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穴位功能教学课件



《实验针灸学穴位功能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针灸学穴位功能教学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节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定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也是针灸的施术部位。,一、穴位的功能:穴位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映病证,(一)感受刺激,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1,穴位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引起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一定频率的机械刺激是耳蜗毛细胞的适宜刺激;一定波长
2、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组织学已证实,穴位区域的皮下及深部组织中有多种感受器,如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等感受器,分别接受不同能量形式的刺激,例如毫针的机械刺激、艾灸时的温度刺激、电针的电流刺激、磁穴疗法的磁场刺激、推拿按摩的触压刺激等。这些刺激对穴位都是适宜刺激。,穴位感受装置能将这些刺激通过换能转变为感受器电位或直接产生传入神经冲动,并产生酸、麻、胀、重等多种针刺感觉。,2穴位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然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功能特点。
3、可以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例如感受皮肤触觉的环层小体是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等感受器属于慢适应感受器,对其施加刺激时,所产生的感受器电位可持续相当长时间,衰减得很慢。,穴位感受装置对刺激也存在适应现象,如单调重复的电脉冲刺激,容易使机体产生适应性,导致针刺效应降低,而频率、节律和振幅不断变化的复合脉冲波较难产生适应。,穴位的适应也有快慢之分,例如穴位对电针刺激发生适应相对较快,对毫针的机械刺激发生适应相对较慢。,3,穴位的感觉阈: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受阈。作用于穴位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装置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常用穴位刺激方法
4、包括:手法运针、电针、艾灸、指压等,其强度以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为最佳。,兴奋感受器的阈值比较:艾灸手法运针电针。,(二)反映病证,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1,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1,)感觉异常:痛觉或者知热感异常;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称为知热感度变化。正常人左右同名穴的知热感度基本对称,脏腑病变时则不对称,或升高或降低,失去平衡。,(,2,)组织形态改变:脏腑病变时在某些穴位出现皮肤色泽改变如瘀点、白斑,或出现皮肤局部凹陷、隆起、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
5、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3,)生物物理特性改变:例如皮肤温度和穴位电阻及导电量等的改变。,2,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规律:,(,1,)穴位病理反应的主要部位:主要集中发生在背俞穴、募穴、原穴、郗穴,及其他特定穴和个别经外反应点(阿是穴),在耳廓则出现在与患病脏腑有联系的耳穴反应区。,(,2,)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胃病,-,胃俞;肝病,-,阳陵泉;肺及支气管疾病,-,肺俞、中府穴(肺经募穴);,(,3,)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疾病进程的关系:穴位的病理反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关系密切。,3,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帮助选取治疗穴位,(,1,)协助诊断疾病:,穴位压
6、痛诊断法:传染性肝炎在中都穴和耳穴肝区多有敏感点;胃病在足三里和梁丘穴出现敏感点;心脏和胸腔疾病的敏感点在郗门穴最显著;,经穴触诊诊断法:通过循、摸等特定的手法在经络线上或其特定穴上寻找阳性反应物或反应点作为客观指标,来诊断经络脏腑疾病的诊断方法。诊察手法分为滑动法、按揉法、移动法和推动法。,穴位异常现象诊断:是根据俞穴、募穴、下合穴、耳穴及阿是穴等处出现的异常现象协助诊断。,耳穴诊断法:当人在患病时在耳廓上相应的耳穴部位就会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如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充血和脱屑等。,(,2,)帮助选取治疗穴位:穴位的病理反应可以作为针灸取穴的一种依据。,二、穴位的结构,(一)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
7、点,1,穴位与神经:解剖学研究证实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2,穴位与血管:穴位与血管的关系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3,穴位与肌肉、肌腱:有统计资料表明,,62.5%,的穴位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符合古人认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的观点;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4,穴位的立体构筑: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包括神经、血管、淋巴、肌肉、肌腱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共同参与穴位的传导作用。,(二)穴位形态结构组织学观察,1,穴位组织形态学的一般特征:穴位区域主要可以看到血管、游离神经末梢及穴位深部的多种感受器等,与非穴位区
8、比较,这些结构的分布比较集中。,2,产生穴位针感的形态结构基础:,(,1,)穴位针感点的定位,针感点定位方法:常用的针感点标记法有:蓝点法、改良蓝点法、美蓝法、墨汁法等。前二者是根据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原理设计的,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会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穴位针感点的分布:穴位下针感点可存在于自身皮肤到骨膜的各层组织中,但大多数分布在深层的组织内。,(,2,)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改变的结构和装置。,穴位的感受器包括: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穴位所处环境与感受器种类的关系:,在肌肉丰厚的穴位(合谷、内
