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县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惠安县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惠安县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4届惠安县高三年质量检查试卷(语文) 高中语文核心组命制 2014.5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锲而不舍, 。 (《荀子·劝学》) ⑵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⑶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⑸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 。(李密《陈情表》) ⑹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义,完成2~5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②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
3、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
4、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④,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②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shěng):灾异。④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门未辟,玉漏犹滴 辟:打开 B.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弭:
5、消灭,平息 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陟:惩罚 D.构巧词以悦之 构:编造 3.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贤相心思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②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④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⑤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⑥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物生长,年年有收成,百姓相亲,万国安宁,这是官员商讨治国纲要、分守自己职责、勤于治理、伸张皇帝教化的结果。 B.
6、朝廷设置待漏院的目的,要求宰相勤于政务。上朝日,宰相到达,到待漏院暂息;让宰相在等候上朝时多想想朝廷大事。 C.把宰相按职责品行分成三类,肯定第一类,认为应让他们总管百官,享受优厚俸禄;而对第二类和第三类持严厉批判的态度。 D.作者时任大理寺小官吏,他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希望能把这篇文章记录在待漏院壁上,来告诫执政的大臣既要有德行又要勤劳。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3分) 答: ⑵五刑未措,欺诈日
7、生,请修德以厘之。(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闹”字的妙处。(3分) 答: ⑵这首元曲的末尾三句虚
8、实结合,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觉民坚持自己的婚事自己做主,觉新不同意觉民的意见,要他听爷爷的话。觉民回答说:“不要再提爷爷了。我要走我自己的路”。 (《家》) B.玛丝洛娃由服苦役改判为流放,恰好有个英国客人想参观监狱,将军开了通行证,说聂赫留朵夫可以陪同他一起去给他当翻译。(《复活》)
9、 C.爱斯梅拉达很想与弗比斯见面,就请伽西莫多帮她找弗比斯。遭到弗比斯拒绝后,他冷静地骗爱斯梅拉达说“我没有找着他”,受到她的责怪。 (《巴黎圣母院》) D.在吴老太爷的丧礼上,林佩瑶见到雷鸣。雷鸣赠给她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的烦忧》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两样东西是他们当年爱情的见证。(《子夜》) E.葛朗台有生以来第三次请的客人是公证人和银行家两家,银行家因为不需要葛朗台付旅费才被选去巴黎帮助清理弟弟的债务。(《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⑴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全无惧色,回叱飞(张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10、 说这话的是《三国演义》中哪位人物?他是怎么落入张飞之手的?后来张飞如何对待他的拒降? ⑵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 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 这是凤姐在宝钗生日时给两个戏子赏钱时说的。这个孩子像谁?由谁说出来?说出后宝玉又做了那些事? 答第()题:
11、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 (《孟子·梁惠王上》) ⑴阅读①段,谈谈“孝”“弟”与“学文”的关系。(2分) 答: ⑵联系②③段,谈谈你对第一句中“行有余力”的理解。
12、(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
13、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
14、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
15、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
16、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摘编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乡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 B.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C.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 D.乡愁是一种追
