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文言文阅读(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193分) 1. (6分) (2019高二上泸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
2、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①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
3、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②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敕许之/乃于
4、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 . 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 . 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 . 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李密《陈情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在文中指关系比较近的亲
5、属。 B . 傅歧被封为南丰县侯,“县侯”是“列侯”的一种,有自己的封地。 C . “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一年号。 D .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 . 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已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 . 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
6、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D . 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②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 2. (11分) (2017高三上武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
7、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①修
8、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②之言。”帝不省,腾竞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
9、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成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 【注】①阿母:汉安帝的乳母王圣。②刍荛舆人:割草打柴的普通人。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10、/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B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C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D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 . 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
11、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 .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 . 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舅大鸿卢耿宝、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入朝为官,杨震都没有答应。司空刘授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征召了这两个人,
12、且让这两个人十天内都得到提拔。 B . 河间的男子赵腾上书指陈政事得失,顺帝大怒,就把赵腾关入监牢受审,以欺君犯上的罪名结案。杨震上折救赵腾,请皇上保全他的性命,以鼓励百姓发表言论。但皇上没有同意。 C . 延光三年春,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皇上回京后,当夜派使者收回杨震的印绶。 D . 杨震死了一年以后,樊丰等人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要求重新审查杨震冤案。当时朝廷上下都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就下诏为杨震平反昭雪。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震曰:“故人
13、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②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3. (11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谢绛,字希深,其先阳夏人。祖懿文,为杭州盐官县令,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涛,以文行称,进士起家 , 为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反成都,攻陷州县,涛尝画守御之计。贼平,以功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累官至太子宾客。绛以父任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中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累数千言。天禧中,上疏谓宋当以土德王天下。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用天为统,以金为德。诏两制议,皆言:“用土德,则当越唐上承于隋;用金德,则当越五代绍唐。而太祖
14、实受终周室,岂可弗遵传继之序?”绛、行父议皆黜不用。杨亿荐绛文章,召试,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丁母忧 , 服除,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用郑氏《经》、唐故事议宣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请以真宗配之。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以为不可。寻出通判常州。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徙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兵部员外郎。上言:“迩来用物滋侈,赐予过制,禁中须索,去年计为缗钱四十五万。自今春至四月,已及二十余万。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书。簿书不存,则无所措置。臣以谓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使契丹,还,请知
15、邓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奸人蓄薪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庐陂,溉田至三万顷。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 (选自《宋史谢绛传》,有删节)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 B . 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
