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3483484 上传时间:2024-12-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1.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卷 语 文 (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质随着时代改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兴旺,也随着时代变化。 ②回想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多作品完结之后,很少有人会记住它说了什么,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太久,因为更多的、类似的新书又出来了。就算有些红极一时的书,过后被提及的时候,读者也

2、只记得书名,而遗忘了内容。那些被读者记住、视为经典、时不时会去重温的作品,则穿越了时光的河流,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永不过时,这就是精品的力量。 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较快,部分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恰恰这些要素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 ④我们经常会点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网感”,这种所谓的“网感”,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叙事优点和长处,即“代入感”。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读者在作品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主角的悲欢

3、离合。很难想象,一个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虚假”的主角,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代入任务。可以说,一旦主角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本书就已失败大半。 ⑤人设立住了,还需要叙事逻辑的流畅和自洽。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把读者从阅读中弹出去。否则,光是吐槽,就够读者受了,谁会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找罪受呢? ⑥再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然而精神表达很需要技巧,如果生搬硬套喊口

4、号,只会赶走读者。如同做菜,光有花架子而无真材实料,不香不好吃,等待它的只有被撤走、被嫌弃的命运。纵观流传于世的所有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舞、音乐美术,无一不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它们不会喊口号,它们只是如同花香、月光、晨雾、春雨一般,在我们观赏、聆听它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包围其中,浸入到我们的肌肤和灵魂中,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萌生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这种穿透世俗和时光的力量,无坚不摧,网络文学创作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美感和实力。 ⑦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

5、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流传于世。 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发挥所长,创作经典,立体形象地全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唯有精品方能长久,每一位网络文学创作者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摘编自意千重《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 材料二: 2020年9月,阅文集团与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阅文集团挂牌成为国家图书馆第二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包括《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100部各题材类型的优秀网文佳作被国家图

6、书馆典藏。这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历史化步入新阶段,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随着网络文学声势日益壮大,网络作家频频升堂入室,网络文学从中国走向海外,影响力辐射世界。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进程也明显提速:从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网络文艺类专栏专刊,到各地各部门举办各级网络文学评奖和征文,从国家级社科、艺术、出版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到国内多家高校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以及各类文艺评论研究刊物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的持续提升,此类种种均为网络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文学经典化非一日之功,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诸多网络文学评奖评优,有林林总总形如国家

7、图书馆典藏10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足够的源头活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只有拥有了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摘编自唐伟《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作品更新的数量大、速度快,那些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比较薄弱的作品会逐渐淹没在作品的洪流中。 B. 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叙事逻辑完整而合理,能够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让其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好作品,读者很难有怀疑与不满。 C. 《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开

8、始,标志着网络文学历史化步入新阶段。 D. 网络文学要行稳致远,需要有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而要得到这样的压舱石,又需要有网络文学评奖评优等活动提供源头活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文心雕龙·时序》之语,引出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的观点。 B. 材料一以花香、月光、晨雾等作比喻,生动表现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润物无声的美感。 C. 材料二提到的国家级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等活动,加速了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 D. 两则材料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都关注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都提出了具体策略。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

9、点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普及、电子阅读的媒介转换,使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较低,很多人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成为写手,实现其文学梦想。 B. 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巨变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书写现实、表现生活,成为网文创作的重要主题。 C. 一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同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D. 优秀的网络小说主角,应该有某种可以引发读者共鸣的特质,能抓住契机激发读者的情感燃点,使读者感到心灵满足。 4. 阅读材料一时,甲、乙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甲同学认为第⑧段应删除,理由是第⑦段已对上文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已完整

10、;乙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请你代乙同学陈述反对理由。 5. 你的朋友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络文学作家,他极想创作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帮助他实现愿望。 【答案】1. C2. A3. D 4. 第⑦段并不是对上文全部内容的总结,它是对④⑤⑥三段内容的总结,而第③段是总领④⑤⑥段的,因此第⑦段与第③段是总分总结构的两端; 第⑧段讲的是时代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要求,删去第⑧段,就没有内容与①②段形成照应,文章结构也不再完整。 5. ①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沉心静气地创作出具有代表性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