17、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 1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论述的思路。(3分) 答: 12.乡愁对当下中国有什么意义?请简要概括回答。(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天 堂 蜂 群 王子龙 昨夜,父亲骑着一只
18、金色的蜜蜂,来到我的身边。 抽象的父亲,浅浅地笑着。那蜜蜂透明的羽翼扇动着,我感到一袭透明的风,将我包围。而父亲,也淡淡如一袭透明的风。 父亲的气息浸染于我的整个生命。父亲躺在木屋中,栖息于南山上三年,他仍在地面上,背朝黄土面朝天。我总是觉得他的生命还在继续,他的容颜依然鲜活。 那时母亲就像一株向日葵,四处寻找着丢失的太阳。她久久地伫立着,与蔬菜们喃喃耳语。母亲说,老头子睡在这里,你们远走高飞,我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母亲这样说的时候,我听见木屋里父亲哼了一声。父亲生前就是这样,每当对母亲说的话表示不满时,就会闷闷地哼上一声。他们一生并不和睦,也很少
19、能够融洽地交流什么。可是母亲在父亲的棺木边,总是哭得昏天黑地,甚至晕倒。母亲没有文化,她的哭法独树一帜,她把父亲生平编成哭词:“我的姊妹呀,你身体不好命比黄莲苦啊,你躺在床上我端茶倒水不分昼夜啊--”她称丈夫为姊妹真是创造。 我们发现母亲一人在家时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遂将母亲接到城里来住。我在心里惦记着南山上的父亲,独自一人长住野外的父亲。每次我回乡,都要在漆黑的木屋边坐下,用心灵与我长睡的父亲对话。 对于还存在于地面之上的亲人,我们总是寄寓着人寰情怀。这大约就是厝放三年的风俗意义吧。古人有“丁忧三年”的习俗,真是尽了孝道。我没有在父亲身边丁忧三年,但只要父亲还在地面,我就饱含忧
20、郁,不时地回归故乡。就如在父亲生前,我只有一两个月还乡一次,与他深谈和静坐,才能平息城市生活的尘嚣,找到心灵的宁静。 三年已满,决定将父亲安葬。 我踏遍了屋前屋后的山水,为父亲寻找理想的穴居之地。 清晨,我和弟弟来到这里,动土。我将锄头举到半空,用力挖下去。乡亲们说,挖三锄头,口里要念叨“一挖金,二挖银,三挖聚宝盆”,我觉得无论是祈祷还是象征,这样念叨只不过体现了发财的梦想。于是我振振有辞地表达了三句更有寓意的动土宣言。 父亲生前一定没有坐过八抬大轿,现在,在鞭炮齐鸣中,他享受到了。一只大红公鸡骑在木屋上,几只蜜蜂嗡嗡地护送着,八个汉子起轿,向塘柏山进发。
21、 到目的地停下,开始捡棺。母亲呼天抢地地哭,“我的姊妹呀--”哭声在山坳里回荡着,现场气氛愈发凝重。由于不让子女目睹,我倚在一棵颤动的松树上,遥望着。一两只蜜蜂绕着棺木,嗡嗡地飞。时值三九寒冬,蜜蜂早该冬眠,她们从何而来? 棺木被打开。一群蜜蜂“嗡”的一声蜂拥而出。仿佛从棺木中飞出的精灵,莫不是戏剧中梁祝化蝶的传说在我父亲的身上应验? 那蜜蜂炸开了窝,整个塘柏山一时肃穆无比,只听见嗡嗡作响的天籁之音,像来自天堂的神曲。众人呆呆地静止了一刻,灵魂出壳。那蜜蜂小巧玲珑,是原野上飘荡的野蜂。却不蜇人,绕着棺木嗡嗡地转,像吟诵着天堂的经文。老者拍拍胸脯,给自己壮胆。仔细一看,原来棺盖内
22、倒挂着一只硕大的蜂巢。数百只蜜蜂的温暖的家! 这里确实是数百只蜜蜂的美妙的天堂。这些追寻鲜花、芬芳和美的天使,飞遍旷野,寻觅到生命的栖居之地。她们真的超然于物外,她们把我形消玉陨的父亲当作了自然和伴侣。 蜂蜜,金黄色的蜂蜜,向下垂滴着,散发出香甜的气味。 而蜂蜜渗透了父亲的骨殖。母亲哭得晨昏颠倒:“你生前受够了苦难,你走后吃够了蜂蜜呀--” 我没能够见着父亲的最后的模样,他一生中最坚强的部分归于尘土了。他手掌中骨头是怎样拉扯着我长大,他肩膀上的骨头是怎样担负着生活重担,他头颅中的骨头是怎样支撑着人生智慧? 我用衣服兜着一捧黄土,将父亲埋葬。突兀而起
23、的坟冢啊,你将苦难和忧愁、疾病和疲倦、勇气和荣誉埋葬,你将我父亲的一生总结为一抔黄土。 父亲头枕着塘柏山的脊梁,雄视着山脚一汪清水塘。天地亘古,我再次念叨着让生命生生不息的宣言。人生苦短,我辈当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百年以后,我也要像那天堂蜂群,陪伴你,用幸福或忧伤。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我”梦到父亲骑蜂而来,由此引发“我”对父亲生前事迹的回忆,回忆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B.母亲失去了你亲这一“太阳”后饱受孤独之苦,尽管父亲生前与她关系不和睦,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C.乡亲们说动土时要念
24、叨“一挖金,二挖银,三挖聚宝盆”,对此,“我”不以为然,流露出对落后殡葬习俗的鄙夷态度。 D.文章倒数第二段把“父亲瓣一生”比作“一捧黄土”,十分贴切,形象地说明了父亲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 E.文章写“我”每次回乡,都要与长睡的父亲对话,这种心灵交流,不仅体现为人子应尽的孝道,也让自己从中受益。 14.文章三处写母亲哭诉,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答: 15.文中反复出现对“蜜蜂”的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其中的意蕴。(6分) 答:
25、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徐百柯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
26、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27、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
28、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 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皆佳,加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问题,都如数家珍,
29、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
30、混合体,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李劼 回忆起与施先生的交往:“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登门拜访你。我一直误以为,你像其他前辈一样,被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弄得面目全非。再说,我所在的那个中文系,你是被人谈论得最少、少到了几乎要被人遗忘的老前辈。” 后来,李劼 无意中听到在系资料室做了几十年的老资料员偶尔说起施先生: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凭折腾。老资料员感慨:“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 于是,李劼 立即前去拜望,因为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
