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教学案 岳麓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5964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教学案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教学案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教学案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教学案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教学案 岳麓版(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外: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2)国内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并在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加强。 [教材拓展]__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和不良后果 (1

3、)必要性 ①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②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十分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特殊措施保卫革命果实。 (2)不良后果 ①余粮收集制既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政府控制过于严格使资产阶级站到反革命一边。 ③取消商品贸易,否定货币和价值规律,使投机猖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困难:战争

4、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实行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措施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上: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

5、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三、斯大林体制 1.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特征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6、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素

7、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史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  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一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合理性。  “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

8、装干涉,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合理性”是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 史料二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计划、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  由史料二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发

9、展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同 前提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目的 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内容 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作用 巩固了政权 异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

10、渡 间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探究2 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在苏联,1928年1公斤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

1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史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特征?有什么消极影响?  1公斤稞麦可交换的物品1953年与1928年相比少了几十倍,1953年的义务交售让农民损失惨重,这说明政府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特征: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消极影响: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史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斯大林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变有何体现?  史料二

12、说明斯大林的政策更多体现在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上。  体现: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

13、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以家国情怀认识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

14、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

15、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 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 背景 当时

16、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内容 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永

17、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A [由“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当时苏俄准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当时苏俄所面临的形势,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

18、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依据,新经济政策与此“认识”不符,排除D项。] 2.(2019·云南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 D [根据材料“1921年7

19、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可知,苏俄要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 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

20、业集体化运动 C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特征,是“有限的退却”,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均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A、B两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排除D项。] 4.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强迫劳动,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21、 B [戈尔巴乔夫指出,“斯大林模式”建立在牺牲农业的基础上,“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说法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工业化……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说明“斯大林模式”是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成就,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建立在掠夺农业的基础上,没有指出苏联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故D项错误。]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减速脱轨”——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 (1)农业改革:

22、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

23、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 (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内容 (1)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

24、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3.结果 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教材拓展]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

25、阻力重重。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史料一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史料一

26、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但是”一词将史料分成两个意义不同的部分。  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史料二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7、。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项目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以家国

28、情怀感悟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运用相关史实,以“

29、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一、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解析:解题时首先提取材料观点,材料一中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二“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更应该看……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行论证。 答案:观点一: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以此为评价标准,应对斯大林模式给予正面评价。 说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观点二: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

30、自由,以此为评价标准,应对斯大林模式给予负面评价。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1、。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沧州高三联考)下面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C [根据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

32、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新开垦的地区因气候寒冷并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增长,故选C项。] 2.有人称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停滞”的盛世。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当时(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B.冲击了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国力大为增强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力特别是国防力量大为增强,人们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D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未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未重视

33、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 3.(2019·武汉调研)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 D [由材料中漫画内容“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而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 4.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

34、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不是实质,是具体做法,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尝试,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5、,故D项错误。]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明立意:本题以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报酬改革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抓关键:“1953年”“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

36、资”。 理思路:由题干中时间“1953年”判断,此时苏联受斯大林模式影响,经济发展困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导致农民极端贫困,生产积极性不高。改变农民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可分析答案为A项。 练点1:新经济政策 (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

37、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B [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练点2:斯大林模式 (2015·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

38、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粮食供不应求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2019·全国

39、Ⅱ卷·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明立意: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抓关键:“1.45→1.15”“3.9→3.35”“2 500→1 230”“4 7

40、00→1 300”。 理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对比“1970年实际产量”与“1961年预测产量”的差距,结果会发现实际比预期要少得多,这就说明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积重难返,由此便可得出答案为A项。 练点3:赫鲁晓夫改革 (2018·全国Ⅲ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A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

41、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项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仍是斯大林模式的延续,故A项正确。] 练点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2016·全国Ⅱ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

42、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练点5: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与应用 (2017·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43、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A项错误;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B项错误;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C项错误。]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怀化一模)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

44、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 [1919年苏俄正在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以解决莫斯科居民的吃粮问题,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市场的缺失,不能反映人们对取消自由贸易、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排除A、B、C三项。] 2.(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从

45、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新旧事物的关系,社会主义只是否定资本主义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一切仍有生命力的东西,则加以改造和吸收,使其变成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的基础。从苏俄(联)的发展历程看,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辩证关系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斯大林模式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很明显新经济政策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有生命力的东西,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美苏“冷战”的产

46、物,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最典型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D项。] 3.(2019·德阳二模)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D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得以按照

47、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苏联引进欧美新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东部由落后到发展的原因,而B项是在陈述事实,排除B项;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C项。] 4.(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

48、平的骤降 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D [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指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5.(2019·南通一模)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 B.

49、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 C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是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项。] 6.(2019·茂名二模)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C [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研究人员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这种研究不会对生产有大的推动作用,故选C项;“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说明科研人员取得了成就,科技有一定进步,排除A项;“对……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主要说明研究的范围有限,不是功利化倾向,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苏联科技研究而不是经济改革,排除D项。] 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