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外壳机加工工艺工装和镗差速器壳中孔专用夹具设计
差速器外壳机加工工艺工装和镗差速器壳中孔专用夹具设计,差速器,外壳,加工,工艺,工装,壳中孔,专用,夹具,设计
目录
1.零件的分析 2
1.1 零件的作用 2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2
2. 工艺规程设计 3
2.1 毛坯的制造形式 3
2.2 基准面的选择 3
2.2.1 粗基准的选择 4
2.2.2 精基准的选择 4
2.3 制订工艺路线 4
2.3.1. 工艺线路方案一 4
2.3.2 工艺路线方案二 5
2.3.3.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5
2.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6
2.4.1 外圆表面 6
2.4.2 内圆表面 8
2.4.3 端面 10
2.4.4 凸台孔系 10
3. 夹具设计 11
3.1 问题的提出 11
3.2.1定位基准的选择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6
序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现代工业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为信息与知识社会提供先进装备和技术平台,也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国防安全的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制造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制造过程和制造工艺也有了新的内涵。传统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信息、材料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21世纪的制造业呈现出高技术化、信息化、绿色化、极端化、服务增值等特点和趋势。
1.零件的分析
1.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 差速器壳(见附图1)。差速器是驱动轿的主件。差速器的作用就是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允许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11旋转,满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普通差速器由行星齿轮、差速器壳(行星轮架)、半轴齿轮等零件组成。发动机的动力经传动轴进入差速器,直接驱动差速器壳带动行星轮轴,再由行星轮带动左、右两条半轴,分别驱动左、右车轮。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差速器壳的零件可以分四组加工表面,图中规定了一系列技术要求:现分叙如下:
1.零件上各段外圆表面:
Φ150-0.04 公差等级 IT17,粗糙度Ra 1.6。
2.内圆孔表面:
Φ52+0.03 公差等级IT7,粗糙度Ra 1.6。
Φ32-0.027 公差等级IT7,粗糙度Ra 1.6。
Φ58+0.0046 公差等级IT13 ,粗糙度Ra 1.6。
Φ54+0.03 公差等级IT7,粗糙度Ra 1.6。
3.端面:
Φ66端面, 粗糙度Ra 12.5。
Φ74端面, 粗糙度Ra6.3
法兰盘底面,粗糙度Ra3.2
他们之间的要求:
1.基准A为孔Φ58H8,基准B为孔Φ66H7。
2.Φ74端面对A基准的垂直度0.02,精度等级:6级
3.Φ52孔对A基准的垂直度为0.05,精度等级:7级。
4.Φ32孔与Φ66孔之间的同轴度要求为Φ0.02,精度等级: 7级。
5.Φ156外圆与Φ58两孔的同轴度为Φ0.030,精度等级:7级。
6.Φ54孔与Φ58孔之间的同轴度Φ0.025,精度等级:8级。
7.Φ156端面对A基准的垂直度为0.04,精度等级:6级。
8.6个Φ10的孔对A的位置度为0.15,精度等级:8级。
由上分析可知,对于这几组加工表面,可以先加工好端面,内外圆表面可以用加工好的端面为基准先加工其中一组,然后借助专用夹具加工另一表面,并且保证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
2. 工艺规程设计
2.1 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QT420-10,球墨铸铁中的石墨呈球状,具有很高的强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起综合性能接近钢,其铸性能好,成本低廉,生产方便,工业中广泛应用。属于大批生产的水平,而且零件轮廓尺寸不大,故可以采用砂型机械造型,这从提高生产率、保证加工精度上考虑,也是应该的。
2.2 基准面的选择
基面的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基面选择的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会问题百出,更有甚者,还会造成零件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2.2.1 粗基准的选择
按照有关的粗基准选择原则(保证某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时,选该表面为粗基准。若工件每个表面都要求加工,为了保证各表面都有足够的余量,应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若工件必须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尺寸或位置要求,如壁厚均匀,先取不加工表面做粗基准)可以取铸件的大端作粗基准加工小端面,再以小端面为基准加工大端面,也可以取铸件的两个凸台作为粗基准。
2.2.2 精基准的选择
按照有关的精基准选择原则(互为基准原则;基准统一原则;可靠方便原则),对于本零件,外圆和内圆两组加工表面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精度要求,内圆粗加工时可以先选择加工好的端面作为加工基准,再以粗加工好的内圆表面为基准粗加工外圆表面,然后以粗加工好外圆表面为基准精加工内圆,最后再以基准精加工好的内圆精加工外圆。
可以用夹具以大端面为基准铣出两侧平面,再用专用夹具以端面和平面为基准加工孔。
2.3 制订工艺路线
制订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经确定为中批生产的条件下,考虑采用普通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多用通用刀具,万能量具。部分采用专用刀具和专一量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2.3.1. 工艺线路方案一
