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 全套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352263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360 大小:1.8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育心理学 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60页
体育心理学 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60页
体育心理学 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60页
资源描述:

《体育心理学 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心理学 全套教案(3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国外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2、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动态 3、 理解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4、 掌握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 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艾宾浩斯(Hermann Ebinghaus, 1850-1909)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评语:“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引自波林,1982,ii)。前半句话指的是心理学渊源流长,对心理学问题的探讨可追溯至古代中

2、国、古代希腊的哲人,如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等;后半句话指的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不过才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标志一般认为是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就更显年轻。以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论,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特普里特(Triplett, 1897)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当时,作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社会促进效应(effect of social facilitation)问题,观察观众在场对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作

3、者发现,当有人在场或进行比赛时,自行车运动员的骑行成绩要比自己单独骑自行车时更快。这项经典研究,既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189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斯克里彻(E.W. Scripture)在《大众科学月刊》撰文,提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的个性特征。 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1923年,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Coleman Roberts Griffith, 1893~1966)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

4、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20-30年代,前苏联的运动心理学也处于萌芽和初创阶段。前苏联的中央体育学院即莫斯科体育学院的心理学教研组(鲍尔克担任教研组主任)和列宁格勒体育学院的心理学教研组(鲁吉克担任教研组主任)研究了训练过程技能形成的特点,体育活动对发展知觉、记忆、注意和想象的影响,以及体育对个性形成、智力发展的作用等课题。 40年代和50年代,尽管运动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但有许多运动技能学习实验室相继建立,使得研究人员在对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行为进行研究时有了更为复杂和更为科学的方法。 60年代和70年代,运动心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5、其重要标志有二:第一,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此后,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表1-1)。第二,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创刊,它沟通了世界各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信息,推动了运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早期和近代的发展 中国古代就已开始萌发了一些同体育运动活动有关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礼记》、《庄子》、《史记》、《吕氏春秋》、《梦溪笔谈》等著名著作中,包含着运动发展心理、运动

6、保健心理、技能形成心理、运动竞赛心理、运动战术心理、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论述,闪烁着中国运动心理学史前时期的火花,对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柴文袖,1991)。 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早在1926年就撰写了题为〈运动的迁移价值〉的论文,这是笔者所能了解到的中国现代运动心理学的最早的专论。1942年,全国武术和体育研究院的吴文忠、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 1957年,苏联运动心理学家鲁吉克(Rudik)的《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1958年,苏联运动心理学家车尼克娃(Chernikowa)的《运动心理学问题》被译为中文。各体育院系逐渐开设运动心理学的课程,而这两部著

7、作也成为该课程的主要依据。 (二)80和90年代的发展 在50和6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失误,苏联和中国的心理学被打入冷宫近20年之久,至70年代后期才重见天日。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这两个学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是前北京体育学院院长马启伟教授,他对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贡献。两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运动心理学开始走向迅速发展的道路。1986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1991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发起国之一,组织建立了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 (三)2000年以后的发展

8、 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研究领域明显扩大。受中国竞技运动飞速发展的推动,80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领域。受社会发展多元化、科学研究多元化以及科学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运动心理学除了在竞技运动领域一如既往的投入之外,在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方面的研究明显增多,这一趋势从2002年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报告会征文主题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该此会议的主题为“运动心理与科技奥运”,研讨的主要问题有4个方面:第一,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心理训练的方法,心理训练的评价,心理选材,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心理特征,心理疲劳的评

9、定和预防,伤病的预防和康复,兴奋剂问题等等;第二,大众锻炼领域的心理学问题,包括锻炼的参与动机和锻炼的心理效益等等;第三,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问题,包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的参与动机和心理效益,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心理效益的年龄、性别差异,体育差生心理等等;第四,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包括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仪器开发、量表研制等等。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运动心理学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且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第二节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一)国外学者的界定 何谓体育心理学?对此的解释不尽相同。这里暂且先不讨论体育心理学与运动

