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教学课件作者 徐颖秦 0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252780833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2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教学课件作者 徐颖秦 0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教学课件作者 徐颖秦 0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教学课件作者 徐颖秦 0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教学课件作者 徐颖秦 0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 教学课件作者 徐颖秦 0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线性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2.2,传递函数,

2、,定义、性质、典型元件及典型环节传函,,2.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信号流图,,组成、绘制、梅逊公式,,,2.4,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开环传函、闭环传函,引言,,要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定量(精确)地分析和设计,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数学表达式:代数方程、微分方程,,静态数学模型 :系统变量之间与,时间无关,的静态关系,,动态数学模型:系统变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类型,时域(,t,)模型,,微分方程,z,域(,z,)模型,,脉冲传函,频域(,ω,)模型,,频率特性,复域(,s,)模型,,传递函数

3、,§2.1.1,,建模方法,:分析法、实验法,§2.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黑匣子,,输入(充分激励),,输出(测量结果),,具体方法: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神经元网络法、模糊模型法等。,,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出与模型的计算输出进行比较,系统模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义上的接近。,,实验法,(黑箱法、辨识法、逼近法):人为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基本输出响应,根据输入输出响应,辨识出,数学模型。,,分析法-根据系统运动规律〔定律、经验公式〕和结构参数,推导系统输入输出之间数学关系。 建模〔微分方程〕步骤:,第二步:联立各环节的数学表达式,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 述系统输出、输入关系的

4、微分方程。,,第三步:标准化。,,左“出〞=右“入〞,且各微分项均按降幂排列。见P19公式〔2-8〕所示。,第一步:明确系统输入、输出量,列写各组成环节输出与输入的数学表达式。,根据系统遵循的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解:明确输入量 , 输出量,,第一步:环节数学表达式,,,第二步:消去中间变量,,i,,+,-,u,r,u,c,R,C,图,2.1,RC,滤波电路,该电路为一阶系统,[,例,2.1],,如图,2.1,所示,写出,RC,滤波电路,的微分方程。,【,例,2.2】,如,图,2.2,所示,写出,RLC,振荡器电路,的微分方程。

5、,,解:,,+,-,u,r,u,c,R,C,图,2.2,RLC,振荡器电路,L,i,解方程组得,RLC,振荡器电路的微分方程为:,该电路为二阶系统,§2.1.1,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一般求解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有以下两种常用方法,如以下图所示。,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⑴ 拉氏变换定义,,设函数f(t)满足 ①t<0时 f(t)=0,,② t>0时,f(t)连续,那么f(t)的拉氏变换存在,表示为:,拉氏变换函数〔象函数〕,原函数,衰减因子,其中:,,τ-时间常数,,s = -σ+jω为拉氏变换算子,其中:,,σ-衰减系数,,ω-振荡频率〔rad/s〕,⑵,拉氏变换,基本定理

6、,,线性定理,,位移定理,延迟定理,终值定理,,,微,积分定理,,d/dt s,,将F(s)化成以下因式分解形式:,⑶,拉氏,反变换,定义表达式:f〔t〕=L-1 [F(s)],方法:简单函数-直接查表;,,复杂函数-局部分式展开,再查表。,◆F(s),含有,共扼复数极点,时,可展开为,◆ F(s),中具有,不同的极点,时,可展开为,待定系数,◆ F(s),含有,多重极点,时,可展开为,§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微小偏差法〔略〕,2.3.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主要性质,定义:零初始条件下,系统〔元件、环节〕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

7、比。,设,n,阶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定义表达式为:,,C,(s)=,G,(s),R,(s),§,2.3,传递函数,※,,三种表达式,,,(1),一般表达式,式中:,c,(t),是系统输出量,,r,(t),是系统输入量;,,各系数均是常数。,设r(t)和c(t)及其各阶系数在t=0是的值均为零,即零初始条件,那么对上式中各项分别求拉氏变换,可得到系统传函的一般表达式:,,(2),时间常数,表达式,K *— 零、极点〔根轨迹〕增益;-zi、-pl—零点和极点值。,K,—,增益;,τ,i,、,T,l,—,对应环节时间常数。,(3) 零极点〔根轨迹〕表达式,根本性质:,,

8、性质1 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于线性定常系统。,,性质2 传递函数是一种动态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幅度与大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性质3 G(s)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但它不提 供任何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因为许多不同的物理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这就是系统的相似性。,,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此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假设系统传递函数为G(s), r(t)=δ(t),即:R〔s〕=1,,那么:C(s)=G(s)R(s)=G(s)=L[g(t)],传递函数是,复变量的有理真分