31、,也非峣峣者易折”。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巴金老人百岁诞辰的隆重与施蛰存的寂寞辞世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施蛰存作为一个中国短篇小说大家却遭长期冷遇。 B.作为一名学者,施蜇存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这从他对《名利场》的批评可以看出。 C.施蛰存的鉴别力很强,他主编的《现代》早已介绍了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 D.施蛰存还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他去世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派鼻祖”。 E.本文用倒叙的手法,打破时空顺序,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向我们展现了
32、施蛰存虽孤寂一生却始终默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尊严。 14.文中说“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这句话对叙写传主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答: 15.本文为“一个百年孤独的灵魂”施蛰存立传,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你的看法。(6分) 答:
33、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分) ①当“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平台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②熟识的朋友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晒照片,轻松随意地点评对话,③朋友间的距离确实拉近了不少;④但是,随着微信用户数蒸蒸日上,⑤当中各种心灵鸡汤式的人生感悟、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让人不堪其扰,⑥那些患上“微信依赖症”的人们终于想从微信的“绑架”中解脱出来了! ⑴ 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请指出并改正。(1分) 答:
34、 改为 ⑵ 文中有一个成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1分) 答: 改为 ⑶ 文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2分) 序号: 修改: 17.请根据以下漫画的内容,拟写一条公益宣传标语。(3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
35、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 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 。 五
36、、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一户人家的厨房堆着大量柴禾,有位客人指出这样很危险,容易着火,建议把烟囱改为弯曲的,并移走柴禾,但主人不听。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幸亏邻里赶来帮忙,共同把火扑灭。主人杀牛摆酒,道谢四邻,唯独没有请那个提建议的客人。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4届惠安县高三年质量检查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37、高中语文核心组 2014.5 1. (1)金石可镂 (2)秋风萧瑟 (3)感时花溅泪(4)烟光凝而暮山紫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6)衣冠简朴古风存 (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2.(3分)C (陟:升官,提拔。如《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 3.(3分)B(①说的是古代好宰相咎等的行为。⑤说的是第二种宰相,报恩要使之荣耀。⑥说的是第三种宰相,不思进取,只居高位贪图享受。) 4.(3分)C(对第二类宰相采取了严厉的批判,“下死狱,投远方,亦宜也”;对第三类宰则是否定,“亦无所取焉”。) 5.(1)(3分)从这可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
38、就是效法天道。(“劳”、“法”、句意各1分。) (2)(3分)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措”、“厘”、句意各1分。) 6. (1)(3分)“闹” 运用通感(或拟人)的手法,(1分)把无声的画面转化为喧闹、欢快的场景,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1分)传达出元宵佳节的盛况。(1分)(意思对即可。) (2) (3分)前两句写实,后一句由实而虚,想象袅袅香烟与悠扬笙歌似乎要飘然而上,飞绕天上的玉楼,(1分)充分渲染了元宵佳节热烈欢快的节日氛围,(1分)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1分)(意思对即可。)
39、7.A.C.(A“觉新不同意觉民的意见”错,觉新认为觉民的话并没错,但在祖父面前,抗。C卡西莫多自己主动要去帮她找弗比斯。) 8.⑴巴郡守将严颜。(1分) 张飞先让人装扮自己往小路行进,严颜见状便鸣鼓来劫粮草,结果反中了张飞早已设下的埋伏,被张飞生擒。(2分)张飞亲自解其缚,取衣与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好语劝慰,进酒压惊,以上宾待之。严颜感其恩义,遂降。(2分) ⑵林黛玉。史湘云。(各1分) 宝玉瞅了湘云一眼。(1分)宝玉中间调停,又被湘云、和黛玉两处数落。(1分)宝玉有感于《庄子》和戏文,大哭起来,填写《寄生草》一词。(1分) 9.⑴(2分)其一,孝悌是仁的本,是道德修养出发
