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1921070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9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创新设计】 2013-2014 学年高中语文 谈中国诗同步检测 语文 版必修 5 (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60 分 ) 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 A.精髓 (su ǐ) 轩冕 (mi ǎn) . . 锱铢 必较 (zh ū) 牛羊咻 咻(xi ū) . . B.亵 渎(xi ) 谛听(d ) . . 一蹴而至 (c ) 混沌 含 融(d n) .

2、 . C.敷 衍(f ū) 窸窣(x ī) . . 得鱼忘筌 (qu n) 眉眼颦 蹙(p ng ) . . D.付梓 (z ǐ) 寒砧 (zh ēn) . . 喋喋不休 (di ) 酩酊 大醉 (d ǐng) . . 解析 C 项,颦 (p n) 。 答案 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A.羡妒 斟酌 婉蜒曲折 卓有成效 B.援例 尺牍 光采夺目 顽固凶残 C.叫嚣 蕴

3、藉 长途拔涉 杀一敬百 D.游离 门栓 矫揉造作 残羹冷炙 解析 A 项中婉—蜿, B 项中采—彩, C项中拔—跋、敬—儆。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 分 ) A.卖药人唾沫四溅,将那小瓷瓶里的药说得神乎其神 ,围观的人们大都将信将疑,但 .... 个别人显然有些动心了。 B.这个故事情节离奇,结尾尤其出人意料,作者却能讲得情理俱合,丝丝入扣 .... ,让人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 C.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忍受暂时的艰难,奋发图强,凭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是 自我摧残, 卖掉自

4、己不可再生的器官, 走一条危险而又“省时省力”的致富捷径。 且不说出 卖器官是否违法,单说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扭曲就令人触目惊心 。 .... D.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钟情于文学的读者却不以为然 ,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 .... 隔膜已十分严重。 解析 D 项“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正确,应为“不以为意”。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 分 )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 1 首清 明 、催人 然前行的祖国 歌,真是 得的精神享受

5、。 B.一切事物的 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 的, 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 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国家 保 局副局 表示, 保 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 色国民 核算 果来制定相关的 染治理、 保税收、生 等 境 管理。 D.有的文章主旨比 晦,不是用明白 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 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解析 B.“ 是由于⋯⋯所决定的” 糅。 C .成分残缺, 在句末加“的政策”。 D.“文章主旨⋯⋯描写出来”搭配不当。 答案 A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 横 的 句 接最恰当的一 是 ( )(2 分

6、 ) 我独坐在 中, 忘 了 世 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怡然自得。 以世界之广, 宇宙之大, 此 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 友存在。 ________________ 。 ①阳光照在玉 花的肥大的 叶上 ② 平常我喜 听的 声, 也听而不 了 ③窗 外粼粼碧水, 垂柳 ④ 都是我平常最喜 的 西, 在也都 而不 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 解答此 要考 句子之 的关系。 ④是一个 句 放在③①之后, 且③中“窗 外”起限制作用, 必 放在前面。 ②句有关 “ ⋯⋯也⋯⋯” 放在后 , 可体 出

7、关系。 答案 A 与 一、 内精 文本 段,完成 6~9 。 国 坡主 的篇幅愈短愈妙,“ ” 个名称 根儿是自相矛盾,最 的 不能需要半 点 以上的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 是文 欣 里的 , 平均不 两三分 。 比了西洋的中篇 , 中国 也只是声韵里的 剪掠。当然,一篇 里不 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 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 ,脚也形成了 鞋子; 体也 正是 心的 物,适配 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 人, 中国 人只能算是 桃核跟二寸象牙方 的雕刻者。 不 , 短的 可以有

8、悠 的意味,收 并不妨碍延 ,仿 佛我 要看得 些, 每把眉眼 蹙。 外国的短 乎尖刻 截。 中国 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 了“无垠”。 一位中国 人 :“言有尽而意无 。”另一位 人 :“状 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 于言外。”用最精 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 于凑泊的境界, 恰符合魏 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 接着确切。 就是一般西洋 者所 中国 的特征: 富于暗示。 我愿意 个 法, 是一种 孕的静默。 出来的 比不上不 出来的 ,只影射着 不出来的 。 2

9、 6.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5 分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解析 B 项表述错误, 中国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 但是并不是深奥难于理解, 恰恰是“易尽”而“无垠”。即容易读完,但韵味悠长。 答案 B 7.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5 分 ) A .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

10、,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解析 D 项中“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错,作者目的在于阐明中 国诗和西洋诗歌的不同。 答案 D 8.“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 (4 分 )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 答案 “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9.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6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答案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13 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 ( 节选 )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 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 全面的认识, 作比较客观的估计, 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所谓“当局称迷, 傍 ( 旁 ) 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 ) ,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

13、只缘身在 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 健忘,千 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 留存在记忆里, 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 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 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他的眼界空旷, 没有枝节零乱的 障碍物来扰乱视线, 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不过, 无独必有 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 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 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 3 有条有理, 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

14、地,各行 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 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 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 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 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 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 (sup pos ihon) ,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 窗随笔》 论禅宗回答: “譬之二同邑人, 千里久别, 忽然邂逅, 相对作乡语隐语, 旁人听之, 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 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 批 评家对旧传

15、统或风气不很认识, 就可能“说外行话”, 曲解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 一派要“载道”, 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 在中国旧传统里, “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 并非概括“文 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 以区别于“诗”“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 相对, 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 好比说“早点是 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 以“诗余”的词 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

16、, 是平行而不平等的, “文”的 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 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 ”和“一日 三餐会吃面”, 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 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 传统 文评里有它的矛盾, 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 对传统不够理解, 就发生了这个矛盾 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 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 致的。 10.第一段中, “当局称迷, 傍 ( 旁 ) 观见审”这句话中

17、的“当局”者和“傍 ( 旁 ) 观”者 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 (8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 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 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 答案 “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

18、里的批评家”, “傍 ( 旁 ) 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 批评家”。 “迷”指因置身其中, 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 “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11.[ 对应考点链接 ] 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 实则水米无干”, “这两句话” 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 (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键词, 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 “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 答案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 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 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 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 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 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 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 13.结合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

21、。 (8 分 )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 回答时不必求全面, 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 答案 ①善于运用比喻, 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 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 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来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 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 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③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