工序5 铸造。
工序10 热处理:正火。
工序15 粗、半精车Φ74端面。
工序20 粗、精车Φ58、Φ52内孔
工序25 粗、半精车Φ66端面、倒角。
工序30 车Φ56螺纹孔。
工序35 粗、半精镗Φ52、Φ47、Φ32、Φ18孔,精镗Φ52、Φ32内孔
工序40 车法兰盘底面、Φ156端面及Φ148内孔。
工序45 铣两凸台上平面
工序50 钻Φ10、攻M14×1.5螺纹孔及M8螺纹孔。
工序55 攻法兰盘上6个M10螺纹孔。
工序60 去毛刺,检查。
2.3.2 工艺路线方案二
工序5 铸造。
工序10 热处理:退火。
工序15 粗车Φ74、Φ66端面,倒角
工序20 钻Φ10孔
工序25 粗镗Φ18、Φ32、Φ47、Φ52孔
工序30 粗车法兰盘底面
工序35 加工法兰盘底面6个M10的螺纹通孔
工序40 车Φ56螺纹孔
工序45 粗镗Φ54、Φ58、Φ66、Φ148孔
工序50 半精车Φ74、Φ66端面,
工序55 半精镗Φ18、Φ32、Φ47、Φ52孔
工序60 半精车法兰盘底面
工序65 半精镗Φ54、Φ58、Φ66、Φ148孔
工序70 精镗Φ32、Φ47、Φ52孔
工序75 铣凸台平面
工序80 钻孔,丝锥加工M14×1.5内螺纹孔
工序85 精镗Φ54、Φ58、Φ66
工序90 钻Φ23孔深0.5、钻Φ15孔深2,钻Φ12孔,攻Φ14深15内螺纹丝。
工序95 钻Φ10孔深3、攻M8深15内螺纹丝
工序100 去毛刺、检查
2.3.3.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上述两个方案的特点在于:方案一在车床上先加工小端面,再以小端面定位加工大端面,方案二是在车床上车出大端面,直接粗镗内孔,然后以孔和大端面定位,加工其它部分。两相比较起来可以看出,方案二的装夹次数要少于前者,精度更高,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低一些。在大批生产中,综合考虑,我们选择工艺路线二。 因此,最后的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如下:
工序5 铸造。
工序10 热处理:退火。
工序15 粗车Φ74、Φ66端面,倒角
工序20 钻Φ10孔
工序25 粗镗Φ18、Φ32、Φ47、Φ52孔
工序30 粗车法兰盘底面
工序35 加工法兰盘底面6个M10的螺纹通孔
工序40 车Φ56螺纹孔
工序45 粗镗Φ54、Φ58、Φ66、Φ148孔
工序50 半精车Φ74、Φ66端面,
工序55 半精镗Φ18、Φ32、Φ47、Φ52孔
工序60 半精车法兰盘底面
工序65 半精镗Φ54、Φ58、Φ66、Φ148孔
工序70 精镗Φ32、Φ47、Φ52孔
工序75 铣凸台平面
工序80 钻孔,丝锥加工M14×1.5内螺纹孔
工序85 精镗Φ54、Φ58、Φ66
工序90 钻Φ23孔深0.5、钻Φ15孔深2,钻Φ12孔,攻Φ14深15内螺纹丝。
工序95 钻Φ10孔深3、攻M8深15内螺纹丝
工序100 去毛刺、检查
2.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差速器壳零件材料为QT420-10,硬度为156~197HBS,毛坯质量约为2.4kg,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采用砂型机械造型铸造。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5,毛坯铸造精度等级取9G。
根据上述材料及加工工艺,分别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如下:
2.4.1 外圆表面
(1) Φ50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2.5mm,尺寸公差为2,所以其外圆毛坯名义直径为Φ551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2至2.3—5,确定Φ50外圆的加工余量
和工序间余量分布见下图:
图1-1毛坯余量分布图
由图可知:
毛坯名义直径:50+2.5×2=55 mm
毛坯最大直径:55+2/2=55 mm
毛坯最小直径:55-2/2=53 mm
粗车后最大直径:55-3.5=51.5 mm
粗车后最小直径:51.5-0.39=51.11 mm
半精车后最大直径:51.5-1.2=50.3 mm
半精车后最小直径:50.3-0.062=50.238 mm
精车后尺寸为零件尺寸,即Φ50 mm
将上刚上叙计算的工序间尺寸及公差整理成表1.1。
表1.1 加工余量计算表
工序名称
工序余量(mm)
工序基本尺寸
(mm)
工序尺寸及公差(mm)
精车外圆
0.3
50
Φ50
半精车外圆
1.2
50+0.3=50.3
Φ50.3
粗车外圆
3.5
50.3+1.2=51.5
Φ51.5
毛坯
50+5=55
Φ551
(2) Φ156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为4mm,尺寸公差为2.8,所以其外圆毛坯名义直径为Φ1641.4mm。
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2至2.3—5,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1641.4mm
车:Φ156mm 2Z=8mm
2.4.2 内圆表面
(1) Φ52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1241.25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471mm
粗镗:Φ51.5mm 2Z=4.5mm
半精镗:Φ51.9mm 2Z=0.4mm
精镗:Φ52+0.03 0mm 2Z=0.1mm
(2) Φ47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2.5mm,尺寸公差为2mm,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451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421mm
粗镗:Φ46.5mm 2Z=4.5mm
半精镗:Φ47mm 2Z=0.5mm
(3) Φ32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mm,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271.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271mm
粗镗:Φ31.5mm 2Z=4.5mm
半精镗:Φ31.9mm 2Z=0.4mm
精镗:Φ32+0.027 0mm 2Z=0.1mm
(4) Φ18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180.85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151mm
粗镗:Φ17.5mm 2Z=2.5mm