10、心理学概念有何异同,先介绍一些专家和学者对体育心理学或运动心理学的解释。 Pargman(1998)认为,运动心理学是通过运用人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解释运动行为的例子是:“一个著名的运动员因紧张和不安而使自己低于唤醒水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运动员无任何包袱,轻装上阵,结果后者战胜了前者”;预测运动行为的例子是:“如果一名体育教师使用高压式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将由于焦虑、恐慌,既不能将精力集中到有用的信息上,更不能获得这些有用的信息”。但Pargman的这一定义的美中不足是缺少了运动心理学还可以描述与运动有关的行为这一涵义,如“一个经常获胜的运动员比

11、一个经常失败的运动员对他人的表现更友好”。 Martens(1980)指出,运动心理学应该简单地定义为运动心理学家在做些什么。简言之,他相信运动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成果应被用来定义运动心理学。尽管Martens的建议被广泛传达,但对该年轻学科做出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定义,我们就不能理解什么是运动心理学,也不能理解运动心理学家所要表达的意思。 .Anshel(2003)提出,运动心理学研究在运动参与背景下的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如何被三种基本来源即运动员、团队领导(例如教练员)和这些个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所影响(见图1-1)。 Gill(1979)指出,竞技和健身运动心理学是对人及其行

12、为在竞技及健身运动。(二)国内学者界的定 运动情景中的科学研究。竞技和健身运动心理学家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以帮助成人和儿童参与运动并从中得到益处。 我国学者对体育心理学或运动心理学所下的定义大同小异,如张力为(2003)指出,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2000)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季浏(2000)认为: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综上所述,尽管定义多种多样,但几乎都表达了

13、一个主题,即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生理表现,二是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二、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 (一)竞技运动领域 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张力为,任未多,2000)。 运动训练过程是从选拔运动员开始的,运动员的选拔内容必须包括心理因素。心理选材(talent selection by psycho

14、logy)要根据运动心理学的原理,借助于有效和可靠的心理测量、心理实验等手段,按照各专项的心理特征,为教练员提供长期预测的信息,以便从训练的起点开始就实行最优化的训练。心理选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指标进行心理选材(张力为,毛志雄,2000)。 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目的有二,第一,帮助运动员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第二,帮助运动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付运动生涯中和运动生涯后的各种挑战。运动员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动机、自信、情绪控制、注意控制以及人际交往等(张力为,任未多,2000) (二)体育

15、教育领域 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人们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 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享有自然的活动,始于大脑的想法,终于肢体的活动。肢体活动是实现理念的工具。敲击键盘、驾驶汽车、使用刀叉、滑冰游泳,都是运动技能的表现,具有广泛的适应意义。有关运动技能形成、保持和发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单独的学科,叫运动技能学习(motor learning),所研究的问题包括肌肉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运动技能的记忆,运动技能在不同肢体间的迁移,运动技能自动化的特征等等问题。了解和掌握运动技

16、能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那些生存技能(如跳跃、游泳)和发展技能(如敲击键盘、驾驶汽车)。 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心理建设功能(张力为,任未多,2000),这种功能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诱发运动兴趣,培养锻炼习惯。例如,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将引导学生在运动活动中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和肌肉运动的乐趣,培养锻炼需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欣赏体育文化,享受身体活动。例如,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将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更高、更快、更强的活力,亲身体验身体美与心灵美交织形成的快感。第三,发展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将帮助学生亲身体

17、验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亲身体验制订和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亲身体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奋斗、向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拼搏过程。 (三)大众健身领域 大众健身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前者的研究涉及参与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和影响体育锻炼动机的因素两个问题;后者的研究涉及一次性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长期体育锻炼对健康人心理特征的影响、长期体育锻炼对患者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等问题。这一研究领域与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关系密切。 (四)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上述三个领域的研究与

18、实践活动推动了运动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并出现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种称谓并存的局面。 1、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 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既相互交叉、又有所不同的关系源于体育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身体运动活动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现象。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前者所涉及的是体育教学和参与体育活动中一般人的心理现象,而后者则局限于以运动员为主的竞技运动参与者的心理现象。体育的核心部分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活动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竞技运动的运动训练过程也包括教学的成份,也含有培养人的目标。但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般运动技能,而运动训练过程

