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课改背景)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253063752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80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课改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课改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课改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课改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课改背景)(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丁尧清,,010-84018918,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体会,课程改革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生活有用的地理,区域地理的结构,探究为本的学习,课程改革的背景,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多元就业,乡村城市化,国际竞争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国际教育领域,(1)终身教育(1972/1979)与知识经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拥有

2、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怎样的教育培养人,教育创新,要求基础教育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全面变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学习,(2)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0,s,联合国教科文雅克 德洛尔主席,学会认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获取理解的手段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事:,一种能力实践所学的知识,适应未来工作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懂得人类的多样性,认识自己,发现他人,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和发展:,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教师,(1),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

3、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的回答: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师,(2),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师,(3,

4、),在驯化教育中,不能说,人有什么可以认知的对象,而只能说,他已经具有了完整的知识,并把他传递给受教育者。,在解放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完整的知识而只有可以认知的对象,而这种对象在认知过程中作为主体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在驯化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总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保罗弗雷尔:不平常的教育思想,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文件(1971年),国际课程改革趋势,日本 1999年 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台湾地区 2000年,九年一贯制国民教育课程纲要,9大学习领域:社会(史地公民),美国 2

5、000年教育目标,澳大利亚 1994 国家课程框架,英国 1988年教育改革法国家课程,我国历次教育和课程改革,从,单一的模仿到多元化借鉴,1904年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仿日,1911年课程纲要 仿德,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仿美,1952年教学计划 仿苏,2000年(欧美澳日等),课程改革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课程教材改革的三个阶段,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发展,(,1)19861990,1987一纲多本:8套半,1989多纲多本:三纲,(2

6、)19901995,修订教学计划、义教教材审订,(3)19962000,1997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总结会,1998课程与教育专家研讨会,1999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思路,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招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绿皮书:纲要(试行)解读2001,红皮书:走进新课程2002,七,部分27章,课程改革目标与背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课程改革与教师,八章,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评价,新课程的管理,课程资源,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摘录,)

7、,功能转向: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内容转向: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摘录),实施转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评价转向: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

8、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摘录),结构的转向,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管理的转向,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计划,对原苏联模式的扬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并行,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欧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1911年 课程方案,最高要求与最低要求,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启动 1999年末,竞标 2000年春节,研究 理论、现状、文献、设想,学习心理理论,左右脑:多元智力理论,兴趣:主动、积极

9、地参与(投入),最近兴趣发展区域:由近及远?,现代科学技术 统整功能,地理科学:城市化、生态恢复,全球化、3技术,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全球变化研究,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调控研究,5.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研究,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3.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二)地理学的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国际比较,日本 知识能力(兴趣),英国 分水平地方专题探究,德国 范例教学,美国 能力立意,国际课程改革的启示

10、:缩短差距,宏观方面,注重基础学力能力的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础,。,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充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锤炼,如对真理、正义、诚信、责任感的追求。,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微观方面,1.课程目标有比较清晰的层次,2.突出地理

11、技能和能力培养,(三)主题形式的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1.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2.减少主题,增加单元学时,(四)开展探究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一)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二)地理课程的目标,国内教材(课程)改革,80年代末,一纲多本:人教版、广东、四川、北师大,上海、浙江、北京,问题:课程结构没有涉及(分、综),内容变动不大,制定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1.以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2.以培养能力为方向,3.以给予新的知识结构为支撑,4,.,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途径,地理课程标准的开发,2000.042000.07 课标草稿,2001.05 修改定稿(17次),2001春节 教科书编写,2001.07 教科书送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199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