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225192014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 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 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 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 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2、。现代医学 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 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 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 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 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 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

3、, 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 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 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 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 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 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 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

4、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 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 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 响。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 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 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 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 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 1978 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

5、: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 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 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 (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 1983 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适应和成长: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 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 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痛、生病 或者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

6、引起的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 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的气质或性格所造成的长时期抑郁和焦虑。(4)遭受挫折:包「 括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以及动机受阻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5)矛 盾和冲突: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又 会产生心理压力。(6) A型行为:A型性格以及表现出A型行为的人,通常较为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 卡普兰与斯坦在其1984年出版的专著:《适应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压力的来源除了生活 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外,还包括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从事工

7、作的性质 等等。能够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除了挫折和冲突之外,还包括被剥夺之感,拥挤和压迫感等。 挫折和失败,是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常见的挫折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 (1)缺乏挫折。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心理。缺乏 挫折的内容因个人的需求、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有物资缺乏、能 力缺乏、生理条件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种类,各种缺乏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心 理应激。(2)损失挫折。损失挫折在形式上可与缺乏挫折相近,但体验、结果和意义却不尽相同。 缺乏挫折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或缺少所需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心理挫折,

8、而损失挫折则主要是指失去 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挫折,都足 以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3)阻碍挫折。阻碍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的需求和目标之间所出 现的阻碍或障碍所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可能是社会性的,也可能 是观念性的。比如,我们有许多需求,而当某种需求与我们的风俗习惯不相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 或规范,也就成了我们的需求与目标之间的阻碍,也就会给我们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造成我们的 心理应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是相当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 但并非都能够得到满足,尤其是并非都能够同时得

9、到满足。因而,也就会遇到所谓的“鱼与熊掌不 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的趋避冲突等等。而在这种种的动机冲突之中,若是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产生种种 心理上的应激。 二.心理压力对个体心身的影响 (一) 躲避与对抗 1932年,坎农以《躯体的智慧》为书名,阐明了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在坎农看来,为了 自身的生存,有机体必须保持自己内在的平衡状态。比如,当个体感到冷时,浑身就会哆嗦,这样 就有助于使其身体活动起来,同样,当个体感到炎热时,身体也就会出汗,也就会因此而降温。个 体的躯体具有一种自动反应的“内在的智慧”。

10、 作为躯体的这种内在的智慧,其反应之一是躲避和对抗,准确地说,这是两种相反的平衡作用 或者称其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对抗或是躲避环境中的威胁,有机体将自动 产生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自己应付特殊的环境。坎农的“躯体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 人类。当我们体验到环境中的威胁或压力时,这些相同的生理变化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例如,在 紧急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出远远超出我们平时力量的举动,会以超出我们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能力, 来对抗紧急情境或强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其它一些变化。 (二) 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般适应综合症”作为一个生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是由汉斯

11、•塞尔耶(Hans Selye)首次提 出的。他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惊恐一抵抗一衰竭 据此而提出了他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 1 .惊恐反应。 当有机体最初面临一种压力或紧张情境时,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一些盐糖的代谢水 平就会提高,从而加强有机体的力量和其耐受性,加强躯体对抗压力的防御系统。尽管在塞尔耶的 惊恐反应和坎农的躲避一攻击反应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坎农的 研究中,他所使用的被试,多是经历的突然性的或突发的压力紧张事件;而在塞尔耶的研究情境中 则是利用的多次重复或持续不断的压力刺激。塞尔耶发现:在惊恐反

12、应中,动物不断地增加体内的 激素水平,直至达到极限或功能开始衰竭,如胸腺萎缩,肾上腺功能退化等。 2 .抵抗阶段。 如果面临的压力(身体的或心理的)并不过分强大,那么有机体就会从最初的惊恐状态挣脱出 来,对所面临的压力或紧张逐渐适应,进入所谓的“抵抗阶段”。 从表面上看,有机体在惊恐反应 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减弱或暂时消失,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了正常。但是实际上,有机体已经 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3 .衰竭阶段。 在塞尔耶的实验中,那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并不能持续太久;一般过几个星期,也就 到了“衰竭阶段”。这时,动物体内所储备的能量(特别是肾上腺素),会逐渐消耗殆尽,因而也

13、就 不能再抵抗或适应所面临的压力,而出现了衰竭现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动物便逐 渐死亡。 (三)无助与丧失 继早期“躲避与对抗”以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现与研究之后,人们发现“无助与丧失” 是对心理压力又一特殊反应。临床心理学家们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及诱因之一,直接与患者的 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工作压力有关。根据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溃疡病患者具有这样一些 相同的性格特点或心理背景: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 务,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经常担心会由于自己工作能力的不够,而失去自己的 工作,经常有一种内在的无助和丧失感。与无

