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53247193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理论素养,教育学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增进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学能告诉我们怎样进行教育,开展教育工作,如何学习,教育学,1,、,抓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2,、,理论联系实际和自己的体验,3,、,具有分析能力、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几对需要区别的关键概念:,1,、教育社会影响,2,、广义教育狭义教育,3,、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4,、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5,、正式教育正规教育,6,、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7,、教育学

2、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以下社会活动是教育活动吗?,1,、家长的言传身教,2,、,“,黑帮,”,、盗窃团伙的师徒授受,3,、企业的员工培训,4,、社会上的,“,考证,”,培训班,5,、居委会组织的老年合唱团,6,、母熊训练幼熊行走、攀登、吃东西等,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但不是所有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都是教育,只有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才是教育),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人的可教性),3,、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人的成长,。,(不同于医疗救治等行为),4,、

3、何谓,“,人的成长,”,?,自然人,社会人,,人的社会化,过程,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5,、怎样才算,“,社会化,”,?,掌握主流社会所要求的文化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生产生活经验等。,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6,、如何,“,社会化,”,?,(社会化的途径),对一个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家长(家庭教育),老师(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学校文化、企业培训),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广义教育,狭义教育,自发性,目的性,(教育目的、教学目标),零碎性,计划性,(课程、教材),偶然性,组织性,(教学、班级管理),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对教育的

4、分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社会教育,何谓,“,社会教育,”,?,广义:指一切社会生活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机构,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自我教育,”,是不是一种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概指人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反省,从而使自身得到一定发展的过程。,自学或者没有明确指导的学习,能否称之为教育呢?,教育自身包含哪些要素?,教育的构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教育由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构成!,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中介,受

5、教育者,1,、人能不能受教育?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人的可教性:,“,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人的未完成性:,人是非特定化的开放性的存在,2,、人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才能受教育?,教育不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喋喋不休的独白!,3,、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教育者,凡是有意图地向他人施教的人,;,不因职业、年龄、地位、场所等而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人群。,教师学生,:就,社会身份,而言的,主导作用的表现:,指导,:,定向与选择,管理,:,为指导服务;通过管理使指导更有成效,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教

6、育目的,: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教育内容,:依据教育目的选择出来的知识经验等;,课程、教科书,等,教育方法,:为达成目的使受教育者掌握所传递的内容而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德育方法,等,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等,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方式的形态;,制度化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等,教育环境,:教育的物质环境,,场所、设备,等,教育的产生(条件),1,、,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不同于本能的生理反应如条件反射),2,、,语言,的产生:(语言成为教育的媒介),手势语、口语、书面语,3,、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4,、在大脑

7、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第二信号系统),。,5,、,集体活动,的出现。,不难理解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活动?,(小猫为什么不吃小老鼠?),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伴随着人类传递经验的需要产生的?,3,、请对下列叙述进行评论:,当非洲南部狮子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发现,非洲南部的狮子为了避免由于距离判断不准致使猎物逃脱,往往会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猛扑。经过反复练习后,掌握了扑的技巧,就会把其他狮子引来进行演示。在这个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交谈,”,。多亏了这种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

8、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形态的演变,教育形态:指教育的组织形式。,依据教育活动的组织程度和制度化水平,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1,、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2,、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指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非正规教育,(,nonformal,education):,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如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青年俱乐部、各种社区教学计划。,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制度化程度,体制化,相互联系、彼此依附,各自独立,缺乏严密联系,稳定性

9、,在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中全日制的、延续几年的连续性学习,部分时间、时间较短、内容局限而灵活,管理体制,集中的计划、管理、财政,不同的发起者、管理者、资金来源,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指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前制度化教育,:,前学校、前社会教育机构,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近代学校的系统出现,非制度化教育,:,不同于,“,学校消亡论,”,制度化教育,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从,层次,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高等教育,从,类别,分:,普通

10、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水平,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注重幼小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国际化: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这里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1,、,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2,、,癸卯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3,、,义务教育,4,、,双轨制,教育制度,5,、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6,、,学习化社会,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1,、国学与乡学,2,、官学与

11、私学,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4,、,科举制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5,、,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雅典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斯巴达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公立性、普遍性、世俗性、法制性,20,世纪以后学校教育的特征,:,全民性、终身性、多元性、现代性,(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

12、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深化认识、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提升质量,教育学的历史:悠久而短暂,重要的知识点,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墨家的教育思想:,亲知、闻知、说知,3,、道家的教育思想:,道法自然,4,、,学记,:,化民成俗,其比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5,、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助产术),6,、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与政治的密

13、切联系),7,、亚里斯多德:,政治学,(追求理性和美德;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8,、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尊重儿童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教育使天赋能力得到和谐发展,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10,、,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11,、,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12,、,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1776,年,德国柯尼斯堡大学),1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4,、,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目的,赫尔巴特

14、,杜威,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问题中心,课堂中心,日常生活中心,15,、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四部分。,16,、皮亚杰:,发生认识论,17,、布鲁纳:,课程结构论,18,、科尔伯格:,道德发生论,19,、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学记,学记,的历史地位,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育,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四部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科尔伯格:,道德发生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