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课程《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课件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课程《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课程《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课件(38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NEW,2020 / 0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NEW2020 / 0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1,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从历年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真题来看,学科专业知识部分是每年必考内容,几乎每年都占据了,27%,左右的分值量,且这一部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性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对于这部分的知识考生要重点掌握。,从历年考试真题来看,该部分每年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作为教师教学的基础,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必须建立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之上。,重点导读,从历年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真
2、题来看,学科专业知,这一部分内容共分四章来进行讲解。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及文学常识,是单项选择题考查的重点章节。第二章阅读鉴赏,主要讲述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原理,对于这一章的学习,考生要理解其原理,结合真题及模拟题进行应用。第三章初中语文讲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节选),高中语文讲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考生除了要对学段教学目标进行识记以外,还应学会根据课标要求或建议等内容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导读,这一部分内容共分四章来进行讲解。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第四章语文教材概述及其使用,主要介绍
3、了语文教材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以及科学有效化使用的方法,考生应着重理解并掌握其构成要素的定义,学会具体分析评价语文教师教材的运用是否合理。,重点导读,第四章语文教材概述及其使用,主要介绍了语文教材的概念、功能、,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从考纲看考点,】,1.,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手法),遵循初(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培养基本语文素养,从字、词、句基础出发,培养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从考纲看考点】第一章 汉语
4、言基础知识,【,考点聚焦,】,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历年都有所涉及,主观题、客观题俊辉进行考查,考生需要重点掌握。,2.,现代汉语的考查,单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都会涉及。从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来看,单项选择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音变、造字法、词语的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等;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正确书写、病句、标点等知识点。总体来看难度不是很大。,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考点聚焦】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古代汉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单项选择题、教学设计题中。从历年考试真题来看,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等;教学设计题主要考查
5、考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总体把握,对重要句式的翻译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古代汉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单项选择题、教学设计题中。从历年,4.,文学基本常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历年考试真题来看,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综合性、比较性较强;从知识点性质来看,有关中外文学作家作品的知识,可考查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而我们的教材和考试要求无法做到一一列举。故考生在这一部分要想不丢分,在平时的复习中,除了要加强对教材中提到的作家、作品进行掌握外,还要不断加强其他作家、作品知识的积累和识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文学基本常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历年考试真,
6、第一节 现代汉语,一、语音,(一)语音概说,1.,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实行。它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项内容。其中一共有,26,个字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第一节 现代汉语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声母,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与韵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汉语拼音方案,》,中一共有,21,个声母。,3.,韵母,韵母是一个汉字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在“海”(,hai,)这个音节里,“,ai”,就是它的韵母。零声母音节,
7、例如,“欧”(,ou,),它的韵母就是“,ou”,。,《,汉语拼音方案,》,中一共有,35,个韵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声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声调符号,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不包括轻声和变调),分别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声调符号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语音的音变,1.,变调,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个读的时候,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就叫变调。音节变调多数是前一音节声调受后一音节声调的影响形成的。在普通
8、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五种。,(,1,)上声的变调,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末尾的时候,调值保持原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语音的音变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①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成,35,,有的变成,21,。例如:,在上声前:,水,果,了,解,领,导,演,讲 (变成,35,),在轻声前:,捧,起,等,等,讲,讲,想,起 (变成,35,),嫂,子,姐,姐,毯,子,奶,奶 (变成,21,),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①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
9、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②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成,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35.,例如,很,/,勇敢 小,/,老虎(,21/35 214,),展览,/,馆 管理,/,组(,35 35/214,),③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例如:,彼,此,友,好,彼,此,友,好,买,把,雨,伞,买,把,雨,伞,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三个上声相连
10、,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2,)去声的变调,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去声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例如:,信,念,变,化,办,事,快,速,互,助,大,会,(,3,)“一”“不”的变调,①“一
11、、不”单念或用在词语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时,声调不变,读原调,即“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51,)。例如:,一,、二、三 十,一,第,一,唯,一,,不,偏,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去声的变调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一,样,一,向,不,怕,不,够,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去声(,51,),“不”仍读去声(,51,),.,例如:,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读轻声。例如:,想,一
12、,想 拖,一,拖 来,不,来 肯,不,肯(变读轻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做不好 来不了,(,4,)“七、八”的变调,“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以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即原调值,55.,例如:,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七,成,七,亩,八,支,八,篮,八,两(仍念,55,),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往往
