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实验入门)素材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实验入门)素材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实验入门)素材人教版(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趣 味 化 学 编者的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书编写的主要意图是:孩子在学习了初二的《物理》,知道了压强的有关基本知识和普通的一些量器(如:量筒、托盘天平等)的用途以后,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让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去获取一些在初高中《化学》教材中将涉及到的常规实验知识的直观感悟。 在“认识几种仪器”一节的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尽可能地少讲,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哪怕是他们做错了,或者说是做了其他实验,都应该要允许,整个过程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在实验中思考的习惯,同时在玩仪器的过程中知道不同的仪器它们的功能的不同和同样一种仪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功能。 在“几种
2、物质的分离方法”一节的实验过程中,同样指导老师还是尽可能地少讲,让孩子在一些生活经验和常识的基础上,边动脑边实验,不要怕实验失败,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重新实验,自己去发现失败的原因,从而在实验中获取对实验操作的直观感悟,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本节和以后的教材中特意在一些常见物质后加注了化学式,可引导孩子适当地进行记忆。 在“几个趣味实验”一节的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药品的使用安全问题,要提醒孩子药品使用的“三不”原则,设计这一节的目的是用几个趣味性实验引发孩子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知道化学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用途,有一些知识孩子可能不理解,可以加以解释,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
3、主要是对实验过程的参与和体会,有些比较复杂或危险的操作我们要事先帮他们完成。 经过一轮试用,作了一些修改,如还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认 识 几 种 仪 器 1.量筒与胶头滴管 仪 器:10mL量筒、100mL量筒、胶头滴管、100mL烧杯 。 一.感受胶头滴管的使用: 1.胶头滴管的作用: (1)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想办法控制滴管中的水,让水形成水滴。 (2)游戏:往10mL的量筒中逐滴加入40滴水。
4、 游戏规则:滴管口必须放在量筒口的正上方,水滴必须可数,用时最短且水滴在外面的数量最少的胜利! 2.总结:合理正确使用胶头滴管的方法: 1滴水的体积有多大? 二.量筒的规格(即最大量程):10 mL 、2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 1000mL、2000mL等。 (1)观察量筒的刻度结构:
5、 (2)观察量筒的“0”刻度在哪里: ,为什么? 回家观察一下温度计的“0”刻度在哪里: ,为什么? 三.量筒的读数: A.在10 mL的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 ①注意读数方法(平视)和量筒中液面的情况。读出的数据是: 。 ②若用仰视方法读数,记录读出的数据是: 。 ③若用俯视方法读数,记录读出的数据是: 。 想一想:为什么数据不同?为什么会出现
6、这样的偏差?有什么规律? B.用10 mL的量筒量取8.5 mL水,怎么操作?(比赛:看谁又快又准) ①若整个过程用仰视方法读数,实际量取出水的体积是多大? ②若整个过程用俯视方法读数,实际量取出水的体积是多大? 想一想:为什么数据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有什么规律? 四.量筒的选择: [实验一] 用10mL的量筒量取10 mL的水,直接倒入另一个10 mL的量筒,观察体积的变化。 [实验二] 用10mL的量筒量取10 mL的水,先倒入一个100 mL的量筒中,再倒入另一个10 mL的量筒,观察体积的变化。
7、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实验三] 用100 mL的量筒量取10 mL的水,倒入另一个10 mL的量筒,观察体积的变化。 [实验四] 用10mL的量筒量取10 mL的水倒入100 mL的量筒,再重复操作9次,观察100 mL的量筒中水的总体积是否为100mL。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托盘天平与砝码 仪器用品:100mL烧杯 、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纸张2张、砂子和米少量(自备)。 一.观察托盘天平的构造: 1.哪些部件可以移动?