14、助和丧失相关联的是失落与孤独。失落与孤独同样与 心理压力有关。临床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失落感,总是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大部分癌 症病人在其发病前,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感情创伤,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失去了自己喜欢 的工作等等;即使是已经得到了较好治疗的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感情创伤和失落之后,癌症复发的 比率也会显著增加。同样,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人们所了解的诸如高度的竞争心态、时间的 紧迫感等 A 型性格特征之外,失落与孤独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心脏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感情疏离, 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在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有一 定的位置。 总之,

15、面对应激,个体采取逃跑、对抗或作出恐惧反应、无助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 说,它是有实际意义的。然而,这种处于心理压力之下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及“超常”表现 通常是不能维持太久的,人体之内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实际上,出于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的 目的,它已经是动用了“储备的能量”或称之为“潜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很难补充的。 若是每次处于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这些能量,那么再次应付类似情况的能量也就会每况愈下。 虽然心理压力危及人的心理健康,但是,也并非心理压力本身就一定会引起心理障碍和身心疾 病。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一个人的心理应付技能,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以

16、及一个 人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营养,都在实 际中影响与调节着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 关系。 第二节 心理应付技能 心理压力既能够引起个体焦虑、惊恐、抑郁等消极情绪反应,直接导致个体产生头痛、无力、 疲倦等身体病症,也可以引起个体的积极反应,诸如激发勇气,增加斗志,帮助适应等。也就是说 心理压力对个体是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由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所决 定, 一、应付的生存适应意义 同样的心理压力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是因为其应付方式的不同。同一种心理 压力对于同一个人,若应付方式不同,那压力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

17、心理应付有两大功能:其一是改变的功能,即应付能够改变压力或危机的情境, 或者是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或者是改变个人对压力情境的反应;其二是处理的功能,指人们在压力 或危机情况下,努力去处理或调整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反应,而不需去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成功的 应付可以使人有效而积极地面对心理压力,帮助人重新恢复到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而不成 功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甚至产生心理 疾病。比如,对于上级的一次批评,原因是由于未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若是认为那是上 级对自己的“挑剔”,是对自己的“不公平”,或认为那个上级 “偏心”,“看着自己不顺眼”,

18、当面 不和那个上级“顶撞”,事后“气愤”、“苦恼”和“焦虑”,这样就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的威胁, 或者是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与不平衡。但是,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上级的批评。作为下属,首先 应该对上级尊重,尽量考虑上级批评的道理,把上级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告诫”,是 对自己的善意的“帮助”和“督促”,那么也就不会有“气愤”和“苦恼”之类的心情,不会有过分 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也就是说,即使是那“批评”已经发生,姑且不去改变“被批评”那已经发 生的事实,而只是改变自己的“应付方式”,就足以达到改变那“压力事件”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程 度和影响效果,而这也就是“心理应付技能”的基本功能和意义

19、。 人类自身的发展,既是一种适应和进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应付”的过程。在实际的心理生活 中,人们已经是“选择”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对心理压力的“应付方式”。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 人体不但能对生理危害进行自我防卫,而且对心理危害也能进行自我防卫,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主要是借助于自身的先天防御系统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而一旦这种自身的防御系统失灵,那 么生命就会遇到危机,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防御系统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所必 需的,并且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它们。我们必须认识我们的防御机制,应该了解它们是 如何为我们工作,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应付与处理问题的方式。

20、 二、心理的防御应付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的防御机制,大部分起源于人们婴幼儿时期的早年经历。人比地 球上任何其他一种生命形式有更漫长的婴幼年期,在个体不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之前,需要得 到许多年的特殊看护和照顾。当外在环境威胁他们的时候,当他们感受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他们 总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应付”。而这种与婴幼儿时期经验有关的自发应付,会变为我们的潜意识的一 部分,或者是存在于我们成年人的潜意识之中。当我们发现自己面对压力,面对焦虑、恐惧、挫折 和冲突,或者是面对任何不利情境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采用这种起源于婴幼儿 的自发的防御手段。那么,这些起源于婴幼儿的防御手段

21、都是些什么呢?(1)疼痛攻击反应:所谓 的“攻击”,往往表示人们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压力,转化为一种具有敌意的外部表现。攻击可分 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类。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把不满或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或发 泄到与造成挫折有关的或相近的人和物上。转向攻击主要表现出对自己的攻击缺乏足够的信心,从 而把攻击的方向做出转变,或者是转向自身,产生自责等情绪,或者是当觉察到直接攻击将会引起 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时,便把攻击对象转向次要的人或物上去,借助于一种代替的满足,来减少 自己遭受挫折后的心理不平衡。一旦感受到威胁或压力,“攻击”往往是最初的应付或防御反应。这 种作为对压力应付手段的攻击,

