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寒士文学是一条主要的发展线索。由于寒士阶层反对权贵垄断势力,要求实行开明政治,在文学上也体现为与宫廷文学对立的倾向。战国时
2、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虽出身于宫廷,可是他要求举贤授能,反对宫廷贵族的腐朽势力,与所谓“党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正是代表了寒士的理想。环绕着政治和人生的主题,寒士文学形成了抒情言志、慷慨不平和自然流露的鲜明特色,并以其宏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而统领着文坛的主流。 从汉代至唐代,宫廷文学伴随着宫廷贵族势力的兴衰而几度浮沉,若断若续,而其特征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便是它的消遣性和点缀性,文学成为宫廷生活的装饰和娱乐。就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帝王,如汉武帝和唐太宗,其文艺上的趣味也是如此。所以历代的应制之作往往多重在铺张、雕饰,是不难理解的。 在文学史上,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的对立倾向,尤为突出地体现在诗
3、化与赋化的不同趋势上。从总体上说,从先秦到唐代,整个文坛是在不断地走向诗歌的高潮,而其中一度出现的赋体的繁荣以及赋体对诗歌的渗透,则是这一诗化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代表着这赋化趋势的,正是宫廷贵族的文学。 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坛,战国时代乃是一个散文的时代,而屈原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诗人。屈原在诗歌上同时进行了破坏与创造的两项事业:他借助散文的语言打破了原有的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形式,从而使诗歌语言更接近于当时的生活语言;同时,他又在这个散文化的基础上,着手重建诗歌的语言,从《离骚》那样相当散文化的诗歌,终于又提炼出像《九歌》中的《山鬼》《国殇》那样通篇近于七言诗的形式,这就预示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4、的行将出现。然而,从散文化走向诗化的过程毕竟是漫长而曲折的。散文时代的影响所及,则是在汉代又产生了一种介乎诗文之间的赋体文学,并且盛行于一时。汉赋以其隐没性情、铺陈写物和务在雕饰的语言风格占有了文坛,并因此而暂时中断了刚刚开始的诗化的历程。 随着建安时期寒士在文坛上的重振旗鼓,诗化的趋势重新抬头。寒士的慷慨悲凉的歌唱呼唤着一个抒情诗的时代。于是七言诗崭露头角,而五言诗则成为一时最为活跃的诗体。文坛逐渐走向了以诗歌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而赋体自身因此也随之发生了分化,成为诗歌的外围和附庸,而不复有昔日那种独霸文坛的气势了。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寒士逐渐失去了精神上的憧憬和对前途的展望,寒士
5、文学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于是,诗歌的高潮终于衰退。古代诗歌史上,如同屈原那样彻底全新的散文化毕竟只出现过一次,此后无论是韩愈的以文为诗,还是辛弃疾的以文为词,都不曾解散已有的形式而重新开始诗化的历程。而失去了诗化的力量,散文化也就变得没有更多结果,这便是唐以后的诗坛不能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缘故。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化代表着寒士文学的抒情言志、自然流露的本色,而赋化则是带着贵族文学的消遣性、点缀性和雕饰铺陈的特征,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种对立倾向的起伏,因此正可以作为标志诗坛盛衰的一个晴雨表。 (摘编自林庚《诗化与赋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类别,总体而言,寒士文学占据文坛的主流地位。 B. 伟大诗人屈原要求举贤授能,坚持与宫廷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是战国时代寒士阶层杰出代表。 C. 应制诗文属于宫廷文学,其艺术上往往重铺张、雕饰,这正是宫廷文学消遣性和点缀性特征的表现。 D. 建安时期,寒士在文坛上重振旗鼓,在他们的影响下,五言诗和七言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两段将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进行比较,分别阐述了其特征,为主体部分论证作铺垫。 B. 文章以汉武帝与唐太宗为例,说明即便是雄才大
7、略的帝王,艺术品位上也难免会陷入低级趣味。 C. 文章立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抓住“诗化”这一主流趋势,阐述了其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D.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诗化和赋化这两个发展特征,作者只作客观论述,无明显的褒贬倾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促进,受其影响,中国文坛上诗化与赋化的脚步从未停止。 B. 作为战国时代最重要的诗人,屈原在前代诗歌散文化的基础上重建诗歌语言,从而开启了诗歌新时代。 C. 诗化、赋化、散文化如同引领古典诗歌发展的三驾马车,它们有起有伏,影响了诗坛的盛衰。 D. 唐以后的诗坛难
8、以有大的作为,这既有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因素,也有诗化力量衰落的因素。 【答案】1. B2. B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是战国时代寒士阶层的杰出代表”错误。原文第一段“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虽出身于宫廷,可是他要求举贤授能,反对宫廷贵族的腐朽势力,与所谓‘党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正是代表了寒士的理想”,可看出屈原“出身于宫廷”。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艺术品位上也难免会陷入低级趣味”错误,原文第二段“这便是它的消遣性和点缀性,文学成为宫廷生活的装饰和娱乐。就是雄才大
