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标准概况要点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53594003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7.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国家标准概况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国家标准概况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国家标准概况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我国国家标准概况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家标准概况要点(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国家标准概况 一、标准化历史的简要回顾 标准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远古时期发明的文字是标准化工作最杰出的成果之一。 秦始皇对度量衡和车辆轮距等的统一规定, 开创了中国古代标准化工作的先河。 明代出版的 《天工开物》 ,可谓我国古代生产技术成就和标准化工作经验总结的集大成者。 近代标准化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1865 年 5 月,法、德、俄等 20 个国家的代表 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报联盟” ' 1901 年英国工程标 准委员会的成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的诞生。 1906 年 6 月,英、法、美、 日等13个国家的代表汇

2、集于伦敦,正式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到193乞年,世界 上己有 25 个国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 1946 年 10 月,由 25 个国家发起成立的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开创了人类标准化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作为 ISO的发起国之一,早在 1931 年 12 月就成立了工业标准化委员会。 从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剑演变的角度研究我国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88年) 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标准体系。 197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 是这一阶段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标志性成就。

3、该条例规定, 我国 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 业都要设立机构管理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 部(专业)标准应曲政府部门确定的标准化核 心机构负责起草, 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发布! 且上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 必须严格贯彻执行。 企业产品标准必须由企业主管部门批准。 这一阶段国家标准体系的构成与管理运行模式的主 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命令为手段,以行政强制措施保障标准的实施。 第二阶段(1988〜2001年) 逐步建立了适应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国家标准体系, 并为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过渡奠定了技术基础。 1

4、988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 1990 年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以及随后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管理文件 是这一阶段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标志性成就。 这一阶段的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并将标准分为强 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在标准的制定方面, 更多地通过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负责起草和审议, 国家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在标准的实施方面, 国家 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推荐性标准, 同时推行产品认证制度, 认证合格的准许使用认证标志。 这 些举措是参照 ISO 工作制度和我国国情所

5、进行的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国家标准体系的重 大变革, 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国际接轨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 限制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约, 这一阶段的国家标准体系仍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 响,基本土采用以计划为主导、以政府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第三阶段(2001年〜) 开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 为适应我国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务院于 2001 年组建了中国国家标 准化管理委员会( SAC ) ,成为新世纪我国标准化改革的发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 后, 对标准化工作开展了

6、一系列改革, 为我国的国家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 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现状与问题 1、现状与成就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 28422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 3647项,推荐性国家标 准 项,另有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55项,涵盖了基础、方法、安全、卫生、环境保 护、产品、管理、其他等八个方面(国家标准类型分布情况见图L 1);行业标准58489项, 备案的地方标准6875项,备案的企业标准近 111万项。这些标准对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生 3-66% 安全 产品 29.76% 环境保护

7、 管理 方法 其他 0.45% 基础 19.08% 17 40.89% 0.61% 2.26% 图L1国家标准类型分布图 我国国家标准化研究机构一所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部委的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 26 所,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地)标准化研究机构 158所;国家标准化协会1家,省、自 治区、直辖市及市(地)级标准化协会 85家,部委专业标准化协会 12家;中国标准出版社 1家;国家标准馆 1家;现有各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 )259 个,分技术委员会339个,委员总数达3万余人;在标准化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 位中专门从事标准

8、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已达 10万余人)各级标准化管理人员 2.2万余人。其 中,高级职称占23%,中级职称占58%,初级职称占19%;大专以上学历占 89%。 2、标准存在的问题 1)国家标准存在的问题 a)技术水平偏低,市场适用性较差 调查显示:经对现行国家标准按照 “继续有效”、“继续有效,只需做少量修改”、“继续有效, 但需与其他标准整合”、“修订”、“整合修订”、“废止”进行评价,其结果是: 44 %可继续有 效,3.92%需做少量修改,5.55%需要与其他标准整合,29.34%应进行修订,8.2%应进行整 合修iT, 8.30%应直接废止。因此,需要进行修改、整合、修订或废止

9、的国家标准数量,已 占标准总数的56%。主要问题是: 第一,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 通过对1993年至2000年8389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统计分析发现,国家标准的平 均制修订周期为4.7年。3年以内完成的项目还不到一半。由于标准制定周期太长,无法与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表 1—1为我国国家标准制修订周期统计表。 L ■ 3年以内 3690 43-99 2 4年以内 13?1 3 ■ 5年以内 1146 13网 4 6年以内 57S 5 10年以上 716 S.35 表M国次标准计期顶自制修订周期调餐表 A;

10、:,.卷淮教瀛演 -- '■ ,■ . 1 |-|- 1 a. , - J . I I •0>> . r > I I. ■ fU ■■ ■ I | ■ r J . 一 ■“ |E"~ _ 黄戏黄二::… 第二,标龄过长、标准老化现象严重 通过对2003年底我国己有的20906项国家标准的调查发现,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 1 6. 12 年。标龄5年以上的国家标准达 15205项,占总数的72.73%。国家标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 这是我国标准在技术水平上落后于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表L 2为我国国家标准 标龄调查表。 赛1点现行国事标准标籍情况调童委 ,\老案潘赛拿鞭

