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7000997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精品复习材料汇总 &       桃花源记 1          根底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绚丽]繁多模样。[复]再。[仿佛]模模糊糊,描述看得不真切的模样。[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模样。[属

2、]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描述喜悦。[乃]居然。[具]详细。[咨询讯]打听音讯。[云]说。 [叹惋]感慨惊奇。惋,惊奇,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欢乐的模样。[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缺乏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

3、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艳丽漂亮。今:食物滋味好。[活泼]古:地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消沉。[交通]古:交织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不管]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一样。[如此]古:像如此。今:如此。[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惊奇。[穷]尽,有走完或穷

4、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活泼]描述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亮堂的模样。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模样。 [无人咨询津]比喻无人探咨询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描述欢乐而满足的模样。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妙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答复: 1.描写桃花林漂亮风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绚丽。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5、此人,咸来咨询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说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活泼。 7.说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缘故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说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本人的话概括答复: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奇漂亮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妙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么样的心情? 事出偶尔,预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

6、”字表现了渔人怎么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终究。 4. “豁然活泼”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生疏人出现感到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特别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么样的? 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怎么样? 自然环境:漂亮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情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欢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

7、,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乱,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妙,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缘故是什么? 祖先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缺乏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明白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

8、未果”? 说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么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么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榨,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静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妙世界? 寄予本人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妙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觉桃源、访咨询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9、村”意境类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活泼。 2.你怎么样对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构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予,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写渔人有怎么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构成比照,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迹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

10、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接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加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活泼”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困难苦难”答复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对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特别幸运的,能躲避祸害,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11、谈出本人的办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本人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么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1          根底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漂亮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

12、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屹立的模样。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给予莲以美妙的质量?意在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么样的品行?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

13、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意图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明本人洁身自好的品行。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本人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意味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

14、写莲表白本人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本人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本人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委婉地说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么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说明本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答复。 1)莲意味什么? 君子的美妙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

15、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质量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由于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缘故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

16、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能够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所以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地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咨询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缘故(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单独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17、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及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单独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酷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妨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妨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1          根

18、底知识 ²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来宾。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本人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构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咨询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

19、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外表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说明陋室的风光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风光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

20、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自若。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说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援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纳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

21、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

22、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肮脏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因而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说明本人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挖苦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么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丧,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能够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依然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本人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本人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爱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爱的缘故。(略)     & 

23、          三峡 1          根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如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24、】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顿;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假如不是。自,假如。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特别多。良,特别。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

25、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盘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伤。 [转(zhuǎn)]委婉。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展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纳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

26、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风光,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规划自然,思路明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拍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亮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入的印象。 *        构造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

27、同,风景各异。) *        咨询题探究 l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l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么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l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l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么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l       第

28、一段作者采纳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l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衬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l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么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l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

29、什么? 清荣峻茂。 l       “良多兴趣”表如今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l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风光?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伤,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提醒水急的缘故,又能使急流和峻岭互相映衬,能构成

30、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l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么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特别有节拍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l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           记承天寺夜游 1          根底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

31、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模样。 [念]考虑、想到。[遂]因而,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描述水的澄澈。 [交横]交织。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制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地,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委婉,精巧传神。 *  构造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32、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  咨询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么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大概月亮也明白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显露出忧虑孤寂的心情。 4.说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3、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能够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地。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亮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

34、中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境? 清静、温馨、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么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怎么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可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如今何处?(摘引文中句答复)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

35、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特别细心。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          拓展延伸 1.依照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明白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么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详细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予。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理本人,树立进取之心,从而

36、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           答谢中书书 1          根底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  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散失。【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腾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

37、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详细描绘秀美的山川风光。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好、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骄傲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活力,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本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命愉悦,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咨询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如此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好、统一。 2.“山川

38、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骄傲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39、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          “歇”“颓”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重。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构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构造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

40、文中心。中间部分详细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首尾照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八年级语文复习集锦 一、根底知识 1、依照以下词语中的注音写出汉字: 寒jìn( ) 肃mù( ) jū( )躬 箱qiè( ) ( )pī雳 ( )ɡān尬 吊yàn( ) ( )yǎn鼠 邱hè( ) lín( )峋 zǎo(

41、 )井 额 fāng( ) pán( )跚 狼jí( ) shì( )泪 liú( )金 pēi( )胎 qī( )息 案dú( ) 鸿rú( ) 修xiá( ) 飞shù( ) 雾sōng( ) 污huì( ) 不见xī( )月 重岩叠zhàng( ) 无动于zhōng( ) 物jìng( )天择 黄发垂tiáo( ) 一gě( )无迹 惟妙惟xiào( ) 销声nì( )迹 荒miù( ) 2、改正以下词语中的错别字: 转

