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598711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5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化学大串讲 专题14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 1.科学工作者研发了一种SUNCAT的系统,借助锂循环可持续合成氨,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Ⅰ得到的Li3N中N元素为-3价 B. 过程Ⅱ生成W的反应:Li3N+3H2O===3LiOH+NH3↑ C. 过程Ⅲ中能量转化的形式: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 过程Ⅲ涉及到反应:4OH¯-4 e-=== O2↑+2H2O 【答案】C 2.已知:一定温度下的某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2NO2(g) 2NO(g) + O2(g) △H =+Q kJ/mol (Q>0) 。若向2L该容器中通入1.2 mol

2、NO2 气体,测得100s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c(O2) 为0.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加c(NO),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减小 B. 100s 内NO2的分解速率为8×10-3 mol/(L·s) C. 反应达平衡时,吸收的热量为0.2Q D. 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开始时n(NO2)为2.4 mol,则达到平衡后,c(O2)<c(NO2) 【答案】D 【解析】A. 增加c(NO),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则温度不变,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变,选项A错误;B、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则100s 内NO2的分解速率等于氧气

3、的生成速率的2倍,为2×=4×10-3 mol/(L·s),选项B错误;C、反应达平衡时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2 mol/L×2L=0.4mol,则吸收的热量为0.4Q,选项C错误;D、开始时n(NO2)为1.2 mol,平衡时c(NO2)= =0.2mol/L,c(O2)=c(NO2),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开始时n(NO2)为2.4 mol,则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逆方向移动,则达到平衡后,c(O2)<c(NO2),选项D正确。 3.根据各物质间的能量循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ΔH4>0 B. ΔH1+ΔH5=0 C. ΔH2+ΔH3+ΔH4=ΔH6 D.

4、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 【答案】D 4.关于如图所示转化关系(X代表卤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H(g)+2X(g)===2HX(g) ΔH <0 B. 途径Ⅰ生成HX的反应热与途径无关,所以ΔH1=ΔH2+ΔH3 C. 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途径Ⅱ吸收的热量依次增多 D. 途径Ⅰ生成HCl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的多,说明HCl比HBr稳定 【答案】C 【解析】A、根据盖斯定律,ΔH1=ΔH2+ΔH3,氢气在卤素单质中燃烧是放热反应,ΔH1<0,分子断键成为原子需要吸收能量,所以ΔH2>0,ΔH3=ΔH1-ΔH2<0,选项A正

5、确;B、根据盖斯定律,途径Ⅰ生成HX的反应热与途径无关,所以ΔH1 = ΔH2 + ΔH3,选项B正确;C、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单质的稳定性逐渐减弱,途径Ⅱ吸收的热量依次减弱,选项C不正确;D、途径Ⅰ生成HCl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的多,说明HCl能量低,比HBr稳定,选项D正确。 5.若下图表示向含Mg2+、Al3+、NH4+的盐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沉淀的量与NaOH的体积的关系图。 ① ② 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 A. 图①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g2+):n(Al3+):n(NH4

6、+)=2:3:2 B. 图②中曲线表示某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 若使用催化剂,B点会降低 C. 图①中使用的NaOH的浓度为2 mol/L D. 图②中物质A反应生成物质C,ΔH>0 【答案】B 6.下列的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1表示向l00mL0.l mol·L-l的A1Cl3溶液中滴加1 mol·L-1的NaOH溶液时n [Al(OH)3]的变化情况 B. 图2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表示的溶液通过升温可以得到b点 C. 图3表示某一放热反应,若使用催化剂,E1、E2、△H都会发生改变 D. 图4表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产生n(CO2

7、)的情况 【答案】A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NaOH溶液分多次缓慢注入盐酸中,还是一次性快速注入盐酸中,都不影响中和热测定 B. 已知反应的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则稀H2SO4和稀Ca(OH)2溶液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 C. 燃烧热是指在101 kPa时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故S(s)+3/2O2(g)═SO3(g)ΔH=-315 kJ·mol-1即为硫的燃烧热 D. 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1,冰中氢键键能为20.0 kJ·mol-1,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中的氢

