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6428120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同时总结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的CT诊断方法与诊断价值。方法对于本院和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过去两年之内所收治的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病人资料86 例施行分析,观察 纵隔内气管旁囊肿部位、大小、边缘、内部结构以及形态等。结果 86 例纵隔内气管旁囊肿 病人平扫70 例,增强16例,全部处于病人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气管旁右侧6 点到9 点区 十分多见,占据 98.0%,左侧气管气管旁和双侧气管旁较为少见,占据1.0%,单侧单房病人 72例,单侧多房病人13例,双侧型病人1例;病人的CT表现主要为卵圆形以及不规则形囊 状含气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缘较为清晰,增强之后

2、在囊壁显示中等均匀强化,纵隔内气管 旁囊肿和气管与食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21例和气管相通, 12例病人相应气管局部 出现扩大变形,1例病人产生食管移位。结论临床中对于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的CT主要表现 为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存在含气囊腔,需要注意和其他病变进行鉴别,避免出现误诊。 【关键词】纵隔内气管旁囊肿;CT诊断;鉴别诊断 纵隔内气管旁囊肿出现于纵隔内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病人一般不存在显著的临床症状与体 征,大部分病人在查体或是接受其他原因CT检查期间发现疾病,由于现在我们国家CT技术 快速发展,在临床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本文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 纵隔内气管旁囊

3、肿病人资料86例施行分析,观察纵隔内气管旁囊肿部位、大小、边缘、内 部结构以及形态等,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本院和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在过去两年之内所收治的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病人资料86例施 行分析(2016.1-2018.1), 86例病人中男性59例,女性27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 90岁,平均54.2±2.6岁, 86例病人不存在明显不适感,由于胸部其他病变以及体检接受胸 部CT检查发现疾病,观察纵隔内气管旁囊肿部位、大小、边缘、内部结构以及形态等。 1.2 方法 86例病人全部接受胸部常规CT扫描,接受平扫70例,增强16例,病人保持双手抱头仰卧

4、 位,扫描范围从下颈部到肺底部位,接受单排螺旋CT扫描25例,调整层厚与层距7mm,参 数为140kV与200mA,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61例,调整层厚与层距5mm,参数为140kV 与200mA,10例病人接受多平面重组,调整层厚为1.25mm,层距为1.25mm[2]。 1.3观察指标 86例病人全部在肺窗以及纵隔窗图像上观察纵隔内气管旁囊肿具体位置、分布、形态、边 缘、大小和四周器官距离等。 1.4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结果所得的各项数据采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施行数据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期间, t值采取检验计量资料,卡方采取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通过P值加以判定,其标准判

5、断 标准:如果所得P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如果所得P值>0.05,那么 代表所得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6例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病人平扫70例,增强16 例,全部处于病人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 气管旁右侧6 点到9 点区十分多见,占据98.0%,左侧气管气管旁和双侧气管旁较为少见, 占据1.0%,单侧单房病人72例,单侧多房病人13例,双侧型病人1例;病人的CT表现主 要为卵圆形以及不规则形囊状含气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缘较为清晰,增强之后在囊壁显示 中等均匀强化,纵隔内气管旁囊肿和气管与食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2 1 例和气管相 通, 12 例病人相应气管局

6、部出现扩大变形, 1 例病人产生食管移位。 3 讨论 纵隔内气管旁囊肿也被称之为气管憩室,具体指的是气管旁与气管交通含气囊状结构,通过 外科手术切除之后根据组织病理学获得诊断属于气管憩室,其中还包含支气管源性囊肿以及 淋巴上皮样囊肿,部分学者认为在影像学中将其称之为纵隔内气管旁囊肿更为适当[3]。纵隔 内气管旁囊肿能够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两种类型,其中先天性开口比较宽,获得性开口比较 细窄,先天性主要出于气管右旁,属于真性囊性,具有正常气管壁结构,获得性形成和长时 间咳嗽以及肺气肿等气管腔内压力升高密切相关,内衬呼吸上皮,不具有平滑肌以及软骨等 成分,顺着气管四周出现。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病人临

7、床大部分不存在表现症状与体征,大部 分病人在接受体格检查或是其他原因接受CT检查期间发现,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疾病倘若不 伴随感染,临床中没有表现症状和体征,通常无需处理,所以对于此病手术治疗较为少见。 纵隔内气管旁囊肿的CT影像中主要表现为单发或是多发,圆形、不规则形与类圆形含气囊 肿影,含气囊肿与气管之间交通细管偶尔可见,大小大概在1cm到2cm,病人呼气之后憋气 和吸气之后憋气扫描囊肿大小会存在轻微改变[4]。 参考文献: [1]裴林惠,丁建国•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学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 8(2):25-27. [2侏厚明,王晓英.CT诊断纵隔支气管囊肿1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 10(1): 70. ⑶沈训泽,王华.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11): 820- 823. ⑷尤小芳,侯准,肖湘生,等•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 27 (8): 1610-16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