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4 听听那冷雨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4 听听那冷雨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4 听听那冷雨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听听那冷雨 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饱含诗意的意象,萧瑟、凄迷、清冷;雨还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故乡的情丝,缠绵、淋漓、忧思。北宋张咏曾说:“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纳兰性德也说过:“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由此可见,雨在游子的心里,是怎样一种凄楚的意象和落寞的情怀!当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在20余年后隔海相望他日思夜想的故园时,这一夜的风雨,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凄冷感受?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道 士 塔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 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
2、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有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敦煌,从你残留的浑雄凝重的雕像中,我们还清晰地看到了盛唐的气象,从你劫后的平和深邃的壁画中,我们还能分明感受到民族的胸襟、先人的愿望。然而,这场文化的浩劫啊,却浓缩在了一个卑微的道士身上。走进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让我们去感受那份震颤在心头的疼痛,去触摸那份铭刻着民族耻辱的创伤。 秦 腔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
3、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千百年来,三秦大地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着秦腔,看着秦腔,想着秦腔,唱着秦腔。痛苦着“秦腔”的痛苦,快乐着“秦腔”的快乐。秦腔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是五千年来三秦大地高亢嘹亮、雄浑悲壮的民族进行曲。 14 听听那冷雨 虞美人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此词以“听雨”为视角,表现了作者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少年听雨”
4、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最后两句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怅触、不尽悲慨,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层的痛苦。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分明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
5、处。 【思考】 这首词描绘了人生三个阶段听雨的画面,这三个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深刻含意? 【点拨】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料峭(qiào) 滂沱(tuó) 琐屑(xiè) 沁鼻(qìn) 羯鼓(jié) 忐忑(tǎn)(tè) 霏霏(fēi) 孺慕(rú) 蜗牛(wō) 滂沛(pèi) 弥漫(mí) 黔首(qián) 2.多音字 厦 厦门Xià 曲 曲折qū 广厦shà 歌曲qǔ 弄 嘲弄nònɡ 柏 柏树bǎi 弄堂lònɡ 柏林bó 折 折磨zhé 兴 兴奋xīnɡ 折耗shé 兴致xìnɡ
6、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凄楚·凄迷 凄楚:凄惨痛苦。 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神情)悲伤,怅惘。 (故事)凄楚 (景物)凄迷 填一填: 在风雨凄迷,秋风萧瑟的晚上,演出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天仙配》,给人的感受的确独特。 2.终归·终究 终归:侧重表示还得回到原来的结论上。 终究:表示最后的结果一定如此。 填一填: ①我们要感谢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生活终归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建造的。 ②书中描述的贵族家庭经历了鼎盛时期,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仍然走向了落败之路,算来终究是南柯一梦。 四、词语释义 ①想入非非:思想进
7、入虚幻境界。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②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③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④孺慕:发自内心的向往。 ⑤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⑥滂滂沱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泪流得很多的样子。 ⑦商略:准备,酝酿。 ⑧青霭:青白色的云雾。 ⑨云气氤氲:形容云气、烟雾很盛的样子。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⑩吟哦:有节奏地低声读,也指推敲诗句。 ⑪滂滂沛沛:形容水势很大的样子。 ⑫忐忑:心神不安。在这里形容琵琶的声音。 ⑬寒濑:寒冷的流得很急的水。 ⑭惊悸:因惊恐而心跳得
8、厉害。 [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其也自称“江南人”。台湾诗人,散文家。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后,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其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
9、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资料链接]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情绪。本文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本文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着重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忘怀的美好情景,抒发了自己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余光中曾说:“二十年前我写散文,论风格则飞扬跋扈,意气自雄;论技巧则触须奋张,笔势纵横,富于实践的精神。那时我自信又自豪,幻觉风雷就在掌中,自有一股