22、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就人类而言,从对他人行为的攻击——直接的 和转向的,到言语的侵犯,以及到情绪的发泄等。(2)退却逃避反应:与攻击反应相反,当威胁过 分严重,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过于强大而难以承受时,当人们断定自己无力抵抗时,他就会采用退 却和逃避的反应。这种退却和逃避不但可表现为实际的,而且可表现为“心理的”。所谓“心理的退 却与逃避”,主要表现在遇到威胁和压力的成年人,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者是 以幼稚而简单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和压力情境。另外,埋头抽烟,借酒消愁,也是人们用来退却和 躲避的形式。(3)替代补偿反应:压力往往是由于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而冲突与挫折又往往与我 们所

23、需求的目标受阻有关。而替代补偿反应所表现的,是当原来的目标或愿望不能实现时,寻找另 外一种比较接近的目标,以便来取代或作为补偿,以减少由挫折或冲突所代来的焦虑和压力。(4) 压抑隐蔽反应:遇到压力和挫折,总是免不了“压抑”。它主要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 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体验,隐蔽到潜意识层面去。在一般情况下或通常的意识状态,人们察 觉不到或回忆不起被压抑的内容,因而也就起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被压抑的内容并非 消失,只是被暂时克制而潜伏着,遇有机会仍会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对人的行 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梦境、口误、笔误等“偶然

24、过失”,就是被压 抑的动机和冲动的表现。如上所谈的应付都只是有利于当事人情绪的缓解而不是直接解决引起压力 的方法,据此,我们把成年人的心理应付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1. 情绪定向应付 情绪定向应付与我们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是我们面对强大的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自觉或 不自觉都在使用的应付方式。一般来说,情绪定向应付也可分为“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和“内 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两种形式。比如,当遇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 人们可能会采取“借酒消愁”,或“借故发火”等明显的表现形式,以发泄或者是减轻心中的压力和 愁闷,这便属于“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不管是不是借酒可以消

25、愁,但是人们遇到压力或挫折, 遇到忧愁和伤心的事情时,却总自觉与不自觉地这样做着。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内在的情绪表现,来 应付所面临的压力事件或者是压力情境。他可能会“否认事实”,如以“这怎么可能呢?”“这事是 不可能发生的”等方式来做最初的反应。或者是认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实际上不必去 担心这些事情”等等“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降低和减轻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事件或情境对自己的影 响。 情绪定向应付通常是人们在遇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所使用的,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 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更容易使用情绪定向性的应付方式。使用情绪定向应付,可 能会给个体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

26、来消极的结果。常见的情绪定向应付有如下几种:(1)合理 化:在伊索的寓言《狐狸与葡萄》中,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但它用力跳也够不 着,面对这种“挫折”或“心理压力”,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即使够得着那 葡萄也不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 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实际上,“合理化”并不“合 理”,因为它是以“歪曲事实”为代价换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常见的对“挫折”或“压 力”的应付方式。(2)否认与移置:比如,当听到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时,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念 头:

27、“不可能,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 “这怎么可能呢?”……借用这种“否认”心理机制,来降低 自己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或者至少是为了最终不得不接受事实而争取一些心理准备的时间。许 多高考落榜的学生,都是会有类似的体验的,得知因为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时,最初的反应和应付 方式差不多都近似于“否认”:“不可能,一定是改卷改错了;或者是抄分抄错了;或者是……。”在 心理学家看来,这种表现为“否认”的应付挫折或压力的方式,不单单是对挫折事件或压力事件的 “否认”,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理由,也就是说,当事者在使用“否认”来掩饰或弥补自己内心 不平衡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面子”和“自尊心”的维护,对内心自

28、我不受伤害的考虑。就此 而言,“否认”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起到减缓突如其来的压力,维护原有的心理平衡,或者使心理上 有一定的准备来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痛苦现实等作用。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说,当一个人受到老师 或上级的指责和批评的时候,也会体验到一种“紧张”和“应激”的心理压力。他会觉得委屈或者 是有怨气,会觉得很不舒服,“摔桌子打板凳”,或者是拿自己的小猫小狗来出气。这种现象也就是 心理学上的“移置”。不管是压力或挫折引发的心中“怨气”,还是一种原本存在的难以实现的动机 或愿望,一般来说它们都不易自行消失,而总是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在不能直接满足时, 人们往往采取“代替满足”的方式,选择一个适