19、中的教学则是竞技运动专项技能的教学,是以大运动量甚至是极限运动量的高强度、高密度身体负荷为特征,以技术动作高度自动化和达到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为目标。因此,两者在与教学有关的心理过程、教学方法的心理学依据以及学习者的动机结构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又如竞赛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存在和表现形式,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也有竞赛活动,在竞赛项目和规则上也与竞技运动基本一样,都有相同形式上的胜负,对参加者都会产生应激,都需进行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两者在对参加者的意义、要求及比赛的激烈程度等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因此,参加者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我们研究的很多问题上,相似与相异共存。过分强调某一

20、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如前所述,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偏重于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运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心理学问题的关注虽有所增加,但仍然显得薄弱,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成为整个运动心理学发展的薄弱环节。尽管已经有多种版本的体育心理学问世,但其内容都与运动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有较多重复,主要原因是以体育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应当看到,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做出更多的投入。祝蓓里(1986)在1986年曾指出,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就

21、是要求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逐渐分家,成为两门独立的学科。现在,我们从一些体育心理学教科书中(如马启伟,刘淑慧,任未多,张力为,1996;祝蓓里,季浏,1995),已经可以明显体验到这种发展的悸动。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司马贺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心理学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和展望〉的报告,他指出,认知心理学至少有两个应用方面的研究,其中之一是强调如何把认知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方面。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体育运动中的教学和心理问题是有指导性意义的(季浏,1987),可能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突破点。 2、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

22、北美运动心理学学会的机关刊物1988年更名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说明锻炼心理学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过去的运动心理学已经难以涵概锻炼心理学的内容,两者需要向不同方向发展并最终构建独立体系。1992年,威利斯和坎贝尔(Willis & Campbell, 1992)出版了一本《锻炼心理学》,更说明该领域受到重视的程度及其研究进展。锻炼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大众健身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如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群体的社会心理等问题。如前所述,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23、,人们也更加关注健康问题,这必然导致对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而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手段使锻炼心理学具备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研究目的方面。运动心理学多采用原因研究模式,即以各种心理变量为因,运动成绩为果,研究这些心理变量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例如,赛前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锻炼心理学则多采用结果研究模式,即以锻炼活动为因,以心理变量为果,研究锻炼活动对各种心理变量的影响,例如锻炼活动对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张力为,任未多,2000)。 在研究同样的因果关系时,两者的侧重点也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例如关于动机对运动活动的影响问题,运动心理学关注的主要是运动员

24、追求卓越的成就动机,而锻炼心理学关注的则是体育活动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 由上可见,三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完全不同,因而,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过去那种经常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体育教学或体育锻炼中的心理现象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当然,三个学科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的现象,例如,三个学科都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现象,而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那么,不管哪门学科都是主要研究身体练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这也决定了有些行为的心理学依据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学生、运动员或锻炼者参与比赛都会产生焦虑,但焦虑的程度可能不同。再

25、如,学生、运动员或锻炼者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可能既有程度上的不同,也有方向上的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动机理论加以解释。由此看来,在同一个研究领域里,相似和相异共存。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张力为等,2000)。 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 三、运动心

26、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正是体育运动实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促成的。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她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包括(马启伟,张力为,1996): 第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方面的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第二,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什么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活动能够加强残疾人

27、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第三,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第四,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 在运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不同,所侧重的运动项目也有所不同(表1-5)。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射击射箭和球类项

28、目,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和运动医学(sport medicine)对体能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如赛艇、举重等)的研究更为重视,运动生物力学(sport biomechanics)则对技术动作规范性强的项目(如体操)的研究更为重视。 对于运动心理学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自己的研究方向(马启伟,张力为,1996): 第一个因素是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越受群众欢迎的、普及程度越高的运动项目,也越为研究者所熟悉,越容易找到被试,自然也越容易受到运动心理学的关注。 第二个因素是运动项目的性质。心理因素的作用往往在技能性为主的项目(如排球、篮球等)中比在体能性为主的项

29、目(如举重、赛艇等)中更为明显和突出,因此,技能性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更重视比赛的心理准备,这种来自实践领域的需要也就成为运动心理学家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巨大动力。 第三个因素是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为了得到可靠和有效的研究结果,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而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进行均为动态过程,要实施实验控制并应用仪器进行动态观测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运动心理学家常常希望寻找那些易于进行实验控制的“静态运动项目”(如射击)进行研究。 五、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要对体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似乎比较困难,但根据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还是可以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做出大致的描述。