11、您急转 ...去d* 心,:” ..•二• ― 然送1涔工翡&.: ,二士? \.“..一一 :" •・ ・・:二•; . : . • 吃觎僚 L:-." :. ,1,”二: 、\•_ a__» -您望济善照麻翳鬻 LW3-1993 9608 45.96 超过10年,特长 1994-199B 5397 %T7 5〜1。年,超长 1999--2003 5701 27.27 多年以内,正常 第三,采标率不低,但大部分采用的是 10年前的国际标准。 在20906项国家标准中,目前已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共 9250项,其中采用ISO 标准4539项

12、,采用IEC标准1882项,采用 mo/IEC标准287项,采用ITU标准48项, 采用其他国外先选标准 2494项,采标率为44.25%,这己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比例。 但是 通过详细的比照发现, 在我国采用的6708项ISO、IEC标准(总共为16910项)中,78.65% 采用的是1994年及以前的ISO、IEC标准,并且逐年的采标数量与逐年国际标准发布数量 呈反比关系(见图1-2)。 : 同时,通过对国家标准中已采用的 4826项ISO标准(包括ISO/IEC标准)的详细分 析发现,其中2984项采用的是现行的ISO标准,占62%; 1106项采用的是更新以前的ISO 标准,

13、占23%; 736项采用的是已经作废或失效的 ISO标准,占15%。这也是我国标准在 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国际同类标准的主要原因之一。 1的口 圈国际标推 口国家标准中采用的国际标准 S 1-2国家标准中理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裁标指情况的年代分布图 b)标准内容之间不协调,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 许多现行国家标准之间存在内容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例如: GB 2721 —1996《食 盐卫生标准》规定氟不得超过 25mg/kg,而GB 5461-2000《食用盐》则规定氟不得超过 5.0mg/kg ; GB 10767 — 1997《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

14、件》 规定碘的强化 量为30闯/100g-150 fg/100g,而GB 14880-19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则规定 碘的强化量为 25闯/100g〜48 J 100g;等等。 c)强制性标准的范围过宽,与 WTO/TBT协议的规定不相符合 WTO/TBT协议规定,各成员国应以实现五个正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根据强制 性国家标准抽样统计分析,有 17。93%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与 wTO/TBT协议规定的五个正 当目标不相符合,不宜强制。主要表现在: 不该强制的质量指标被强制; 方法标准被强制!产品标准中术语、抽样、试验方法等被强制; 不需强制的外观指标等描述特性被强

15、制;无法检验的指标被强制;待定数据指标被强制等。 2)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a)标准老化现象严重 在^56642项现行行业标准的分析显示,平均标龄为 10.32年。其中标龄最长的为 46年。 20世纪60年代的有486项,70年代的有2123项,80年代的有11028项,90年代的有36062 项,2000年到2003年有6942项。 b)标准的采标率低 在58个行业的56642个行业标准中,截至2003年底,等同采用ISO/IBC国际标准的有524 个(占总数0.93%),修改采用IS0/TEC国际标准的有1018个(占总数1.80%),非等效采 用IS0/IEC国际标准的有902

16、个(占总数1.60%),采标率仅为4.33%。 C)标准的市场适用性较差 行业标准的市场销售量是反映行业标准市场适用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行业标准的分析显 示,我国每个行业标准的销售量平均在 100册左右。如,机械工业行业标准是我国用户最多 的行业标准,几乎涉及所有的制造业, 1999〜2003年每项行业标准平均销售仅为 140册, 另外,从1999〜2002年有64项行业标准批准后由于没有需求方而没有出版印刷。 3)地方标准存在的问题 I 我们全面分析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备案的所有地方标准,共 5737项。其中强制性地方 标准1642项,占地方标准总数的 28.62%;推荐性地

17、方标准 4095项,占地方标准总数的 71.38%。(见表 1-3) 标灌总数 5737 3442 2295 强制性标准 1642 746 896 推荐性标准 飒 26^6 1399 特合五个正当目标 245 125 】加 不符合五4正当目品 1397 621 776 可制定为国标、行标 355a 244)1 1157 可制定为企业标准 15 0 15 具有地方特色 522 295 227 *1-3堆方标准分析汇总 辞^^辎褥掰藤 窕嗨懿谦礴蟆融鬻哪辍簿输心皤爆毒裁法… .:.-t,. J;.-*.'5.r s:1 '.T