8、键,则最多只能破坏1 mol冰中15%氢键 【答案】D 【解析】A.将NaOH溶液分多次缓慢注入盐酸中,会有热量的损失,中和热数值测定结果偏小;必须一次性快速注入盐酸中,减小热量损失,A错误;B.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和酸碱的元数无关,故B错误;C.S的燃烧热是指1molS固体完全燃烧生成SO2放出的热量,而不是SO3,故C错误;D.冰是由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的分子晶体,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1,1mol冰变成0℃的液态水所需吸收的热量为6.0 kJ ,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冰中氢键键能为20.0 kJ·mol-1,1mo

9、l冰中含有2mol氢键,需吸收40.0 kJ 的热量,6.0/40.0×100%=15%;所以最多只能打破1mol 冰中全部氢键的15%,故D正确。 8.几种物质的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s)+O2(g)=CO2(g) △H =—965.1 kJ·mol-1 B. 2CO(g)+O2(g)=2CO2(g) △H =-221.2 kJ·mol-1 C. 由图可知,甲烷的燃烧热为779.7 kJ·mol-1 D. 通常由元素最稳定的单质生成生成1mol纯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由图可知,CH4(g)的标准生成焓为+74.8 kJ·mol

10、-1 【答案】B 9.室温下,将1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1,将1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CuSO4(s)+5H2O(l),热效应为△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H2>△H3 B. △H1<△H3 C. △H1+△H3=△H2 D. △H1+△H2>△H3 【答案】B 【解析】①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反应为CuSO4•5H2O(s)=Cu2+(aq)+SO42-(aq)+5H2O(l)△H1>0;②CuSO

11、4(s)=Cu2+(aq)+SO42-(aq)△H2<0;③已知CuSO4•5H2O(s)=CuSO4(s)+5H2O(l)△H3;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③,所以△H3=△H1-△H2;△H2<0,△H1>0,则△H3>0,A、上述分析可知△H2<△H3,选项A错误;B、分析可知△H2=△H1-△H3,由于△H2<0,△H3>△H1 ,选项B正确;C、△H3=△H1-△H2,选项C错误;D、△H2<0,△H1>0、△H3>△H1+△H2,选项D错误。 10.如图为氟利昂(如CFCl 3)破坏臭氧层的反应过程示意图,下列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Ⅰ中断裂极性键C-Cl键 B. 过程Ⅱ可表

12、示为O3 + Cl =ClO + O2 C. 过程Ⅲ中O + O = O2是吸热过程 D. 上述过程说明氟利昂中氯原子是破坏O3的催化剂 【答案】C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可表示模拟铁的腐蚀 B. 图二可表示无催化剂(b)和有催化剂(a)时反应的能量变化 C. 图三可表示需加热的放热反应 D. 图四可表示中和热的测定 【答案】A 【解析】A.铁的腐蚀通常是在有碳做正极和有电解质溶液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本实验形成了原电池,可以模拟铁的腐蚀,现象为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下降,表示试管中气体减少,故正确;B.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影响反

13、应热,故b为使用催化剂,故错误;C.该铵盐为吸热反应,故错误;D.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温度计放在小烧杯中,故错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4(g)+2O2(g)=CO2(g)+2H2O(g) △H=-801.3kJ·mol-1,结论:CH4 的燃烧热为△H=-801.3kJ·mol-1 B. 稀溶液中有 H+(aq)+OH-(aq)=H2O(l) △H=-57.3kJ/mol,结论:将盐酸与氨水的稀溶液混合后,若生成 1mol H2O,则会放出 57.3kJ 的能量 C. Sn(s,灰)Sn(s,白) ΔH=+2.1kJ/mol (灰锡为粉末状),结论:锡制品在寒冷的冬

14、天因易转化为灰锡而损坏 D. C(s,石墨)+O2(g)=CO2(g) ΔH=-393.5kJ/mol C(s,金刚石)+O2(g)=CO2(g) ΔH=-395kJ·mol-1,结论:相同条件下金刚石性质比石墨稳定 【答案】C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碱性氧化物:Na2O2、MgO、Al2O3  ②Ca(HCO3)2、Fe(OH)3、FeCl2均可由化合反应制得 ③碘晶体分散到酒精中、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分别为:溶液、胶体 ④灼热的炭与CO2反应、Ba(OH)2·8H2O与NH4Cl反应均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 ⑤碱石灰、生石