10、沛然的动力促我前进,不可止息。目前那动力已缓了下来,长而紧张快而回旋的句法趋于自然与从容,主观强烈的自传性也渐渐淡下来,转向客观的叙事。”《听听那冷雨》一文,虽仍清楚地显示出余光中第一期变革散文的勇气和追求“弹性”“密度”“质料”的特点,但那种石破天惊的格调和“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的手法技巧,已经开始隐退,变得神凝气敛、圆润雅洁,趋于成熟,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 1.文章以“听听那冷雨”为题,“冷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理解] “冷雨”的作用主要有二:①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
11、,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②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想象空间。作者把简简单单的雨写得凄美动人,引发读者对年华易逝、时代易变的强烈思考,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至与作者隔绝已久的大陆,浓郁的乡愁也就油然而生。 2.作者通过“冷雨”在文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思?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思路的? [我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作者先从一种狭长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写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
12、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极写日式古屋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写自己黯然神伤与悲愤和乡愁之苦,时代的变迁终归阻挡思乡之情,作者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 3.文章开篇是怎样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的理解] 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融入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把真情实感与现实、历史和谐地化为一体。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
13、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所以,听冷雨,就是作者在炽热的情思下对于现实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4.作者在文中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我的理解] 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
14、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作者如同中国山水画的写意高手,挥动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这位丹青高手描摹心中的诗情画意,都用了怎样的笔法? [我的
15、理解] (示例1)烘托渲染之法,如写看雨,并未用多少笔墨写雨,而是写雨中的青山,山中的烟岚,迷幻的境界,真如“山在虚无飘渺间”。 (示例2)叠词修饰之法,《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宜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大量的叠词的运用和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平添一层音乐美和绘画美。 (示例3)对比映衬之法,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大陆和台湾的对比,绵绵春雨和潇潇秋雨等都形成了映衬和对比,让人回味不已。还有化用点染之法,本文深深根植于古典诗词的底蕴之中,“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写法
16、归纳 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抒情 本文诗化的语言描述方式,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或将概述性语言形象化造成意境:“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或用拟喻描述,把实景虚幻化,构成美妙诗境,以寄托缠绵乡思:“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或借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也使得文中平添几分诗意。 “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
17、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余光中是诗人兼散文家,他用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用诗人形象化的抒情语言来写散文。在他的笔下,雨是光、色、声、味俱全。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敲打这城市,像敲打一架古老的琴,一张张地敲过去,细细密密——清清楚楚的雨形。淅淅沥沥,滴滴点点滴滴,像母亲唱的摇篮曲,像千百头蚕啮食桑叶,细细琐琐屑屑——清清晰晰的声音。而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这又是真真切切的味。潇潇冷雨,潮潮湿湿,凄凉,凄清,凄楚,再笼上一层凄迷——简直是可触可摸可感。除此以外,无论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还是雨打竹楼、雨打树上瓦上,其韵律都清脆可听;也可以让读者随着他一同去舔舔冷雨,嗅嗅闻
18、闻雨味、雨气,感受那雨趣、雨韵、雨的生息与灵性。作者是全方位、多角度、长镜头地作雨景描画的,既充分展示出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表现了主观感受的强烈性和鲜明性,更尽情地显示出作者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厚。 ►技法指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运用诗化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具有古典诗词的意境、韵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使语言诗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巧用修辞,化平淡为生动,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2.妙用古诗文,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具有文学底蕴。如:“
19、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化用了南宋蒋捷的词。 3.以富有想象的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如:“‘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4.交错运用长短句,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5.借助于一些特有的意象营造诗境,创造诗意。如“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