9、略、励精图治的帝王,如汉武帝和唐太宗,其文艺上的趣味也是如此”可看出意思是这些雄才大略的帝王在艺术趣味上也表现出消遣性和娱乐化,并不是低级趣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A.“相互促进”错误,文章没有体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关系。“诗化与赋化的脚步从未停止”错误,如第四段说“汉赋以其隐没性情、铺陈写物和务在雕饰的语言风格占有了文坛,并因此而暂时中断了刚刚开始的诗化的历程”。 B.“屈原在前代诗歌散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有误.原文相关表述是“他借助散文的语言打破了原有的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形式”,可见,散文化不是在前代完成的
10、,而是屈原自己“两项事业”中的一项;“从而开启了诗歌新时代”错误,原文说的是“这就预示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行将出现”,是即将出现,不是已经开启。 C.“诗化、赋化、散文化如同引领古典诗歌发展的三驾马车”错误,综合理解全文可知,文章只是谈了“诗化”与“赋化”这一对话题,“散文化”是赋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引江补汉工程,是从长江引水至汉江的大型输水工程,为南水北调的后续工程。 工程建成后,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将由原来的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7亿立方米,增幅相当于每年多调约160个西湖
11、的水量;最小年调水量达到74亿立方米,增加21亿立方米,增加水量约北京市全社会年用水量的一半。综合来看,将显著提升一期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 近年来,汉江枯水频率增加,汉江支流鱼类产卵场减少、鱼类繁殖规模下降,城市化发展带来水污染负荷增加,加剧汉江外调水与流域内用水的矛盾。引江补汉工程建成之后,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的“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网。这一工程将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工程输水沿线补水3亿立方米,对于保障中线受水区、汉江中下游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意义重大。 (摘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22年7月7日
12、,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连通长江、汉江流域与华北三地,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引江补汉工程输水线路总长194.8公里。受地形条件限制,全程采用隧洞输水,在一切情况顺利下预计总工期约9年。那么,引水方案如何确定呢?工程布局模拟分析了从三峡水库提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上的方案、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下的方案,以及坝上坝下双线引水方案等三类引水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水情等因素,引水方案最终确定从三峡水库通过隧洞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补充汉江中下游来水。 为了全面探测工程区的地质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带领团队,开展地质勘察、规模论证、线路比选等
13、工作,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取水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力求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在野外现场,勘察技术人员排除一切困难开展勘察工作。在后方,规划、水工等多领域专业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工程规模论证、工程布局研究,前后方并肩作战。 为了找出最佳输水线路,长江设计集团的上千位工程师采用航测、大地电磁、超深水平钻、复合定向钻等高科技手段,对8000多平方千米的工程区进行了全面“体检”。综合考虑工程区地形地质、环境敏感区分布、施工布置条件等因素,坝下自流引水方案从多条比选路线中选择了长度194.3千米的超长深埋输水隧洞——龙安1线作为工程引水路线。 引江补汉工程的调水隧洞施工难度极大。受线路区地形条件限制,隧洞无
14、法采用大量设置施工支洞“长洞短打”的常规钻爆法进行施工。在这种情况下,硬岩隧道掘进机成为施工的最佳选择。 为充分利用宝贵的水头,引江补汉隧洞全程采用有压输水,200立方米每秒流量级、近百米水头、近200公里洞长,大流量超长有压输水隧洞的水力过渡过程也十分复杂,国内外尚无类似指标的工程应用先例。长江设计集团已在可研阶段创新提出分段减压水力控制方案,正在开展相关技术攻关。 目前,长江设计集团已抽调技术精英组成项目科研团队,围绕工程关键技术,联合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设备厂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围绕超长有压隧洞水力控制、隧洞水害预测与控制等关键技术课题开展联合攻关,为深
15、埋长隧洞施工建设及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输水总干线沿线施工难度大,是我国调水工程建设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工程将促进我国重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钮新强说。 (摘编自赵梦琪《引江补汉工程设计解码》) 4. 下列对引江补汉工程勘测设计等工作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程全长近195公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难度大,预计工期较长。 B. 材料二重点是引江补汉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意在通过对设计施工技术的解码,让读者深入了解