半精镗:Φ18+0.02 0mm 2Z=0.5mm
(5) Φ58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531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531mm
粗镗:Φ57.5mm 2Z=4.5mm
半精镗:Φ57.9mm 2Z=0.4mm
精镗:Φ58+0.046 0mm 2Z=0.1mm
(6) Φ54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491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491mm
粗镗:Φ53.5mm 2Z=4.5mm
半精镗:Φ53.9mm 2Z=0.4mm
精镗:Φ54+0.03 0mm 2Z=0.1mm
(7) Φ62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571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571mm
粗镗:Φ61.5mm 2Z=4.5mm
半精镗:Φ62+0.05 0mm 2Z=0.5mm
(8) Φ148m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1至2.2—4,加工余量3mm,尺寸公差为2.5,所以其孔毛坯名义直径为Φ1421.25mm。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2.3—8至2.3—12,确定各工序尺寸及余量为:
毛坯:Φ1421mm
粗镗:Φ147.5mm 2Z=5.5mm
半精镗:Φ148mm 2Z=0.5mm
2.4.3 端面
(1) Φ74前端面
毛坯: 154.8mm
粗车:152.5mm Z=2.3mm
半精车151.2 Z=1.3mm
(2) Φ66端面
车前:117mm
粗车:114mm Z=2.3mm
半精车113-0.25 0 Z=1.2mm
(3) Φ148端面
车前:152.5mm
粗车:150mm Z=2.5mm
半精车148.3 mm Z=1.7mm
2.4.4 凸台孔系
(1) 凸台上平面
铣前:距中心线89
铣后:距中心线88, Z=1mm
(2) M8螺纹孔
钻:Φ6 2Z=6mm
扩钻:Φ7 2Z=1mm
攻丝:M8
(3) M14×15螺纹孔
钻:Φ10孔 2Z=10mm
扩钻:Φ12 2Z=2mm
攻丝:M14
(4) 3×Φ10 孔
一次钻好即可。
2.5确定切削用量
2.5.1 计算切削用量
⑴车Φ74端面
1)切削深度:余量Z=3mm,分两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3,车刀刀杆尺寸:25×25mm,
f=0.9~1.3(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1.02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其速度计算公式为
V=k (m/min) ………………………………2.1
式中T=60min,C=158,x=0.15,y=0.40,m=0.2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7,修正系数取
k=0.85, k=0.6, k=1.2, k=0.89, k=1.0,
k=0.85×0.6×1.2×0.89×1.0=0.54
V==33.4(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51.4(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50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 =32.67 (m/min)
5)检验机床功率:
主切削力 查《工艺师手册》 表2-14
F=Cafvk………………………………2.2
式中C=900 ,x=1.0 , y=0.85 , n=0, k=0.89 , k=1.0
主偏角k=90º , k=0.89
代入公式得
F=
=1629 (N)
切削时消耗功率:
P===0.87(KW)
CA6140机床电机功率为7.5KW, 所以机床功率足够。
6)检验机床进给系统强度:已知主切削力为径向切削力F
参考《工艺师手册》
F=Cafvk ………………………………2.3
其中C=530, x=0.90, y=0.75, n=0
查表27—16《机械工艺师手册》
k=0.89,
代入得:
F=530×1.5×1.02×1×0.89
=881(N)
轴向切削力(走刀力):查表2-17《机械工艺师手册》
F=Cafvk ………………………………2.4
其中 C=450, x=1.0, y=0.4 , n=0 , k=0.89
轴向切削力:
F=450×1.5×1.02×1×0.89
=801(N)
取机床导轨与床鞍摩擦系数u=0.1,则切削力在纵向进给方向对机床的作用力:
F= F+u(F+ F)
=1049(N)
查机床说明书,机床最大纵向力为3530N,故机床进给系统可以正常工作.
7)切削工时:
……………………………………2.5
其中:L=++2+3=45 (mm)
代入得:
T==1.96 (min)
2.粗镗Φ52孔
1)切削深度:余量Z=2.7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5
f=0.15~0.4(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41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46.6(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19(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125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 125 =48.7(m/min)
5)检验机床功率:
主切削力 查《工艺师手册》 表2-14
F=Cafvk==1526(N)
切削时消耗功率:
P===1.24(KW)
CA6140机床电机功率为7.5KW, 所以机床功率足够。
6)检验机床进给系统强度:已知主切削力为径向切削力F
参考《工艺师手册》
F=Cafvk
=530×2.75×0.41×1×0.89
=676(N)
轴向切削力(走刀力):查表2-17《机械工艺师手册》
F=Cafvk
=450×2.75×0.41×1×0.89
=763(N)
取机床导轨与床鞍摩擦系数u=0.1,则切削力在纵向进给方向对机床的作用力:
F= F+u(F+ F)
=904(N)
查机床说明书,机床最大纵向力为3530N,故机床进给系统可以正常工作。
7)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8+2+3=13 (mm)
==0.26(min)
3.粗镗Φ47孔
1)切削深度:余量Z=2.3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5,