13、读成,55,调值。例如:,高,高,儿的 长,长,儿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字,多半念成,55,调值。例如:白,生生,、冷,飕飕,、亮,堂堂,、明,晃晃,。也有念原调的,例如:软,绵绵,、金,灿灿,。,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四个音节也多半读,55,调值。例如: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轻声,(,1,)轻声词,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有些音节失去原来的声调,变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叫轻声。轻声是音节连续时产生的音
14、变现象,不是一种孤立的调类。书写轻声音节时不标声调。,通常应读轻声的有:,①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吗、呢、啊、呀、哇”等读轻声。例如:他的、飞快地、吃了、看着、来过、说吧、你呢、谁呀,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轻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读轻声。例如:妈妈、叔叔、看看、说说,③构词用的虚语素“子、们、头”等读轻声。例如:桌子、木头、我们,④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中,“上、下、里、边、面”等读轻声。例如:这里、地下、天上、床边、上面,⑤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出来、下去、过去”等读轻声。例如:出去、
15、进来、冲下去、笑起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读轻声。例如:妈妈、叔叔、看,⑥一些常用的双音节单纯词中,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萝卜、玻璃、蘑菇、喇叭,⑦一些常用的双音节合成词中,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休息、招呼、力量、窗户、衣服,⑧有些起区别意义或作用的同音词读轻声。例如:,东西(,xī,)(指方向),—,东西(,xi,)(指物品),大意(,yì,)(指主要内容),—,大意(,yi,)(指粗心疏忽),老子(,zǐ,)(人名),—,老子(,zi,)(指父亲),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⑥一些常用的双音节单纯词中,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萝卜、玻,(,2
16、,)轻声的作用,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例如:,①他的孙子在工厂当工人。,②古代的孙子是一位军事理论家。,这两句话中的“孙子”都是名词,但词义不同。第一句的“孙子”是指儿子的儿子,“子”是词语后缀,读轻声。第二句的“孙子”是人名,这里的“子”表示对人的敬称,不是词语后缀,读上声。又例如:瞎子,—,虾子、笼头,—,龙头。,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轻声的作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有时轻声区别了意义,也就连带区别了词性。例如:,①办事情不能大意。,②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很清楚。,第①句中的“大意”是“疏忽”的意思,是形容词,“意”读轻声;第②句中的“大意”指的是“主要的意
17、思”,是名词,“意”读去声。又例如:利害(剧烈、凶猛,形容词),—,利害(利益和损害,名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有时轻声区别了意义,也就连带区别了词性。例如:第一章 汉语,3.,儿化,普通话中有许多词汇字音的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叫作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节一般有由两个汉字来书写。例如:花儿(,huār,)、小孩儿(,xiǎoháir,)。,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儿化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
18、“,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在具有区别词义和辨别词性作用的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一定要儿化,否则就会产生歧义。但在广播语言中尤其是政治类、科学类、学术类的节目中,对语言的严谨程度要求较高,要尽量少用儿化,;,在书面语言或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也不宜多用儿化。,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还有一类儿化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电影儿。,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也常常用到儿化。如,:,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
19、开来读,(,即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但在诗歌散文 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树叶儿,月牙儿”。,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还有一类儿化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脸蛋,4.,语气词“啊”的音变,在句首读本音,a,。如:“啊(,à,),黄河!” “啊(,á,),这是怎么回事?”,用在句末,由于受前面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而发生音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前一音节末尾是,a,,,o(,不包括,ao) ,e,i,ü,ê,时,读,ya(,呀)。,(,2,)前一音节末尾是,u(,包括,iu,,,ou),,读,wa(,哇)。,(,3,
20、)前一音节末尾是,n,,读,na(,哪)。,(,4,)前一音节末尾是,ng,,读,nga,,仍写作“啊”。,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语气词“啊”的音变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汉字,(一)汉字造字法,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式,即传统所谓的“六书”。,1.,象形,象形就是描述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属于“独体造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象形字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山、雨、口、牛、马、羊、车、舟、泉、瓜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
21、汉字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古象形字有的像事物的整体轮廓,如,车、舟;有的像事物的特征部分,如,“牛”像牛角上弯,“羊”像羊角下弯;有的除具体的事物外还有必要的附带部分,如,“瓜”的瓜蔓。大部分的古代象形字从现行汉字中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如,牛、马、鱼。,象形字来自图画文字,通常用于表现简单、具象的事物,是构成汉字的基础。象形造字法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但由于许多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无法以象形展现,因此具有局限性。,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古象形字有的像事物的整体轮廓,如,车、舟;有的像,2.,指事,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2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指事字定义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与象形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的东西。例如:上、下、三、本、末、朱、甘、刃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指事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三、上、下;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末”,“木”上加一个点,表示树梢的所在;“甘”,“口”内含有一个点,表示含着甜的东西,有甘甜义;“刃”是“刀”上加一个点,表示刀刃的所在之处。,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3.,会意,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许慎在,《
23、,说文解字,》,中将会意字定义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武、休、取、明、涉、益、从、森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会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字两类。异体会意字由不同的部件组成。如,“休”,从人在木下,表示休息。“取”,从耳从又,“又”是右的本字,作部件用当手讲。“取”是用手拿一只耳朵,古代战争中对敌方的战死者割左耳,用来记功。“明”,从日从月。“涉”从水从步,甲骨文像两只脚过河。同体会意字,即由相同部件组成的会意字。如,“从”,从二人,表随行的意思。“森”,从
24、三木,表示森林。,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字两类。异体会意字由,4.,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与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形声字定义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形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部分是有一定规律的,可以分为
25、以下八种类型:,左形右声,如:指、诗、估、格,右行左声,如:救、歉、剑、钦,上形下声,如:空、露、花、崭,下行上声,如:盂、货、娶、基,内形外声,如:问、闻、闷、辩、辫,外形内声,如:园、病、阁、匣,形占一角,如:裁、越、颖、腾、疆,声占一角,如:厅、旗、飓、柒,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部分是有一定规律的,可以分为以下八种类型,5.,转注,转注属于“用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转注字定义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不同地区因为发音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
26、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有音转的关系。,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转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6.,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假借定义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它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6.假借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汉字的识记,识记汉字,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辨