8、 2.游码刻度尺的“0”刻度在哪里? 是靠游码的左边还是右边? 刻度尺上的最小一格的读数是多大? 3.这些部件移动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比一比:看谁最快把天平调平。 二.砝码与称量物: 1.砝码应放在 盘,原因是 试一试:把游码往右稍微移动一定
9、距离,观察天平的两盘高度的变化,从这里能得出什么规律? 2.砝码盒里有 思考:(1)怎样使用砝码更合理?能用手抓么? (2)所用的天平所能称出的最大质量是多少?怎么确定? 三.体验操作: 1.称取10.0克砂子。 (1)若把砝码放在左盘,砂子放在右盘,称出来的砂
10、子还是10克吗? (2)若要称取12.2克砂子,应该怎么称? (3)若把砝码放在左盘,砂子放在右盘,称取12.2克砂子,想一想:实际称出的砂子的质量是多少?还是12.2克吗? 想一想:同样是“把砝码放在左盘,砂子放在右盘”,称出的砂子质量为什么不一样? (4)考一下自己:若把砝码放在左盘,砂子放在右盘,希望称取12.2克砂子,则砝码和游码应该怎样设置? 2.测定一定量(随意)砂子的质量。想一想:怎么用砝码更合理? 3.一粒米的质量是多大?用托盘天平可以称吗?如果可以,怎么称? 4.称取10.0克水。想一想:怎么称? 思考:要想取用一定量的水,是用称(质量)还是
11、用量(体积)? 哪一种操作更便捷? 3.广口瓶与集气瓶 仪器用品:广口瓶、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双孔塞、长玻璃弯管(2个)、短玻璃弯管、橡胶软管(长短各一条)、1000mL量筒、吸管(自备)。 一.认真观察广口瓶与集气瓶的异同。 1.从瓶口的处理情况分析: 2.从广口瓶与集气瓶的用途上分析: 3.分别用广口瓶与集气瓶装满水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再分别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要求瓶中不留气泡。这两个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想一想:为
12、什么? 动脑操练:(1)我们看到集气瓶里什么都“没有装”,怎样用实验验证集气瓶里其实充满了一种物质——空气。 (2)用集气瓶采集一瓶实验室里的空气。 二.把装满水且倒置在水槽中的集气瓶缓缓地往上提,观察在瓶口未离开水面和瓶口离开水面以后有什么不同的现象?想一想:为什么?
13、 动脑操练:用集气瓶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气体。 三.用带有一长一短两支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塞在广口瓶的瓶口上(如图)。 A B 1.若广口瓶里事先装半瓶水,再从长导管口(A端)吹气,观 察现象并比较一下用力吹气和不用力吹气有什么不一样。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有见过这个装置?或在吹气过程中一直 用手指堵住短导管口(B端)不放,观察吹气后的现象。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若从短导管口(B端)吹气,现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动脑操练:测一测你的肺活量,你一口气吹出的气体的体积有多大? 如果说给你以下两种装置,你觉得哪一
14、种更好? (注意:对男生而言,一般的量筒可能不够大!) A B 3.用橡胶软管把长导管管口与自来水管相连接,打开水龙头开关,观察现象,并用手放在短导管口感觉一下。 4.用橡胶软管把短导管管口与自来水管相连接,打开水龙头开关,观察现象. 想一想:现象为什么不一样?第1个装置可以用来作什么用? 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1. 过
15、滤 [情境一]:现在有一份食盐(NaCl)和一份砂子,把它们混到了一起,想一想: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分开后的砂子与原来的砂子相比较,有没有减少,我们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知识贮备:①砂子不溶于水(H2O)。 ②食盐可溶于水。 ③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筛子的用途。 ④测定物质的质量大小可用托盘天平。 新知识补充:滤纸是一种可以让水顺利透过的纸, 但泥砂却不能透过。 实验前的准备: 1.过滤器的准备:①选择一个漏斗和一张滤纸, ②想一想:怎么把滤纸放进漏斗? ③怎样安装一个右图所示的过滤装置? 2.托盘天平的使用:①调整好托盘天平
16、,准备称量。 ②分别称取20 克砂子和20克食盐。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2只)、托盘天平、药匙。 实验步骤:①将称量好的砂子和食盐混合于烧杯中。 ②加入少量水使其中的食盐完全溶解。 ③过滤。 ④称量滤渣。 ⑤保留滤液(食盐水)以备下一个实验用。 思考:1、步骤②的水为什么只加少量而不是越多越好? 2、步骤④的称量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3、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还可以分开什么样的混合物?举例说明。 感悟:要想分开
