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53591011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Taxi(出租车、计程车)——记里鼓车。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出租车啊!还能记历程,按公里算钱。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

2、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河南唐河汉墓中出土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 汉代 辎车 魏晋时期 偏幰牛车 唐·阎立本《步辇图》 明代轿车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动得以进行。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 「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主要使用的就是木

3、撬,前面绑上长长的拉绳,用人或牛拖拉。为减少木撬与地面的摩擦力,在前面抛洒尼罗河中的湿泥,或某种油脂,起到润滑作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河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古代航海者和渡江河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随风飘流,不仅艰险至极,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而且水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囿于古人交通工具的简陋,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是一种“生死离别”。早发

4、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全程记录了李白乘舟出行的的情景。至于《吴门道中》: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说明了要乘船出行的愿望和情形)。 古代的人民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发明并改进已有的交通工具。车辆和船舶的种类愈来愈多,运行速度愈来愈快,负载的重量也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

5、、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因为马的速度快,还可以被人骑乘。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别。沙漠之舟——骆驼是西北地方常见的运输工具。在河汊交错的江南,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西南地区,一种古老而以人抬杠的竹制交通工具——滑竿仍广为使用。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日趋普遍。 古代出行工具之一:马。马,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

6、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春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类似还有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已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乘马出

7、行的场景。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过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

8、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 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中国古代古人的出行速度 中国马的极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中反映出来:一日夜200到250公里。但这并非最快

9、的速度,古波斯的驿站制度非常出色,希罗多德对于这种驿站制度有下述的描写: 任何人的旅行都不可能比这些波斯使者更快。这整个架构都是波斯人的发明,其方法是这样的:沿着道路全线上都设有驿站,一人一马每天规定要跑一定的距离,不受雷雨、冷热、黑夜的影响。这样传送下去,好像希腊人的火炬接力赛跑一样。 波斯驿站距离大约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距离总长2400多公里,步行需90天左右,波斯帝国的信使却只用7天就能跑完全程,平均速度一日夜近350公里。 驿站制度每隔一段里程需更换人马,远非部队行军可比。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令“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太子(李)‘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

10、,所存之众不过数百‘。能把皇家近卫骑兵跑散大半,这应该是骑兵的最大速度了,不过这个速度是逃跑,部队也跑散了,算不上行军速度。 三国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

11、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远距离行军加上超机动性,难怪蒙古军队能席卷亚欧。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绍兴10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500多里以外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300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

12、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90公里左右。 南宋绍兴11年正月金国大举进犯淮西,高宗赵构发十万火急军令十五道命岳飞兼程增援。首道金牌正月29日从杭州发出,2月9日岳飞接到军令,11日岳家军8000精起兵出发,经舒州赶往庐州。行军路线绕过大别山,经山南麓路线距离大约为380公里。2月20日张俊军收复庐州时岳家军并未赶至,岳飞还是通过信使才知道庐州已在宋军手里。若以实际路程450公里,岳家军骑兵速度每天不到40公里。 近年来网上文章不少推崇明末的关宁铁骑,袁崇焕复出后,在辽东练兵十余万,有马八万余。在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中,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攻入喜峰口。次日,

13、袁崇焕在宁远得警,十一月初九,袁崇焕率兵至蓟州。宁远距离蓟州300多公里,10天的时间,关宁铁骑每日夜行程也不足40公里。在袁崇焕得到清兵越过蓟州直扑北京时,袁崇焕也急驰北京。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到:(袁崇焕5000骑兵)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金庸这里把距离夸大了,蓟州到北京90公里左右,即使算实际路程,“关宁铁骑”日行也不会超过60公里。 当然直接比较速度并不公平。波斯驿使的高速度只能在特定的路上才能作到,宋金牌则需翻山涉水、穿越市镇,若送至敌前部队如岳飞驻地堰城,最后的几百公里不会设立驿站。蒙古骑兵有副马,甚至三副马四副马,可以换骑。不过