27、析常用汉字,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二是正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汉字的识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词汇,(一)词的分类,1.,从来源角度分为外来词和本族词,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音译、音意兼译、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直接借用四种形式。,(,1,)音译。如:奥林匹克、苏打;(,2,)音意兼译。如:浪漫主义;(,3,)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如:啤酒;(,4,)直接借用。,本族词是指未受到其他语言影响的本民族常用词汇,是相对外来词所提出的词类概念。如:“将军”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
28、词汇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从构词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这种语素是自由的不定位语素,其中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单纯词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无法拆开。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单纯词从声母、韵母、音节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联绵词、叠音词、拟声词、译音词四种形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从构词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①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种类型。双声联绵词指构成的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仿佛;叠
29、韵联绵词指构成的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骆驼;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指构成的两个音节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联绵词,例如:葡萄。,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①联绵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叠音词,叠音词指由一个音节重叠而成的词。例如:猩猩、姥姥,③拟声词,拟声词是指模拟客观事物、现象的声音而形成的词。例如:嘎吱、咚咚,④译音词,译音词是指模拟外语词的声音形式而形成的词。例如:咖啡、的士,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叠音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也有称作词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汉语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①复合式,并列型:由
30、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的,这两个词根的前后顺序一般不能随意调换,如:“买卖”不能说成“卖买”;也有少量可对调的,如:“互相”也可说成“相互”。,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合成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偏正型:前一词根对后一词根起修饰限制作用。如:人流、高山,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说服、船只,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如:司法、管家,主谓型: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如:嘴馋、民主,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偏正型:前一词根对后一词根起修饰限制作用。如:人流、高山第一,②附加式,
31、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前的称前缀。如:老,——,老乡、老师、老鼠、老爸。词缀在后的称后缀。如:头,——,石头、个头、木头、山头、活头。,③重叠式,由相同的语素所组成,可分为完全重叠式(如:天天、奶奶、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和不完全重叠式(如:泡泡糖、娘娘腔、雄赳赳、醉醺醺)两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②附加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从意义角度分为单一词和多义词,(,1,)单义词,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单义词主要有以下类型:,事物名称,如:汽车、飞机、大米、西红柿,专有名称,如:马克思、鲁迅、北京、长江,科技术语,如:原子、元素、行星、克隆、纳米,外来词汇,如:芭蕾、吉他、奥
32、林匹克、卡拉,OK,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从意义角度分为单一词和多义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多义词,多义词是指包含若干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多义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词语的正确使用,1.,成语,(,1,)成语使用的表达效果,成语言简意赅,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语言表达效果得到增强。,(,2,)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用字简练,形式固定,因而易学易记,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33、在使用成语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彻底理解成语的含义,不能“不求甚解”,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词语的正确使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其次,感情色彩及使用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第三,要注意成语的规范化,2.,惯用语,(,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惯用语口语色彩较浓厚,成语书面语色彩较浓厚;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惯用语大多是动宾结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加进补语或定语,成语的结构固定,不能加进其他成分。,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其次,感情色彩及使用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2,)惯用语的正确使用,一是注意语义的双层性,二是了解结构的灵活
34、性,三是注意浓厚的色彩性,,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惯用语的正确使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句子,(一)句子的类型,1.,按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划分,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类型。,2.,按句子的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分句)组成的句子。,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句子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复句主要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八种关系的复句类型。,(二)常见病句,常见病句种类主要有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歧义、句式杂糅、不合逻辑。,
35、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复句主要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八,五、常用辞格,教师资格考试中常见辞格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顶真、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比、通感等十三种。,下面重点介绍几个辞格:,(一)借代,1.,含义和作用,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五、常用辞格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这样的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2.,借代的基
36、本类型,(,1,)以特征、标志代本体,(,2,)以专名代泛称,(,3,)以具体代抽象,(,4,)以部分代整体,(,5,)以结果代原因,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这样的借,(二)通感,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其特点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运用通感的作用是为了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通感有以下几种:,1.,形容通感:借助形容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通感第一章 汉语
37、言基础知识,2.,比喻通感:借助比喻的形式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六、标点符号,教师资格考试中考查较多的是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省略号、括号、破折号、书名号。,(一)句号的特殊用法,1.,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2.,疑问句末尾可以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3.,感叹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比喻通感:借助比喻的形式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二)冒号的用法,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其基本用法有六种:,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2.,用在总提
38、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来说。,3.,用在总括语之前以总结上文。,4.,用在“说、是、证明、例如、如下”等动词之后,表示提起下文。,5.,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句之后。,6.,时、分、秒的分隔符号用冒号。,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冒号的用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语义的变化,其基本用法有以下四种:,1.,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2.,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3.,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4.,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可用破折号,起注释作用,(四)括号的特殊用法,括号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