f=0.15~0.4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3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40.1(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284(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250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250=35.3(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19+2+3=22 mm
==0.29(min)
4.粗镗Φ148孔
1)切削深度:余量Z=2.8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5,
f=0.15~.04mm/r,此处为非连续表面,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3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2.9
取T=60min,C=158,x=0.15,y=0.40,m=0.2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7
k=0.85, k=0.6, k=1.2, k=0.89, k=1.0,
k=0.85×0.6×1.2×0.89×1.0=0.54
V==52.1(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43(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125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125=45.5(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50+3+3=56 (mm)
==1.49(min)
5.粗镗Φ58孔
1)切削深度:余量Z=1.5,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5,
f=0.15~0.4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3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54.8(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212(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200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200=51.5 (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2+3=21 (mm)
==0.35 (min)
6.半精镗Φ54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5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5,
f=0.15~0.4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3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60.6(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245(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250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250=61.4(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2+3=21 (mm)
==0.028 (min)
2.5.2 计算切削用量
1车Φ66端面
1)切削深度:余量Z=4mm,分两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3
车刀 刀杆尺寸:25×25mm
f=0.9~1.3(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1.02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33.4(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212 (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200 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200 =31.4(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2+3=15 (mm)
=2=0.146 (min)
2.粗车法兰盘底面
1)切削深度:余量Z=1.75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3
车刀 刀杆尺寸:25×25mm
f=0.9~1.3(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1.02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36.5(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211 (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200 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200 =31.4(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20++3=23 (mm)
==0.112 (min)
3.粗车法兰盘阶梯面
1)切削深度:余量Z=2mm,可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3
车刀 刀杆尺寸:25×25mm
f=0.9~1.3(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1.02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33.4(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71 (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160 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160 =31.1(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2+3=15 (mm)