40、点,应该放在第一位。其二,学习文化知识应该以道德教育为基础。 ⑵(4分)其一,“行有余力”表现了先后的顺序。即先做好身边的本分的事后,力所能及地多做好事,体现了儒家推行仁政的方式。(2分)其二,在第二句中,它表现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先尽忠,做好从政的分内事。工作之余,多关怀别人的生命安危和生存现状。第三句中,表现为在家里尊重父母关爱孩子,然后扩大到关心别人的老人孩子。(2分) 10.(3分)C(A.张冠李戴,原文是“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B.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D.文中,作者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
41、) 11.(3分)第一段围绕“乡愁”这个论题,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1分)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1分)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12.(3分)乡愁能够给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1分)乡愁让人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1分)乡愁让人感受民族的文化体温,涵养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1分)(意思对即可。) (甲) 13.AC(A项“对父亲生前事迹的回忆” 文中没有体现;C项“对落后殡葬习俗的鄙夷态度”牵强)(答对一个得3分,答对两个得5分) 14.①从侧面交代父亲生前的一些情况,揭示母亲的某些性格侧面。②表达
42、母亲对父亲无限的哀思,,增添文章的哀婉氛围。(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5. ①作者梦中看见父亲骑蜂而来,并想着百年后也要像蜜蜂一样陪伴父亲,寄寓了深厚的父子之情;②蜜蜂以父亲的棺木为生命的栖居之地,一边是生命的寂灭,一边是生命盎然而生,在消亡和新生中生生不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每点3分,找出文中的描写得1分,并能分析其中的意蕴得2分) (乙) 13.CE(C项“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错;E项“倒叙手法”错)(答对一个得3分,答对两个得5分) 14.这句话表现了施蛰存在挨批斗时高傲首尊的风度以及对对手的蔑
43、视;揭示了他虽历经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却没有面目全非的原因。 15.①通过叙写施蛰存在中国文坛犹其是现代小说上的贡献,以及学生们对施蛰存的高度评价,提醒人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淡忘的“另一面”②施蛰存先生生前孤寂,死后被关注,告诉人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价值的东西,历史总会给予公正的评价。③施蛰存前后期研究关注点的转换,启发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恪守学者的文化人格,坚持学术研究。虽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但融会贯通,反而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每点3分,能答出两个方面即可。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6. ⑴ 《微信朋友圈》改为“微信朋友圈”(书名号的用法:书名、篇名、报纸名、
44、刊物名等。找出来并修改正确1分) ⑵ “蒸蒸日上”改为“与日俱增”(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找出来并修改正确1分) ⑶ 序号⑤ 修改:删去“当中”;或改为“当中充斥各种……”,删去“充斥其间”(本句语病:成分累赘;找出病句的序号得1分,修改正确得1分) 17.崇尚节约,告别陋习/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倡“光盘”行为/文明用餐,节约惜福/抵制铺张浪费,倡导餐饮文明/俭以养德,文明用餐。 (评分说明:围绕“节约”的主题1分,体现“宣传标语”醒目、鲜明、通俗等特点1分,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1分) 18.(观点1分,能说出2点充分的理由4分,表达
45、流畅、语句通顺1分;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观点一:英语需要掌握,但母语更不能忽视。首先,开放的中国,需要国人掌握英语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其次,尊重、认同中华文化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国公民的前提条件;再次,与其抱怨英语学习充斥国人的生活,不如知耻后勇,在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底蕴方面,努力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观点二:现代社会有些人操着半洋不土的“夹生语言”,却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归依,是一种悲哀。其一,尊重、认同本国文化,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二,社会上出现过度的“英语热”,责任不全在个人,各领域的各种考试中英语总是绕不过的必考科目,对国人是一种误导;其三,我们每个人都
46、应该把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作为终身不能停止的必修课。 19.评分参见《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2014《考试说明》中“写作”部分的说明。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占50分和20分,总分为70分。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题意”就是作文试题的各项显性、隐性的意思与要求。所谓“符合题意”,就是要求审读揣摩作文试题的各个部分,理解试题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准确、全面地把握试题。 (2)符合文体要求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注重分析论辩,讲求说服力;记叙文要有具体的内容,注重叙述描写,讲求感染力。