29、当的发泄对象,或者是选择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 即使是选择的替代对象,也会像原来对象一样,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移置”的心理机 制和原理,也即是“移置”的作用和意义。(3)投射与升华:投射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一种自我防 卫机制,它能够把我们内心的不满和焦虑,以一种“伪装”了的形式折射出去,借以减轻心理压力 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合理化和移置等颇有类似之处。比如,一个考试作弊的人,会认为 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作弊。他自己对此是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处于“作弊可耻”的心 理压力之下时,感到某种一时的宽慰——“反正都这样,别人也都作弊,又不是我一个人。”一旦想 到有许多人都和自己一样

30、,都和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那么我们自己的心里也就能够得到某种宽慰。 与投射有关而不同的是升华,其意义是将由压力或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抑郁、自责或怨恨等消极情 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压力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比如,哥德因为不能获得其初恋情人绿蒂 的感情回报,而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是他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用这样的一种文学与 思想创作,来表达了他的挫折情感。“化悲痛为力量”,也是感情升华的一种表现。从失败与挫折中 奋起,作出流传千古的事迹,是心理学中“升华”的榜样。 |2.问题定向应付 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去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 的一种方式。一

31、般来说,面对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我们可以去躲避,亦可寻找某种办 法或途径去协调或处理它,侧重与后者的尝试便是“问题定向应付”。 如果我们有意要解决问题,去直接应付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本身,那么我们首先应 该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看该问题是否与自己有关,是好事还是坏事,属于什么性质,是否严 重,严重程度如何等等,这是第一步。然后,想出或考虑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第二步。接下 来,要对这些办法进行权衡和比较,看哪一个较为合适,较为安全,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利,这是第 三步。最后一步便是把自己选定的方法付诸实际。问题定向应付过程涉及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认知 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32、等。 问题定向的应付,既可以用来解决外在的问题,去改变环境事件;也可以用来解决内在的问题, 去改变自身。比如,一个指导员若是不善于表达,或口才不好,并为此而遭受到压力和挫折的困扰, 那么若是解决这样一种压力问题,可能会有以下的基本考虑:或者是要求改换工作,改变自己的外 在环境;或者通过勤学苦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来减少或消除由挫折所带来的心 理压力。口才是可以锻炼的,表达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若是这两者都能够解决,那么这位指导员 的压力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通常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俗语就是在教育人们,学会解决内在 问题,或者是通过提高自身来增加应付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说,克

33、服自身的缺点,学习一些 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改变自己的欲求水准等等,都属“解决内在问题”的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都可以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维 度或三种层次进行分析。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的时候,个体首先要对它有所认 识,而这种认识的差异,就构成了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是当事者对 于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和压力情境的态度,是“知难而进”,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还是感到大难临 头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其应付结果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再者,在这种认知和态度的基础上, 当事者要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动

34、,或者是积极地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或者 是消极地去逃避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认知、态度和行为三种因素,本身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 成分都会影响应付的结果。 因此,成功的应付条件应该包括对压力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首 先,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应认识到,本来大海有潮涨潮落,人生也有幸运和不幸的交叉与起伏。把“挫 折”与“不幸”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坦然面对,那么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正确 地来对待压力和挫折。有一句谚语说,幸福和不幸犹如一根棍子的两段,一但你拿起了生活的这根 “棍子”,也就是同时拿起了愉快和烦恼,幸福与不幸。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是不可能只得到幸福,

35、 而完全回避不幸。采取这样的认识和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有较好的准备,以一种坦然来应付压力。 其次,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怨天忧人,而是勇于面对。压力、挫折与不幸,也是值得“珍惜” 的生活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唯有从逆境和挫折中奋起的人,才能具有充分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所赞同的应付的基本态度。总之,成功的应付应该做到:(1! 冲淡压力,泰然处之。运用积极的心理应付的技能,包括合理化,转移和升华等,降低突如其来的 压力对自己所产生的强烈影响。(2)放松情绪,调节心理。运用心理应付技能,包括与值得信赖的 人谈话和交流,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采取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尽

36、量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 (3)解决问题,保持希望。采用问题解决的应付技能,去面对和解决压力情境本身,消除引起压力 和紧张的根源。同时,保持希望和信心,克服压力和困难。 总之,持有积极的面对压力的态度,运用适当的应付压力的技能,保持坚强的信心,保持持久 的希望,我们就可以把压力与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把压力变成动力,愈挫愈奋,真切地拥抱与 体验生活。 第二节 自信心 “自信”或“自信心”,是我们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之“人 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我们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37、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自己 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包括了自己对自己 接受的程度,自己对自己尊重的程度。或者说,“自信”表示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是不 是有能力,自己是不是“值得尊重自己,是不是看得起自己。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成功、成才的心 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缺乏自信心,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 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 在心理学中,同“自信”相反的词是“自卑”。自卑所表现的是一种自我贬低,一种对自己的不 信任,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消极的看法,内心自卑的人

