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教学重点 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教学难点 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 两个氢原子 ,n个铵根离子 ,三个亚
2、铁离子 两个水分子 ,氧化铁 ,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 氯化铁 ,硫酸铵 ,硝酸锌 ,氢氧化铜 , 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 , 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 , 电解水符号表达式
3、 , 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 ,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 【新知导学】 (2)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
4、 等是物理变化。 (3) 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 2.认识一氧化碳: ⑴性质 ⑵危害
5、 ⑶中毒机理 ⑷产生的主要途径 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 (6)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活动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 2.P.94图4-3实验:蜡烛
6、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 , 你的解释: 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 燃烧越旺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 说明了
7、 燃烧越旺 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 活动三、爆炸现象 1、 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 2.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 3.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 知识链接 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 常见气体或粉尘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常见气体或粉尘 爆炸极限(或下限) H2 4%--75% 小麦面粉 9.7
8、g.m-3 甲烷(CH4) 5%--15% 煤粉 35 g.m-3 CO 12.5—74% / / 4.CO燃烧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 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 5.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
10、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11、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2 1.写出下列符号意义 O , ,Fe2+ ,Fe , H2O , , , , 2O ,2O2 ,2SO42-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意义 -
12、2 2Fe3+ , ,2CO2 , , 2SO42- , , ,CaO 【新知导学】: 1、⑴从宏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同时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 的释放和吸收。 ⑵从微观(分子—原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13、 。 2、电解实验中用的是什么电?两电极分别产生什么气体?怎么检验?两者体积比是多少?质量比是多少?能从微观角度描述电解水实验吗?最终该实验说明了什么结论?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探究物质总质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改变 交流与讨论: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如何变化?有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假设? 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14、 结论: 实验二:大理石和盐酸反应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结论: 实验三:白磷燃
15、烧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结论: 若上述的实验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结果天平的指针会偏 (填“左”或“右”)。 橡皮塞上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交流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活动二、认识质量
16、守恒定律的概念 活动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思考:1.10g水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气,这一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2.已知3g氢气和8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9g水而不是11g水(还有2g氢气剩余),它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解释: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质量会增加?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质量。 2.蜡烛燃烧越来越短是否说明质量在减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3.阅读课本拓展视野后思考:为什么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背?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位:一切_________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7、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______变化。 2. 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你认为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 3.有这样一则广告:诚招加盟商,水变汽油(主要含C、H),经济收入惊人,现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假如你是老板,你会加盟吗?说出你的理由。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8、
19、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知道用微粒的观点从微观上解释守恒的原因。 2.了解通过实验确定物质元素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教学难点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 质量写定律的概念: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位:一切_________变化
20、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______变化。 3、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一般要求在 (填“密闭”或“开放”)系统中进行,以防止有质量的增减。 4、下列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 1克水蒸发变成1克水蒸气 铁生锈质量变大 煤炭燃烧后质量变小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质量不变 【新知导学】: 1、下列是电解水的微粒示意图,按要求完成练习 反应前各原子个数( ), 反应后各原子个数( ) 通过上面的统计知道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
21、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 (填“变多”、“不变”、“变少”)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微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与交流: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从微观上分析哪些一定不改变?哪些一定改变?哪些可能改变? 活动二、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应用计算 1、 某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的组成如何? 2、4.6g有机物R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该有机物中有哪些元素? 3、2
2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H8 + 5O23CO2+4H2O ,则a的值为( ) A.1 B.2 C.3 D.4 三、 总结、反思与提升 1、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
24、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 4.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第1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2. 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用数字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7 2个氧分子 ;3
25、个镁原子 ;碳酸钙 ;氧化铝中铝显+3价 ; 过氧化氢 ;碳酸 ;3个亚铁离子 ;KMnO4 2、用数字和化学符号来表示下列四辐图片的化学意义 3、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高锰酸钾制氧气 双氧水制氧气
26、 电解水 【新知导学】: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 表示 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须遵循原则: 、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p105 (归纳)1、化学方程式须遵循原则: 、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左边写 化学式,
27、右边写 化学式,中间用“等号”相连。反应物和 生成物不止一种时,则在其间用“+”号相连,读做“和”。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各 种____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注明 和生成物的 。 观察思考:P99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电解水为例)? 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通常有哪些?如何注明? 3.化学方程式中的“↑”、“↓”有何意义?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点燃 活动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正确读法:以2H2 + O2 2H2O为例:
28、 宏观角度读作: 。 微观角度读作: 。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含义?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电解水为例)? 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通常有哪些?如何注明? 3、化学方程式中的“↑”、“↓”有何意义?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4、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相关解释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
29、部分 【教学反思】
30、
31、 4.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相关应用;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3
32、、掌握给信息写方程式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和给信息写方程式。 教学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和给信息写方程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和交流 【旧知回顾】: 1.写出下列氧化物的化学式,并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⑴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 ⑵氧化镁 、________ ⑶四氧化三铁 、__________ ⑷双氧水 、________ ⑸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_ ⑹氧化铜 、_________ ⑺一氧化碳
33、 、__________ ⑻水 、_______ 2.计算: 2g的氢气燃烧至少要消耗______g的氧气。 12g的碳完全燃烧需要消耗___g的氧气,如完全生成一氧化碳则需要___g的氧气? 【新知导学】: 1、求算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式量 2H2 + O2点燃 2H2O 分子个数 ( ) ( ) ( ) 式量 ( ) ( ) ( ) 式量*系数 ( ) ( )
34、( ) 二、合作、研讨与交流 活动一、(一)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例:2H2O 通电 2H2↑+ O2↑ 1. 说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练:2H2O2 MnO2 2H2O + O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__
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2Mg + O2 点燃 2MgO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二)根据化学方程式求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1.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和金属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了金刚石,化学方程式为: 3CO2 + 4Na xR + C(金刚石),则xR为 ( ) A、1,Na2CO3 B、2、Na2CO3 C、4、Na2CO3 D、2、Na2O2 2.根据反应3NO2 + H2O = 2HNO3 + X,推断X的化学式为 ( ) A、N2 B、NO
37、C、N2O3 D、N2O5 解题技巧与步骤:统计、消减、平分 活动三、(三)根据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判断化学反应 1.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 )与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2:1:2 B.1:2:2 C.1:1:1 D.2:2:3 2下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该反应中共涉及两种
38、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1 解题技巧与步骤:统计各类原子或分子数目,遵循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元素种类不变解题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 化学方程式描述含义的相关注意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应用。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39、 4.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
40、应用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 教学重点 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 教学难点 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由于(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过程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什么,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又是什么 C.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D.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的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比 2.在4P+5O2点燃2P2O5中
41、,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该方程式表示的质量意义是 【新知导学】: 1、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1)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为Mg :O2 :MgO= 。 (2)如果48g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需要氧气的质量为 , 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 。 (3)如果要得到40g氧化镁,则需要镁的质量为 , 氧气的质量为 。 二、合作、研讨与交
42、流 活动一、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比) 例1:现将10 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 gA完全反应后生成8 gC和4 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 A.1:l B.2:1 C.5:l D.4:l 分析思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难求的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等于____g。 例2.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 g 8 2 20 5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10 8 13
4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X的质量为6 g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 D. 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 活动二、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计算 例1:9克完全电解后能生成多少氢气和氧气? 例2: 28.7克氯酸钾完全分解能生成多少克氧气? 提示:氯酸钾中所有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所以氧气的质量等于氯酸钾中氧元素质量。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比) 2、34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四、自检、反馈与巩
44、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45、 4.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基本原理; 2、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3、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
46、算的解题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讨论 比较 归纳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教材P.107.的例题,弄清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式。交流下列问题: ⑴本题中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谁?待求质量的物质是谁? ⑵设未知量的方法与数学上的设法是否相同? ⑶已知量、未知量写在什么位置? ⑷解题过程中质量单位是怎样处理的?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与要求 小组合作:利用化学
47、方程式计算求解下列问题(注意解题格式) 1.多少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能得到22克二氧化碳?(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2. 加热分解15.8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所生成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相对原子质量: O-16, K-39, Mn-55) 活动二 有关混合物质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处理 小组讨论:某赤铁矿石含Fe2O3的质量分数为75%(杂质不含铁元素),则1 t 该赤铁矿石中含Fe2O3的质量为 t,含铁元素的质量为 t。工业上用CO来冶炼这种
48、铁矿石(化学方程式为3CO+ Fe2O32Fe+3CO2),则理论上可炼得纯铁 t。 自主导学:100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生成多少克的二氧化碳? 3.H2、O2组成的混合气体20g,经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18g水,则混合气体可能是 ( ) A.2g 氢气和16g 氧气 B.4g 氢气和16g 氧气 C.2g 氢气和18g 氧气 D.无法确定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自学教材P.101“观察与思考”,找出两种计算方法依据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2.模仿练习:教材P.1
49、02第9题(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写出计算过程) 3、几种类型的计算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