18、j;,! : r: : ,< ; h.-y ,: ,:-T : -- 4-,1'.f5»a5,i-7 :*茅0+.::弋 z*上" I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a)部分地方标准内容超出了法定的范围 依据《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 从对5737项地方标准的分析来看, 其中有3558项应制 定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占 62%,有15项可制定为企业标准。 有的地方对已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对象也制定地方标准。 有的地方对工业产品, 不限于 对安全、卫生要求制定地方标准,而是制定了完整的工业产品标准。 b)强制性地方标准范围过宽 从对1642项强

19、制性地方标准的分析来看,符合五个正当目标的只有 245项,占15%,而不 符合五个正当目标的有 1397项,占85%。如有的地方标准将尺寸、型号、规格、结构等内 容规定为强制;有些地方标准将一些农产品、 食品、水产品、畜产品的一般质量要求也定为 强制性地方标准等。 这些不应当强制执行的要求规定为强制, 限制了企业产品的发展, 不利 于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还有可能给行政执法带来困难。 C)部分地方标准之间重复、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 针对同类产品、同一对象,各地制定相似的地方标准的现 象日益增多,使得备地地方标准之间重复、矛盾,影响了各地之间的贸易和消费

20、者的选购。 同时,也反映了应当加快制定这些领域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重复状况见表 1-4。 表14地方标灌■复示辆 痴魂穗缩亳•:白 -f. . -C ,■ ■ - t. . 1.1 " i - ■ _ i. ? . I . r • r-r ■. .. , 二标港招淑■上二板泉二 XS - , > =, a ■ " ! ' ■ ! " " ■ J ■ , 1,■ , _ 1 a ■ " ■ ™ 『•I—-rT . 1 J , 一 一 • - I 1 F " r - i " r •1一 =■ _ ■ ■ ■■ ■ - _ :蹩鳌鬣阖值鸵T DD 53此为一3002 机

21、动车驾驶员智车时曲液中洞精含量拄定 云甯省质•技术越督局 DB 11/217^-2003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君希吉量便与翦试方法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3加25—2 期 机动车驾驶员学车时血液中酒精含量限定 江苏省质量技木监督局 DB 31/205—2t»3 机动车驾驶此驾车时施液中酒精曾量规定 上海点质应技术监督局 DB 50*25— 车辆甥裂员押车时血液、砰气酒箱含量值与38试方法 意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12/125—200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技术或蔻 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2002 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烧技,术规苑 现南

22、杳质建技术监督局 DB 22/335-^2002 住宅小区安全防第系筑 吉林省庾量技术监督局 DB九拉射一2003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茹统技术要菜 上海市质信技术鳖警局 DB 343442003 台清净剂车用无铝汽油 安敬省旗盘技求股督局 DB33MO9一2003 含清净剂车用无钳汽油 曲江省囱量技泮峨膂局 口 H 3必用LM08 告清停剂车用无铅汽油 山东药质量技术监督局 d)部分地方标准之间对同类对象的等级划分和指标要求不统一 例如,我国各类大米的名称有特等和一等精制米、 免淘洗米和标准米、无公害优质大米 等。地方标准之间往往名称相同而概念不统一,甚至

23、同一级别的大米, 质量水平不一样,这 就可能出现某省生产的优质大米的特等品还不如另一省生产的大米的一等品, 容易损害消费 者的利益。湖北省地方标准规定的下等精制米所列指标高于江西地方标准特等米指标, 而且 增加了角质率的要求。江西省地方标准无公害优质大米中规定了 18个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和 6种重金属限量指标;上海市地方标准中则规定了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共 99个。 e)部分地方标准构成了实质上的贸易技术壁垒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技术水平的差异, 一些质量、环保或安全强制性地方标准, 限制 了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构成了实质上的贸易壁垒,起到保护地方利益的作用。 例如,1

24、999年,广东省遂溪县庆丰化工厂依照合法的企业产品标准生产的妹粪肥在广西钦 州市销售时被查处, 产品被没收并处罚款,理由是该产品不符合广西 DB 45/02—1995《半 有机肥料》强制性地方标准。遂溪县庆丰化工厂及销售单位对处罚不服, 多次通过广东省湛 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反映情况,请求裁决。 3、国家标淮体系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不尽完善,整体布局不尽合理 系统性是指针对领域范围内的所有现行标准, 从标准体系的角度看,符合“结构清晰、 功能 明确、布局合理、满足所述领域对标准总体配置需求”的程度。通过对有关标委会的调查显 示:相关的标准体系达到“系统(5分

25、,满分)”程度的仅占12%;达到“比较系统(4分)" 程度的占33%;为“基本系统(3分)”的占43%:为“不尽系统(2分)”的占12%。如 果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设定在“比较系统”级别及以上,现实与目标的差距还比较大。 系统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整体结构不尽合理,功能配置不到位,数量分布不协调,总体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功能配置不到位, 有的规定了检验指标,却没有检验方法,有的规定了检验方 法,但却没有检验指标; 在数量上的分布也不协调,如在一些子体系下标准数量过多, 而在 另一些子体系下标准数量过少; 总体发展不平衡, 传统领域标准数量多, 新兴领域标准数量 较少