15、灰、玻璃、漂白粉、光导纤维都是混合物 ⑥苛性钠、次氯酸、氯气按顺序分类依次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B 14.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中的铜,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u(s)+H2O2(l)+2H+(aq)===Cu2+(aq)+2H2O(l) ΔH已知①Cu(s)+2H+(aq)===Cu2+(aq)+H2(g)  ΔH1=+64 kJ·mol-1②2H2O2(l)===2H2O(l)+O2(g)  ΔH2=-196 kJ·mol-1③H2(g)+1/2O2(g)===H2O(l)

16、  ΔH3=-286kJ·mo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可通过铜作电极电解稀H2SO4的方法实现 B. 反应②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 C. 若H2(g)+1/2O2(g)===H2O(g) ΔH4,则ΔH4<ΔH3 D. ΔH=-320 kJ·mol-1 【答案】C 【解析】A.用铜作电极电解稀H2SO4时,两个电极的反应分别为:Cu-2e-=Cu2+、2H++2e-=H2↑,总反应为:Cu(s)+2H+(aq)Cu2+(aq)+H2(g),故A说法正确;B.反应②的ΔH<0,ΔS>0,则在任何条件下均能自发进行,故B说法正确;C.因为H2O(g)所具有能量较H2

17、O(l)高,则反应H2(g)+O2(g)===H2O(g)放出的热量较少,ΔH4>ΔH3,故C说法错误;D.由盖斯定律可得ΔH=ΔH1+ΔH2+ΔH3=-320 kJ·mol-1,故D说法正确。 1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SO2(g)+O2(g)⇌2SO3(g) ΔH=-Q kJ·mol-1(Q>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相同条件下,2 mol SO2(g)和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小于2 mol SO3(g)所具有的能量 B. 将2 mol SO2(g)和1 mol O2(g)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 kJ C. 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该反应过

18、程放出更多的热量 D. 如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 kJ,则此过程中有2 mol SO2(g)被氧化 【答案】D 16.2SO2(g)十O2(g) ⇌ 2SO3(g) △H = -198 kJ·mol-1,在V2O5存在时,该反应机理为:Ⅰ:V2O5+ SO2→2VO2 +SO3(快)  Ⅱ: 4VO2+O2→2V2O5(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Ⅰ步反应 B. 该反应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 C. 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能放出198KJ的热量 D. VO2在反应中起催

19、化剂的作用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A、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取决于反应速率慢的,根据题意,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II步反应,故A错误;B、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SO2与O2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1,故B 正确;C、SO2与O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因此2molSO2与1molO2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198kJ,故C错误;D、根据反应的机理,V2O5为催化剂,D错误。 17.高温条件下,Al和Fe2O3反应生成Fe和Al2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

20、示 B. 该反应条件下,Al的还原性强于Fe C. 反应中每生成1 mol Fe转移6×6.02×1023个电子 D. 实验室进行该反应时常加入KClO3作催化剂 【答案】B 18.己知反应:2A(l) B(l) △H=-QkJ/mol,取等量A分别在0℃和20 ℃下反应,测得其转化率Y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代表20℃下A的Y-t曲线 B. 反应到66min时,0℃和20℃下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C. 0℃和20℃下达到平衡时,反应都放出QkJ热量 D. 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 > b 【答案】B 【解析】温度越高

21、,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就先达到平衡,即曲线先出现拐点,故b代表20℃下A的Y-t曲线,A项错误;反应到66min时,0℃和20℃下的转化率相同,因二者的起始量相同,故此时放出的热量相等,B项正确;2A(l) B(l) △H=-QkJ/mol表示2molA完全反应放出QkJ热量,因无法知道具体有多少A物质已经反应,故放出热量也无法计算,C项错误;b是代表20℃下的Y-t曲线,a是代表0℃下的Y-t曲线,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 b,D项错误。 19.下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单质(X2)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此温度下