==0.073 (min)
4.半精车法兰盘端面
1)切削深度:余量Z=0.65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4
车刀 刀杆尺寸:25×25mm
f=0.55~0.7(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61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48.9(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302 (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320 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320 =51.7(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20++3=23 mm
==0.117 (min)
2.5.3 计算切削用量
(1).粗车Φ156圆端面
1)切削深度:余量Z=2.2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3
车刀 刀杆尺寸:25×25mm
f=0.9~1.3(mm/r),查机床说明书,取f=1.02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33.1(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65(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63 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63 =31.6(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16+0+2=18 mm
==0.28(min)
⑶.半精车Φ158圆端面
1)切削深度:余量Z=0.65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3—14
车刀 刀杆尺寸:25×25mm
f=0.55~0.7(mm/r),查机床说明书,现取f=0.61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工艺师手册》表27-12
V=k
=
=48.9(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01 (r/min)
按照机床说明书,取n=100 r/min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
V= n=100 =48.3(m/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16+0+2=18 mm
==0.295(min)
2.5.4 计算切削用量
⑴.半精镗Φ52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2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有关资料
f=0.01~0.14(mm/r), 进给无级变速,取f=0.08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有关资料,V=150~500 m/min,取V=200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489 (r/min)
T740K金刚镗床为无级变速,取n=489 (r/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其中:=8+2+3=13 mm
==0.332 (min)
⑵.半精镗Φ58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25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有关资料
f=0.01~0.14(mm/r), 进给无级变速,现取f=0.08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有关资料:
V=150~500 m/min
取V=200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521 (r/min)
T740K金刚镗床为无级变速,取n=521 r/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51+2+3=56 mm
==1.34(min)
⑶.半精镗Φ54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2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有关资料
f=0.01~0.14(mm/r), 进给无级变速,取f=0.08mm/r
3)计算切削速度,取V=200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170 (r/min)
T740K金刚镗床为无级变速,取n=1170 r/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19+2+3=22 mm
==0.235 (min)
⑷.半精镗Φ32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3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有关资料
f=0.01~0.14(mm/r), 进给无级变速,现取f=0.08mm/r
3)计算切削速度 ,取V=200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590 (r/min)
T740K金刚镗床为无级变速,取n=1590 r/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39+2+3=42 mm
==0.33 (min)
⑸.精镗Φ52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05mm,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有关资料
f=0.01~0.14(mm/r), 进给无级变速,取f=0.05mm/r
3)计算切削速度,取V=200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489 (r/min)
T740K金刚镗床为无级变速,取n=489 r/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8+2+3=13 mm
