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精讲(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教学目标:,1、生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政治的特点。,2、把握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心权力与地方政治的特点。,4、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私有化的走向。,5、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到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格局中“合久必分”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制度甚至文化的大变局时期。已经统治了300年的经学,终究撑不住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人们习惯了孝道寇冕下的虚
2、伪,开头用放诞自我劝慰。三国时代曹魏对有用之学的追求,虽然没有使经学扭转,但究竟瓦解了经学的统治地位。经过乱世的催化,经学与老庄结合,生出了玄学,随后,汹涌而来的佛教与佛学,又为玄学添了无尽的燃料。于是,官方意识形态,变成了门阀贵族挥指清淡、浅斟低唱的玩意儿。,在政治上,中国政治的最大问题是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与中心政权相制衡。特殊是进入东晋以后,中国政治进入了皇帝与门阀、豪强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东汉末年,在各地豪强日益强大的状况下,中心政权非但不能抑制地方的离散趋向,反而在外戚、宦官和朝官的三角斗争中,快速走向衰弱。黄巾军起义使得各地豪强在镇压农民起义过
3、程中更加壮大。在东汉末年的的军阀混战中,中原地区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对峙。最终曹操利用把持中心政府的有利政治形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击灭袁绍,统一中原。但在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从今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的局面。,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弱。,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靠。,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其次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曹操为扩大实力,延揽人才,惟才是举,
4、用人不拘一格。到曹丕称帝后,为稳固统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一、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实行的的选举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心,便于皇帝掌握,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消弱地方化的倾向。公元220年,曹丕继任魏王,代汉在即,思有所作为。他实行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中立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据通典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外乡,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分所管人物,定为九品。”,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
5、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捍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等级。由于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标准,所以,此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状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日的家庭出身和状况。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依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人才的等级可以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中下、下下九个阶梯。由中正将等级评好后向翰廷汇报,第后每三年评定一次。当时官员也有九个品阶,但此两者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
6、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进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而中正是品评官,中心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子相应的品级或等级。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认,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进展到定程度的产物。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借助世家高门以稳固曹魏政权,而世家高门借政治地位和九品中正制以进展世家大族的势力。到西晋时,已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二、户调式,西晋户调式,原本意义是准备借此抑制豪强门阀兼并农户的势头,为国家多增加编户齐民。因此,它规定了王公贵族和官僚们占田和荫户的数额,比方第一品官可以占田五十顷,每低一品,减五顷。一、二、品官可以荫客五十户,
7、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原以为规定了占田的荫客的数量,就可以抑制兼并,将门阀豪强荫占的农户限定在肯定范围内。然而,户调式实行后,实际上等于将豪强门阀占田荫客的现象合法化、制度化了,由于大多数官僚体系的成员或多或少地豪强化了,所以也就没有多少人认真地按规定限制自己,削减自己已经有的田亩和荫客。,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西晋立朝,华夏一统,按道理应当实行强化中心集权制,才是正理。但是西晋却拿出局部疆土,实行西周式的分封制,将嫡系皇族27人封为国王,开头还将他们留在首都,后来竟然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西晋的这些封国虽然不大,但与曹魏的分封有根本不同,国王们对自己的封地有完全的支配
8、权。封国不仅有土地人口,而官吏的设置任由国王支配,封国的军队也由国王指挥。,从外表上看,西晋的这种制度变革,是吸取了所谓的曹魏教训。曹魏皇家虽然称王,便都被禁锢在封地上,没有一点力气,因此,当司马氏大肆篡权时,没有家人来帮助。但曹氏衰亡的真正缘由在于社会的贵族化。西晋之所以大封皇族,主要是想以贵族化的方式抵挡贵族门阀的势力。但是,同姓皇族对皇帝的威逼更大。,第四节 中心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是个制度紊乱的年月,但又是个各种创新初现的时代。后来隋唐时期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度,实际上在魏晋时代已经消失雏型。,1、中书省的消失,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在西武帝时期,由于君权的扩张,除了