16、以讽/辞甚切至/ C . 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 D . 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家,即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又如陆游“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中的“起家”。 B . 土,是五行之一,“土德”是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德。 C . 擢,文中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说法还有“迁”“超迁”“进”
17、等。 D . 丁母忧,即遭遇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谢绛出身官宦,善写文章。他父亲不仅品行好,而且文章写得好,他也 曾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提拔。 B . 谢绛关心时局,积极谏言。他为官任上,所到之处常能就实情表达自己 的看法,并将看法呈报皇上。 C . 谢绛实事求是,敢于革新。他发现宫廷越来越奢侈,赏赐过度,有司无 措,他主张根据现实采取正确态度。 D . 谢绛兴修水利,仁政惠民。任邓州知州,他正视“远水不解近渴”之现 实,建成了六门堰,惠及广大百姓
18、。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书。 ②臣以谓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 4. (11分) (2016高三上资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
19、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
20、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
21、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 B . “圣历”是年号,“帝王年
22、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 .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D . “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B . 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C . 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
23、然后才上奏裁军。 D . 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 ②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 5. (13分) (2018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津字罗汉,少端谨。除侍御中散。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游,至宗族姻表罕相参候。司徒冯诞与津少结交友,而津见其贵宠,每恒退避,及相招命,多辞疾不往。后迁长水校尉,仍直阁。出除岐州刺史。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
24、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自是阖境畏服。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于是官属感厉,莫有犯法者。延昌末,起为华州刺史。先是,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于是竞相劝厉,官调更胜。除定州刺史。初,津兄椿得罪此州,由赵略投书所致。及津至,略举家逃走。津乃下教慰喻,令其还业。于是阖州愧服,远近称之。孝昌中,北镇扰乱,侵逼旧京。时贼帅鲜于修礼、
25、杜洛周残掠州境,孤城独立,在两寇之间。津修理战具,更营雉堞。又于城中去城十步,掘地至泉,广作地道,潜兵涌出,置炉铸铁,持以灌贼。贼遂相告曰:“不畏利槊坚城,唯畏杨公铁星。”津与贼帅元洪业等书喻之,并授铁券,许之爵位,令图贼帅毛普贤。洪业等感寤,复书云欲杀普贤,又云:“贼欲围城,正为取北人,城中所有北人,必须尽杀。”津以城内北人,虽是恶党,然掌握中物,未忍便杀,但收内子城,防禁而已。将吏无不感其仁恕。卒,谥曰孝穆。 (选自《北史杨津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
26、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B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老/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C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D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
27、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B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老/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C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D . 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宜阁,原为值勤殿阁,南北朝时为禁卫武官,
28、侍卫在皇帝左右,负责其安全。 B . 官调,是指官府按户征收的布、绢或绵等,与田租一起构成了国家的正式赋税。 C . 雉堞,由女墙、垛墙和垛墙之间形成的垛口组成,作战时用于掩护守城的将士。 D . 铁券,是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是我国古代皇帝颁赏赐给臣子的钱财和礼物。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宜阁,原为值勤殿阁,南北朝时为禁卫武官,侍卫在皇帝左右,负责其安全。 B . 官调,是指官府按户征收的布、绢或绵等,与田租一起构成了国家的正式赋税。 C . 雉堞,由女墙、垛墙和垛墙之间形成的垛口组成,作战时用于掩护守城的将士。 D . 铁券
29、,是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是我国古代皇帝颁赏赐给臣子的钱财和礼物。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津严于律己,为人端正谨慎。他因为身在禁密,所以不和外人交往,即使是宗族姻亲也少有往来;对已得贵宠的少时好友,亦尽量避而不见。 B . 杨津治境有方,得到官民敬服。在岐州,他迅速破案,因此地方官吏不敢再为非作歹;在华州,他采取有力措施,解除百姓长期以来受到的欺压。 C . 杨津宽厚仁慈,有君子的风范。赵略举报了他的兄长,他以德报怨,让赵略还家就业;对待城中的北镇乱党,他不忍心处死他们,而设法保全他们。 D . 杨津善用谋略,平定地方叛乱。在
30、定州受两军围困时,他开挖地道,巧设伏兵,设炉冶铁,持以灌敌;他又劝降洪业,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军。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津严于律己,为人端正谨慎。他因为身在禁密,所以不和外人交往,即使是宗族姻亲也少有往来;对已得贵宠的少时好友,亦尽量避而不见。 B . 杨津治境有方,得到官民敬服。在岐州,他迅速破案,因此地方官吏不敢再为非作歹;在华州,他采取有力措施,解除百姓长期以来受到的欺压。 C . 杨津宽厚仁慈,有君子的风范。赵略举报了他的兄长,他以德报怨,让赵略还家就业;对待城中的北镇乱党,他不忍心处死他们,而设法保全他们。 D .