11、涵的作品。 ②积极参加各地各部门举办的各级网络文学评奖活动,力争成为国家图书馆典藏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能力。 C.“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开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说明网络文学经典化早已开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引出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的观点”错误。根据材料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质随着时代改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分析可知,引用只是引出了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而且会随时代变化

12、的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论点是: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 A.讲的是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较低。 B.讲的是时代巨变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 C.讲的是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怎样的,它们都与网络文学创作的“精品化”关系不大。 D.讲的是优秀的网络小说主角是怎样的,对应了材料一中的关于“人设”的内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代乙同学陈述反对理由即说明第八段不能删掉。 根据“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较快,部分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

13、显得比较薄弱……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可知,第③段谈的是网络文学应该注意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下功夫。④段谈的是网络文学作品的“代入感”,⑤段谈的是网络文学作品的叙事逻辑,⑥段谈的是网络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的表达。这个三个段落是对第三段内容的分别阐述,因此第③段是总领段; 根据“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分析可知,第⑦段是对对④⑤⑥三段内容的总结,第⑦段与第③段是总分总结构的两端,而没有起到对上文全部内容的总结的作用; 根据“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兴旺,也随着

14、时代变化”和“回想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多作品完结之后,很少有人会记住它说了什么,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太久,因为更多的、类似的新书又出来了”①段②段谈的是网络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第⑧段讲的是时代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要求,删去第⑧段,就没有内容与①②段形成照应,文章结构也不再完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

15、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流传于世”分析可知,要创作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沉心静气地创作出具有代表性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的作品。 根据材料二“文学经典化非一日之功,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诸多网络文学评奖评优,有林林总总形如国家图书馆典藏10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足够的源头活水”可知,要创作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应积极参加各地各部门举办的各级网络文学评奖活动,力争成为国家图书馆典藏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

16、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

17、,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

18、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

19、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

20、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

21、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

22、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 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 “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

23、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 “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 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 “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 具体介绍《奏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 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

24、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8. 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 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7. D 8. 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9. 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

25、。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并没有影响学业。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可以

26、完整地看完一场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结尾“半个世纪后……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开头“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知,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根据“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可知,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③根据“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

27、分”可知,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根据“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可知,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②根据“很想再看一次”“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

28、“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知,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③根据“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可知,大量运用描写手法: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

29、,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

30、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

31、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 B.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

32、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 C.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 D.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官名,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韩信担任此职时曾多次献计于项羽。 B. 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称三秦。后泛

33、指关中地区,如“城阙辅三秦”。 C. 蜀、楚、汉均为地名。蜀即蜀地,指四川一带;楚即楚地,指项羽所统辖的区域;汉即关中一带,为刘邦所辖。 D. 国,本义指疆域、地域,引申为指分封的诸侯国,后多泛指国家。汉封功臣,小者侯,大者王,文中指魏豹封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品行不够好,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不为众人所喜。 B. 韩信在项梁、项羽麾下,均不得重用。投奔刘邦后,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久等无果,就与数十位将领离开了汉营。 C.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没来得及告诉刘邦,

34、就亲自去追韩信了,过了一两日,萧何追回韩信后,才向刘邦提及此事。 D. 萧何认为,如果刘邦想要夺取天下,韩信是不可或缺的良将。若欲拜韩信为大将,则须择吉日,亲自斋戒,礼节完备方可。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4. 对于韩信,萧何“奇之”,刘邦“自以为得信晚”,请概括韩信的过人之处。 【答案】10. C11. C12. B 13. ①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②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

35、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14. ①韩信对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并洞悉“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的不支持。 ②韩信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王王秦”,民心所向的天下形势分析准确。 ③彭城之战后,与刘邦会合于荥阳,大败楚军,形成楚汉对峙局面。 ④韩信带兵打仗能力出众,采用故布疑阵的方式平定魏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