30、(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 我国学者祝蓓里1986年就指出,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就是要求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分家成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从近20年的发展来看,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不断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未来三门学科的分工将会越来越明确,各自会建立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已充分反映出这种发展趋势。例如,除继续出现运动心理学的著作和教材之外,也出现了不少的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著作和教材,如祝蓓里和季浏于1995年、马启伟1996年主编了《体育心理学新编》和《体育心理学》,颜军于1993年编写了《体育教学心理学》,Serag

31、anian(1993)主编了《锻炼心理学》,Morgan(1997)和季浏等人(2006)分别主编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等等。 (二)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分 未来的运动心理学将继续强化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即学术运动心理学和应用运动心理学。学术运动心理学主要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该项任务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的运动心理学教授或研究人员承担,他们也给学生或运动员讲授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并经常在教育和临床情景下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也有可能得到应用,这些工作者也被称为学术运动心理学家。应用运动心理学重视将体育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应用于运动情景之中,以提高

32、运动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Wann,1997),并且寻求从运动和锻炼的经验中来进行总结和推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者被称为应用运动心理学家。应用运动心理学很少关注单一变量的作用,更重视多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不太关注统计上的显著意义,更关注临床的意义。应用运动心理学可进一步分为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处理运动员的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的问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通常受到临床运动心理学的训练,并拥有博士学位以及获得进行临床咨询实践的资格。后者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运动心理学的原理,并努力将这些原理传达给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运动员的行为能力。由于他们没有获得临床心理学的

33、博士学位和从事临床实践的资格,他们不能给运动员做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方面的咨询工作。如果要界定两者区别的话,那就是,教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正常行为和超长行为,而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则集中于运动员的异常行为。 (三)体育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体育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方法将继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目前的趋势是研究者们已经开始重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使用,从而使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所谓质性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观察或访谈收集资料,分析被试的言词、故事或叙述,从而推论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这一研究方法将对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体育心理学

34、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 1985年,原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Singer博士对运动心理学的未来方向做出了富有卓见的预测,他确定了11种虽已研究,但今后依然会受到更加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1)儿童与运动学习,(2)专项运动测验,(3)运动成绩的预测,(4)运动员的认知,(5)自我控制技术,(6)适宜心理过程的心理和发展,(7)运动动机,(8)运动员的全面训练计划,(9)运动员的追踪研究,(10)强体力活动训练计划造成的后果,(11)对运动员的跨文化心理学比较研究(季浏等,1994)。Singer博士的展望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20年过去了,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广泛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体育心

35、理学这门学科的不太成熟和研究方法的缺陷,这些研究内容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一些新的问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体育锻炼产生心理健康效应的中介机制究竟是什么?心理选材的指标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体育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究竟多大?等等。总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体育心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第三节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 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但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对今后从事体育实践工作大有帮助。从我国现阶段的

36、实际情况来看,体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将走上体育教育教学岗位,他们主要的体育实践工作是从事体育教学,其次是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和健身锻炼。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体育实践工作中,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广泛的,首先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

37、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学生的性格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在教学中,对待内向型的学生可采取多表扬、多鼓励方式,而对待外向型的学生,适当时候可进行批评和教育。第三,可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如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掌握、改进、提高运动技术,可以采用放松方法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等等。第四,有些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动机不强,表现出的行为是上体育课心不在焉、消极怠工,体育心理学有助于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兴趣不高、动机不强的原因,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第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

38、、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采用目标设置方法,让学生在达到一个个具体、明确的目标的同时,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习和掌握好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服务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来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学习领域中的两个领域(见信息通道1-1),因此,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推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大有作为。 (二)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指导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也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运动员 在

39、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水平;二是怎样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充分发挥最大潜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见案例分析1-2);三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总之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体育教师有效地指导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学过体育心理学,并不说明自己就一定在体育教学或指导运动队方面获得成功,但不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则很可能使自己的实践工作低效甚至无效。而且,即使你掌握了体育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如果不学