17、 的混合物,都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2. 蒸 发 [情境二]:在[情境一]的实验中我们只实现了砂子与食盐水的分离,但食盐与水还是混合在一起。如果我们现在就想把食盐和水分开,从而实现把砂子与食盐分开后得到混合前的砂子和食盐,怎么办? 知识贮备:①常温下,水(可用H2O表示)为液态,当温度升高到100℃(水的沸点)时就会转变为水蒸气而汽化。 ②食盐(化学名为氯化钠,用NaCl表示)在常温下为固体,熔点:801℃ 沸点:1413℃ ③食盐溶解于水中时,只是由原来比较大的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颗粒分散成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扩散到了水中。 新知识补充:1
18、、日常生活中可以用锅煮开水,实验室则可以用 蒸发皿来代替“锅”。 2、注意观察酒精灯的火焰,有什么特点?想一下 什么位置的温度会最高? 实验前的准备:安装一个右图所示的蒸发装置,想一下:如何 安装会更合理?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①把食盐水注入蒸发皿中。 ②点燃酒精灯,开始对食盐水加热,并不断搅拌。 ③加热到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得到食盐固体。 ④称量所得到的食盐(NaCl)的质量。 思 考:
19、 1、步骤②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步骤③中的“适当的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步骤④中称出的食盐的质量与20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还可以分开什么样的混合物?举例说明。 感 悟:要想 ,都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分 液 前两节我们是在学习固体与固体的分离和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方法,要是遇上了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我们也想把它们分离开,应该怎么办? [情境三]:家里餐桌上的排骨汤、鸭子汤都
20、看到过了,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厚厚的油。想一想:那油是液体,水也是液体,要想把油和水分开,可以怎么办? 知识贮备:1、油不溶于水。 2.油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 新知识补充:有一种仪器名叫“分液漏斗”,意为可以把液体分开的漏斗。 实验前的准备:通过观察和往仪器中加水,探究把液体分开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分液漏斗、烧杯、食用油。 实验步骤: ①油水混合物的配制:在烧杯中先加入50mL的水, 再量取20mL的 食用油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②慢慢地倾斜烧杯,把液体倒出少量,观察能否只 倒出油而不倒出 水来。 ③关
21、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上口玻璃塞,把混合 液体倒入分液漏斗,盖上玻璃塞,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如图所示静置一段时间。 ④把烧杯放在分液漏斗下方,先打开上口的玻璃塞,小心旋转活塞,让下层液体缓缓地流入烧杯。 ⑤当两种液体的分界面进入活塞中的小孔部分时,即关闭活塞。 思 考: 1.步骤①中配制听油水混合物静置后即分层,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其中哪一层是油层,哪一层是水层? 2.步骤③中为什么要静置一段时间,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步骤④中如果不先打开上口的玻璃塞,后续操作能否顺利进行?为什么? 4.完成步骤⑤后,下层的液体是已经装在烧杯里了,而上层液体还在分
22、液漏斗中,想一想:应该怎么取出上层液体?为什么? 感 悟:要想分开 的混合物,可以用分液的方法。 几 个 趣 味 实 验 爱心提示: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很多有毒,千万要小心!!! 1. 点 火 一.魔棒点火 仪器药品:玻璃片、玻璃棒、酒精灯、高锰酸钾、浓硫酸。 实验操作:将少量研得很细的高锰酸钾(KMnO4)粉末放在一块玻璃片上,用蘸有少量浓硫酸(H2SO4)的玻璃棒去粘一点高锰酸钾粉末,用蘸有少量浓硫酸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物的玻璃棒去接触新鲜的酒精灯芯,