38、像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凡 事不能够尽力争取,随时都有着退缩的打算。因为自卑的人,总是看不起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行。 然而,自信的人则相反。由于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价值,因而凡事他也就 会尽力争取,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主动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与“自信”有关系的用语是“自 负”。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自信的人对自己往往有着一种客观的 认识,所表现的是实际的内在自我。而自负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 张的自己,或是自己幻想中的角色。而实际上,对自己的夸张和炫耀——自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 质上正是其不自信或自信心

39、不足的表现。 就“自卑一自信一自负”这三个术语及其关系而言,唯有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自卑 与自负则是不同于自信的两个极端。 第三节 社会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重大的或意外的心理压力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之一就是寻求“社会支 持”。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支持”。试想,谁不是在父母的关 怀和爱护之下成长的呢?谁不是在同学和朋友的友爱之中获得“自信”和发展的呢?所以,“社会支 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内容,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式”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最早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报告,出现在 6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者有美

40、国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 希。 60年代的美国,政治和社会都曾动荡不安,而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身心疾病发 病率明显增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心理学家开始着手进行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同的压力情 境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那些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一般都 有着较多的,同时也是较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在随后的发展中,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理解都 逐渐增加。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等较 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大,心身也更为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的。这种人际间的关系是人的

41、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 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所面 临的内在需要就是“归属”和“认同”的需要。而“归属”和“认同”也就是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的前提。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有健康的发展,而缺失了这种需要,人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人 的发展就不健全,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疾患。 “社会支持”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社会支持”,也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若 是缺少了这种关系,会使人感到孤独。而得到了这种关系,也就会使人感到安慰和充实。“社会支持” 包含如下几方面含义:(1)社会支持指一种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若是缺少了这种 关

42、系,会使人感到孤独。(2)社会支持指一种可靠的纽带性的人际关系,比如亲戚关系,或是彼此 信任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将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支持的重要方面。 (3)社会支持指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即能够从社会交往和合作中得到乐趣和获得意义,从社会和 工作中得到一种交往的满足。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则会使人感到生活的枯燥,或者是生活的失意 和痛苦。(4)社会支持包含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和安全的性质,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同事 和家人朋友的心目中所占有的一定的位置。若是失去这种“信任和安全”,那么就会产生失落和无能 的感觉。(5)社会支持指一种能够获得“引导”的关系,当一个人在遇

43、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他能够 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 社会支持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普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必然要与其他人发 生关系,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这种“关系”与“交往”的意义、效果和作用,也就是“社会 支持”的基本内容,我们每个人可以从中获得生活与心理上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的形式 社会支持表现为两种主要的形式,即自发的个人生活的方面,和自觉的社会生活的方面。在这 两个方面,都包含着“社会支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是自发的个人生活方面。对每个人来说,社会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内在 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从与母亲、与父亲、兄弟姐妹的

44、最初交往,到与邻居、同伴、同 学、同事、战友的交往,我们获得了“社会支持”的自然条件和过程,在自发地建立了我们个人的 社会关系的同时,自发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个人生活方面的自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 组成了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 其次,除了自发的个人生活中的良好社会关系之外,“社会支持”还有自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内 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可以根据人们对“社会支持”的需要,来提供有关“社 会支持”的服务。就目前来说,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自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社会支 持”。不管是学校、部队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还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 或“心

45、理治疗”门诊,或是“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妇女儿童心理咨询服务”,或是“家庭心理咨 询服务”等等,都是自觉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支持”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人遇到大的心理压力的时 候,他会向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寻求帮助,但是也会向由专业人员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来寻求帮助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这也就是许多形式的心理咨询热线 之所以“热”的原因。社会上健全的心理服务系统,是要靠多方的自觉的努力来建立的,而建立起 来的这种社会心理服务系统,也就组成了社会支持的另外一个方面。 无论个体的个性因素如何,无论个体已有的支持水平如何,只要能够增加社会支持,就必然能 够导致其抵御心

46、理压力的能力的提高,就能够帮助其整体健康状况的提高。社会支持的效果,已经 得到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比如,人们通过对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 社会孤独者身心疾病的发病率要比高社会支持者高得多。社会支持是如何缓冲压力事件对我们身心 状况的消极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中,起到以下两种主要的 作用,首先,它可能在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之间发生作用。如果个体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那么他 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认知应付技能,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从而减少情境 对自己的实际影响程度。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发生之间,起到缓解或缓

