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而且,“,最佳,”,状态的标准,也难以掌握。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自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为心理健康下过定义之后,迄今又有许多作者给心理健康下过定义或制定过标准。文献调查显示,许多作者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其内容大同小异。我们收集到的,“,定义,”,或,“,标准,”,,其共同特征是外延过于宽泛、分散,内涵不够概括、集中,故在此不再赘述。,对任何事物下描述性定义,实际上也是一种逻辑运作,也是按照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明确、严格地限定外延边界和内涵性质;,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如下:,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二、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关于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
3、作者各有建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同作者各有各自的学术背景。不过,只要能把握住评估维度的要领,不同的见解是可以并存的。,按一般常识,采纳任何一种要素作为评价另一事物的评估维度,必须满足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即:被采纳的因素与被评估的事物之间,必须有密切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比如: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就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说明,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显著的正相关,所以,,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指标是合理的。,不然,便不合理。例如:大量临床案例证实,在智商正常范围内,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或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许多神
4、经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智力水平并不低,甚至有些还偏高。也就是说,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智商偏低也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既然在智力的正常范围内,智商与心理健康无明显相关,那末,把智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应是不合理的。综上述,我们可以说,只有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因素才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的指标。,(,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心理健康可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
5、价等等。,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第三,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缓解疲劳,请您欣赏,(,二,),、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
6、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能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
7、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蒜,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
8、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业余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6,、康复能力,在人的一身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有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
9、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
10、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杯准。,“,
11、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
12、,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10,、环境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亻突然变
13、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缓解疲劳,请您欣赏,三、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就是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不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异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很显然,,“,正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
14、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锻造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由于本章旨在讲授心理咨询的基础
15、知识,而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仅仅是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但没有精神障碍的人,所以,当我们为了我们的目的,区分,“,病,”,和,“,非病,”,之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问题,便成了讨论的重点。,(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为直观地理解上文,特绘图如下,以供参考。,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的图示,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如上图所示,与,“,健康心理,”,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最恰如其分的概念,只有,“,不健康心理,”,
16、。而这两者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在以往,我们曾经使用过其他概念,但那些概念,无论在教学或临床实践中,都曾遇到不少麻烦。所以出现麻烦,盖因那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往往互相交错、彼此冲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分别使用,“,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异常的心理,”,这三个概念来表达。,(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在精神科工作中,神经症与正常心理的分界线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到精神科就诊的病人,几乎都是症状比较重且患病比较长的。但是,在内科或基层保健室里迪个问题就会经常发生。这里,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弄清楚心理冲突的性质。,从现象或事实的角度来说,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病人常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苦恼;,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上述的例子便是如此。,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