39、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破折号的用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括号包括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其用法是不相同的。,1.,句内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括号内是词语不用点号,是句子不用句末点号(若是问号、感叹号可保留);如要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例如:电视剧,《,关于老大的幸福生活,》,(以下简称“幸福生活”)在辽宁兴城开机。,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括号包括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其用法是不相同的。第一章 汉语,2.,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
40、点号后。括号内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句号等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加几处句末点号;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例如:,各国人民间的和平万岁!(长时间的鼓掌)打倒战争挑拨者!(全场起立,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转为欢呼。),,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放在被注释、被,(五)括号与破折号的区别,同为注释作用时,两者的区别在于:,1.,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2.,用于解释说明的话前后各有一个破折号,插在句子中间,被称为双用。双用时破折号相当于括号,但由破折号标示出来的是正文内容的一部分,朗读时必须要念出来;而用括号标出来内容的是辅文(对正文的注
41、释),朗读时一般不需要念出来。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五)括号与破折号的区别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①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②许多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等)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有的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第①句中的“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是正文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其前后应加破折号,朗读时要念出来;第②句中“如海带、海藻等”是对“许多海洋植物”的举例注释,属于辅文内容,因此应加双括号,朗读时可不念出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①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第一部分 学科
42、知识,第二节 古代汉语,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在已有专用字的情况下不用专用字而借用来代替专用字的字。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又叫“正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通假字。,2.,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1,)通假字是古时的用字异化现象;古今字属于历史的字形分歧范畴。,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第二节 古代汉语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通假字中的借字和本字之间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尚有渊源关系。,(,3,)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在字形上没有或极少有相似之处;古今字中的今字绝大部分是古字孳乳分化出来的,二者字形有联系。,3.,通假字和假借的区别,(,1,)通假字是
43、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借音表意;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通假字中的借字和本字之间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今字的,(,2,)通假字产生在用字过程中,是临时借用,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假借字产生于造字过程中,是久借不归,是一种必要的记词手段。,(,3,)通假字借用要有极其严格的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才具有作为通假的音义关系,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失去了借用的条件;假借字不需要具体的语境,形体与意义的结合关系式固定的,并且能通过借义派生新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通假字产生在用字过程中,是临时借用,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二、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44、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作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三类。,(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词类活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能愿动词,+,名词,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3,)名词带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4,)“所”,+,名词,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
45、于侍臣。,——,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黏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购买”的意思。,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能愿动词+名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7,)名词,+“,者”,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黏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说明白”讲。,第一章 汉语
46、言基础知识,(5)副词作状语+名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8,)名词,+“,之”,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9,)名词,+,名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一个“事”作“从事”讲。,(,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权”,作动词“称量”讲。,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8)名词+“之”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
47、用作动词时,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意为“干肉”,名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友风而子雨,——“,友”“子”意为“把风当做朋友”,“把雨当做儿子”。,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名词的使动用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名词用作状语,(,1,)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用作状语,分别作“像席子一
48、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讲。,(,2,)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态度或方式时,活用为状语,例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作“当面”讲。,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名词用作状语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使用的工具时,活用为状语,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作状语,“用船装”,(,4,)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活用为状语,例如:间至军中,——“,间”,用作状语,“从小路”,(,5,)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园日涉以成趣,——“,日”,用作状语,“每日、每天、天天”,第一章 汉语言基
49、础知识,(3)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使用的工具时,活用为状语第,(,6,)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作“向上”“向下”讲。,(,7,)名词用以表示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日”,用作状语,“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二)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6)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第一章 汉语,(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
50、,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素善留侯张良,——“,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形容词的活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将军披坚执锐,——“,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昂其值,居为奇货,——“,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第一章