14、还是可以看出中原骑兵与著名的游牧骑兵部队有不少的差别。 中国古代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简史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 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 先秦时期用车等级区分严格 周王拥有五种豪华专用车 车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却几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实,在古代更是这样,“有车族”代表的是贵族。 在先秦时期,最能显示身份的是“路车”。路车是先秦时期周天子及王后乘坐的车。路车也叫辂车,“辂”是绑在车辕上用来牵挽的横木,其驱动方式是

15、,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据《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依据装饰材料的不同,路车共有五种车型,称为“王之五路”:玉路,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皆以玉为饰;金路,车材之末皆以金为饰;象路,车材之末皆以象牙为饰;革路,用皮革包裹车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木路,无前面四种装饰材料,仅加漆。 从上述可以看出,路车制造工艺考究,装饰豪华。后来周王将之当做重要待遇,赠给诸侯和宗室贵族、亲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后也有专用豪车,款式同样有五种,称为“王后之五路”: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其中的辇车,系人力牵引的小车,这从“辇”字的结构上就能看出来:两“夫”拉一“车”。 先秦时,贵族

16、一般还拥有“田车”,就是打猎时的代步工具。这种车用四匹膘肥体壮的马牵拉,“马力”十足。另有一种“輶车”,这是一种轻车,带帷幕,供王的使臣乘坐。 先秦时人乘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用不同的车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车子,分别叫夏篆、夏缦、墨车、栈车、役车。这些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豪华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个比一个差。役车最差,是一种带货箱的车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货拖柴草什么的,当然也载人。 秦始皇东游乘坐“辒辌车” 汉代民间开始使用驴车 到了秦汉,车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民间普遍开始使用。先秦时期,主要是马车、牛车,这一时期除了马车、牛车,还出现了现代仍能看到的驴车、骡马车。 与

17、先秦时周王一样,秦朝皇帝也有自己的豪华专车,且豪华程度大大超过以往。秦朝皇帝专车主要有金根车、安车、步辇车,秦始皇东游坐的就是安车。安车是当时的顶级豪车,据南朝宋裴驷《集解》注引,安车“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辒辌车"也”。辒辌车的厢体是封闭的,有可开启的窗户,便于调节车内温度,可坐可卧,与现代的房车很相似。因为秦始皇尸体是用此车运回咸阳,辒辌车此后成了专用丧车。 当时还有一种輚车,这种车又称卧车、寝车。从名字中便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可以在车上睡觉的高级卧铺车,专供达官贵人乘坐。輚车也属于高级公务用车系列,用马牵拉。 《集解》中提到的“衣车”,则是古代贵妇人乘用的专车,前

18、面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也是一种高级车,又称为軿车,可乘坐多人。在汉魏时,属皇家用车,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等才有资格乘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记录了了古人乘车出行的场景。 民间出行,更多使用的是马车,秦汉时用于载人的马车,有轿式和敞篷式两种,轿式马车的车厢是封闭的,跑长途一般都坐这种车。 秦汉民间交通用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驴车、骡马车。驴、骡马并不是中国内地原产,而是从西域过来的。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考证,“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 陆游诗:“身上衣裳杂酒尘,远游何处不销魂。此身

19、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骑驴出行也悠闲。杨万里的《归路过南溪桥》:童子隔溪呼伴侣,并驱水牯过溪来。在这里杨万里竟然要骑水牛行路了。 由于驴便宜,驮人拉车都可以,又适宜用于羊肠小道和山地运输,所以一经传入,即为民间所用,时精明者还买毛驴出租给人家跑运输。据《东观汉记》记载,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便干过这种事情,当年到长安“读大学”期间,与同宿舍的韩生合伙买了头毛驴,供人租用,赚钱补贴在长安的生活开支,不少现代人戏称刘秀此举是勤工俭学。 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牛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羊车。魏晋南北朝时,乘坐牛车最为时髦。牛车因为速度较慢,早期并不受贵族欢迎。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