47、 冲的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降低我们对压力严重性 的感受,从而也会减轻压力体验对我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在个体面对心理压力时所起 到的帮助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我们维护身心健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在家庭研究中得 到证实。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研究发现,6 岁以前的家庭生活,不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 康,而且决定着人的一生的发展。尤其是母子关系,母亲教养孩子的方式,母子相互作用的方式, 以及母亲对待子女的态度等等对人心身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库尔特•勒温以及后来的不少心理学 家都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不同的家庭气氛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支持系

48、统,有着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 最佳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应该是民主型的,而专制型和放任型,都有严重的弊端。民主型 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家庭的祥和与安逸,父母对子女的接受和宽容,因而家庭成员 会有基本的温暖和安全感;专制型则会使家庭生活过于刻板和严肃,家庭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的敌 意、挑剔和紧张;放任型的家庭,会使得孩子毫无约束和规范,不懂得遵守和尊重。家庭气氛与教 养方式体现着父母之对孩子发展的至深影响。父母若是保持温暖、接纳和爱护的态度,家庭也就会 有相应的气氛,孩子也都会有相应的发展。 总之,不管从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还是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支 持无论

49、对面临心理压力的成年个体,还是成长中的儿童都是不可低估的健康保障条件。 第四节 心理营养 任何一种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保护,如植物需要养料,动物需要食物,人不仅仅是生物学 上的有机体,除了机体的需要之外,心理发展也需要有最基本的成份和条件,即“心理营养”。当马 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并将其比作氨基酸和钙的时候,他已经在暗示了“心理营养”的命题。营养的价 值在于为有机体的代谢过程提供足够的能量,这是我们每天吃饭进食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蛋白质、 脂肪和维生素成为最基本的营养素而受人重视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的理由。 同样的道理,人的心理活动,或人之精神,也需要有“能量”来维持,也需要有

50、“营养”来维护。 尽管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两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两者却又不能相互取代,机体的发展 并不完全等于心理的发展,身体强壮并不等于心理健全。身体需要“营养”来维护其生长发育,心 理也需要“营养”来保持其发生发展。两者都有着维护和保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不同于机体营 养的是,心理营养特别有益于人的心理发展。如果说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潜能与人格方面的发展的 话,那么心理营养显然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心理营养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为人的心理活动尤 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提供能量或能源。我们的生活热情,我们的精神面貌,我们的人格完善,都需 要有最基本的心理营养来支持。若是缺失了这种营养,生活态

51、度则变得消沉,精神则显得颓废,人 格也会出现障碍。像机体营养缺乏会产生贫血、体弱和免疫力丧失等疾病一样,缺少了必要的心理 营养也会产生心理疾病。 对于心理营养,人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阐述,我们 认为心理营养是不可忽视的。 一.心理营养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营养的角度,来重新注解我们人类的心理需要。 经典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一 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5大部分。这5种层次的需要,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状:生理需要是基层,依次类 推到顶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该需要层次还表明,我们

52、人类需要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按这 种金字塔的层次性往上发展。正如马斯洛本人所曾经表明的,他所提出的这些需要,犹如氨基酸和 钙对于我们机体的意义。这些基本的需要对于我们的心理,也是一种必需的基础和营养。 (一)生理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首先,就基本的生理需要而言,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心理的意义。由于马斯洛在其生理需要中 所提出的主要是诸如饥饿和性欲等看上去纯粹的生理需要,因而使得人们在对“生理需要”理解时 也就忽略了其中的心理意义。比如,饥饿或我们对食物的需要,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实际上已经 包含着心理的需要。试想,尽管我们是在饿了的时候才会有对食物的需要,但是当我们吃饭的时候 尤其是当我们和

53、其他人一起进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是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仅仅是蛋白质或 维生素等生理营养。我们知道,在饮食文化中,也包含着心理学的意义。不管在餐式、菜系之中, 还是现代的饮茶或饮料之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心理意义。同样,在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 要中,还有对空气的需要。对空气的需要表现为呼吸,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呼吸不但能够满足我 们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我们避免痛苦的需要。格式塔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佩 尔斯,便曾通过调整人们的呼吸,来帮助人们应付焦虑和压力,目前流行于世的瑜伽术,也强调呼 吸对于身心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按照瑜伽的观点,沉静而缓慢的呼吸,不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54、 而且可以加深我们的心理意识或生命意识,此外,性欲也属于马斯洛所描述我们人类的基本生理需 要,但是我们谁都不会否认,在人类的性需要中,心理的意义或心理需要成份,应该是大大超过了 生理的冲动。 (二)安全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二级,便是我们安全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我们的生理需要得 到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对于安全需要的追求。这种安全不但包括生理方面的,更为主要的则是心 理方面的。安全需要涉及面最广,它渗透于其他各种需要之中。安全需要包括希望生存有保障、生 命不被伤害、稳定的食物来源、舒适的住所、充分的性关系、丰厚的财产、可靠的人际关系、一定 的社会地位、健康的身体、