51、 汉语言基础知识,将军披坚执锐——“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中,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做什么”的意思。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感到鲁国很小”“感到天下很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古今异义,(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心、耳、雨,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3.,古今词义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和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是动词
52、,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现代汉语中有了“素食、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古今异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有些词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消亡了。,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造成旧词消
53、亡的原因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基本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护城河、池塘”。现代意义是“池塘;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比较,“池”的意义一增一减。类似的词语还有“国、家、防”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出去;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古今词义的差别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表“遗憾、不满”
54、;今义重,表“仇恨、愤恨”。“怨”的古义重,是“怨恨、愤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下流”古义是中性,今义为贬义。“吹嘘”古代是褒义,今义是贬义。,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今指臀着席位上。,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臭”
55、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2.,词义的扩大。古义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3.,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还有一定联系。,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古代辞格,这里主要介绍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或与现代汉语的辞格不尽相同,但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一)用典,用典(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历史故事、古人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1.,分类,(,1,)从形式上分为明典和暗典,(,2,)从内容上分为正用典故和反用典故,第一
56、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古代辞格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作用,(,1,)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使立论有依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使语言典雅精练,富于表现力,(,3,)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增加外形美,丰富内涵,(,4,)委婉表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作用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互文,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对举。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
57、思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1.,单句互文,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渗透、补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应理解为:,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互文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2.,对句互文,是指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例含有对(下)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互相补充说明。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正确的解释是,:(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3.,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
58、。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第一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4.,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意指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
59、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除了上述两种辞格之外,还有回文和变文。在这里,我们就不做介绍和说明了。,五、文言句式,(一)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除了上述两种辞格之外,还有回文和变文。在这里,我们就不做介绍,1.,省略主语,(,1,)承前省,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2,)蒙后省,例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
60、若与人。”,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1.省略主语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该介宾结构作补语时,常常被省略。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此外,还有省略谓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这些省略句的类型。,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省略介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
61、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无、毋、未、弗、勿、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强狂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倒装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要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章 汉语言基
62、础知识,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要理解成“莫肯顾我”第一章,一是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如:,吾谁与归?,——,应理解为“吾与谁归”,二是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应理解为:亚父向南坐。,(,4,)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宋何罪之有?应理解为:宋有何罪。,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一是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状语后置,例如:战于长勺。,介词“于”与名词“长勺”构成介词短语作状
63、语。为强调状语“于长勺”而置于动词之后,应理解为“于长勺战”。,3.,定语后置,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远”分别作“庙堂”“江湖”的定语,为强调“高”“远”而后置。,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状语后置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用作代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
64、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判断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
65、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之间加“是”。例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是”在文言文中用作判断动词的情况出现较晚且较为少见。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第一章 汉
66、语言基础知识,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四)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例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被动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例如:,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要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党课讲稿: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 廉政党课讲稿材料: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在新录用选调生公务员座谈会上和基层单位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 总工会关于2025年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的工作汇报材料
- 基层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
- 粮食和物资储备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
- 市工业园区、市直机关单位、市纪委监委2025年工作计划
- 检察院政治部关于2025年工作计划
- 办公室主任2025年现实表现材料
- 2025年~村农村保洁员规范管理工作方案
- 在深入贯彻中央8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4篇
- 开展深入贯彻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3篇
- 在司法党组中心学习组学习会上的发言材料
- 国企党委关于推动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工作情况的报告材料
- 副书记在2025年工作务虚会上的发言材料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