40、以致用,这样的知识对你而言实际上毫无用场。特别是,在实践中要将体育心理学的知识与具体的情况结合起来,切忌生搬硬套,教条主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Roberts等人(1999)指出,你能感受到教科书与实践活动之间的鸿沟,科学与专业实用知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两者之间搭起桥梁极为重要,因为两种知识的结合才能提高应用效率。同时,他们进一步指出,教练的艺术是确认何时以及如何将这些一般原则个别化。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也应该是一名研究者。作为一名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自己“研究者”的角色主要不是定位在纯学术性的研究方

41、面,而是定位在 应用研究方面,并且主要集中研究自己实践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这对自己提高的实践工作效果,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我国当前开展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由于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教师在实施新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将会碰到一些新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去解决这些新问题和困难。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

42、准。 由此可见,在新体育课程的五个领域中,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涉及到心理学问题。 其中,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心理健康方面提出的领域目标有: 1.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2.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3.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4.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社会适应方面提出的领域目标有: 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标准》在领域目标下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水平目标,详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 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既

43、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些是体育心理学教科书上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有些是涉及不到的内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思考、探讨一些具体的心理学问题。 此外,从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现状来看,与运动员心理问题的研究相比,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研究,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稍逊一筹。因此,加强体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体育教师应该有许多方面的优势。 徐同学是某一中学田径代表队队员,她主要从事跳远项目。平时的训练成绩不错,在校内比赛中成绩发挥也比较稳定。然而,几次参加区中学生运动会的跳

44、远比赛时,总是发挥不了平时的最好成绩,不是踩线,就是未踩到踏板就起跳。如果按照平时的训练成绩,她完全可能取得第一名。她自己也承认,每当要参加这样的比赛时,就开始考虑这次比赛一定要取得第一名。越接近比赛,这样的念头就越强烈,自己开始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晚上睡眠质量也较差。到正式比赛时,自己紧张到极点,脑子乱哄哄,全身冒汗,很难兴奋起来,平时训练时感觉几乎荡然无存。 针对这一情况,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安排心理技能训练,首先是对她进行认知矫正训练,让她明白在比赛时过度紧张的原因主要是自己过分关注比赛的结果,不是对手打败了自己,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要想在比赛中发挥水平,就要对比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

45、度。其次,教会她掌握思维阻断训练方法,即每当出现消极的思想和念头时,立即想象愉快的情景来阻断这些思想和念头。第三,让她学会放松技巧来调节紧张情绪。 在新一届区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她毫无杂念,轻装上阵,整个人既适度兴奋,又保持着稳定的情绪状态,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跳远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本章提要 1、特普里特(Triplett, 1897)于1897年进行的研究社会促进效应实验,既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2、1925年,格里菲斯(Coleman Roberts Griffith, 1893~1966)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46、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可被视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3、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推动了运动心理学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4、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自此,中国运动心理学开始走向迅速发展的道路。 5、从研究内容分析,运动心理学有三大研究领域,即竞技运动心理、体育教育心理和大众锻炼心理。 6、80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竞技运动心理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2000年以后,研究领域明显扩大,体育教育心理和大众锻炼心理的研究明显增加。 7、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阐明体

47、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极其规律的应用科学。 8、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等问题。 9、在技能性为主的项目(如篮球)和“静态运动项目”(如射击)中,由于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和较易进行实验控制,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也更为广泛。 10、学习体育心理学既源于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也来自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关键术语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诺曼?

48、崔普里特,特尔曼?罗伯特?格里菲斯,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中国运动心理学会,技能性项目,体能性项目 复习思考题 1、运动心理学在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和大众锻炼三个领域有哪些作用? 2、如何看待运动心理学与体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关系? 3、你对体育运动中哪些心理现象感兴趣? 4、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5、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何谓体育心理学? 6、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的含义是什么? 7、学习体育心理学对您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8、简述体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个重大事件。 9、简述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

49、0、简述体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1、您可以进一步思考体育心理学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12、您打算通过怎样的方法和途径学好体育心理学? 13、能否制订一份学好体育心理学的计划? 14、.检索Silver Platter 3.0 SPORT Discus 2002,比较2002年运动心理学对体能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 文献导读 1、柴文袖(1991):我国古代运动心理学思想再探。体育科学,5期,89~92页。 2、刘淑慧,张力为,任未多,毛志雄,李京诚(2000):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与前瞻。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编):体育科学研究现状