36、 “疑兵”做“益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从夏阳以木罂缻”是“渡军”的地点和方式,修饰“渡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蜀、楚、汉均为地名”错误,“楚、汉”为政权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久等无果,就与数十位将领离开了汉营”错误。由原文“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可知,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由此可知,萧何向刘邦举荐是韩信的揣度,同时并未明言与谁

37、一起离开。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一向、向来;“慢”,傲慢;“拜”,任命;“此……所以”,这是……的原因。 (2)“无厚”,很薄的刀刃;“有间”,有空隙的骨节;“恢恢乎”,十分宽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可知,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但是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

38、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由此可知,韩信对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并洞悉“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的不支持。 由原文“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可知,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由此可知,韩信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

39、王王秦”,民心所向的天下形势分析准确。 由原文“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可知,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军。由此可知,彭城之战后,与刘邦会合于荥阳,大败楚军,形成楚汉对峙局面。 由原文“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可知,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

40、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由此可知,韩信带兵打仗能力出众,采用故布疑阵的方式平定魏地。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下来做他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任命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

41、信逃离楚军去投奔他,还是没什么名气。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在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有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他。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骂道:“跑掉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最杰出的人。大王假如只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没什么事情给他做;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于是汉王打算召见韩信任用他。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

42、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完成仪式,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乘机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但是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

43、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出兵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

44、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军。六月,魏王豹以探望亲人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 (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① 【元】马

45、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②,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元杂剧《汉宫秋》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的一段曲词。②寒螀:寒蝉,“螀”读作“jiāng”。 15. 下列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曲刻画了汉元帝眷恋昭君、凄楚悲凉的心境,并把读者带进“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的悲凉境界。 B. “梅花酒”是曲牌名,在

46、剧中是人唱的部分,曲牌名规定了唱词所用的曲调,同一曲牌的曲词字数可以适当进行增减。 C. 本曲充分利用了“凉、黄、苍、枪、装、粮、场、粱、荒、阳、墙、廊、房、黄、窗”等词的发音特色,增强了曲词情感表达的力度。 D. 这段曲词的景物均为汉元帝所见之景,它营造了凄凉孤独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深的郁结之情。 16.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叠词、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5. D16. 叠词:“他”“我”叠用,生动描写了汉元帝泣不成声、哽咽难言的情状。 顶真:形成回环相生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节奏,既强化了汉元帝内心深处断肠的悲痛,又增强了曲词流转如珠的音乐美,使人

47、读来荡气回肠、余韵悠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这段曲词的景物均为汉元帝所见之景”分析错误。这段曲词除了所见,还有所想,也就是虚实结合。“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是汉元帝想象自己送完昭君回宫后的情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这段曲词中,“他他他”“我我我”叠用,这是戏曲中常用的手法,一般表达说话者因愤怒、哀伤或者激动等情绪。本题中,“他”指王昭君,“我”指汉元帝,生动描写了汉元帝因思念王昭君而泣不成声

48、、哽咽难言的情状。 同时,这段曲词中还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顶针,亦称联珠、蝉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使得表达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这样的手法形成回环相生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节奏,在艺术上拉长了汉元帝行为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既强化了汉元帝内心深处断肠的悲痛,可以体会到在这一路上汉元帝度日如年的感觉。同时,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增强了曲词流转如珠的音乐美,使人读来荡气回肠、余韵悠然。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

49、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诗《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描写洞庭诗词中最为宏阔的一句,千古称颂。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凭吊古迹,感叹兴亡荣辱是徒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千古凭高对此

50、⑥. 谩嗟荣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毋”“坼”“乾坤”“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__________,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__________。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

51、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__________,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__________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回)( )。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

52、拙而死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叹为观止惟妙惟肖费尽心机夸夸其谈 B. 登堂入室栩栩如生苦心孤诣夸夸其谈 C. 叹为观止栩栩如生费尽心机谈笑风生 D. 登堂入室惟妙惟肖苦心孤诣谈笑风生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她这样精明干练,但也难免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B. 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C. 但这样一个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尽管她精明干练 D. 正因她有其艰难窘迫之处,才使她成为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20.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