42、弯摸角( ) 锐不可挡( ) 名付事实上( ) 铸剑为梨( ) 大廷广众( ) 烦 燥( ) 连声喏喏( ) 穷困撩倒( ) 巧妙绝论( ) 令人消魂( ) 重峦叠障( ) 惟妙惟削( ) 自出新裁( ) 3、选择适宜的词语填入下面句子的空格处: 惨淡 触目伤怀 颓唐 1哪知老境却如此 !他 ,自然情不能自已。 2家中光景特别是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欣赏 点缀 那是古代

43、山水画中 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 飞瀑流泉。 损失 损坏 损害 毁坏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农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遭到低温的 。假如能留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 就可能防止。 二、阅读《最宝贵的废书》一文,答复文后咨询题: 一天,拾掇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书是我上高中时妈妈为我买的。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去世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因

44、而在贫困人家,攒钱置办一件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明白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却又回来,拉我到偏僻处:“小孩,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 “什么!”我内心格登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材料来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 “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 “哪来的钱?” “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宏大的无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居然骗走了妈妈的镯子! “小孩,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

45、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大学,妈妈欢乐极了,说是两只镯子花的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 “你妈后来明白真相了吗?”女友咨询。 “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明白。” 1、本文的主人公是 ,线索是 。 2、本文标题是“最宝贵的废书”,“宝贵”表达在何处?“废书”的意思是什么? 3、当“我”看到母亲给我买的书是“废书”时,为什么还说:“行,妈,行的”

46、 4、关于两本没用的“废书”我为什么不断保存至今,且不舍得扔掉呢? 5、在你的生活中,确信也有值得纪念的物品,请选择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件并交代它的来龙去脉。(不超过80字) 三、古诗文知识 1、古诗文语句填空: 1白头搔更短, 。 2

47、 ,草色入帘青。 3夜久语声绝, 。 4无丝竹之乱耳, 。 5 ,一览众山小。 6存者且偷生, 。 2、请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寻病终。 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5其两膝相比者。 比: 6选贤与能

48、。 与: 3、翻译以下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技艺灵怪矣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其人视端荣寂,假设听茶声然。

49、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内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50、众矣。 1、本文作者是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运用 的手法,表达了本人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水陆草木之花 2亭亭净植。 3香远益清。 3、翻译以下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1、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作者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2、5、你读《爱莲说》之后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他的观点目前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根底知识及运用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如履( )平地 京尹( ) 拥毳(

53、 )衣炉火 道狭草木长( ) 燕( )然 3、用“/”给以下句子划分节拍。 1既 而 尽 奔 腾 分 合 五 阵 之 势 2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4、填空题。 1《三峡》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的 家。 2《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字 ,自号 , 朝著名 。 5、默写课文。 1 ,归雁入胡天。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3 ,西出阳关无故人。

54、4巴东三峡巫峡长, 。 5 , 天与云与山,上下一白。 6仍怜家乡水, 。 6、解释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2晓雾将歇( ) 3人物略不相睹( ) 4是日更定( ) 5溯迎而上( ) 6念无与为乐者( ) 7晨兴理荒秽( )8拄杖无时夜叩门( ) 7、翻译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5、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9、默写 期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 青林翠竹,

56、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家书抵万金。 10、解释加点的词。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不下一白。 一: 既而渐近,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际天: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与: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通计一

57、舟,为人五。 为: 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绚丽]繁多模样。[复]再。[仿佛]模模糊糊,描述看得不真切的模样。[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模样。[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描述喜悦。[乃]居然。[具]详细。[咨询讯]打听音讯。[云]说。 [叹惋]感慨惊奇。惋,惊奇,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

58、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欢乐的模样。[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缺乏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艳丽漂亮。今:食物滋味好。[活泼]古:地点开阔,光

59、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消沉。[交通]古:交织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不管]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一样。[如此]古:像如此。今:如此。[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惊奇。[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活泼]描述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亮堂的模样。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模样。 [无人咨询津]比喻无人探咨询

60、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描述欢乐而满足的模样。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妙世界。.描写桃花林漂亮风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绚丽。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咨询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说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活泼。 7.说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缘故的句子:先世避秦时

61、乱。 8.说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村人对生疏人出现感到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特别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么样的? 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怎么样? 自然环境:漂亮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情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欢乐。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说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么样的

62、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么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榨,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静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妙世界?寄予本人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妙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漂亮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63、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屹立的模样。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给予莲以美妙的质量?意在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么样的品行?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

64、。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咨询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外表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

65、生活三方面说明陋室的风光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风光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自若。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说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

66、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援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纳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顿;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假如不是。自,假如。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