20、乱,马匹大量减少,无马车可乘,此时的贵族慢慢开始接受牛车,到最后连宫廷用车、公务用车,也都使用牛车,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车。现代考古往往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里,发现随葬冥器牛车,就是这个原因。 东晋时,皇家专用的衣车、书车、轺车、药车、画轮车等都用牛来拉,连帝王外出巡幸也乘牛车。即便当时的全国首富石崇,其豪华用车也是牛车。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与王恺出游,“争入洛城,崇牛迅若飞禽,恺绝不能及”,可见石崇与王恺坐的都是牛车。 这一时期的牛车也最讲究,驾车的牛选用性情较温和的黄牛。贵族所用牛车,一般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篷牛车等三种款式。通幰牛车档次最高,车顶自前至后罩一顶大帷

21、子;偏幰牛车的帷子,只遮住车篷;敞篷牛车,则没有篷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中间,还流行过坐羊车。羊车是不可以用来作较长距离旅行的,一般都当做游玩取乐用车。西晋武帝司马炎就喜欢在后宫里坐羊车乱逛,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就夜宿哪个妃子处。据《晋书·胡贵妃传》记载,一些妃子为与胡贵妃争宠,想出了不少招儿,或将竹叶插在门前,或是在地上洒盐水,诱引羊过来。 在民间,这一时期使用驴和驴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成为以后中国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造车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在中国车具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指南车”和与现代计程车原理相同的“记里鼓车”,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应用

22、的。 隋唐时期 “步辇” 开始盛行 皇家“肩舆”“步辇”五花八门 车是因为交通出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实力的提高,各地人员交流、货物往来都比以往更为频繁,这一时间出现了许多提供运输用车的车坊,以及生产和修理车辆的手工工场。但在隋唐时期,车型却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只是贵族用车的排场更大。 隋炀帝首巡江都(今扬州)时,用工十余万,大造车舆,仪仗队长达20余里。从扬州回洛阳,摆了一个千乘车、万匹马的进京仪仗队。唐朝皇家也有自己的大型车队,但相对隋朝来说用车较少,只在国家重大事件出行时才使用,倒是民间用车颇为活跃。 唐朝民间乘用的车,讲究实用,装饰较为朴素,有的是马车,有的是

23、牛车,一般都是用一匹马或牛拉驾。当时的文人喜欢坐马车或牛车游山玩水,诗人杜牧便是爱车一族,出游总要乘车,其著名诗篇《山行》描写的便是乘车外出时所见,不然也不可能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与魏晋时代相比,隋唐人乘车也有自己的流行风,以贵族为例,喜欢坐辇或舆。据《唐会要》记载,隋唐皇家专用辇的规格多达7种,分别为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轻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舆有3种:五色舆、常平舆、腰舆。 隋唐时的辇、舆与秦汉时有很大不同,放弃安装轮子,而使用人力抬,这种辇车或舆车,被称为“步辇”或“肩舆”。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当时这种用车风尚的反映,图中唐太宗坐在由几个宫女抬着的步辇

24、上,接见吐蕃使臣。 到了中唐以后,辇和舆逐渐从宫廷普及到了民间,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出行多乘辇和舆。这种辇和舆,便是后来轿子的前身。 元代出现观光“长车” 明代已有载人“轿车” 宋承唐制,车的款式与唐朝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可能当时人们更重视水路交通工具舟船的发展。到了元朝,车子才又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有马车、牛车,在民间还有大量的驴车。 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专供租用的、以马或牛驾挽的“长车”。马可·波罗当年来华到达杭州时,曾看到时人坐这种长车:杭州城“大道之上,常见长车往来,车有棚垫,足容六人。满城之男女日租此车以供游乐之用,是以时时见车无数。”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这种车

25、有点像今天旅游景区的观光车。 明朝民间陆路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车、牛驴车、独轮车、驮子和轿子。明朝的骡马车是最有特色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有记述,当时的骡马车有四轮、两轮之分。四轮车前后备有一横轴,轴上竖立短柱,上端安装纵梁,纵梁承载车厢。当车停下、骡马脱驾时,车厢平正,非常安稳。 骡马车属于大型车辆,多用来运输物资,日常载人用得最多的还是两轮车和独轮车。 专门用来载人的两轮车,叫轿车。这种轿车与现代的燃油轿车是两回事,轮子比较大,一般用马、骡、牛来牵引。车身上安置木制或竹制车厢,有的前后开门,有的两侧开门。厢侧有窗,用布帷遮挡,上面有盖,以避风雨。车有两人座或多人座,因车厢像轿子故名。