53、同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C.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18. C19. B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第一处是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选“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

54、难辨。“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第二处是说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所以填“栩栩如生”。 “费尽心机”,指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这里强调王熙凤的“挖空心思”,不是“研究学问”,所以填“费尽心机”。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合实际;“谈笑风生”,是指有说有笑,轻松而有风趣。按下文说“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应该填“谈笑风生”。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由前文“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所以应该紧跟“精明

55、干练”;由后文“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再写“艰难窘迫”,故排除CD。 由原文,作者是要强调王熙凤的“精明强干”而遭暗算,而不是强调“遭暗算”,所以转折词“但”应该放在“精明强干”前,排除A。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线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是比喻。用“火”比喻对人热情;用“刀”比喻对人狠毒。 A.是比喻。 B. 是拟人。 C .是借代。 D.夸张。 故选A 。 21. 下面这幅漫画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漫画评选出的优秀漫画,请简要描述漫画内容(80字以内),并用对偶句给漫画拟写一个标题(2

56、0字以内)。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内容:一位医护人员正左手叉腰,右手执一支戳着病毒的针筒昂首挺胸立于镜前,而镜中对应的影像则是手执长缨的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②. 标题:英姿飒爽战病毒 医者仁心护平安/古有花木兰征战沙场,今有逆行者守护家园/身着一件白衣,心有万丈豪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1)此幅漫画由画面构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一丁点文字,然后看图画内容,联系实

57、际进行概括即可。画面的内容有:右手执一支戳着病毒的针筒昂首挺胸立于镜前的医护人员,镜中则是英姿飒爽、手持红缨枪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2)给漫画拟定标题,需结合漫画中出现的要素,并结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出漫画的主题,也就是寓意,从而概括出来。本幅漫画中的要素有三个,即手执针筒的医护人员、镜子、镜中花木兰。结合整体内容分析可知,漫画把医护人员比作守护家园巾帼英雄花木兰。据此进行拟定标题即可。可以借助对偶(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 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表提供的信息,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心理学家将学生分为A、B两组作为实验对象,在前九天,A组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不知

58、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证明(1)__________,可见,(2)__________。 【答案】 ①. 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效果高于不知晓自己成绩的。(学生知道自己成绩后学习效果变好,反之变差。) ②. 知道个人的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知晓自己成绩的学生更有学习动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以及情境补写的能力。 该图的横坐标是天数,纵坐标是学习成绩,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在前九天,A组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不知道,A组学习成绩高于B组;从第十天起,A组不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知道,A组学习成绩程下降

59、趋势,B组学习成绩成上升趋势,在第十二天之后,B组学习成绩超过A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生知道自己成绩后学习效果变好,反之变差。知道自己成绩后的学习效果明显比不知道自己成绩时的学习效果要好。 第一空由“结果证明”可知是填实验结果,即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效果高于不知晓自己成绩的或者学生知道自己成绩后学习效果变好,反之变差。 第二空由“可见”可知应填基于实验结果的推论,结合前面“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效果高于不知晓自己成绩的”可推出知道个人的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结合前面“学生知道自己成绩后学习效果变好,反之变差”可推出知晓自己成绩的学生更有学习动力

60、。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互融,势不可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融”才可“发展”。 诚如海纳百川、川纳

61、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 那么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 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再看如今,博

62、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上新了,故宫》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融合多种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600多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的气息。 传统文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以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

63、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 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5%的时代领跑者。 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涛骇浪过后的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你我“互融”,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给出了两种观点,要求考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

64、好的修养”,是强调“分寸”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但有时,过分看重“分寸”又会错失很多机会,甚至会阻碍成长与发展。 “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强调“融合”,“融合”意味着开放、丰富,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创新、发展。集体需要成员之间的融通才能发展,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也需要多向融合才能行稳致远……但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融”都能“通”,也不是所有的“破”都“立”,更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融”、需要“破”,“融合”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更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 两种观点各有千秋,考生写作时可同意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进行立意写作。 立意: 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2.“融合”助力发展。 3.融通也要讲分寸。 2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