20、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 ►随堂练笔 请仿照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的手法,也以“雨”为中心意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感。120字左右。 ►范文示例
21、 细雨霏霏,朦胧中仿佛看到淡紫色的丁香花在雨中轻轻摇曳,细雨在丁香丛中淅淅吟咏,如烟似雾,凄婉净美。雨雾在紫色的丁香花上聚凝莹露,清亮如玉。解不开的丁香雨愁,解不开的如水情怀。晶莹的眼泪悄然滑落,思绪如丁香花雨一样纷纷扬扬飘向远方。些许怅然,一帘幽梦随着绵绵雨丝泻进心里,泛起一串串涟漪。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语言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沧桑之感和故国家园之思。余光中由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由少年到中年,淡淡的记忆,梦中雨声、雨韵,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却难以再寻。作者的乡愁是何等的苦楚,在那张黑白片的
22、冷雨中,他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对中国大陆的深深热爱,他像一位游子在季节的冷雨中、在中国文化的氤氲里孑然独行。他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字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滋润着生活在奢靡今天的我们苍白的情感和空虚的心灵。 [适用话题] 听 雨 阮永兴 花解语,鸟谙人。在懵懵懂懂中,我也似乎正在逐渐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觉得如果没有人文的渗透,大自然的空山无人、水流花放,又有何意义。而那雨声又何尝不是如此? 非常欣赏契诃
23、夫讲过的那段话:他深爱坐在屋中,窗外雨声淅沥,没有烦人琐事来打扰,乃生活之极境。于是,不知怎的竟爱上了雨声,喜欢听雨的声,在雨声中感受心灵的一份静谧。 四季轮换,也带来了雨声那不同的景致。春天的雨声总是那么悄然无声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淅淅沥沥的,似乎怕惊醒在春梦中酣睡的万事万物;夏天的雨则显得那么急躁,“雨足桔槔声暂歇,翠蛙瓜豆已成行”,带给人们一个惊喜后就匆匆离别;而秋天的雨却是那么缠绵,似一位怨妇幽幽怨怨地流淌着她的眼泪,就如诗中所言“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留给人一丝缠绵,带给人一腔悲愤;最令人难忘的当是冬天的冷雨,夹杂着狂啸的北风,硬邦邦地砸着地上的一切,发着绝
24、望的声音,使人感到雨的苍凉。 我爱站在河边听雨。在斜斜的细雨中,不带一件雨具,任由那蒙蒙细雨拂在身上。风斜斜地吹拂,雨细细地飘洒。雨丝掉入河中,就如小孩子回到母亲的身边,“嗖”地钻进怀抱就不见了,快得令人听不到一丝声音,只有那阵阵的涟漪还在昭示着它曾经到来。而细雨拂在脸上,就如春风拂面的感觉,凉凉的,好像孩子亲吻在你脸上。细雨中,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情画意也就跃然眼前,而自己的心声也仿佛正在和雨声一起跳动。这副逍遥闲散、飘逸脱俗又有谁堪得? 其实,听雨最好的时候还是在黑夜中。远离了白日的尘世喧嚣,把自己融入黑暗中,点燃一支青烟,只有那忽明忽暗的烟火伴随在你身边。这时
25、,你就会感到一切都会逃避得无影无踪,四周一片静寂,静寂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此时如有细雨飘落,便能清晰地听到它击打在树叶上、窗台上的声音,这是沉沉的。然后雨滴便从窗台和树叶上如玉珠般滑落,和大地亲吻后砰然而碎,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如果用心去听,似乎还能感受到它在和小草附耳细语,在和树叶儿倾情歌唱。一切都被那颗寂静的心灵感受到,然后那颗心也开始和雨声轻声诉说,世界变得很静,心境也变得异常辽阔。 听雨的时间一长,也似乎真的能感受到雨的心语。最解人的还是三月小雨,就如诗中所写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在轻轻地叩问着人的心扉,滋润着世上的一切;而最令人悲伤的当是那秋雨声,“冷雨幽窗不可听”,令人感到一种“
2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悲伤,而那雨打芭蕉的声音总是显得那么低沉,那么激昂,难怪鉴湖女侠秋瑾也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奈感慨。 不经意间,我恍然发觉那雨原是无声的。它或如细丝、或如玉珠从天上静静地掉落,我所听到的不过是那雨击打树叶、窗台的声音。但我想我还是听到了雨声,它正唰唰地从天上落下,它正呼呼地在空中飘荡。我真的听到了雨声,那雨声正在我的心中流淌,击打着我的心扉。 【赏评】 花解语,鸟谙人,人也知雨:雨以它带来的不同声音、不同景致,能使人心灵静谧,能使人逍遥飘逸,能让人心境辽阔。雨似亦知人:三月的小雨解春旱,秋天的冷雨知悲伤。作者听雨声,知雨心,有画意,富诗情,表达了作者
27、对雨和雨声的悠远情思。这是一篇厚重耐读的散文。 [学生用书P95(单独成册)])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解析:选B。B项分别读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A项分别读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C项分别读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读cù/zú,yǐ/qǐ,xiān/xiān。 2.依次填入
28、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大自然面前,人类________是渺小的,哪怕是再优秀的消防员,拥有再精良的设备,在面对山火的时候,都有可能会因为意外而牺牲。 ②与其不满现状,整天________,不如珍惜当下,干些实事。 ③下雨天人很少,除了旁边呼啸而过的汽车声和________的雨声,还有的就是我的脚步声了。 A.终归 想入非非 窸窸窣窣 B.终究 匪夷所思 窸窸窣窣 C.终究 想入非非 淅淅沥沥 D.终归 匪夷所思 淅淅沥沥 解析:选C。终究:表示最后的结果一定如此。终归:侧重表示还得回到原来的结论上。此处应该用“终究”。 想入非非:比喻想法
29、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此处应该用“想入非非”。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此处应该用“淅淅沥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救火英雄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他们是人民英雄,值得每一个人尊敬,决不容侮辱。对那些躲在网络背后恶意中伤他人的“键盘侠”们,必须严惩不贷。 C.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
30、,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C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D项,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照应,折射的应该是评选机制的“不公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解析:选B。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儿童教育”,围绕“注入式教育”的缺点分别从不同