16、该工程。 C. 在隧洞施工中,技术团队摒弃落后的“长洞短打”常规钻爆法,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硬岩隧道掘进机进行作业。 D. 建设引江补汉工程,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工程的勘测设计阶段就汇集了众多优秀的技术人员。 6. 作为南水北调的后续工程,建设引江补汉工程有什么价值?请联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5. C 6. ①提高南水北调中线供水保障能力。 ②有效缓解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③进一步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 ④将促进我国重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已解决长
17、隧洞施工的各项关键技术”错误。原文“长江设计集团已抽调技术精英组成项目科研团队,围绕工程关键技术,联合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设备厂家,采用……等关键技术课题开展联合攻关,为深埋长隧洞施工建设及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可见长隧洞技术的攻关正在进行中,并未解决。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比较两者异同) C.“摒弃落后的‘长洞短打’常规钻爆法,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硬岩隧道掘进机进行作业”错误。由材料二第五段“受线路区地形条件限制,隧洞无法采用大量设置施工支洞‘长洞短打’的常规钻爆法进行施工。在这种情况下,硬岩隧道掘进机成为施工的最佳选择”可知,采用硬岩隧
18、道掘进机作业而不使用“长洞短打”常规钻爆法,是受地形条件限制,这与先进或落后无关。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二段“工程建成后,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将由原来的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7亿立方米,增幅相当于每年多调约160个西湖的水量;最小年调水量达到74亿立方米,增加21亿立方米,增加水量约北京市全社会年用水量的一半。综合来看,将显著提升一期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据此看出,提高南水北调中线供水保障能力。 ②材料一第三段“这一工程将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工程输水沿线补水3亿立方米,对于保障中线受水区、汉江中下游经济社
19、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意义重大”。据此看出,有效缓解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③材料一第三段“引江补汉工程建成之后,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的“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网”。据此看出,进一步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 ④材料一末段“工程输水总干线沿线施工难度大,是我国调水工程建设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工程将促进我国重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据此看出,将促进我国重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
20、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
21、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炸了。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
22、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
23、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24、。只听见嗖的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去喝酒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
25、有删改) 文本二: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
26、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讲述了一则关于“黑屁股”的趣事,写出了作者故乡的风土人情,也自然引出了陈泥鳅的相关故事。 B. 文中写“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不置产业”,又写他冒死打捞女尸,欲扬先抑,在不同情感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 C.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如“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等人物语言口语化,富有乡土气息。 D. 别人劝陈泥鳅娶老婆成
27、个家,过上平凡的生活,他却以充足的理由进行了回绝,坚持自己独特的处世思想。 8. 汪曾祺在小说中,刻画了许多“小人物”形象,在这些“身怀一技之长,活得有品有格”的人物身上,体现着传统文化中的“布衣”精神。请结合小说中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布衣”精神的理解。 9. 文学界称汪曾祺小说为“散文化”小说,他曾提到自己受到晚清文人归有光的影响,创作上追求“无意为文”,结构上“随意曲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8. ①“布衣”是指“小人物”,是像陈泥鳅一样的普通百姓。布衣者有技艺、有胸怀,有责任、有境界,做人做事进退有度。 ②文中的陈泥鳅以打捞为生,水性好,技艺高,“
