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7813449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6.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铜盘管换热器相关计算 条件:600kg水 6小时升温30℃单位时间内换热器的放热量为q q=GCΔT=600*4.2*10^3*30/(6*3600)= 3500 w 盘管内流速1m/s,管内径为0.007m,0.01m, 盘管内水换热情况: 定性温度40℃ 定性温度50℃ 管径0.014m Re 21244.31 Re 25179.86 管径0.20m Re 30349.01 Re 35971.22 湍流范围:Re=10^4~1.2*10^5 物性参数: 40℃饱和水参数。 黏度—653.3*10^-6 运动黏度—0.659 *1

2、0^-6 普朗特数—4.31 导热系数—63.5*10^2 w/(m. ℃) 求解过程: 盘管内平均水温40℃为定性温度时 换热铜管的外径,分别取d1=0.014m d2=0.02m 努谢尔特准则为 =1.2*0.023*21244.310.84.310.4=143.4 (d1) =1.2*0.023*30349.010.84.310.4=190.7 (d2) 管内对流换热系数为 =143.4*0.635/0.014=6503.39 (d1) =190.7*0.635/0.02=6055.63

3、 (d2) 管外对流换热系数 格拉晓夫数准则为(Δt=10) =9.8*3.86*10^-4*10*.0163/(0.659*10^-6)2=356781.6 (d1) =9.8*3.86*10^-4*10*.0223/(0.659*10^-6)2=927492.9(d2) 其中g=9.8 N/kg 为水的膨胀系数为386*10^-6 1/K 自然对流换热均为层流换热(层流范围:Gr=10^4~5.76*10^8) =0.525(356781.6*4.31)0.25=18.48755 (d1) =0.525(927492.9*4.31)0.25=23

4、.47504 (d2) 其中Pr普朗特数为4.31 对流换热系数为 =18.48755*0.635/0.014=838.5422 (d1) =23.47504*0.635/0.014=677.5749 (d2) 其中为0.635w/(m. ℃) .传热系数U =1/6503.39+1/838.5422+1/393=0.003891 U=257.0138 (d1)

5、 =1/6055.63+1/677.5749+1/393=0.004186 U=238.9191 (d2) hi-螺旋换热器内表面传热系数 J/㎡s℃ ho-螺旋换热器外表面传热系数 J/㎡s℃ δ-螺旋换热器管壁厚 m δ=1m λ-管材的导热系数 J/ms℃ λ=393W/m℃ ko-分别为管外垢层热阻的倒数(当无垢层热阻时ko为1) J/㎡s

6、℃ 自来水 ko=0.0002㎡℃/W 换热器铜管长度 =3500/10/257.0138/3.14/0.014=27.1 (d1) A=1.53 =3500/10/238.9191/3.14/0.022=21.2 (d2) A=1.65 二、集热面积的相关计算(间接系统) 条件:加热600kg水,初始水温10℃,集热平面太阳辐照量17MJ/㎡以上,温升30℃, =9.5㎡ 式中 —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 —集热器总热损系数,W/(㎡℃)     对平板集热器,宜取4~6W/(㎡℃)     对真空管集

7、热器,宜取1~2W/(㎡℃)取1 —环热器传热系数,W/(㎡℃) —换热器换热面积,㎡ —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   —日均用水量,kg —水的定压比热容,kJ/(kg℃) —出水箱内水的设计温度,℃ —水的初始温度,℃ —太阳保证率,%;根据系统的使用期内的太阳辐照、系统经济以用户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宜为30%~80% 取1 —当地集热采光面上的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kJ/㎡ —集热器的年平均集热效率;根均经验值宜为0.25~0.5 取0.6 —出水箱和管路的热损失率;根据经验取值宜为0.20~0.30 取0.2 结论: 1) 换热器入口流速在1 m/s

8、 左右 2) 保证换热器内的平均温度在40℃左右 3) 换热器的入口压力不低于0.2 5MPa 三、换热器计算 1.传热面积 (2.1.1) A— 传热面积 ㎡ Q—传热量 J/s U—传热系数 J/㎡s℃ ΔT-平均温度差 ℃ 2.平均温度差(考虑逆流情况) (2.2.1) 其中 Tc—冷流体温度 ℃ Th—热流体温度 ℃ 下标1为入口温度,下标2为出口温度 当≤2时,可

9、用算数平均值计算,即 (2.2.2) 3.传热系数U (2.3.1) hi-螺旋换热器内表面传热系数 J/㎡s℃ ho-螺旋换热器外表面传热系数 J/㎡s℃ δ-螺旋换热器管壁厚 m λ-管材的导热系数 J/ms℃ ki,ko-分别为管内外垢层热阻的倒数(当无垢层热阻时ki,ko均为1) J/㎡s℃ ηo-为肋面总效率(如果外表面为肋化,则ηo=1) -为换热管的外表面积与内表面积之比; 4.螺旋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10、 (2.4.1) 其中 hi—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J/㎡h℃ —努塞尔数 —流体导热系数 W/mK 换热器设计流量为:4L/min~14L/min, 管内为湍流时 实验关联式验证范围:Ref=104~1.2105,Prf=0.1~120,l/d≥60; 管内径d为特征长度。 采用迪图斯-贝尔特公式: (2.4.2) 加热流体时n=0.4,冷却流体时n=0.3 Ref-雷诺数 u

11、l/ν u-流体流速 m/s l-管径 m ν-流体运动黏度 ㎡/s Prf-普朗特数 Cpμ/λ=ν/a 螺旋管内流体在向前运动过程中连续的改变方向,因此会在横截面上引起二次环流而强化换热。流体在螺旋管内的对流换热的计算工程上一般算出平均Nu数后再乘以一个螺旋管修正系数cr。推荐: 对于气体 对于液体 以上内容仅适用于Pr>0.6的气体或液体,d是螺旋管的内经,R是螺旋圈的半径 管内层流时, 推荐采用齐德-泰特公式来计算长为l的管道平均Nu数

12、 (2.4.3) 此式的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tf(但按壁温计算),特长长度为管径。实验验证范围: Ref=104~1.2105,Prf=0.48~16700,=0.0044~9.75,≥2 5.螺旋管外表面传热系数(自然对流换热情况) 格拉晓夫数 (2.5.1) 螺旋管外表面传热系数 (2.5.2) 其中 h-螺旋管外表面传热系数 J/㎡sK Nu-螺旋管外表面努塞尔数 λ-螺旋管外流体导热系数 W/mK l-螺旋管外径 m 努塞尔数 (2.5.3) 其中 ρ-螺旋管外流体密度 kg/m3 α-螺旋管外流体膨胀系数 K-1 g-重力加速度 kg/s Δt-流体和管壁间的温度差 K Pr-流体的普朗特数 Cpρν/λ Cp-流体的比热 J/kgK ν-流体运动黏度 ㎡/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