9、式,即,n ≥m,,,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对于实际系统来说,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这是因为在物理上可实现的系统中,总是有惯性且能源有限的缘故。,性质,7,系统传递函数,G,(,s,),是其单位脉冲响应,g,(,t,),的拉氏变换,,,单位脉冲响应,g,(t),是系统在单位脉冲输入,δ,(t),时的输出响应。,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是由有限个典型环节组合而成的;而环节那么是由各种不同的元件组成。 常用的电路元件如下:,-,z,2,/,z,1,,运放,A,1/,C,s,,电容,C,L,s,,电感,L,R,,电阻,R,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常用元件,,为元件对

10、应的,复阻抗,比例环节,滞后环节,一阶微分环节(,m,个),积分环节〔ν个〕,惯性环节〔q个〕,振荡环节,,〔n-v-q〕个,1.,比例环节,(,P,调节器,),特点:输出与输入量成比例,无失真和时间延迟。,,实例:,线性电位器,、,运算放大器,、传动齿轮、线性传感器等。,K,—,比例系数(增益),2.,积分环节(,I,调节器,),特点,: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积分成正比例,当输入消失,输出具有,记忆功能,,一般用于,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提高控制精度。,,实例:一阶水槽,电动机角速度与角度间的传递函数,模拟计算机中的积分器等,。,3.,微分环节,理想微分,(,D,调节器,):,一阶微分,(比例微分

11、或,PD,调节器,):,特点,: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变化的速度,具有,超前控制,的作用,一般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4.,惯性环节,式中,,T,-,时间常数,特点,:含一个储能元件,对突变的输入,,,其输出不能立即复现,即有延迟。,,实例:,RC,滤波电路网络,,一阶水槽,(,流水,),,直流伺服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也包含这一环节。,,特点,:环节中有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并可进行能量交换,其,输出出现振荡,。,,实例:,RLC,电路,的输出与输入电压间的传递函数。,,可控硅直流闭环调速系统也是一个二阶振荡环节。,5.,振荡环节,式中,ζ,——,阻尼比;,T,——,时间常数,,,ω,n,——

12、,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rad,/,s,),6.,延时(滞后)环节,特点:输出量能准确复现输入量,但须延迟一固定的时间间隔。,,实例:管道压力、流量、皮带运输等物理量的控制,其数学模型就包含有延迟环节。,式中:,τ,——,延迟时间常数,说明:,,实际的控制系统都含有滞后环节,只是一般延迟时间常数较小,可忽略不计。,,常见的典型电路,§2.3,控制系统结构图及系统传函,2.3.1,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组成,,〔2〕比较点〔集合点、综合点、运算点〕:“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运算的元件。,,“+〞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1〕传函方框:表示输入到

13、输出单向传输间 的函数关系。,,传函方框+比较点+引出点,,G,(,s,),,R,(,s,),,C,(,s,),,(3),引出点(分支点、测量点):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图,2.7,引出点示意图,),,,,X,(,s,),,X,(,s,),,R,(,s,),,C,(,s,),(,1,s,G,,),(,2,s,G,,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X,1,,X,1,+,X,2,,X,2,,,图,2.6,比较点示意图示意图,,X,1,,X,1,-,X,2,+,,X,2,,-,,X,3,,X,3,注意,:进行相加减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量纲。,2.3.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

14、数,(1),前向通道:,E,(s)→,C,(s),,,前向通道传函,:,,,G,1,(s),G,2,(s),H,(s),,,,,,C,(s),图,2.8,,典型的控制系统结构图,控制对象,控制器,C,(s),R,(s),B,(s),E,(s),D,(s),典型控制系统结构图,,定义几个重要概念及传函,以R(s)单独作用〔D(s)=0〕为例。,(2),,反馈通道,:,C,(s) →,B,(s),,,,反馈通道传函,:,H,(,s,),=1,时称为,单位反馈,。,(,3,),开环通道:,E,(s) →,B,(s),,,开环通道传函(简称开环传函),:,〔4〕闭环传函 —— 两种输入信号对输出响应的

15、传函,,G,(s),H,(s),,,,C,r,(s),R,(s),B,(s),E,(s),典型控制系统结构图可简化为,,其中:,G,(s)=,G,1,(s),G,2,(s),=,前向通道传函,,1,+,开环传函,,控制传函,:,假定,D,(s)=0,,,,R,(s),,C,r,(s),,,典型控制系统结构图可等效为,,,G,2,(s),H,(s),,,,C,d,(s),D,(s),,,G,1,(s),其中:,,G,(s)=,G,1,(s),G,2,(s),系统总相应为:,C,(s)=,C,r,(s)+,C,d,(s),,扰动传函,:,假定,R,(s)=0,,,D,(s),,C,d,(s),,,,,,本节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