28、身怀一技之长”。 ③他“活得有品有格”,有着真实温暖的人性美,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善良、好义,扶危济困等品质,代表了广大底层民众的优秀精神品质,完美地诠释了“布衣”这一称谓的内涵。 9. ①行文没有刻意为之,亲切自然真诚。如对于陈泥鳅“不娶妻不置业”的叙述,作者娓娓道来,不事雕琢。 ②结构上看似松散、不完整,实则形散神聚。如开头关于“黑屁股”趣事的描写,结尾部分的留白等内容看似随意,但所写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思想,那就是陈泥鳅既有普通乡民嗜好,个性自由,又具有扶危济困的善良仁义本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欲扬先抑,在不同情感变
29、化中突出人物性格”错误,这里没有“抑”,“不同情感变化”也不正确,始终都是对陈泥鳅的人性美的赞美。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陈泥鳅是救生船上的一个普通水手,水性极好,经常在湖水中救人、救船,“布衣”是指“小人物”,是像陈泥鳅一样的普通百姓。陈泥鳅可以在清水潭一气游了个来回,他游水技能好;下水救人,是不计较报酬的,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可见布衣者有技艺、有胸怀,有责任、有境界,做人做事进退有度。 陈泥鳅是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他水性极好,可以在清水潭一气游了个来回,经常在
30、湖水中救人、救船。陈泥鳅以打捞为生,水性好,技艺高,“身怀一技之长”。 陈泥鳅“活得有品有格”,有着真实温暖的人性美,湖里大船出事,陈泥鳅下水救人,是不计较报酬的;守寡多年的陈五奶奶的孙子得急惊风,急需钱救命,陈泥鳅就把冒着生命危险赚的十块钱给了陈奶奶,并抱着孩子拉着陈奶奶一起去给孩子看病,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善良、好义、扶危济困等品质,代表了广大底层民众的优秀精神品质,完美地诠释了“布衣”这一称谓的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行文没有刻意为之,亲切自然真诚。文章叙述了陈泥鳅一辈子虽然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有时候
31、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做好事不张扬。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却说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他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他死在阴间也不踏实。不娶妻,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别人劝陈泥鳅娶老婆成个家,过上平凡的生活,他却以充足的理由进行了回绝,坚持自己独特的处世思想。对于陈泥鳅“不娶妻不置业”的叙述,作者娓娓道来,不事雕琢。 文章开头写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是不是黑屁股,而结尾只写陈泥鳅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没有交代孩子的病治好了没有。开头关于“黑屁股”趣事的描写,结尾部分的留白等内容看似随意、松散、不完整,实则形散神聚。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思想,
32、那就是陈泥鳅既有普通乡民嗜好,个性自由,又有胸怀,有责任、有境界,能扶危济困的善良仁义本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常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
33、十一年,封鄢陵侯。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
34、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九·曹彰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御,射箭御马之术,属于“六艺”。“六艺”古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 “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的“属”指“连接”,与《屈
35、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意思不同。 C. “乘胜逐北”的“逐北”指“追逐败逃的军队”,与“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中的“逐北”意思相同。 D. “宜勿自伐”的“自伐”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自伐”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彰善于骑马射箭,生性勇敢,因此太祖十分赏识并重用他,建安二十一年,册封曹彰为鄢陵侯。 B. 虽然曹彰具备军事才能,但外出作战前,太祖仍嘱咐他谨遵“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的原则。 C. 曹彰在平定乌丸造反时,根据具体情况,力排众议,当机
36、立断,摆脱成命制约,做出了正确决定。 D. 曹彰率军追击一天一夜才追上敌军并将其打败;平定乌丸之乱后,曹彰加倍犒赏将领和士兵,大家都很高兴,士气更加高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2)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答案】10. CEF11. B12. A 13. (1)穿上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武器,遇到危难也不回头,当好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处罚必定做到可信。 (2)这时鲜卑族大人轲比能率领数万骑兵观望交战双方的强弱,看到曹彰拼力战斗,所到之处都被他攻破,于是表示
