年市场总量约为1700台,目前的市场总量约为2000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带动着国内工程机械的 需求,推动着工程机械的发展。工程起重机行业也同其它工程机械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从行业2003年13家企业报表来看,1-6月份销售量4600台,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估计全年 将超过8000台市场规模,各个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起重机行业历年来的销售数据分析,以下四个特点十分明显:
一是市场规模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经济发达的地区持续热销,落后地区的购买力则相对较 弱;二是中大吨位产品增长迅速,16吨以上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上半年20吨级以上产 品增幅更是高达100%以上;三是行业发展与国家投资政策关联率较大,周期变化受国民经济发 展影响明显;四是用户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据统计,目前私人用户占整体用户的70%以上, 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以预见在2002年大发展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取得突破性发展,体 现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潜力。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各项措施的到位和落实及全民 共谋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经济建设必将走向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工程起重机及配套行业, 通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也必将摆脱前几年徘徊局面,进入健康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面对新一轮挑战
全国生产的厂家约有10多家,主要企业有徐州公司、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山西长治清华机械厂、武汉汽车起重机厂、湖南专用汽车制造厂等。另外,近年锦州 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广林特装车株式会社组建的合资公司也开始涉足领 域,且发展势头良好;常林股份有限公司与奥地利的PALFINGER公司也将开始合作生产。
徐州公司组建于2001年9月,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生产SQ系列伸缩臂式、折叠臂式,并由航天部定点生产国防工程专用随车起重运输装填车、雷达车等产品,其产品曾批量出口伊拉克等国家。近两年来,依靠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2002年开发了近20个新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国行业的后起之秀。石家庄煤矿机械厂是我国较早生产直臂卷扬的工厂,其产品风格和日本多田野TM-23系列相似,具有一定的市场覆盖率。山西长治清华机械厂是航空航天部直属企业,早期生产直臂式。该厂引进瑞典希亚伯(HIAB)公司生产技术后,生产折臂式产品,无起升机构,采用变幅方式进行重物升降,具有欧洲产品的风格。武汉汽车起重机厂是较早生产的厂家,其产品为直臂式卷扬起重机,与东风、解放及黄河汽车配套,可在汽车底盘的尾部又加装了10t液压绞盘,特别适合于电业部门抢险与施工需要。湖南专用汽车制造厂始建于1950年,系湖南省机械行业重点企业,是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机械工业部在全国唯一定点的随车起重运输车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随车起重运输车、自卸车、厢式车、运输加油车、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等。
工程起重机行业在94~99年是发展低谷,5年中行业几个主要的生产厂家,苦练内功,积极 组织产品变型和换代,在产品外观上下功夫。从99年以来,随经济建设新一轮启动,工程起重 机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各企业不断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转换机制、提高核心竞争 力,努力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产品重心也从8t、12t向16t、25t、50t中大吨位发展,25t增 速最快,产量不断翻新,基本占据主导地位。50t产品由于需求面较广,技术逐渐成熟,也大 批量进入市场。目前国内主要产品系列,汽车起重机为8t、12t、16t、20t、25t、35t、50t、 65t、80t、l00t,全地面起重机为25t、50t、125t、160t和履带起重机为35t、50t、l00t、 150t。整体技术风格是: 下车有全头和半头两种不同风格,多年来半头车因总体布置的方便性及价格因素一直被广 泛采用。但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提高,操作方便、舒适、可靠 逐渐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中大吨位向全头方向发展。 上车操纵从传统的机械操作向液比例和电液比例方向发展,起重吊臂也从传统的三节向四节、五节方向发展,产品的起重性能和起重高度有了较大提高,产品的外观和可靠性有了较大 幅度提高。 我国工程起重机市场趋势与对策分析。
由于我国起步于70年代,相对较晚,而且发展速度不快,只是近几年才有较大发展,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品种少、产量低
我国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品种较少。中小吨位重复较多,至今尚未形成 大、中、小完整的系列,年产量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厂家的生产能力。
2.起重力矩小,技术水平低
我国以直臂卷扬为主,受国内汽车底盘的限制,起重力矩小,其他性能指标也一般低于国外先进产品。目前国内企业对的研究开发投入很少,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也有一定差距。
3.安全装置不齐全,操作不方便
我国仅装有起升高度限位及平衡阀、溢流阀等一般安全装置,全部为手动操作。而国外早已将电子技术广泛运用到上,如带有微电脑的力矩限制器及防倾翻保护器等,并且已实现了有线与无线遥控。
4.功能单一
我国以起重作业及运输功能为主,而国外均有多种附具,主要加装在吊臂头部,如工作斗、抓斗、高空作业平台、各种抓具、夹具、吊篮、螺旋钻、板叉、装轮胎机械手、拔桩器等,使具备了一机多用的功能。另外,国外一些厂家进一步开发了铁路专用等专用产品。
5.外形不美观
我国设计单调,忽视了和汽车外形的协调,而国外对的着色非常严格,不仅在外形和着色上实现和卡车的一体化,还要求和城市的景观相协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