9、尚书省外,皇帝身边的各种侍从和参谋也开头增加。其中有一些是备参谋和询问的“文学侍从”,以各种大夫、议郎、给 事的名义出入内廷。别一些是特地陪伴皇帝左右的,做些应手的事情,或者是插科打诨,给皇帝解闷,以常侍、侍中等名目存在的,这一种侍从往往是士人和宦官。,魏代汉后,这两局部侍从的前一局部渐渐演化成了皇帝的特地秘书班子中书省,而后一局部则演化成了门下省。,自从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而尚书台内朝上的意义也随之变淡,实际上变成了兼任尚书副职重臣的附属机关。,曹氏代汉前本用自己的幕僚为秘书,将本属尚书的草诏权拿了过来。代汉以后,为了强化
10、君权,直接用自己的秘书起草诏书,特设立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出去了一局部。,中书省设中书监和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其下为舍人、通事等属官。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而且由皇帝的近侍参谋转成,全部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威权日重,人称“凤凰池”。,2、门下省,皇帝侍从中比较有文学才能、寻常充当参谋的一局部,分出去成立了中书省,而比较纯粹的一部人也开头发挥作用,进入晋朝以后,特设门下省。由于他们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可以常常给皇帝提些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头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发表批判意见,最终进展到肯定条件下,可以将不适宜的诏书驳回重议。最终形成了三省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
11、书执行的分工制约机制。,3、尚书省分工的细化,尚书台,本是秦汉九卿之一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四人,长官叫尚书令,副长官叫尚书仆射。武帝以后,地位日益重要。东汉置尚书六人,东汉中期尚书台实际取代了丞相、御史大夫二府的职权,但仍属于少府,,魏晋时期,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尚书台成为全国总理全国政务的机构,尚书台成了尚书省,而九卿的职权也多转归尚书诸曹,但此时机构的设置很不稳定,省下时而五尚书,时而六尚书,时而七尚书,或许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1吏部尚书:主官吏任选、考核、升迁。,2度支尚书:治理国家财政。,3祠部尚书:掌管礼部和祭祀,4左民尚书:主管户籍,5五兵尚书:
12、军事,6都官尚书:主管刑事,7殿中尚书:主管宫中宿卫,8田曹尚书:屯田事务,9起部尚书:负责皇家宫苑修理。,第五节 地主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化,1、地方行政区的增加,分裂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比较混乱。东汉有13个州,三国时魏设13州,吴设4州,蜀设2州。西晋统一,进展为20个州。州的数目虽有变化,但县这一级相比照较稳定,大体保持在1500左右,最多时也在2023左右。,2、地方官制的变化,地方官制的军事化意味增加。首先是州以下设都督,总领各州军事,在战斗期间,对郡县长官有诛杀大权。有时还在都督之上设置大都督,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军事首领。其次,州长官分为领将军衔的刺史和没有将军衔的“单车刺史”。前者兼
13、有民政和军政大权,后者只有民政权。有时候,都督还兼有“行台”的名号,即行尚书台。这种临时流淌的中心机构的名义,大大地强化了这种军阀性质的地主官员的地位。,3、北朝的乡里制度,西晋末大乱,北部地区战乱不已,各地或以宗族,或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分散力相对较强的共同体。大家共推一个首领来领头,有宗主、坞主、邑主等名目。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也改革基层组织,推行“三长制”,即邻长、里长、党长。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第六节,军队私有化的走向,1、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东汉年间,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强大。每个豪强都有很多荫客佃户,寻常则为他们种田,有事则变成武装和半武装组织
14、。黄巾起义以后,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豪强武装浮出水面,大一点的豪强无不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曹操集团,首先推出了“士家制”。,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家是指士兵的家属。其制度要点为:1士兵家属随营定居,军事化治理,士兵出征,家属为人质,假设士兵逃跑,则家属没为官奴。2士兵之家为特殊的兵户,与一般的编户百姓不同,不归州县治理,只归所属于宫署治理。3几兵户之家,男性成员子孙相承,世代为兵,到了16岁时被片发为兵。战事多时,可能一家几个男丁都被征发。4兵户一般担当赋税徭役。5兵户身份低贱,其子弟不得读书,不准转业,不得与非兵户通婚。6凡士兵的妻子,当士兵战死之后,由官府重新配婚,
15、以求生出更多的士兵,只有当士兵因战功升为肯定级别的军官后,才能免除这种妻子另配的屈辱。,在战乱的情形下,士家制确实起到了防止士兵叛逃的作用,对于稳定兵源有相当的效果。但士家制从制度上将私兵部曲合法化了。,2、军队私有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阶私有化倾向特别严峻。除了某些纯粹的文官以外,每个领兵将领都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高层将领往往须通过直接掌握一部精锐私兵,才可能把握整个部队。,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1、士族门阀政治,士族是以家族为根底,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稳固,东晋时到达鼎盛,南朝时渐渐衰
16、落。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得世家高门的势力扩大和进展。,西晋政权以士族作为其统治根底,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稳固和进展,西晋政权完全被土族垄断。到东晋时,门第成为衡量贵贱的惟一标准,士族势力膨胀。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一时期形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为了维护特权,土族过分夸大土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当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时机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浪费腐化中开头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2、关于佛教盛行的缘由,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佛教盛行的缘由:第一,社会动乱担忧,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供给了社会土壤,人民简洁承受宗教信仰,梦想摆脱苦痛。其次,佛教本身有很大的社会性,“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苦痛的现实转移到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