55、牢靠的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欲望得以满足的可靠性等。人们不仅希望各 种需要得以暂时的满足,更希望它们得以永久性满足。人们需要永恒,需要永远的占有,需要未来 的可靠及可预测性。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产生心理病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全需要首先表现为生命不受外界的伤害及内在疾病的威胁的需要,即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 这是安全需要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所有其他欲望满足的前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一般会优先 考虑安全需要的满足。当然,在与其他需要相冲突时也会为了其他需要的满足而放弃生命,如为了 信仰、爱情、自由等。伽利略为了坚持真理而舍弃生命;方志敏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梁山伯与祝 英台为了爱情而“双双化蝶”……

56、但对于普通人来讲,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去防御或躲 避。 在动荡的环境里,人们会更加看重自我人身的安全感,希望不遭受暴力、战争,不做刑事犯罪 的牺牲品。而在和平年代,人们则会更加重视如何免遭疾病的威胁。 安全需要的第二个表现是对生存资料的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地占有充足的生活资料,保障生存 物质供给。人们不仅希望吃饱这一餐饭,还希望下一餐饭有保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饿威胁会使 人失去安全感。占有欲包括对食物、水、空气、住宅、保暖物资以及这些物质的象征品——货币等 的占有。 安全需要的第三个表现形式是对性关系的占有欲。希望所拥有的性关系能维持长久。人们感觉 到性伴侣与自己的性关系越稳固,

57、安会感则会越长久,不能让对方感觉到性关系的稳定与可靠的人 往往难以享受到和谐的爱情生活的。这一特性在当今文明社会已经得到张扬,从政治、法律到伦理 习俗都是在鼓励支持人类需要的这一特性。离婚要通过法律才能实行,不忠实于婚姻者会受到人们 的指责。初恋者通常都会向对方表示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人类宁可放弃求多性,也要追求 持久、永恒的爱情生活。这已成为现代人类爱情生活中美好的、永恒的爱情信念。对性关系的占有 欲还表现为排他性,即不允许自己的性伴侣有其他的性关系,希望自己是性伴侣心目中的“唯一”, 不允许对方对自己不忠,除了自己之外,不能再爱别人,更不允许有其他的性关系。一旦察觉到对 方对自己

58、有不忠的迹象,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尤其是那些将爱情看得至高无上者,这种不安全感 几乎可以摧毁其生活的全部。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在漫长的婴幼儿时期需要成人的照顾,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十分重 要。因而,父母的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婴幼儿提供安全感。就是说父母所提供的这种安全感 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意义。比如,父母对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是粗暴的体罚,往往会使得孩 子惊惶失措,这种惶恐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对皮肉之苦的恐惧,而且包含了害怕失去父母之爱。儿童 的安全需要中,包括了对稳定、秩序、依赖、避免混乱、避免恐吓和避免焦虑等的需要。基本的安 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担心、恐惧、焦虑、紧张等诸

59、多心理问题,而基本安全需要的相对 满足,则又会使人获得安宁,获得信心,获得发展。 (三) 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我们人类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是马斯洛的第三个层次。当这种需要占据人的发展的核心位置时, 我们会感到强烈地需要朋友,需要爱与被爱;渴望同自己周围的人们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渴 望着在自己所处的生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所谓归属,也即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一种特殊的认同。指人们希望自己远离孤独,是某个团体 某人群中的一员,愿意被别人所接纳并与他人共享某些情感。总之,体验到自己隶属于某个群体。 寻求归属是人们追求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社会性安全感,再成功再强大的人都有脆弱的

60、 一面,也都有伤心软弱的时候,这时,人们就需要有其他人来安慰、鼓励和支持,即得到社会支持 网络,有关应激的研究显示,在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尽快从痛苦中摆 脱出来,维护心理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寻求归属还体现在归属感满意时似乎觉得自己更有力量, 人格更强大。一位周围总有一些好朋友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的力量超过了自己原来的能力,与别人争 吵时似乎更为理直气壮,敢于冒险,更有竞争性等。寻求归属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人们希望自己的情 绪情感被他人所共享。一个人在遭遇不幸时,希望有人来与自己一起分担痛苦的情感,希望向他人 倾述,有人安慰自己,或陪着一起落泪,同样,一个人在得意时也希望有人来与