26、;产品标准的比例远远高于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的比例等。 b)标准颗粒度过细,随意拆分,绚 14%的标准需要与其他标准整合。 在我国国家标准中, 本应为同一个标准, 却被人为地分拆为若干个或若干部分国家标准的现 象较为严重’约占标准总量的 14。 67 %,使国家标准整体结构不尽合理,造成标准之间的 重复和矛盾,也不便于用户对标准的选用。 2)协调性较差,存在着交叉和矛盾现象 协调性是指针对领域范围内的所有现行标准, 从标准体系的角度看, 符合 “各功能模块配合 得当、各司其职,不存在交叉、重叠、矛盾、不协调不配套等现象”的程度。通过对有关标 委会的调查显示 :相关的标准体系达到“

27、协调( 5 分,满分) ”程度的仅占 15%;达到“比较 协调( 4 分) ”程度的占 33 %;为“基本协调( 3 分) ”的占 40 %;为“不尽协调( 2 分) ” 的占 12%o 。如果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设定在“比较协调”级别及以上,现实与目标的差距 也比较大。协调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从总体上看,约 7%的标准间存在矛盾、重复或不协调配套状况 具体表现为不同标准的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重复; 不同标准之间在技术内容、 试验方法等方 面不一致;由于一些内容上重复或有关联的标准的不协调不配套造成标准间相互矛盾。 b)有关专业标准体系内部或标准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现

28、象 吝要存在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同一标准体系内部, 由于技术、 时间、经费或归属不同分技术 委员会等原因, 造成标准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套; 工是由于归属不同标委会管理, 而相关的标 委会之间又没有建立起稳圆的协调和沟通机制, 致使上下游标准、 通用与专用标准之间不协 调不配套、 重复甚至矛盾; 三是本来应属于同一个标准体系下的内容, 由于行政或其他原因, 被划分到不同的标委会或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引起同类标准之间的重复或矛盾。 3)完整性较差,许多领域缺乏标准 完整性是指针对领域范围内的所有现行标准, 从标准体系的角度看, 符合 “当前需要的功能 模块(或标准)都有”的程度。通过

29、对有关标委会的调查显示:相关的标准体系达到“完整 (5 分,满分) ”程度的为 0%;达到“比较完整( 4 分) ”程度的占 21%;为“基本完整( 3 分)”的占30%;为“不尽完整(2分)”的占46%;为“不完整(1分)”的占370。如果 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设定在“比较完整”级别及以上,现实与目标的差距非常之大。 完整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国内外标准分布比较表明部分领域缺乏标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国家标准的整体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产业发展的水平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影响的程度。图1 —3a)给出了经过正则化数据处理后 HO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的分布

30、对比。同样图L 3b)给出了中国和德国国家标准的对比,图 l —3c)给出了中国和法国国家 标准的对比,图 l - 3d )给出了中国和日本 JIS 标准的对比。 我国国家标准在 ICS 的 17 计量与测量、 29 电气工程、 31 电子、 33 音视频、 35信息技 术、 67 食品、 71 化工、 73 矿业、 79 木材等领域明显比 ISO 标准多,而在 1 综合和术语、 37 成像技术、 53 材料储存等领域比国际标准明显少。总体上分布状态是一致的,部分领域 标准增多表明这些领域在我国的产业化结构中地位比较突出。 与德国相比,在 ICS 的 17 计量与测量、 67食品、

31、71 化工、 73矿业、 79 木材等领域明 显比德国 DIN 标准多!而 1 术语、 35 信息技术、 93 土木工程等领域明显比德国 DIN 标准 少。可见,在比德国标准多的领域基本和 ISO 标准反映的情况类似,但在信息技术、土木 工程等领域, 我国的标准反而比德国少, 也说明在这些技术领域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基本保 持在与 ISO 同步状态,而德国在这些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高于我国。 与法国相比,除个别的 ICS 的 1 术语、 31 电子、 53服装、 79 木材等领域有显著差异外,总 体分布状态基本一致,反映出两国技术标准总体发展水平相近。 与日本JIS标准相比,除

32、了在ICS的1术语领域我国国家标准较少外,在 17计量与测 量、35信息技术、67食品等领域都比目本多,其他领域分步状态都相近。这是一种特别有 趣的现象,我们分析的原因是日本在这些领域并不是直接采用国际标准, 而是由行业协会或 企业联盟制定自己的市场标准,因此在国家标准层面数量就相对较少,而且与 ISO标准分 布相比也较少。因此,在这些领域我国产业界要注意日本行业标准的动态, 特别是相关有针 对性的技术贸易措施和政策法规。 %、如㈱好褰 图L3G ISO标准与中国国家标推分苑对比 12108 6 4 2G01 «雪爬 —-r中国 一德国 ICS 一舞分类

