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上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课时8页)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25906328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课时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课时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课时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课时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八上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课时8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惠水县芦山中学 莫梅娟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三条:一是构建基于现 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二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三是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本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 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通过本文的

2、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出现的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 黄土的形成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脆弱的生态环境 -- 怎样建设生态环境”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黄土高原的形成使黄土的表面具有疏松性,疏松的黄土容易被水冲击携带,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人地和谐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本节内容分 2 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

3、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 通过图文、视频资料分析黄土物质的组成,明确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 结合资料,图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掌握严重的水土流失出现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 -- (读图填图)掌握位置范围 -- (小组讨论)分析成因 -- (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 -- (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第

4、 1 页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生自我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讨论中收获知识。 学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 -

5、- 黄 土高原(播放的这个短片有两个: 第一短片是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 观,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 特征,引起学生思考,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为出现的环境问题打下基础。 )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位置,再展示“黄 土高原图”让学生确切其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 P24 页内

6、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 ppt 上展现黄土高原所夸省区图片,让学生自愿举手说出。 (3)(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 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 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 第 2 页 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

7、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 (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 ,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 。阅读 教材 P67 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4)自主思考 ---- 小组合作 ---- 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 ppt 图片,直观形象, 小组合作 ,讨论交

8、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 1 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 P28-29 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观看。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9、(4)在水的冲击和切割下,黄土高原的表面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力由各组中心 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 (5)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 (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第 3 页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 、图片短片: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

10、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 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开启新内容 [导入新课]上节课让同学们看了黄土高原治理前后的视频及图片,他们是怎样治理的?为什么要治理? (让学生在得出治理措施后,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治理黄土高原,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师: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讲授新课]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 教师展示裸露的黄土高原图片,提问:该图片上的地貌和我们身边的地貌相比 缺少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11、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理解该 土壤表面没有肥力,树木无法生长,庄稼无法种植) 2.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 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 6.33 和 6.35 “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 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 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

12、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 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 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 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第 4 页 教师在此基础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 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同学们除了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

13、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 外,还有什么不利因素加剧水土流失吗? (教师 ppt 展示延安气候图,让学生读图找 答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 600 毫米左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读“延安 1951~1991 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 ,了解旱年为 59.5%,涝年 为 23.9%。 4、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明白在黄土高原那么疏松 的土壤表面,在暴雨的作用下,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

14、陷等灾害。 5、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知识反馈,引入新知 1. 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 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 的更深刻,让学生做 29 页活动“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 ,发表自己 的看法),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 决

15、这一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2、生态建设 学生读图 6.36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 ,分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掌握只有改善 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 教师帮忙写出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第 5 页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 土流失。 1. 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 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 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

16、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教师提问: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懂得结合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口,要三者兼顾,协调发展) 。 因此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

17、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 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 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 相结合。 2. 、

18、 活动。 1. 填空题 第 6 页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 ,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使 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 减少;还向 输送大量泥沙,给 和 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 气候,夏季 ,冬 季 ;降水集中在 季节。 2. 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