23、酒精灯即被点燃。用此玻璃棒可以迅速连续点燃3~4盏酒精灯。 注意事项:1. 高锰酸钾与浓硫酸要临时调混。用量要少些,用后残留物要及时清洗掉。 2. 酒精灯芯要剪平、拉松。 实验原理:浓硫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氧化性很强的七氧化二锰(Mn2O7),它和易燃物如乙醇等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可将乙醇等点燃。 二.吹气生火 仪 器:蒸发皿、玻璃棒、镊子、细长玻璃管。 药 品:Na2O2、脱脂棉。 实验步骤: 1. 把少量Na2O2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Na2O2进入脱脂棉中。 2. 用镊子将带有Na2O2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 3. 用细长玻
24、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原理: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CO2)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 三.蜡烛自明 用 品:6×6平方厘米木板、30毫升试剂瓶、镊子、滴管、二硫化碳、白磷、蜡烛。 原 理:将白磷(P4)的二硫化碳(CS2)溶液滴在烛芯上,二硫化碳很快挥发掉,剩下细小的 白磷颗粒。白磷与空气接触,激烈地氧化放热,使白磷燃烧起来。白磷燃烧时就把烛芯点着了。 操 作:取一支点燃过的蜡烛固定在木板上。烛芯要长而松散。在试剂瓶中注入5毫升二硫化碳,再用镊子夹取一块蚕豆大小的白磷放入二硫化碳中,塞上瓶盖,轻轻摇晃,使白磷溶解成溶液。用滴管吸取少量白磷
25、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到烛芯上。不久,烛芯就自燃起来。 四.你会相信吗? 1.能在水面下使蜡烛燃烧 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烧不坏的手帕 把手帕浸在水中,取出后稍拧一下,又把酒精洒在上面点燃,酒精燃烧完了,手帕完好无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3.纸能包得住火 在烧杯中先加入10mL浓硝酸,再加入20mL浓硫酸,配好混合液后放入一小块脱脂棉,浸泡8~10分钟,然后取出洗净、凉干。把凉干的“棉花”轻轻扯开成松散状,用纸张轻轻包好,留下一个小孔用来点火。注意观察点火后
26、的现象,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灭 火 一.被戏弄的蜡烛: 仪器用品:大烧杯、蜡烛(2cm、3cm、4cm长各一支)、稀盐酸、鸡蛋壳(自备)。 1.将一支燃烧的蜡烛固定在烧杯底部,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鸡蛋壳(CaCO3),然后再沿烧杯内壁注入适量的稀盐酸(HCl)(不让盐酸淹没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熄灭,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CO2)的具有的性质是: ①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________; CO2 A B C ③___
27、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可以用二氧化碳来______ _____。 2.将三支燃烧的蜡烛(长短不同,如图)固定在烧杯 底部,向其中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 原因:
28、 A B C 3.将三支燃烧的蜡烛(长短不同,如图)固定在桌面上, 再用一个大烧杯罩在蜡烛上,观察现象。 现象: 原因: 二.铜丝灭火: 水能灭火,砂子能灭火,二氧化碳能灭火,可你听说过铜丝(Cu
29、)也能灭火吗? 实 验:将一根粗铜丝(或多股细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逐渐往下罩,观察线圈底层停留在火焰中部及完全罩住蜡烛火焰时的现象。再把铜丝线圈用酒精灯加热后,再罩住蜡烛火焰、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冷的铜线圈 热的铜线圈罩住火焰 置于火焰中部 完全罩住火焰 实验现象 比较三种情况下的现象,你知道了铜丝为什么能灭火吗? 3.喷 泉 一.自制喷泉: 1.用一条塑料(或橡胶)软管,一端(A端)与水龙头相连接,另一端(B端)竖直向上,打开水龙头开关,观
30、察现象。若用手指把水管B端捏住一半,现象相同吗? 现象: 原因: 2.先把水槽装满水,再用一条装满水的塑料(或橡胶)软管,注意要用手指堵住两端出口防止水流出,一端(A端)放入水槽中的水面下,另一端(B端)在水槽外向下移动到低于水槽中水面的某处并使导管口竖直向上,放开手指,观察现象。若用手指把水管
31、B端捏住一半,现象相同吗? 现象: 原因: 3.用一个带有瓶塞的广口瓶,一个盛满水的大烧杯和一个空的大烧杯,两根长短不同的细玻璃管,其中较短的玻璃管的一端有喷嘴;想一想怎样设计一个形成喷泉的装置。 操作:先在瓶塞上钻上两个直径与玻璃管粗细一样的小孔,把玻璃管插入孔中
32、。然后,在瓶中放适量的水.把带有细玻璃管的瓶塞盖上并拧紧,短管在瓶里伸得长些,长管在瓶里伸得短些。最后把瓶子倒过来。让短管的一端浸在盛满水的盆里,长管的一端放在无水的空盆里。 现象: 原因: 二.氨气的喷泉实验: 操作:先用烧瓶收集满一瓶氨气(可以让孩子们试着闻一下 氨