33、 图1-3的 中国国家标准与德国国森标掂分布对比 S国 中法 图卜3 c)中国国家标准与法国国家标准分布对比 b)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存在的结构问题突出, 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方面 的标准大量缺乏。 例如在农业高技术领域,国家标准中关于植物栽培的检测规程、 操作规程、生产规程、 植物种子(主要是农作物)、农产品质量分级等标准数量上比美国标准明显少 ° 在信息文献领域的标准体系中,大部分国家标准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的业务, 而面向数字图书 馆领域的标准则少得可怜,急待研制。 c)劳动、安全、卫生、环保和原产品地域产品保护等领域的标准还比较欠缺。 4、问题产生

34、的根源 (1)对标准及其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观念亟待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标准是政府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技术性工具, 长期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标 准管理运行模式,制定标准被天经地义地认为是政府的事情。 企业只是被动执行标准,采用 标准,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企业也很少, 更谈不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制 定模式。因此容易出现标准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些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一是把国 家标准当成“紧箍咒”,认为执行标准吃亏,没有认识到标准是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提炼和总 结,也没有认识到执行标准能给提高企业竞争力带来益处; 二是把国家标准当成“护身符”, 以为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

35、的技术指标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认识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只是最基本 要求,真正严于国家标准的高质量的实物及优良的性能才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l 。 ( 2) 标准化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发布于 1988 年,立法宗旨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标准化 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 ,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该法也就不可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更不可能满足 加入 WTO 后国际贸易的要求。使得标准化工作的创新

36、与发展缺乏法律依据,改革的成果不 能有力推行,下位法规的制修订受到限制。 从与标准化相关的法规颁布的时间来看,在现行的 20 项标准化法规(合法规性文件)中, 1992 年以前制定的有 11 项, 占总数的 55%。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标准化法律法规 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滞后于世界贸易组织所确立的有关国际贸易规则 的要求,特别是 (以压力容器用钢板的磷硫含量指标为例,国外标准的规定普遍没有中国标准严格,但国外 钢板实物的磷硫含量指标则远远好子国内同类钢板——资料来源: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提供 ) 。 WTO /TBT 等协定对标准的

37、要求。 ( 3 ) 标准化管理模式僵化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条块划分的做 法,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其特征是: 以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 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以标委会为技术组织形式,实行自上而 下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 不能很好地发挥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容易导致 标准制定和管理脱离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闶题: 一是标准化多头管理, 责任不清。 我国有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若干行业标准化主 管部门, 国家标准又由几个部门分别归口管理, 国家标准的立项、 报批往

38、往都要通过行业主 管部门; 同时, 由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 由政府部门发布的标准, 从标准用户(包括国内用户和国外用户)的角度看,这些标准都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因此, 实际上我国目前存在多个标准化主管部门。多头管理造成权力重叠交叉、职责不清。 二是管理分割,保护本位利益。行业与行业、行业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标准化管理往 往出现分割、交叉现象, 这种局面造成针对同一项标准化对象,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 行业 标准与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具体内容经常产生矛盾和重复, 使标准成为部门和 地方利益保护的一种形式。同时增加了管理成本,而对市场需求的反映迟钝。

39、 三是行业标准的多层次管理问题。 按照国家标准委对我国行业标准的划分, 我国目前共 有 58 个行业开展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由同家发改委委托有关标准化协会、学 会和联合会进行二级管理的有 19 家, 这 19 家管理的行业标准共计 25632 项, 占行业标准总 数的 45。 3%。由于国家发改委的管理方式是委托式的二级管理,这种二级管理等于在原来 行业标准管理层次上又多了一层,由于工作程序的复杂化,造成效率低下。 ( 4) 标准的运行机制落后 从目前我国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主要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可以看出我国标准的运行机制不 能保证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和协商

40、一致。 1)立项。标准立项过程缺乏市场驱动机制。国家标准计划项目重复立项,缺乏科学性, 造成了计划项目的管理困难和经费浪费。标准重复立项的现象见表 1。59 2)征求意见。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不能保证使利益相关方充分发表意见。具体表现 在: a)有意回避有不同意见的部门和单位; b)无故不采纳合理的意见或建议; c)征求意见的范围过窄,不能代表标准的利益相关方。 (在^101家行业协会的调研访问中,关于我国标准的管理体制, 37 %的专家认为仍然 是计划经济模式。29%的专家认为,我国标准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模式但进行了部分改革。 14%的专家认为,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模式,但还

41、需要改进。只有 2%的专家认为基本形成 了市场经济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经济 ) 321-024-1955 水果蔬茶气调储藏的晚期与技术. ISO 6949 2OD20J91-T-434 水果和疏菜气谓此JK规则与技术 ISO 6949s 】983 20020674-T-494 水果和蔬菜气调贮戢技术规范 ISOti949r 1998 422-083 2000 图书、报斑,期刊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与发行统计 ISO 9 血 1991 20020646-1469 信息与文献工作 图书、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 的生产和发行统计 rSU97Wi 1991 ■二•.: ・项