47、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指作文的情感真实,表达自然,不伪饰,不矫情。 “思想健康”指作文中人生观正确、是非分明,爱憎鲜明。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指作文材料充分、确实,思想感情饱满。 “中心明确”指作文的中心意思要明白、确定。。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指作文的语言要规范,句子之间衔接连贯、组合得当、语意通畅。 “结构完整”指作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有整体感。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书写要清楚,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
48、 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5分。 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是指不停留在事物和生活表象的罗列和描述上,能反映事物和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 在不同类型作文中,“深刻”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主要指议论文的论据材料充分,确切有力。 “形象丰满”主要指记叙文的描写生动细致,能多侧
49、面多角度地刻画形象。 “意境深远”指描写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指用词准确恰当。 “句式灵活”指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各种句式,富于变化。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意深刻,富有韵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指主张、看法有独到之处,不人云亦云。
50、“材料新鲜”指材料力避陈旧,有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 “构思新巧”指根据主题、立意和材料,寻求自己独特的构思。,不落俗套。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推理严密,能将已知与未知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更多的思考;想象奇特丰富,又合情合理。 “有个性色彩”指作文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有个性,语言表达有独特之处。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有4项共16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
51、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16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换言之,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调雨顺的结果。皇帝不说话,但是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从这可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
52、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或许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
53、害;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罢免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
54、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文化经典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弟子回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讲究信用,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多学习文献知识。 ②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③尊敬自已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爱护自已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以此作为治政的原则,那么统一天下简直太容易了。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党课讲稿: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 廉政党课讲稿材料: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在新录用选调生公务员座谈会上和基层单位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 总工会关于2025年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的工作汇报材料
- 基层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
- 粮食和物资储备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
- 市工业园区、市直机关单位、市纪委监委2025年工作计划
- 检察院政治部关于2025年工作计划
- 办公室主任2025年现实表现材料
- 2025年~村农村保洁员规范管理工作方案
- 在深入贯彻中央8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4篇
- 开展深入贯彻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3篇
- 在司法党组中心学习组学习会上的发言材料
- 国企党委关于推动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工作情况的报告材料
- 副书记在2025年工作务虚会上的发言材料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