9、关等),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附近穴位(昆仑、曲泽等穴)中主要是环层小体;,肌与肌腱接头部位的穴位(如承山穴)中心则以腱器官为主;,头皮处穴位(百会、印堂等)中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关节囊处的穴位(内外膝眼穴)则以露菲尼小体为主。,针感性质与组织结构的关系:,针刺神经麻感 针刺血管痛感,针刺肌腱、骨膜酸感,针刺肌肉酸胀感,(,3,)穴位下的肥大细胞:研究表明穴位下肥大细胞数量较非穴位处多,肥大细胞可以以脱颗粒的形式释放组胺、肝素、,5-,HT,、,缓激肽、,P,物质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等。,针刺对穴位肥大细胞数量和形态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者发现,针刺或电针可以使
10、穴位局部以及同经线上远隔部位肥大细胞呈脱颗粒反应,释放出如组织胺等活性物质,发挥生理效应;,皮肤真皮深层,SP,样轴突末梢与肥大细胞形成触突联接穴位受刺激后兴奋该穴位的神经末梢一方面冲动直接传入中枢产生针感同时经轴突反射在轴突分支末梢释放,SP,诱发邻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弥散到相邻节段的神经末梢再次引起其兴奋传入如此反复进行形成外周神经末梢跨节段信号传递。,该现象被认为是产生循经感传和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三、穴位针感的形成和传导,(一)感受器电位及穴位针感,1,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的共同点是具有换能作用,即把各种不同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能量转换先在感受器细胞
11、内或者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感受器细胞内的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发生器电位。,2,穴位针感的形成:针刺穴位感受器装置引起感受器的兴奋神经冲动即针刺信号的形成外周和中枢路径逐步传入到脑针感,(二)穴位针感的传导通路,1,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1,),外周传入通路:合谷桡神经传入、足三里腓神经传入、内关正中神经传入,躯体神经的感觉纤维是针刺效应的传入通路、交感神经的部分纤维可能也参与针感传入冲动的传递(刺络放血疗法)。,(,2,)传入神经类别,神经纤维分类:,按照传导速度来分:,A,:(,、,、,、,),传导速度最快,B,:,传导速度较快,C,:,传导速
12、度最慢,按照纤维的粗细来分:,I,、,II,、,III,、,IV,类,分别相当于,A,、,A,和,A,、,A,、,C,类。,针感和镇痛信号中等粗细的,II,、,III,类纤维中枢,电针兴奋,II,、,III,类神经纤维为主;,手法运针,III,、,IV,类神经纤维中枢针感(酸、麻、胀、重感),2,穴位针感信号在中枢内的传导通路,(,1,)脊髓上行通路,背索通路:与得气的维持有关,不是主要的针刺信号传导通路;,脊髓丘脑通路:穴位针刺信号进入脊髓后作用于背角细胞,主要经腹外侧索向上级中枢传递。,(,2,)针感信号的脑内通路:针刺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丘脑换神经元上行至大脑皮层针感,3,针刺信号的外周传
13、出通路,(,1,)神经反射性通路:传出神经冲动脊髓背外侧索下行至有关节段对脊髓背角、中间外侧角及前角神经元发生作用冲动沿相应的躯体运动神经或植物神经传至各自的效应器功能活动的改变。,(,2,)神经,体液通路:神经反射性通路引起内分泌腺体功能的变化激素等分泌改变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作用于相应的脏器和组织。,(,3,)脊髓,传出系统:传出冲动沿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穴位下的肌梭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局部的肌肉紧张,四、穴位的效应装置,(一)穴位效应装置的组织结构,穴位效应与下列组织结构密切相关:,1,肌梭中的梭内肌:接受脊髓,传出系统的冲动产生收缩和穴位肌电穴位下局部肌纤维收缩手下感(沉、紧、涩、滞
14、),13710333215 jordan664163,2,穴位局部小血管:小血管壁上的交感传出纤维及其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可能是穴位的效应装置。,(二)穴位效应的功能变化及产生机理,穴位效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穴位肌电和手下感、穴位电阻、电位、皮温等各种特征变化。,1,、手下感和穴位肌电:,手下感的形成主要由于梭内肌收缩引起。,(,1,)穴位肌电的特点: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出的肌电信号称为穴位肌电。得气后穴位肌电多集中在低频段,如,55,Hz,和,165,Hz,附近,幅度在,80-300,V,。,而肌肉主动收缩引起的肌电频率多为,0-1000,Hz,之间,且幅度多高达,100-300,mV,。,(,2,
15、)针感、手下感与穴位肌电的关系:,针感、手下感强烈时穴位肌电明显;,针感、手下感不明显穴位肌电明显;,得气的产生机理: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2,穴位皮肤低电阻的形成,(,1,)神经,-,皮脂腺(汗腺)说:交感神经兴奋某些穴位皮脂腺和汗腺开口增大穴位电阻低下、导电量增高,(,2,)神经血管说:内脏病变时通过内脏,躯体自主神经反射皮下小动脉的血管运动神经异常兴奋血管收缩、该部位皮肤营养不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水肿、出血而形成半坏死层电阻降低,(,3,)屏障障碍说:机体患病时,患病脏腑相应穴位的角化层变得很薄甚至消失其颗粒层甚至棘层细胞暴露在外失去高阻抗的屏障外界可与人体的细胞、体液接触形成了“良导点”。,3,压痛点的形成:神经末梢微环境的改变(缺血、缺氧、张力变化)压痛点形成;神经末梢本身的病理改变形成痛觉敏感;,4,、穴位皮下硬结的形成: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及变性、坏死局部肌肉痉挛与紧张度亢进皮下硬结(触发点),第二章 第二节穴位的结构与功能,复习思考题目:,1.,穴位主要功能是什么,?,2.,什么是穴位病理反应,?,其反应形式及特征有哪些,?,3.,简述穴位的形态结构基础及其与针感的关系如何,?,谢谢!,36,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踏春寻趣 乐享时光——春季旅游踏春出游活动
- 清明假期至安全不缺席风起正清明安全需守护
-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 XX中小学公共卫生培训树立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 小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 3月18日全国爱肝日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
- 肝病健康宣教守护您的肝脏健康如何预防肝炎
- 垃圾分类小课堂教育绿色小卫士分类大行动
- 中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从胜任到优秀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立责于心履责于行
- 教师数字化转型理解与感悟教师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建议
- 团建小游戏团建破冰小游戏团队协作破冰游戏多人互动
- 教师使用deepseek使用攻略让备课效能提升
- 办公室会议纪要培训会议内容会议整理公文攥写
- 党员要注重培塑忠诚奋斗奉献的人格力量
- 橙色卡通风儿童春季趣味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