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246604337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25.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资源描述: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8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成人高考语文复习 第七讲 文言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B,,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B,,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B,,4、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C,,一、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

2、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

3、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

4、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

5、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

6、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二、理解常见虚词,

7、(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

8、“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例如:“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

9、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

10、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

11、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三、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

12、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13、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

14、。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4、名词直接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

15、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

16、还于北”。,,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7、。——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②惧有伏焉。 —— 伏:伏兵。,,,2、动词作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①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之:使之活。,,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

18、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

19、都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足以荣汝身。 ——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②且

20、庸人尚羞之。 ——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四、文言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

21、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②梁,吾仇也。,,,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①晋鄙嚄唶(huòjiè)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

22、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①巨是凡人……,,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二)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①兔不可复得,

23、而身为宋国笑。,,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3、省略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5、省略介词“于”,例

24、如:,,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①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

25、词前。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

26、前置。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27、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3、定语后置,,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

28、”即“可以拒操之大势”),,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9、《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

30、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

31、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3)数量词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

32、”、“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

33、(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五)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①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①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4、何辞为?,,③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④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六)否定句,,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如:,,①圣人无常师。,,②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七)固定文言句式:,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

35、王纳谏》,,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36、》,,“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

37、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8、无以——有以,,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9、比及:等到……的时候,

38、,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篇》,,,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

39、把)……怎么样(怎么办)”。如:,,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愚公移山》,,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11、其……乎,,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12、其……其……,,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①天之

40、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13、谁……者 = ……者谁,,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14、宁……耶(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

41、,,——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15、岂……哉(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

42、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五、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现

43、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2、落实句式特点。,,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

44、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

45、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

46、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

47、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4、

48、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2)定语后置。,,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3)状语后置。,,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4)谓语前置,,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

49、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六、真题感悟,,,1.(200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50、,完成16~18题。,,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③,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此圣人之

51、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⑧,所闻,则得之矣,。,,【注】①玃(jué):大猿猴。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③过:错误。④穿井:打井。⑤子夏:孔子的学生。⑥史记:史书。⑦经:界限。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16. 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17. “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6分),,,夫得言不可以不察。(2分),举例论证。(2分),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2分),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

52、传讹,闹出笑话。(2分),“晋师三豕涉河”有违常理,“三豕”与“乙亥”字形相近。(2分),,,18. 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义。(6分),,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查自己听到的传闻,就可以知道真实的情况了。(3分),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事理人情的重要性,提出了察言的原则和方法。(2分),,,2.(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①,。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②,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

53、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③,。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注】①间:间谍。②马服君:赵奢的封号。③胶柱而鼓瑟:瑟。古代弦乐器

54、;柱是用来调弦的;鼓,弹奏。把柱胶住,弦不能调,声音就没有变化了。,,,16. 把文中划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7. 从赵奢对赵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怎样的人?,,,,18. 赵国的长平惨败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赵王于是任命赵括为将军,替代廉颇。蔺相如说:“赵王根据名声来任用赵括,如同把柱胶住来弹琴啊。赵括只能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懂得活用应变。”赵王不听从,还是任命他为将军。(意思对即可)。(5分),赵奢是一个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性的人。(意思对即可)。(5分),(1)决策者用人不当,一意孤行(意思相近即可,3分),,(2)指挥者纸上谈兵,脱离世界(意思相近即

55、可,3分),,3.(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一18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②,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③,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56、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类。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类;谨庠序,⑤,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⑥,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①凶:荒年。②填:形容鼓声,拟声词。③数罟(cùɡǔ):细网 ④洿(wū)池:池塘。⑤庠序:学校。⑥颁,,白:斑白。,,16.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答:,,,,17.孟子提出的“仁政”措施,除了保障“黎民不饥不寒”之外,还提出了什么措施?(用文中语句作答)

57、,提出这一措施有什么意义?(6分),,答:,,,,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答:,梁惠王的为政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意思对即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这一措施的意义是:办好学校教育,提升民众素质,注重道德教育,形成文明和睦的社会风气。(意思对即可),,七十岁的老人们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有肉的饭食,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不能为王,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意思相近即可),,,4.(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秦恶楚而善于齐。王翦帅师伐楚,田璆谓齐王曰:“盍救诸?”齐王曰:“秦王与吾交善,而救楚是绝秦也。”邹克曰:“楚非秦敌

58、也,必亡,不如起师以助秦,犹可以为德而固其交。”田璆曰:“不然。秦,虎狼也,天下之强国六,秦已取其四,所存者齐与楚耳。譬如摘果,先近而后远。其所未取者力未至也,其能终留之乎?,今秦岂诚恶楚而爱齐也?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以地言之,则楚近而齐远,远交而近攻,秦之宿计也。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戎援,然后专其力于楚。楚亡,齐其能独存乎?,谚有之曰:‘攒矢而折之,不若分而则折之之易也。’此秦之已效计也。楚国朝亡,齐必夕亡。”秦果灭楚,而遂伐齐,灭之。,,[注]:璆:音qiú,,。宿(sù):旧有的,一向有的。攒(cuán):聚集,集中。,,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6分),,答:,,,,,,

59、,,,现在秦国难道真的是恨楚国爱齐国吗?齐楚两国如果联合起来,还足以抵抗秦国。按地理位置来说,就是楚国近齐国远。结交远的而攻打近的,这是秦一贯使用的计谋。所以秦将要攻打楚国就首先同齐国友好,以断绝对楚的军事援助,这以后便集中军力攻击楚国。楚国灭亡了,齐国又怎么能独自存在呢?,,(意思对即可),,,17、秦恶楚而善齐,出兵伐楚,概括说明齐国君臣对此各持怎样的态度。(6分),,答:,,,,,,18、田璆所引用的“谚语”,意在说明什么?(4分),,答:,,,齐王:主张与秦和好,不要得罪秦国(2分),,邹克:主张发兵助秦,巩固和加强与秦国的关系(2分),,田璆:力主援楚抗秦(2分),,(意思对即可),

60、①说明秦国分离对手可以很容易各个击破。,,②说明齐楚是命运共同体,唇亡齿寒,合则共存,离则相继而亡。,,(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4.(200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①,。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贵贱,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②,;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③,,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少缓,再期,④,,亦富。其专取良者,肆,⑤,日如中宵,旦食而昏不足。,,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⑥,三县之尹,⑦,三:其一廉

61、,而不获与,⑧,上官,其去也,无以僦,⑨,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⑩,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注] ①赢:利润。 ②不较:不计较。 ③限:门槛。 ④再期:两年。期,周年。 ⑤肆:店铺。 ⑥楚鄙:楚国的边远地方。 ⑦尹:此指县官。 ⑧不获与:不被赏识。 ⑨僦(jiù):租赁,雇用。 ⑩尤:指责,怪罪。,,,16.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5分),,答:,,,,17. 用文中的话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世人对“楚鄙三县之尹”的态度各自是:,,答:,,,,18. 郁离子将“蜀贾三人”与“三县之尹”这样对比意在说明什么?(4分),,答:,其大意:“其中一个,横征暴敛,无所不贪,用索取的钱财,贿赂上司,他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下属吏卒,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对待富家。”(意思对即可),(6分)世人对“三县之尹”的态度是:其一“人皆笑,以为痴”;其一“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百姓亦称其善”。,(4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奸商与贪官没有区别。大奸大富,小奸小富,不奸不富;大贪大富,小贪小富,不贪不富。(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