26、这种轿车当时是供官员、商旅使用的;在农村,一般在办红白事时用其接送宾客。 清代中前期的车与明朝没有多大的区别,到晚清,变化就大了。随着火车、汽车、电车等西方现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国普通人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多。 古代贵族出行用的各种车: 暖车或温车:子女所乘,帷幔垂挡。 辂车:又称大辂,天子或国君所乘,极为豪奢,常御四马。 轺车:较为轻便快捷,上至大夫,下至士人皆乘,常御双马。 轩车:轩者,大也。较为豪华,大夫所乘。 安车:安者,顾名思义,是一种颇为舒适稳便的单马小车。 辎车:战场上拉辎重之车,也可载人。 革车,戎车,兵车,战车,皆为战争所用。 国君参战所乘兵车常称“戎辂”。

27、古代帝王出行为什么华盖遮天 古代国王出行时,有两个环节必须注意,第一是必须由侍从撑起宽大的华盖,第二是在上马上轿之前,必须走在专铺的地毯上。这种习俗体现了两个相关的禁忌。华盖的作用显然不在于遮阳挡雨,而是有意在国王的身体与天空之间设立一个障碍物,目的在于不让国王看见太阳。地毯的作用是将国王的身体与地面隔绝,目的在于不让国王的双脚接触地面。 在古人的观念中,国王是神的化身,他的职责是保护天下风调雨顺、民人丰收幸福。国王只有十分小心地看护自己的神性,使之不受到任何伤害和损耗,才能充分履行他的职责。所以,国王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禁忌,诸如不能跟各种卑微的事物接触等等,他必须像履行职责一样认真地遵守这

28、些禁忌,或者说遵守这些禁忌就是他的职责的一部分,如有违背将会导致恶劣的后果。 各民族早期历史上那些领袖人物的禁忌十分复杂,可以说五花八门。有的国王在上任之后双脚就不能迈出规定的住地,只能一直厮守在一个狭窄的所谓王宫里(或者是一个村庄,或者是一座庙宇,或者是山野中一个火山口)中。有的国王上任后就不能再跟俗民见面,偶尔跟俗民说话也得隔着帘子进行。他只能跟被认为通神性的三两个贴身伙伴相处,跟外界的一切接触都得交托给这三两个伙伴。 在所有这些国王禁忌中,不可跟太阳见面也许是最让人不好理解的一项。古人普遍地具有太阳崇拜的习俗,它跟国王双方都是具有神性的,不会因为一方的卑俗而成为设置禁忌的理由。但是的

29、确有很多民族信奉和维持这种禁忌。日本天皇和扎波特克的大祭司都不许见到太阳,因为他们是神,大地不配负载他们,太阳不配照耀他们。南美洲格拉那达部族,对于被选定的即将担任统治职责的人,从幼小的时候起就将他禁闭起来,不让他见到阳光。如果他不慎偶尔被阳光照耀,他就马上失去王位。索加摩沙的王位继承人在就任之前必须关闭在庙宇的密室里斋戒七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不但不能见到太阳,连光亮也不许接触。如果他们不能遵守这些禁忌,在位者会被革职,未上任者会被剥夺继承权。 这个禁忌究竟有什么动机?难于参透。连细心研究过他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类学资料的弗雷泽也没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或猜测。不管如何,这种禁忌曾经长期流行于人类各个种族群体之中,越过漫长的岁月,依然给帝王的生活和宫廷仪式留下明显的影响。当帝王们出场的时候,宽大得有点夸张的华盖,可以说就是那种囚禁君王的密室的变形和遗存。由于这些禁忌是专门针对君王而设的,在这些禁忌失去思想观念的背景之后,依然可以起到显示君王身份的仪式作用。所以中国的君王个个贪恋这种“冠盖如云”、“ 华盖蔽日”的排场,一直奉行此俗直到清末,时至今日,世界上一些王国依然还在严格遵循此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