37、愿意顺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不去诵读诗书,仰慕追求圣贤治国的道理,反而喜欢骑马和击剑,这只不过是获得了一介匹夫的本领,有什么值得看重的。 “念读书”与“慕圣道”动宾结构并列,中间不宜断开,C处断开; “好”与“乘汗马击剑”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宜断开,E处断开; “此一夫之用”是判断句,表意完整,F处断开。 故选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意思不同”错。属,都指“连接”。句意:应声而倒的人一个挨着一个;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38、。 C. 正确。北,都指“败逃的军队”。句意:趁着胜利追逐败逃的军队; /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 D. 正确。自伐,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宜勿自伐”的“自伐”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自伐”意思相同。句意:应该不要自夸; /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太祖十分赏识并重用他”夸大其辞。原文“太祖常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可见当初太祖对曹彰多有批评之语和督促之行。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
39、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被”,通“披”,穿;“锐”,铠甲。 (2)“将”,率领;“请服”,愿意顺服。 参考译文: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年时就擅长骑马射箭,气力超过常人,徒手格斗猛兽,不会考虑回避险阻。多次跟从太祖曹操征战讨伐,斗志激昂。太祖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去诵读诗书,仰慕追求圣贤治国的道理,反而喜欢骑马和击剑,这只不过是获得了一介匹夫的本领,有什么值得看重的。”督促曹彰读《诗经》《尚书》。彰对侍从说:“做大丈夫就要做卫青、霍去病那样,统率十万骑兵驰骋沙场疆漠,驱除进犯的戎狄,建立功勋得到封号,怎么能去做博士呢?”太祖曹操曾经询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
40、的志向。曹彰说:“喜欢做将领。”太祖曹操说:“怎么做将领呢?”曹彰回答说:“穿上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武器,遇到危难也不回头,当好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处罚必定做到可信。”太祖曹操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册封曹彰为鄙陵侯。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造反,太祖曹操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代理骁骑将军。临出发时,太祖曹操告诫曹彰说:“居处在家,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任事在外,即君臣的关系,凡事都要按照王法的规定来办,你要牢牢记住这些。”曹彰向北征伐,深入深郡地界,反叛的胡人数千骑也突然到达了那里。这时,曹彰的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只有步兵千人,骑兵几百人。曹彰采用田豫的计策,坚守要道,贼虏叛军只好退兵离散。曹
41、彰追杀他们,亲自搏击战斗,射杀胡人,应声而倒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战斗经历了半天,曹彰的铠甲被胡人射中数箭,他的情绪和气概更加激昂,乘胜追杀败军,到达了桑乾县,离开代郡已经二百多里。长史和诸将领都认为刚刚经过长途跋涉,战士与战马都已疲劳困顿,又受上面节制调度,不许过代郡。因此不能深入进攻,违背命令,犯下轻敌的过失。曹彰说:“统率部队征伐敌人,目的只在于能打胜仗,还受什么节制调度呢?胡人逃窜不远,再追击他们,叛军就破了。服从先前节度的命令,却任凭敌人逃跑,不是好的将领。”于是上马,命令军中将士说:“行动迟缓的杀!”一天一夜,追上了逃窜的胡人,攻击他们,大破敌阵,斩首和生擒敌人数以千计。曹彰于是比常规
42、加倍地犒赏将领和士兵,将领和士兵没有一个不高兴的。这时鲜卑族大人轲比能率领数万骑兵观望交战双方的强弱,看到曹彰拼力战斗,所到之处都被他攻破,于是表示愿意顺服。北方都已安定。当时太祖曹操在长安,召曹彰到他的住所去。曹彰从代郡经过邺,太子曹丕对曹彰说:“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到西面去见太祖,应该不要自夸,应对时讲你还曾有过不足的地方。”曹彰到了曹操那儿,按照太子曹丕说的,将功劳归于诸将领。太祖曹操高兴,抓着曹彰的胡须说:“我的黄须儿竟是个大奇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节选)① 王维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43、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②。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注】①綦母:王维的好友綦母潜。②素风: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从自己和友人相同的人生遭遇写起,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易产生情感共鸣。 B. “明时”字面写诗人对所处时代的赞美,实则在节制的感情中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感。 C. “念君拂衣去”两句从对方着眼,写友人辞官后,虽以四海为家,但安于穷困。 D. 诗从写自身发端,收束于友人,将朋友斑白的双鬓喻为随风飘逝的飞蓬,形象生动。
44、 15.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两句历代受到世人称赞,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15. ①使用虚写(联想、想象)手法。此两句通过描绘想象中友人归隐之乐的情景,借景抒情,突出了人物闲逸、高洁的品质。 ②使用叠词。“悠悠”既可形容“清夜”辽阔无际的样子,也可指友人从容自然、悠然自在的状态。 ③动静结合。“清夜”本身是静,“扣弦”是动,以“扣弦”之声打破“清夜”的静,更显出归途之中夜色的静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收束于友人,将朋友斑白的双鬓喻为随风飘逝的飞蓬” 错误。诗歌应是从写自身发端,中间写友人,结尾又