==0.531 (min)
⑹.精镗Φ58孔
1)切削深度:余量Z=0.05mm,可以一次切除。
2)进给量:查有关资料
f=0.01~0.14(mm/r), 进给无级变速,取f=0.05mm/r
3)计算切削速度 查有关资料
V=150~500 m/min
取V=200m/min
4)确定主轴转速:
n===1170 (r/min)
T740K金刚镗床为无级变速,取n=1170 r/min
5)切削工时
刀具行程L==19+2+3=22 mm
==0.376(min)
3. 夹具设计
3.1 问题的提出
本夹具是用来镗差速器壳中孔。这是机加工的最重要一道工序,孔加工精度要求高,对Φ58孔的垂直度要求0.05mm。因为加工装夹比较费时,零件为大批量生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须设计专用夹具。
3.2.1定位基准的选择
由零件图可以知道,Φ58与Φ52孔垂直度要求0.05mm,孔的加工精度要求高。
方案:以基准选Φ74端面和内控表面及Φ62端面作为定位基面。镗模套设计为滚动镗模,一次装夹不用再拆装就可以全部镗好。以基面和Φ62端面固定零件,用螺杆把零件压在盖模板与夹具体之间,导模套用三个螺栓固定在夹具体上的防止转动。为保证螺栓杆的中心线能够与Φ58孔的中心线重合,设计一个圆环形定位块起内孔与螺栓杆配合,外圆与Φ58孔配合,用螺栓将其固定在家具底座上,从而起到定位作用。
在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工件还会有饶螺栓杆转动的一个趋势。所以还需要定位,使其不能转动。所以设计一个定位销,通过零件上的三个小孔与夹具底座连接。起到定位作用,使零件不能饶螺栓杆转动。
3.2.4. 工件的加工精度分析
(1) 定位误差△
工件的定位孔为Φ130H7 , 圆柱内表面为Φ58 , 在尺寸水平方向的位移误差为
△=X=(0.046+0.039)mm=0.085 mm
工件的定位基准和工序基准重合,因此
△=0
因此尺寸40的定位误差为
△=△+△=0.085mm
(2) 对刀误差△
镗模导向孔的尺寸为Φ50F7()Φ50F(-0.030 -0.036)
对刀误差为:
△=(0.034+0.030)mm=0.064 mm
在尺寸水平方向的对刀误差为:
△=△ =0.064 mm
(3) 安置误差△
△=0
经计算,该夹具有一定的精度储备,能够满足尺寸加工要求
结 论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们将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工艺编制部分和夹具设计部分。
在工艺部分中,我们涉及到要确定各工序的安装工位和该工序需要的工步,加工该工序的机车及机床的进给量,切削深度,该工序的夹具,刀具及量具,还有走刀次数和走刀长度,最后计算该工序的基本时间,辅助时间和工作地服务时间。其中,工序机床的进给量,主轴转速和切削速度需要计算并查手册确定。
在夹具设计部分,首先需要对工件的定位基准进行确定,然后选择定位元件及工件的夹紧,在对工件夹紧的选择上,然后计算铣削力以及夹紧工件需要的夹紧力,这也是该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了一次全面的综合运用,也学到了许多上课时没涉及到的知识,尤其在利用手册等方面,对今后毕业出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这次设计当中,指导老师陈广凌老师,张彦博老师在大多数时间牺牲自己的宝贵休息时间,对我们进行细心的指导,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老师,您辛苦了!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基本完成了毕业设计的任务,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设计还有许多不足甚至错误,希望老师们能够谅解,谢谢!
参考文献
[1] 王先逵. 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于骏一. 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3] 王凡. 实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王启平. 机床夹具设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5] 张进生,房晓东主编. 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Yiming (Kevin) Rong. Samuel H. Huang, Zhikun Hou. Advanced Computer-aided Fixture Design.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05
7] 曹岩,白瑀主编 机床夹具手册与三维图库 UGNX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致 谢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检测,是每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的必经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次毕业设计,不仅培养了我们正确的设计思想;也同时让我们掌握了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以及锻炼了我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们大量阅读了各种技术资料及设计手册,认真探讨了机械领域内的各种基本问题。因此,本次设计不仅加强了对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了拓宽。此外,本次设计在绘图的过程中,使用了AUTOCAD绘图软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绘图识图的能力。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得到王细洋老师的耐心指导,细心教诲,并在设计过程中及时的给我解答疑难,让我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自己能力上的长进和知识上的飞跃,这对我的将来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还有同学的热忱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实际经验更加不足,因此我的设计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附录: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