32、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横线前面的内容指出了“注入式教育”的缺点,第③句“不对”与之照应,故首排第③句;第⑥句是认识到错误后的行动,紧接第③句;第④句“然而”一转,指出现在仍旧存在的问题;第⑤句进一步说明错误所在,紧承第④句;第②句和笫①句分别从教科书和教学方法方面进一步指出弊端,可接后面“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一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粼粼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
33、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
34、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嗒嗒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
35、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斜雨,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
36、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5.作者将雨比喻为“温柔的灰美人”,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中反复使用“灰色”一词,这是作者的感情基调,心理底色。“温柔”是形容雨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慰藉。“美人”是对雨的赞美,也是作者对雨的渴慕。因为雨让作者产生了许多联想,带来了对故园的思念。 6.“在古老的大陆上”一段,是作者对过去听雨的回忆,在这一段中采用了
38、什么手法描写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雨”。共用了三个比喻。其一,将雨比喻成“古老的琴”;其二,将雨比喻成“耳
39、熟的童谣”“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其三,将雨比喻成“蚕吃桑叶的声音”。这些声音都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7.作者为什么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_____ 答案:“雨”的“单调”是说大陆的雨和台湾的雨没有两样,过去的雨和现在的雨也没有什么两样;雨没有变化而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离了故国家园,听雨能让人产生联想、产生思念,所以“雨”是“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催 魂 铃 余光中 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
41、,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 古人鱼雁[注]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 而活在当下,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家文化中心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偏怜”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
42、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
43、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登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己,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
44、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近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 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
45、“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素娥青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对无处不在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注】 鱼雁:代指书信。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
46、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D.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解析:选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 9.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五段中画线句子为例,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这句话要抓住作者使用的比拟、对比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活用,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 10.联系全文看,文章以“催魂铃”为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催魂铃”实际上指的是电话,作者不直言电话,而说是“催魂铃”,可以从其催促、逼迫、紧急等角度思考其含义。题目的作用,可以从制造悬念、贯穿结构、表达情感等角度分析。 答案:含义: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作用:以“催魂铃”为题目,醒目有趣,引起读者兴趣;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喧闹浮躁的现象的批评。 三、语言运用 11.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
49、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阳: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黄菊倚风村酒熟 紫门临水稻花香 12.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 16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电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合同示范文本.docx
- 2025年工程勘测设计合同模板.docx
- 2025年区域产品销售代理合同.docx
- 2025年经销商授权合同样本.docx
- 2025年员工住房资金借贷合同.docx
- 2025年轻钢建筑施工合同示例.docx
- 2025年网络推广托管合同.docx
- 2025年简明个人借款正式合同范例.docx
- 2025年房产按揭贷款合同范例.docx
- 2025年技术合同争议调解.docx
- 2025年电子版城市住宅租赁合同范本.docx
- 2025年简易转让合同协议书样本.docx
- 2025年投资顾问服务合同实例.docx
- 2025年经销合同模板.docx
- 2025年工业项目设计合同样本.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