45、转而写自身,“衰鬓日如蓬”是写诗人自己。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使用虚写(联想、想象)手法。“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隐居之乐:秋色如水,天空明净,落日熔金,澄江开阔,在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闲适。此两句通过描绘想象中友人归隐之乐的情景,借景抒情,突出了人物闲逸、高洁的品质。 使用叠词。“清夜何悠悠”中的“悠悠”既可形容“清夜”辽阔无际的样子,也可指友人从容自然、悠然自在的状态。清朗的夜晚悠然自在
46、,明月当空,扣舷而歌。 动静结合。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闲适。“清夜”本身是静,“扣弦”是动,以“扣弦”之声打破“清夜”的静,更显出归途之中夜色的静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君子对吃和住的要求。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为秦蜀两地间要道的剑阁易守难攻的特点。 (3)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比喻,通过“
4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情形。 【答案】 ①. 君子食无求饱 ②. 居无求安 ③. 一夫当关 ④. 万夫莫开 ⑤. 天下云集响应 ⑥. 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能力。 易错字词有:“饱”“当”“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四面环山、清邃幽静,想必也正是因为这份静寂,才让唐代诗人李渤___①___,选择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至今,白鹿洞书院还存
48、有纪念李渤等人的先贤祠和石雕白鹿。南唐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北宋初年,九江人在此建起白鹿洞书院,乃书院定名之始。两百多年后,理学兴盛,复兴书院成为潮流。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白鹿洞书院至此___②___,成为南宋之后的中国书院教育的典范。 白墙、黑瓦、棕门……处处都彰显一份宁静。但假如只为求得静寂,那并不是兴办书院的目的,也辜负了书院“以文化人”的初衷。就像陶渊明的田园之颂,说的是农桑之事、田园之美,但一切则是来自他躬耕的切身体验。无论是书院更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教化人,更不可能影响人。在白鹿洞书院,我读到了千年前
49、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读到了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中华文化的正大光明,来自无数个个体的自省反思,来自各个群体的自觉约束。 中国古代的书院全都深藏在大山之中,但向善向美的思想,依旧能够沿着清澈的溪水慢慢流向山外,流向市井人家;依旧能够随着清风飘向山外,飘向____③__的里巷街市。在午后的白鹿洞书院,我不仅读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找到了天下人间烟火气中的生命意蕴。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化抽
50、象为具体,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①情有独钟 ②名声大噪(声名鹊起) ③纷纷攘攘(车水马龙) 18. 无论是书院还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影响人,更不可能教化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抽象的思想化作能随溪水流动的物象,用极具动感的两个动词“流”来描述抽象的“向善向美的思想”向“市井人家”的传播,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表现了思想对人的浸润。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书院四面环山、清邃幽静,想必也正是因为这份静寂,才让唐代诗人李渤______,选择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可看出是说诗人
51、李渤非常喜欢此处的环境,所以可填充“情有独钟”。情有独钟: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第②处,根据前文“两百多年后,理学兴盛,复兴书院成为潮流。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可看出白鹿洞书院到此时更富有盛名,故填充“名声大噪(声名鹊起)”;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第③处,据语境向善向美的思想“依旧能够随着清风飘向山外,飘向______的里巷街市”,此处是修饰“里巷街市”,因此可填充“纷纷攘攘(车水马龙)”;纷纷攘攘: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车水马龙:车像流水
52、,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是书院更是其他文化讲坛”中“无论……更是……”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之前。 二是语序不当,“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教化人,更不可能影响人”,应先说“影响人”,再说内在蕴含的精神“教化人”。 故改为:无论是书院还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影响人,更不可能教化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向善向美的思想,依旧能够沿着清澈的溪水慢慢流向山外,流向市井人家”,将抽象的“向善向
53、美的思想”化作能随溪水流动的具体物象,用极具动感的两个动词“流”来描述,写“向善向美的思想”向“山外”“市井人家”传播。据此看出,此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想对人的浸润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绿色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迎来了更大发展契机。《“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项目,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实施好这一规划,