33、气的气味),然后按右图安装好仪器,提醒孩子们注 意观察实验操作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原理: 三.总结: 要想形成喷泉,应该要使:
34、 四.这气球是怎么啦? 用一个集气瓶先收集满一瓶氨气,再用橡皮塞(双孔,一孔插着吸有水的胶头滴管,另一孔插着末端系着气球的玻璃管)塞紧,如图所示;用手轻轻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部分,观察现象。 现象: 原因: 4.红糖制白糖 【实验原理】红糖中含有一
35、些有色物质,要制成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活性炭,将红糖中的有色物质吸附,再经过滤、浓缩、冷却后便可得到白糖。 【实验步骤及现象】 1.称取5 g~10 g红糖放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水,加热使其溶解。 2.加入0.5 g~1 g活性炭,并不断搅拌。 3.趁热过滤悬浊液,得到无色液体,如果滤液呈黄色,可再加入适量的活性炭,直至无色为止。 4.将滤液转移到小烧杯里,在水浴中蒸发浓缩。当体积减少到原溶液体积的1/4左右时,停止加热。 5.从水浴中取出烧杯,自然冷却,有白糖析出。 5.叶脉书签的
36、制作 [实验步骤]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 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 的就好象煮树叶汤。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 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3)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 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有另一个配方:1000g水中放25gNa2CO3和35gNaOH烧开,把桂花、白杨或广玉兰的叶放入,烧到黄色略透明为止,拿出来用旧牙刷刷去叶肉,叶脉浸入颜料,即成。 6.神奇的指纹 试验原理:
37、 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 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 碘。 实验步骤: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 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显示指纹的方法通常有四种: 一、碘蒸气法:用碘蒸气熏,由于碘能溶解在指纹印上的油脂之中
38、,而能显示指纹。这种方法能检测出数月之前的指纹。 二、硝酸银溶液法: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的氯化钠就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经过日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象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是刑侦中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检测出更长时间之前的指纹。 三、有机显色法:因指纹印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成份,因此采用一种叫二氢茆三酮的试剂,利用它跟氨基酸反应产生紫色物质,就能检测出指纹。这种方法可检出一、二年前的指纹。 四、激光检测法:用激光照射指纹印显示出指纹。这种方法可检测出长达五年前的指纹。 7.褪字灵的制作 写字时常出现一些写错或需要修改的地方,涂涂改改会显得文章很
39、零乱。特别是有些写错的段落不想把痕迹留在原稿上,用橡皮擦也擦不掉。怎么办呢?用“消字灵”将原来的字迹消除是最理想的方法。那么,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消字灵”吧! 药 品:草酸、蒸馏水、高锰酸钾、浓盐酸、漂白粉。 实验步骤: 1.先配甲液(草酸溶液),用角匙取少量草酸晶体、放入烧杯或锥形瓶中、加蒸馏水使之溶解。然后将此溶液倒入一只滴瓶中,标签注明甲液。 2.再配制乙液(氯水或漂白粉溶液)。 ①氯水的配制方法:将一角匙高锰酸钾晶体加入烧瓶中,然后再向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将烧瓶塞和导管连接好,固定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导管导入装有蒸馏水的锥形瓶中,片刻后将锥瓶中新制成的氯水装入乙滴瓶中。 ②漂白粉溶液的配制:如果没有条件准备一套制氯水的装置,就可以用漂白粉溶液代替氯水。配制漂白粉溶液的方法比较简单。用角匙将漂白粉加入到烧杯中,然后加蒸馏水溶解。漂白粉的溶解度较小,因此配制的溶液有些浑浊。将此液倒入乙滴瓶中即可。 3.去字迹时,先用甲液滴在字迹上,然后再将乙液滴上一滴,字迹会立即消失。注意晾干后再将修改的字迹写上去。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