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0636497 上传时间:2021-04-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20 课《虽有嘉肴》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 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只有学习以后才 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以下是出 guo 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20 课《虽有嘉肴》教 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学习目标】 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 、学习用文言文“九

2、字翻译法”,翻译课文 ; 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评价设计】: 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 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 【预习导学】: 1 、朗读课文不少于 4 遍,力争读熟, (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

3、 2 、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 ( ) ( ) 自强 ( ) 兑命 ( ) 学学半 ( ) 3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自强 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 (《礼记集解》 )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阅读本

4、课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 年级诗词积累 ) 二、学习研讨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 、诵读展示。 (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 (2) 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 - “九子法“疏通文意。 (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 。 1 、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5、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前提是读懂句子, 理解句意, 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 、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 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 用 ? 【小结】 ( 我收获,我快乐 ) 从学习的角度, “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

6、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课外延伸】: 1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 2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学习目标: 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7、义, 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 ( 介绍作者 ) : 本文节选自《学记》 ( 《礼记集解》 ) ,又名《小戴礼记》,儒

8、 家经典著作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共 49 篇。《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 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 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 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朗读课文不少于 4 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 (2) 是故 / 学/ 然后知不足,教 / 然

9、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 合作探究: 1 、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 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 (2) 是故 / 学/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

10、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 论证思路 )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 用原文填空 ) 3.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 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

11、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 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 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 “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 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 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 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

12、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 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 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

13、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 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 o) 弗(f ) 自强 (qi ǎng) 兑(yu?) 学学半 (xi o) ..... 2. 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⑴通假字 《兑命》曰 ( “兑”通“说”

14、,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 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 ( 古义:即使 ; 今义:虽然 ) . ②不知其旨也 ( 古义:甘美 ; 今义:意义 ) . ③教然后知困 (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 今义:困难 ) . ④教学相长也 ( 古义:促进 ; 今义:增长 ) . 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③ 教学相长也。 ( 用“也”表判断 )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 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 ) 3. 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

15、的味道鲜 美 ;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 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 ” 4. 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 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 》、《学 》相关知 ,理解重点文言 ,熟 并背 文。

16、 2 、 程与方法: 照注 翻 文 ; 了解 比 理的方法。 3 、情感 度与价 :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 的道理, 到 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 点: 1 、能 照注 翻 文 ; 2 、了解 比 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 的道理。教学手段:多媒体 件 教学 :一 教学 程: 一、巧引入。 1 、“四 ”、“五 ”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 ”、“五 ”分 是哪几部典籍 ? 2 、 。 半部《 》治天下,一 《礼 》誉千秋。 或 同

17、学 《礼 》不甚了解,但《礼 》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 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 ; 人不学,不知道”告 我 要勤于 研 ;“凡事 立,不 ” 启迪我 要做好 划, 有的放矢 ;“苟利国家, 不求富 ”教育我 要有 国 民的情 ⋯⋯可 ,《礼 》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 我 近《礼 》, 悟 学之道。 二、知作品。 1 、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 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

18、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 、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 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 《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 、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 、生读

19、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 、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 、读准字音嘉肴 ( ) 弗食 ( ) 自强 ( ) 教学相长 ( ) 兑命 ( ) 学学半 ( )( ) (2) 、把握节奏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 ; 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是故 / 学/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 / 相长也。 《兑命》曰:“学 / 学半。”

20、其/ 此之谓乎 ? 3 、师范读、领读。 4 、齐读。四、释文意。 1 、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 、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 、指名试译,点拨。 4 、同桌互译,参看译文。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 虽然有 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 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 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21、。《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5 、关注特殊词句。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 虽有至道 (2) 不能知其旨也 (3) 教然后知困 (4) 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 不知其旨也 (2) 不知其善也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 、鼓励学生质疑。 2 、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2、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 、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 (3) 、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 3 、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 ( 知不足和知困 ) ,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 ( 自反和自强 ) ,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 、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 ?它是何意 ? 2 、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

23、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 ; 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 、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 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 、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 、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 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 ?( 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 2 、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 (2)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