54、绿色建筑必将走进人们的生活。 ________①_______。比如,超低能耗建筑增量成本约为每平方米800至1000元,投资回收期约为7至10年,性价比仍有待提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 ________②_______。当前,各地已经出台了一些有效举措。在内蒙古,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利用固废生产建筑材料、部品部件的企业按规定享受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在广东,建设、购买、运行绿色建筑或者对既有民用建筑_______③________,可享受容积率奖励、绿色金融服务等。 绿色生活让人向往,绿色建筑前景广阔。期待绿色建筑取得更大技术突破,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助力减少环境压力的同时,推动更多
55、人拥抱绿色低碳生活。 20. 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参会人员人手一册《二十大报告》。 B.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C. 这个同志人很好。 D. 人所共知的事不要狡辩。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0. D21. ①绿色建筑仍面临一些问题 ②需要有政策支持 ③进行绿色化改造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绿色生活让人向往”中的“人”是泛指,泛指民众。 A.特指“参会人
56、员”。 B.别人,他人,与“我”相对。 C.指人的品质。 D.泛指民众。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选文第一段讲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其取得一些成就,而根据后文的核心内容是“性价比仍有待提升”,显然是在描述绿色建筑的缺陷,两者形成优劣对比。因此,填空处可填“绿色建筑仍面临一些问题”。 第二空,根据后文“各地已经出台了一些有效举措”以及内蒙古、广东所举例子中“享受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可享受容积率奖励、绿色金融服务等”都是政府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故可填“需要有政策支持”。 第三空,根据前文“建设、购买、运行绿色建筑或者对既有民用建筑……
57、”,可知此处指的是对原先没有尽兴绿色化建设的加以改造,使体现绿色化建筑,故可填“进行绿色化改造的”。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完美”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完备美好,没有缺陷。“遗憾”的解释为:不称心,事物令人感到不圆满。漫画家几米说:“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世人爱看烟花升空、炸裂、散落,惋惜它的转瞬即逝而又惊叹于它的美丽。 以上材料对成长中的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大成若
58、缺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与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
59、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后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着博取功名。但这
60、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至说:一段美的生活,无论是为了生或是为了死,为了爱或是为了恨,都无异于这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缺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61、材料首先对“完美”“遗憾”两个关键词做出解释,二者内涵是相对、相反的;接着引用漫画家几米的名言,说明“遗憾”与“完美”是彼此相关的,“遗憾”中蕴含着“完美”;然后以现实生活中“烟花”为例,进一步阐明“完美”和“遗憾”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事物因遗憾而显得真实而完美,遗憾为趋向完美提供了空间,提供了希望,提供了可能。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世界将会单调乏味,人生也了无意义。反之,正因为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遗憾,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作为主体性的人之
62、价值就会彰显出来。因此,我们不要只看到“人生的遗憾”,更要看到遗憾中的“希望”和世界的不完美中的“完美”!写作的关键在于行文中要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关联,要辩证看待缺陷与完美的关系。 行文构思时,以“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首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名言“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入题,引出完美与缺陷共存的观点;然后通过类比论证,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例说明世间的美好与缺陷同在,说明有缺陷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接下来由自然联系到人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追寻精神和思想的完美;最后论述如何看待缺陷,论述缺陷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得出人生因缺陷而完美的认识。 立意: 1.遗憾与完美对立统一、不可分割。 2.乘遗憾之风帆,抵达完美之彼岸。 3.完美与遗憾相伴而生。 19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