42、苫编号二 三,;呆标 3)审查。除了和征求意见有同样的弊端外,还存在审查本身的不公正和对审查意见处 理的不公正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a)参加审查会的专家、代表人数太少,没有代表性、权威性; b)审查会纪要不能明确反映对标准的修改意见和协调情况等。 4)批准发布和出版。由于我国标准审批程序繁杂,造成标准运行效率低下。从标准批 准发布到出版物正式面市的时间较长,往往造成标准应用时的“标准真空” ,以致出现了检 验者按新版标准检验,制造商和用户仍按老版本标准签订合同的现象。 5)维护。标准维护责任不清。由于多年来的机构改革,一些机构变更、合并或撤销,造成 大量标准没人维护,标准得不到

43、及时的复审和修订。在截至2003年底的国家标准数据库中, 有9704项标准原有管理部门已经变化或需要进一步明确,占总数的 46。辐%;有4700项 标准没有归口单位,无人负责,占总数的 22.48%。 6)标准反馈机制不完善。缺少标准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疑问的反馈及处理机制,标准贯彻 执行情况和标准需要修改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对标准项目的意见,缺乏有效反映渠道和处 理机制。对标委会处理相关方意见不满,也缺少申诉机制。 (5)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1)实施监督模式单一 标准的实施手段单一, 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推行,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和企业主体功能,也没有

4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作用。 2)缺乏与合格评定制度的有机结合 没有建立起标准与合格评定制度相互配套的实施机制。 一方面,标准在合格评定中的具体应 用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对合格评定起到充分的技术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标准的制修订 和合格评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使得在合格评定中反映出的标准问题未能及时、 有效 地反馈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去。 5、 重大影晌 1)国内市场面临极大的冲击和威胁:加入 WTO 以后,我国的关税将逐年降低,进口 配额和许可制度等非关税措施也将逐步减弱和取消, 因此标准已成为有效化解外国产品对我 国市场冲击的重要手段。 但由

45、子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滞后, 技术法规的研究和制定迟缓, 使得 我国在入世三年后仍然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 由于我国的标准水平偏低, 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也很低, 使得国内的部分产业在没 有任何保护和屏障的情况下直接面对国外产品的冲击, 土些国外的落后产品、 淘汰产品也进 入我国市场,相关产业面临严重威胁,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2)严重制约我国的产品出口:由于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能接轨,严 重影响了产品出口。据商务部每两年进行上次的调查表明, 2002 年我国 71%的出口企业, 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 造成损失 170 亿美元

46、, 而 2000 年的损失额为 110 亿美元,两年之内损失增加了 60 亿美元。 在受到国外技术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遭遇国外“提高标准”的有 95.6 %;遭遇国外“增 加检验检疫项目”的有 75.0 %;遭遇国外“法规变化的有 38. 3%。 3)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秩序完善:我国标准过分迁就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使大量 满足标准要求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充斥市场, 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 在客观上增加了产 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难度。 此外, 由于标准水平偏低或者缺乏某些技术指标, 使得规范市场 经济秩序的技术依据不足, 不能发挥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 难以对产品的合格与否和假冒伪

47、 劣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削弱了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影响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 境。 4)影响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工业普遍存在 的科技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低素质人口占人力资源 的比重过大等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为企业创造一个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来提高竞争 能力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但是,如果标准化工作持续滞后、标准的技术水平持续偏低, 产品质量差、能源消耗高、技术水平低的“夕阳产业”就不能得到有效制约和淘汰,就会影 响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J 三、历史使命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8、。 标准应当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激励企业 自我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技术创新和进步是一个企业、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的转化和扩散则是发挥技术创新作用的关键环节,标准应当成为技术成果转化的中介和桥 梁; ——贸易合同是规范商业行为主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依据, 标准应当成为规范商业贸易 行为的重要技术依据; ——加入 WTO 以后,我国面临着国内市场受到冲击和产品出口困难的双重压力,标准应当 发挥合法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双重功效: 下一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重点技术领域, 不仅需要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标准也应当成为

49、淘 汰落后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节约型社会、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必 须严格排污标准、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标准应当成为环保执法和节约资源的重要 技术依据; ——产品合格评定和市场准入需要标准为技术依据。 标准应当成为良好运行的市场经济秩序 的重要保障措施;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 保护人身健康与安全、 保护动 植物生命与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技术法规、标准应当成为 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 ——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