22、MgBr2(s)与Cl2(g)反应的热化学方 程式为:MgBr2(s)+Cl2(g) MgCl2(s)+Br2(g) ΔH=+117 kJ·mol-1 B. 热稳定性: MgI2 > MgBr2 > MgCl2 > MgF2 C. 工业上可由电解MgCl2溶液冶炼金属Mg,该过程需吸收热量 D. 金属镁和卤素单质(X2)的反应能自发进行是因为ΔH均小于零 【答案】D 20.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则a>b B. 已知NaOH(aq)+HCl(

23、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则含4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C. 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 D. 已知CH4(g)+H2O(g)=CO(g)+3H2(g) ΔH=+206.1 kJ·mol–1,反应过程中使用催化剂,ΔH减小 【答案】B 【解析】A.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焓变是负值,则a<b,A错误;B.中和热是指稀的强酸和强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

24、的热量,醋酸是弱酸,其电离过程吸热,40.0g即1mol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B正确;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气态水的能量高于液态水的能量,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的燃烧热ΔH<-241.8kJ/mol,C错误;D.反应热只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系,与反应条件无关,因此反应过程中使用催化剂,ΔH不变,但催化剂可以改变活化能,D错误。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H4(g)+2O2(g)=CO2(g)+2H2O(g)△H=-801.3kJ•mol-1

25、 结论:CH4的燃烧热为801.3kJ/mol B. 稀溶液中有H+(aq)+OH-(aq)=H2O(l)△H=-57.3kJ/mol 结论:将盐酸与氨水的稀溶液混合后,若生成1mol H2O,则会放出57.3kJ的能量 C. Sn(s,灰)Sn(s,白)ΔH=+2.1kJ/mol (灰锡为粉末状) 结论:锡制品在寒冷的冬天因易转化为灰锡而损坏 D. C(s,石墨)+O2(g)=CO2(g) ,C(s,金刚石)+O2(g)=CO2(g) ΔH=-395kJ/mol 结论:相同条件下金刚石性质比石墨稳定 【答案】C 22.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

26、℃,101kPa): ①C4H10(g)+13/2O2(g)=4CO2(g)+5H2O(l) △H=-2878kJ·mol-1 ② C4H10(g)+13/2O2(g)=4CO2(g)+5H2O(g) △H=-2658kJ·mol-1 ③C4H10(g)+9/2O2(g)=4CO (g)+5H2O(l) △H=-1746kJ·mol-1 ④ C4H10(g)+9/2O2(g)=4CO(g)+5H2O(g) △H=-1526kJ·mol-1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 A. -2878kJ/mol B. -2658kJ/mol C. -1746k

27、J/mol D. -1526kJ/mol 【答案】A 【解析】正丁烷的燃烧热是指1mol正丁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CO2,液态H2O放出的热量,所以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4H10(g)+ O2(g)═4CO2(g)+5H2O(l)△H=-2878kJ/mol,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 kJ/mol,故选A。 23.2017年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CH4·nH2O,密度ρ1 g·cm-3)试开采成功。若以辛烷代表汽油(密度ρ2 g·cm-3)的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CH4(g) + 2O2(g) =CO2(g) + 2H2O(l) ΔH1 = —a kJ

28、·mol-1 ② 2C8H18(l) + 25O2(g) =16CO2 (g) + 18H2O(l) ΔH 2 = —b kJ·mol-1 A. 可燃冰适宜保存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中 B. 1 m3可燃冰可释放出标准状况下m3的CH4 C. 汽油的燃烧热约为0.5b kJ·mol-1 D. 1m3可燃冰释放出的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等体积汽油的倍 【答案】B 24.下列实验方案合理且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制备Fe(OH)3胶体 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B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29、向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落、静置、分液 C 比较HClO、HCN的酸性强弱 用pH试纸测浓度相同的NaClO溶液和NaCN溶液的pH值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50 mL5.0 mol/L 的盐酸和 50 mL5.0 mol/L 的 NaOH 溶液反应 【答案】A 25.向湿法炼锌的电解液中同时加入Cu和CuSO4,可生成CuCl沉淀除去Cl—,降低对电解的影响,反应原理如下: Cu(s)+Cu2+(aq)2Cu+(aq) ΔH1=a kJ·mol-1 Cl—(aq)+Cu+(aq)CuCl(s) ΔH2=b kJ·mol-1 实验测得电解液pH对