61、自己分享快乐,倾 听自己成功的经历。如当一个学生收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一般不会独自躲在 小屋里自己高兴,往往第一个反应是尽快将自己的快乐告诉他人,让他人来分享、烘托自己的快乐 寻求归属性还表现在人们的相伴性。人们常常需要他人的陪伴,希望自己的意愿、打算、对事物的 看法及情绪等与其他某些人一致。如希望有人陪着上街,一起学习,一起找领导讨回奖金分配上的 公道,即使想别出心裁地做一些与众不同的惊人之举,也是希望有人赞同自己的所作所为。同病相 怜即是人类相伴性的特殊表现,有相同烦恼的人更易彼此理解、接纳、互助。有人抱怨人际间没有 真诚的友谊,大家只是相互利用,人人都自私,这正是他们发

62、自内心的渴望友谊与归属的呼声。可 见寻求归属性是人类的共同特性。如果一个人不被家庭、家族、邻里、乡亲、同事、战友所接受和 认同,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的人一定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人。在马斯洛的研究中,归属与 爱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将会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产生种种身心疾病。归属和社会认同对于 我们人的发展,犹如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 尊重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当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之后,人所最强烈感受的新的需要,便是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将这种需 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对于成就、能力、优势以及当面对外在世界时的自尊的需要;其二是对于名誉 威信、地位和被人赞赏的需

63、要。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赞扬、尊敬,甚至崇拜,即使身份再卑微的人也有被他人尊重的愿望 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普遍特性,也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儿童会通过“听话”来获 得长辈的好评,随着人的成长,尊重的需要在人的社会化中得到加强并成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尊重的需要首先表现为显示欲,希望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受到他人的注意,或是显示自己的 长处,或是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或仅仅是为了惹人关注。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均会有这种欲望。尊 重的需要的第二个表现形式为与他人的攀比性,将自己的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渴望比他人强。 尊重的需要的第三个形式体现在权力欲之中,所谓权力欲是指希望他人及外

64、在事物最大可能地在自 己的控制范围之下,自己的个人意志被他人所服从,尽可能多地拥有财产,把握住事物向自己的意 愿发展,权力欲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控制欲及社会地位的追求。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发展的核心部分。尊重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内在 的力量。使人更加真实和坦率,更少虚伪,更能表现真正的自己,也能够更加懂得尊重别人,能够 更加自然友好地与人相处。然而,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在自尊和自信的需要满足之后,新出现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含着 对生活的新的需求,促使人要

65、充分全面地来体验生活,要发挥出自身所包含的潜在素质和能力。这 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自我发展的感觉,感到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己的专长 个性、才华和潜能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就会有一种成长、成熟和健全的感受。这样,一个人也就 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 如上这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给人带来仁慈、慷慨、无私、宽容、沉着等 优良的心理品质,起到一种心理营养和营养心理的作用。 二、心理营养的意义 心理营养的本质在于保证与维护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在于为人心理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能量与 能源。尽管在这里“营养”更多的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但是却有着真实的意义和作用。如爱与爱心 孕育人

66、的情操,大自然滋润人的心田,文化熏陶人的品行,精神食粮充实人的心地,良师益友感染 人的风尚……心理营养是人性与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人精神与潜能的内在基础。获得这种营养, 人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失了这些营养,那么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就有可能出现人格 障碍和心理疾患。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所做的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了心理营养的意义和作用。哈洛选择了一个 出生不久,正急于寻找母亲的小猴子,用铁丝精心编制了一个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上面挂了一个奶 瓶,可提供机体营养(食物与水,包括香蕉等猴子喜欢吃的食物)。同时,洽洛用棉布编制了另一个 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不能提供食物,但是能够提供温暖,提供关怀和温柔等感觉和感受。在哈洛的 实验过程中,他细心地观察用来做试验的小猴子,看它更喜欢哪一个猴子妈妈,更愿意和哪一个猴 子妈妈在一起,尤其是受到惊吓的时候(故意安排的实验情境),小猴子是向哪一个猴子妈妈寻求保 护。通过为期3年的实验研究,哈洛得出了结论:在其实验中,小猴子是把棉布猴子妈妈作为自己 的妈妈,大多数时间都是抱住棉布猴子妈妈寻求关怀和温暖,尤其是在受到惊吓的时候,总是跑向 棉布猴子妈妈以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