50、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宗 旨。标准应当在优化消费结构、 提高消费质量、打击“假冒伪劣7.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 挥应有的技术支撑作用。 国外标准体系的特点和启示 一、 现状和特点 1)自愿性标准体系 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均采用自愿性标准体系,标准本身不具有强制性。 ——标准的层次。标准基本土划分为 国家标准 、 团体(协会、学会)标准 和 企业标准 三个 层次; ——标准的形式。包括 标准 、 技术导则 、 标准案例 、 补遗和公告 等,近年来又出现了 协议 标准和事实标准等新模式,充分体现了标准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原则。 一 美国标准体系

51、分为 联邦政府标准体系 和 非联邦政府标准体系 。联邦政府标准体系的标准数 量约 4.4 万项,非联邦政府标准体系即各种行业协会和学会的标准约有近 5 万项,通过美国 国家标准学会审查而成为美国国家标准( ANSI )的共约 3.7 万项。 法国标准(NF)由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设立的各技术委员会制定。按 1984年新法 令的规定,标准文件分为 正式标准 ( HOM ) 、 试行标准 ( EXP ) 、 文献分册 ( FD) 、和 标准 化参考文献 ( RE )四种。 德国标准( DIN ,有 2 万多项)由德国标准化学会( DIN )制定。此外,德国有近 200个专 业

52、团体、协会、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制定标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德国工程师协会( vDI ) 标准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 VDE )标准,它们制定有 2800 个技术规程。德国标准有 正式 标准、暂行标准、双号标准 之分。 日本也有数百个专业团体、 行业协会从事标准化工作, 它们接受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 ( JISC) 和日本农林标准调查会(JASC)的委托,承担日本工业标准(JIS)和日本农林标准(JAS) 的研究、起草工作。 JIS 标准有 8000多项, JAS 标准有 500 多项。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标 准,约有 4500 多项。 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专业团体

53、、学会和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了主 导作用。 2)多层次的技术法规体系 美国、 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 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 技术法规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 a )由国家法律法规对标准化活动本身进行规范。 比如,日本的《工业标准化法》和《农 林产品标准化法》确立了制定、颁布和实施日本标准( JIS 和 jAS )的原则和要求。英国标 准学会( BSI ) 、法国标准化协会( AFNOR ) 、德国标准化学会( DIN )都是由国家法律、法 令、协议予以认可、授权的国家标准化机构; b)建立不同层次的技术法规体系。 比如,欧盟理

54、事会批准发布的指令,只规定涉及安 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至于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技术规范,则以标准的 形式制定。德国技术法规可以分为三级,即法律、政令和管理条例。美国联邦政府 17 个部 门和 84 个独立机构都有权制定技术法规;美国的州、市地方政府也制定许多相互差异的技 术法规; c)重点规定有关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是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是发 达国家法律法规的一种重要形式; d)在法律法规等法律形式文件中引用标准,使标准成为法律法规和契约合同的技术依 据和组成部分,是发达国家标准法制化的重要特征。 3)完善的标准实施监督体系 美国、 欧盟和

55、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拥有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实施监督体系, 即由市场准入、 技术法规和标准、 合格评定三个相互衔接与配套的环节组成。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与执法。 产品要进入市场和流通, 首先必须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而要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前提是产品 必须符合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则需要通过 合格评定程序来证明, 合格评定程序的最主要手段和环节则是产品的检验和检测。 这就对企 业构成了严格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促使企业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及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失去进入市场的资

56、格,直接危及企业的生存。 4)规范的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直接或间接用来确定是否达到技术法规或标准的相应要求的法定程序。 美 国、 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有规范的合格评定程序, 对某些产品, 只有通过合格评 定才能获准进入市场。 美国目前有55种认证体系。认证采用分散的体制,政府部门、•民间组织都可开展认证工作。 比如,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UL )是著名的认证机构。美国许多州发布法令中规定,在涉及 安全的产品上,必须贴有 UL 标志,否则将被禁止生产、经销和进口。 欧盟批准公布了 24 个新方法指令, 涵盖数千种重要工业产品, 其中 21 个指令对加贴 CB 标

57、 志做出规定。只有产品符合指令的规定才能加贴 CB 标志,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德国管理体系认证协会( DQS )授权在 34 个领域开展质量、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认证审核业务,认证审核使用的标准多达数十种。 日本是由政府部门管理认证工作, 各部门分别对其管辖的有关产品实行认证制度, 并使用各 自设计和发布的认证标志。日本经济产业省管理的认证产品占全国认证产品总数的 90 %左 右, 实行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类产品认证制度。 强制性认证制度是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 自 愿认证制度使用 JIS标志。 5)检验机构参加标准的起草和审查 检验检测是衡量技术法规和标准是否有效实施的重

58、要手段, 也是保障合格评定程序执行的技 术支撑。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建立, 权威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得到政府的授权。 这些检验检测机构几乎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仪 器设备, 能够与其技术法规和标准所规定的技术要求相匹配。 有的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人员 还直接负责或参加有关标准的制定和审查工作。 检验检测、合格评定和技术法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保障标准实施的三大法宝, 构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监督制约机制。 6)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的管理体制 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标准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

