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125数控铣床的主要部件设计【9张CAD图纸+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SK125数控铣床的主要部件设计【9张CAD图纸+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9张CAD图纸+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SK125,数控,铣床,主要,部件,设计,CAD,图纸,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一、 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
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对所学知识综合的一次大的考验,也是在走向工作岗位的一次练兵,更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一次有机结合。
主轴箱
包括主轴箱体和主轴传动系统,用于装夹刀具并带动刀具旋转,主轴转速范围和输出扭矩对加工有直接的影响。我的设计课题是针对SK—125立式数控铣床传动系统
关键部件设计
S-铣床类别代号(螺纹加工铣床)
K-机床特性代号(数控)
125-代表主要参数
主轴传动系统 及箱体部分
1. 范围: 各种不同的机床对调速范围的要求不同,多用途,通用性比较大的机床,要求主轴的调速范围大,不但有低速大转距的功能,而且还要有比较高的速度。
2. 热变形:电动机、主轴及传动件都有热源。降低温升,减少热变形是对主传动系统要求的重要指标。
3. 旋转精度和运动精度
(1)主轴的旋转精度:是指装配后,在无载荷,低速转动条件下,测量主轴前端和300mm处的径向和轴向跳动值。
(2)主轴在以工作速度旋转时,测量上述两项精度称为运动精度。
4. 主轴的静刚度和抗振性
由于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比较高,主轴的转速又很高。因此,主轴组件的质量分布是否均匀以及主轴组件的阻尼等,对主轴组件的静刚度和抗振性都会产生影响。
5. 主轴组件的耐磨性
1. 主轴组件必须有足够的耐磨性,使之能够长期保持要求的准确精度。凡是有机械摩擦的部位,轴承,锥孔等都要有足够的硬度,轴承还应具有良好的润滑。
二、 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国外数控铣床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数控铣床的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德国、美国和日本。从机械结构上看,其发展经历了十字架型(轻型)、门型(小型)、龙门型(大型)3个阶段,相应的型号种类繁多。能够代表数控铣床技术最高水平的厂家主要集中在德国,目前,国外已有厂家在龙门式切割机上安装一个专用切割机械手,开发出五轴控制系统的龙门式专用切割工具,该系统可以在空间切割出各种轨迹,利用特殊的跟踪探头,在切割过程中控制切割运行轨迹。
我国工厂的板材下料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数控铣床和等离子切割,所用的设备包括手工下料、仿形机下料、半自动切割机下料及数控切割机下料等。与其他切割方式比较而言,手工下料随意性大、灵活方便,并且不需要专用配套下料设备。但手工切割下料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割缝质量差、尺寸误差大、材料浪费大、后道加工工序的工作量大,同时劳动条件恶劣。用仿形机下料,虽可大大提高下料工件的质量,但必须预先加工与工件相适应的靠模,不适于单件、小批量和大工件下料。半自动切割机虽然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但其功能简单,只适合一种形状的切割。上述3种切割方式,相对于数控切割来说由于设备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所以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甚至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仍在广泛使用。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蓬勃发展以及以焊代铸趋势的加速,数控铣床的优势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数控铣床不仅使板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改进,而且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金属加工行业使用的数控铣床是以火焰和普通等离子切割机为主,但纯火焰切割,已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该类切割机可满足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的金属板材的下料以及金属零件的加工的需要,因此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但与国外的差距仍极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金属加工行业90%为数控切割机下料,仅10%为手工下料;而我国数控切割机下料仅占下料总量的10%,其中数控铣床下料所占比例更小。
我国数控铣床每年市场需求量约在400~500台之间。相较而言,仿形切割机每年销售几千台,半自动切割机每年销售达上万台。由此可见,我国数控切割市场,尤其是数控铣床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2 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数控技术的更新换代,而这也日益完善了数控铣床的高精、高速、高效功能。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美国、日本的数控系统生产商利用工控机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开发的新一代数控系统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即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产品的开发。
开放式体系结构使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并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对切割质量、劳动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其相应产品在我国的市场需求量也逐年上升。在我国的数控铣床设备生产行业中,由于缺乏切割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转换的机制,因此新技术运用不广、新产品开发速度不快,制约了数控铣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
三、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数控铣床任然是数控加工行业的中流砥柱,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下看法
中国数控铣床虽说价格便宜,但在性能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来数控铣床技术将朝数字化、高速 高精化、复合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1、高速高精与多轴加工成为数控铣床的主流,纳米控制成为高速高精加工的潮流。
2、多任务和多轴加工数控铣床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能源、航空航天等行业。
3、机床与机器人的集成应用日趋普及,且结构形式多样化,应用范围扩大化,运动速度高速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用化,控制功能智能化,多机器人协同普及化。
4、智能化加工与监测功能不断扩充,车间的加工监测与管理可实时获取机床本身的状态信息,分析相关数据,预测机床的状态,提前进行相关的维护,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机床的故障率,提高机床的利用率。
5、最新的机床误差检测与补偿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机床的补偿测量,与传统的激光干涉仪相比,对机床误差的补偿精度能够提高3~4倍,同时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6、CAD/CAM技术为多轴多任务数控铣床的加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
7、刀具技术发展迅速,众多刀具的设计涵盖了整个加工过程,并且新型刀具能够满足平稳加工以及抗振性能的要求。
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 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廖念钊,莫雨松,李硕根,杨兴骏.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四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3]陈锦昌,刘就女,刘林.计算机工程制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冯辛安,黄玉美,杜君文.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熊光华.数控机床[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李峻勤,费仁元.数控机床及其使用与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7]张柱银,陈思义,明兴祖.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8]林东.数控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9]王爱玲,白思远.现代数控机床[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10]何存兴,张铁华.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第二版[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11]毛谦德,李振清.袖珍机械机械设计师手册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2]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3]王可.实用机床设计手册[M].辽宁: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4]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应设计手册(3)[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15]范俊广.数控机床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16]张宝林,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7]周开勤 机械零件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8]卢小平,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9]李佳,数控机床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全国数按培训网络天津分中心,数控机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