31、杨津善用谋略,平定地方叛乱。在定州受两军围困时,他开挖地道,巧设伏兵,设炉冶铁,持以灌敌;他又劝降洪业,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军。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②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②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6. (16分) (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
32、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
33、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
34、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B . 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因为 C . 以污贿不饬罢罢:免职 D . 相国遽惊谢曰谢:道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蜩与学鸠笑之 B .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 命妪煮芋以进樊哙侧其盾以撞 D . 不知相国何似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
35、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 . 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观点。 C . 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 . 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4)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两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②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
36、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7. (7分) (2019高二下赤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和洽字阳土,汝南西平人也。举孝廉 , 大将军辟,皆不就。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时毛䚸、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俭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魏国既建,为侍中。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怒甚。洽陈䚸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太祖克张鲁,洽陈宣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太祖未纳,其后竟徒民弃汉中。出为郎中令。文帝践阼,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
37、百户。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荒废之象,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诏书谦虚引咎,博咨异同。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故废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是以先王务蠲烦费,以专耕农。自春夏以来,民穷于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方今之要在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诚也。转为太常,清贫守约
38、,至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加赐谷帛。薨,谥曰简侯。子离嗣。 (选自《三国志》)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B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C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D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
39、/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B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C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D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3)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 . 太祖,先祖称谓,后多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后世以祖为庙号渐趋泛滥。 C . 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自郡县都有掾属,人员曾
40、由主官自选。 D . 谥,专指王公贵族死后由皇帝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评价性质的称号。 (4)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 . 太祖,先祖称谓,后多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后世以祖为庙号渐趋泛滥。 C . 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自郡县都有掾属,人员曾由主官自选。 D . 谥,专指王公贵族死后由皇帝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评价性质的称号。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和洽屡被征召,相机出仕。他曾被举孝廉,又曾受大将军征辟皆不
41、就任;后接受太祖征召,成为一名属官。 B . 和洽见解独到,直言敢谏。毛玠、崔琰选官惟尚节俭;和洽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不可以节俭,应通达人情。 C . 和洽心系国民,劝课农桑。他认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主张应减免苛捐杂税,减轻劳役,让百姓专心耕作。 D . 和洽为官廉洁,清贫守约。他身无长物,竟至于变卖田宅以供给生活,皇帝听闻此事,便加赐他粮食和布帛。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和洽屡被征召,相机出仕。他曾被举孝廉,又曾受大将军征辟皆不就任;后接受太祖征召,成为一名属官。 B . 和洽见解独到,直言敢谏。毛玠、崔琰选官惟尚节俭;
42、和洽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不可以节俭,应通达人情。 C . 和洽心系国民,劝课农桑。他认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主张应减免苛捐杂税,减轻劳役,让百姓专心耕作。 D . 和洽为官廉洁,清贫守约。他身无长物,竟至于变卖田宅以供给生活,皇帝听闻此事,便加赐他粮食和布帛。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克张鲁,洽陈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 ②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诫也。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克张鲁,洽陈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 ②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诫也。 8. (1
43、6分) (2019高一上佳木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44、,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
45、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 .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 . 扶而去之去:离开 D .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2)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 .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 . 扶而去之去:离开 D .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3) 下列各组句子中,
46、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贪于财货,好美姬 B . 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 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吾其还也 D . 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具告以事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贪于财货,好美姬 B . 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 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吾其还也 D . 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具告以事 (5)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 国人立其中子
47、 B .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 .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 . 非公正不发愤 ,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6)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 国人立其中子 B .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 .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 . 非公正不发愤 ,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48、C .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 .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
49、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9)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②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②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9.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 , 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
50、州。州兵出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 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种谔取
51、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卒 , 年七十七。 (摘编自《宋史列传八十九》)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B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C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D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
52、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 黥:即墨刑,古代五刑之一。行刑时用刀刺刻犯人的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罚犯有重罪的人。 C . 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后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 D . 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53、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申锡明察秋毫,善断案情。有百姓上诉说自己的弟弟被人杀害,郭申锡通过观察该人的脸色、辨别他的哭声,判定上诉者即为行凶者。 B . 郭申锡长于治乱,能力不凡。有人想胁迫众人作乱,郭申锡杀了一人,处罚了两人,就起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平定了作乱。 C . 郭申锡正直敢言,恪尽职守。他屡次讥斥权贵幸臣,没有顾忌。对张尧佐、陈执中、李参等的丑行直言不讳,上奏弹劾。 D . 郭申锡眼光远大,见解卓越。他认为谅祚死去,应当捐弃前嫌,允许谅祚之子袭爵,并与辽、夏两国和平共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
54、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 ②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 10. (11分) (2017高二上射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55、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
56、周室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7、 ) A .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 .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 .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2)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 .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 .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
58、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 .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 .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 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 .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 .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 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②仓廪实而知礼
59、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3分)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3分) (7)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8)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1. (15分) (2019高三上建平期
60、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②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
61、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③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④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
62、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______,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________②造次不能道寒暄________ (2)
63、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 (3) 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 ) A.连接 B.跟从 C.管辖 D.托付 ②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 A.扬言 B.建议 C.指责 D.陈述 (4) 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________”(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 (5)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6) 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
64、/密人莫窥其际 B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C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D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7) 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 (8) 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________”(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 12. (11分) (2017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 , 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