59、制具有以下特点: a)政府授权并委托标准化协会或标准化学会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标准化事务,政府 负责监管和财政支持; b)标准化协会或学会在标准起草、审查、批准、发布、出版和发行以及信息服务等方 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形成了严格、高效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模式,体现了标准制定过程中 的广泛参与、协调一致和公开透明原则: c)国家标准的研究工作和标准起草工作一般委托行业协会、学会等民间团体或研究机 构负责,或者对通过审查的协会、学会标准,采用国家标准代号与协会、学会标准代号并 列的双号制; d)政府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持续的经费支持。 7)标准制定的市场化原则 美国、 德国和国本等

60、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遵循市场化原则, 基本土形成了 政府监管 、 授权机 构负责 、 专业机构起草 、 社会征求意见 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标准制定的市场化原则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体现市场需求 。标准的立项从市场需要出发,行业协会、学会、企业和个人都可 以提出市场需要的标准草案,通过规定的审查程序而成为正式标准。 第二, 标准的制定过程公开、 公正 。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有关方面广泛参与、 协商一致、 公开透明,标准审查程序严格,保证了标准制定的公正性。 第三, 企业广泛参与 。 发挥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可主动提出标准需求 并参与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

61、。 比如, 德国有许多标准由西门子公司起草, 西门子公司有 1568 名雇员在 269 个国际标准化机构中任职。 第四, 建立利益回报机制 。 标准化机构通过销售标 准、实施认证、 质量检测和试验室认可、 开展培训、咨询服务和收取会员费等方式取得经济 回报!保证了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第五, 制修订标准周期较短、迅速适应市场需要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标准编制周 期较短,一般不超过3年;标准修订也较快,一般发布后3〜5年即进行修订。据IEC统计, 少于 3年的项目 2001 年已达到了 87%左右。 ITU 标准的制定时间在过去 10年里减少了 807。。 8)标准服务的信

62、息化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现代化的标准服务体系。其特点是: a)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传媒,开设网站,使标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和有效地传播 给标准用户; b)标准化服务信息量大、公开透明,包括标准制修订信息通告、标准文本及其电子版 销售等: c)标准编制、出版、发行、培训、咨询和服务一体化,实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9)财政支持与标准化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美国、 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对标准化工作提供政府财政支持。 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是按每年通过的标准化活动经费预算拨款, 二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 日 本每年的标准化活动经费预算约 60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4

63、 . 2 亿元)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 究院每年从政府得到的标准研究经费多达 7 亿美元。 同时, 利用标准服务创收、 鼓励社会捐 赠、 接受国际援助、 企业自觉出资等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给标准化事业良性发展提供财力保 2.2 主要启示 美国、 日本、英国、德国及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体现 了标准制定以 市场为主导 , 标准为 自愿性 的基本原则。 学习和借鉴国外在标准化工作中的成 功经验, 无疑对我国建立新型的国家标准体系是非常有益的。 这些成功经验给我们的主要启 示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启示 ——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以市场为主导

64、; ——标准采用自愿性体制; ——技术法规与标准相配套; ——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 2)标准化管理体制方面的启示 ——政府授权并委托非政府机构(如:标准化协会)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标准化事务,政 府负责监管和财政支持; 学会等民间团体或研究机构负 ——国家标准的研究工作和标准起草工作一般委托行业协会、 责,或者对通过审查的协会标准采用双号制; ——标准化团体在标准起草、审查、发布、出版和发行以及信息服务等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标准化团体可通过标准版权、 销售标准文本和相关服务, 取得经济回报: ——政府重视 标准化的研究。 3)标准运行机制方面的启示

65、 ——标准制定机构组织技术委员会制定标准,对标准制定机构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 度; ——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过程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 透明和公正,最大限 度满足标准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 ——标准维护机制健全。一般地,标准发布 3〜5年后就必须复查,决定是否修订或废止; ——标准的制定一般由民间团体、各行业组织负责进行; ——有严格的科学公正的标准制定程序。 4)标准定位方面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标准的定位方面始终贯穿着 “通过对标准的发言权, 争取标准的制定权; 通过标 准的制定权,实现产业领域的领导权”的战略思想,具体表现在: ——极力追求对国际标准的控

66、制权; ——制定国际标准以其国家标准为基础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极力提高国际标准采纳其本国标准的比率; ——标准研究与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为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基础; ——对于传统产业, 标准的主要作用正在由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 转变为通过 提高标准的技术指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为贸易保护服务;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普遍实行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 极力促进科技成 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 通过这种技术垄断、标准垄断的手段,巩圃企业的国 际垄断地位和获得高额利润; ——对于新兴产业, 企业通过争取标准的制定权, 而成为本产业发展的主导者。 标准竞争成 为争夺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