30、溶液中残留c(Cl—)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电解液中加入稀硫酸,有利于Cl-的去除 B. 溶液pH越大,Ksp(CuCl)增大 C. 反应达到平衡增大c(Cu2+),c(Cl—)减小 D. Cu(s)+ Cu2+(aq)+Cl—(aq)CuCl(s)的ΔH=(a+2b) kJ·mol-1 【答案】C 【解析】A. 根据图像,溶液的pH越小,溶液中残留c(Cl—)越大,因此向电解液中加入稀硫酸,不利于Cl-的去除,A错误;B. Ksp(CuCl)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pH无关,B错误;C. 根据Cu(s)+Cu2+(aq)2Cu+(aq)可知增大c(Cu2+),

31、平衡正向移动,使得c(Cu+)增大,促进Cl—(aq)+Cu+(aq)CuCl(s)右移,c(Cl—)减小,C正确;D. 已知①Cu(s)+Cu2+(aq)2Cu+(aq)ΔH1=a kJ·mol-1,②Cl—(aq)+Cu+(aq)CuCl(s)ΔH2=b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将①×1/2+②得反应Cu(s)+Cu2+(aq)+Cl—(aq)CuCl(s)的ΔH=(a/2+b) kJ·mol-1,D错误。 26.联氨(N2H4)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2O2(g)+N2(g)===N2O4(l) ΔH1 ②N2(g)+2H2(g)==

32、=N2H4(l) ΔH2 ③O2(g)+2H2(g)===2H2O(g) ΔH3 ④2N2H4(l)+N2O4(l)===3N2(g)+4H2O(g) ΔH4=﹣1048.9 kJ·mol−1 A. O2(g)+2H2(g)===2H2O(l) ΔH5,ΔH5>ΔH3 B. ΔH4=2ΔH3﹣2ΔH2﹣ΔH1 C. 1 mol O2(g)和2 mol H2(g)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2O(g) D. 联氨和N2O4作火箭推进剂的原因之一是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A 27.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会污染大气。采用NaClO、Ca(C1O)2溶液作为吸

33、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税硫、脱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SO2(g)+2OH-(aq) SO32-(aq)+H2O(l) ΔH1=a KJ/mol ②ClO-(aq)+SO32-(aq)SO42-(aq)+Cl-(aq) ΔH2=b KJ/mol ③CaSO4(s)Ca2+(aq)+ SO42- (aq) ΔH3=c KJ/mol ④SO2(g)+Ca2+(aq)+ClO-(aq)+2OH-(aq) CaSO4(s)+H2O(l)+Cl-(aq)ΔH4=dKJ/mol A. 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 反应①、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 反应Ca(OH)2(aq

34、)+H2SO4(aq)=CaSO4(s)+2H2O(1)的ΔH=-ckJ/mol D. d=a+b+c 【答案】A 【解析】A.由反应①和④可知,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不断消耗OH-,因此导致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减小,A正确;B. 反应①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 反应Ca(OH)2(aq)+H2SO4(aq)=CaSO4(s)+2H2O的离子方程式为:Ca2++ SO42- +2OH-+2H+ CaSO4↓ +2H2O,该离子反应不是反应③的逆反应,因此ΔH-ckJ/mol,C错误;D.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④=①+②-③,所以d=a+b-c,D错误。 28.一定条

35、件下,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b、c、d、e中,c最稳定 B. b→a+c反应的活化能为反应物能量减生成物能量 C. b→a+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ClO-(aq)=ClO3-(aq)+2Cl-(aq)ΔH=+116kJ·mol-1 D. 一定温度下,Cl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有a、b、d,溶液中a、b、d的浓度之比可能为11∶1∶2 【答案】D 29.2SO2(g)十O2(g)2SO3(g)  △H = -198kJ·mol-1,在V2O5存在时,该反应机理为:

36、 Ⅰ:V2O5+ SO2→2VO2 +SO3(快)  Ⅱ: 4VO2+O2→2V2O5(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Ⅰ步反应 B. 该反应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 C. 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能放出198KJ的热量 D.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继续加入少量SO3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SO3的体积百分数增大 【答案】B 30.中国学者在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 ΔH]中突破了低温下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不能兼得的难题,该过程是基于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

37、实现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Ⅰ、过程Ⅲ均为放热过程 B. 过程Ⅲ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H2、CO2 C. 使用催化剂降低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ΔH D. 图示过程中的H2O均参与了反应过程 【答案】D 【解析】A. 根据反应过程示意图,过程Ⅰ中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为吸热过程,故A错误;B. 过程Ⅲ中CO、氢氧原子团和氢原子形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氢气,H2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故B错误;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ΔH,故C错误;D. 根据反应过程示意图,过程Ⅰ中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过程Ⅱ也是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的过程,过程Ⅲ中形成了水分子,因此

38、H2O均参与了反应过程,故D正确。 31.298K、1.01×105Pa,O2、S、Se、Te分别与H2化合的反应热数据如图所示。写出Se与H2化合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 Se(s)+H2(g)=H2Se(g) ΔH=-242kJ·mol-1 B. Se(s)+H2(g)=H2Se(g)ΔH=-20kJ·mol-1 C. Se(g)+H2(g)=H2Se(g)  ΔH=+81kJ·mol-1 D. Se(s)+H2(g)=H2Se(g) ΔH=+81kJ·mol-1 【答案】D 32.我国科学家利用蜡虫肠道菌群,将塑料降解时间从500年缩减到24小时,并用同

39、位素示踪法证实了聚乙烯降解为CO2。下列有关该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 B. 只涉及碳碳键的断裂 C. 同位素示踪法是从微观角度识别物质的变化 D. 该研究成果有利于缓解塑料垃圾引起的环境问题 【答案】B 【解析】A.聚乙烯降解为CO2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故A正确;B.在反应过程中除了碳碳键的断裂之外,碳氢键也出现了断裂,故B错误;C.同位素示踪法是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分子层面的原子变动,故C正确;D.如果可以将聚乙烯降解是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的问题,故D正确。 33.最新报道:科学

40、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B.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过程 C.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D. 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答案】D 34.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C(s)+H2O(g)=CO(g)+H2(g) △H1=akJ/mol ②CO(g)+H2O(g)=CO2(g)+H2(g) △H2=bkJ/mol ③CO2(g)+3H2(g)=CH3OH(g

41、)+H2O(g) △H3=ckJ/mol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dkJ/mol A. 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且a>0 B. 反应③也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 反应CH3OH(g)=1/2CH3OCH3(g)+1/2H2O(g) △H=d/2kJ/mol D. 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的△H=-(2b+2c+d)kJ/mol 【答案】D 【解析】A,反应①、②生成H2和CO2,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反应C(s)+H2O(g)=CO(g)+H2(g)为吸热反应,a0,A项正

42、确;B,反应③消耗CO2,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B项正确;C,反应④的化学计量数变为原来的,ΔH也变为原来的,反应CH3OH(g)=1/2CH3OCH3(g)+1/2H2O(g)ΔH=d/2kJ/mol,C项正确;D,应用盖斯定律,将②2+③2+④得,2CO(g)+4H2(g)=CH3OCH3(g)+H2O(g)ΔH=(2b+2c+d)kJ/mol,D项错误。 35.合成氨的能量示意图如下: (1)已知分别破坏1 mol NN键、1 mol H-H键时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 kJ、436 kJ,则破坏1 mol N-H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________ kJ。 (2)N2H4可视为NH3分子中的H被—NH2取代的产物。发射卫星时以N2H4(g)为燃料、NO2为氧化剂,二者反应生成N2和H2O(g)。 已知:N2(g)+2O2(g)===2NO2(g)ΔH1=+67.7 kJ·mol-1 N2H4(g)+O2(g)===N2(g)+2H2O(g)ΔH2=-534 kJ·mol-1 则1 mol N2H4与NO2完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391 N2H4(g)+NO2(g)===3/2N2(g)+2H2O(g) ΔH=-567.85 kJ·mol-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