50、与展望。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3、骆正(1994):论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战略方向。河南体育科技,1期,39~41页 4、辛格(李京诚,张力为译,1990):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期。 4、辛格(张力为,李京诚译,1991):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续)。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期。 5、张力为(1992):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体育科学,12卷4期,83~86页。 6、张力为(2002年10月):困惑运动心理学家的十大难题。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编):汉殷

51、第七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7页。中国,北京 张力为,丁雪琴(1994):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现在与未来。心理学报,26卷3期,324~330页。 张力为,任未多(1992):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理论范式。江苏体育与科学,4期,29~31页。 张力为,任未多(1995):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报,27卷4期,386~394页。祝蓓里(1986):运动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心理学报,2期,224~226页。 以上这组论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世界运动心理学及中国运动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2000):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由

52、21位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从21个不同方面介绍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介绍了许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的高级读物。 第二章 学生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了解动机和兴趣的分类 3、理解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的概念 4、理解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5、掌握青少年学生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方法。 6、掌握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动机概述 一、体育动机的概念与功能 (一)动机的定义 体育

53、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原因。 动机(motive)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一般说来,动机的作用(基本职能)有三类,即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心理学就是从“方向”和“强度”这两个角度理解动机问题的。“方向”与一个人目标的选择有关,即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强度”与一个人激活的程度有关

54、,即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人正在付出多大努力。例如,有的人本可以在音乐或美术方面有所造诣,而却选择了或许并不擅长的体育作为奋斗的事业,这是动机的方向问题。又如,在相同条件下,为什么有的运动员能够长期坚持在一天中进行5个单元的刻苦训练(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即除了规定的训练时间以外,自己还要去补课,而有的却不能,这是动机的强度问题。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呢?一般来说,有两大类因素,即源于人的内部的需要(need)和源于人的外部的条件。内部的需要是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比如,有长跑习惯的人,长时间不锻炼就会感到难受。需要能产生愿望和推动行为

55、的力量,引起人的活动。动机就是由需要构成的。外部的条件指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因素,比如,体育系统和企业界人士给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以高额奖金、汽车、住房,对他们的贡献表示承认和奖励。环境因素是产生动机的外部原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人的行为。 (二)体育学习动机的功能 个体的行为动机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同时又把握着活动的方向。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

56、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1、发动功能 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体育场进行体育活动,当他们从事某种体育活动时,表明他们内心中一定产生了想要运动的愿望。这个愿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行动起来。这就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发动功能。 2、选择功能 运动动机不仅能发动体育活动行为,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稳固而特定的内容,使他们的运动行为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如在课余时间,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在跑步,有些学生在打篮球,还有些学生在跳绳,他们各自进行着不同的体育活动。这都是学生运动动机的差异造成的。 3、强化功能 运

57、动动机通常还决定着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活动愿望强烈的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表现出兴趣浓厚、情绪高昂、注意集中、肯于付出的特点,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也较大。而在体育活动中情绪低落、注意分散、怕苦怕累、遇难而退的学生,往往运动动机不足。 4、维持功能 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坚持时间的长短也有直接关系。当学生参加自己乐于进行的体育活动时,持续的时间就较长,即使在疲劳的状况下也还能坚持 一定时间。但若是进行不愿从事的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就较短,想让他们保持较长时间也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运动动机,

58、使其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应当认识到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宜时,才能对运动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运动动机的性质与强度做出准确的观察、评价和适当调控。 另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效果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体育活动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学生在体育活

59、动中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满足了心理需要,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原有的运动动机就可以得到加强。因此,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还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获得奖励,产生“行必有果”、“还想再行”的效应,进而使他们的运动动机得到巩固与提高。 (三)体育活动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 1、体育活动需要  人的需要包括: (1)生理方面(如生长发育的需要); (2)心理方面(如心理健康的需要); (3)社会方面(如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体育活动需要)。 体育活动的需要: (1)增进健康的需要; (2)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 (3)在运动情境中获得友

60、谊和社会交往机会; (4)作为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补偿和调整,以转换情绪; (5)展示体能与技巧、满足追求成就、自主等需求; (6)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认识需要 2、体育参与的诱因 体育参与诱因指激起体育参与行为的外部原因 (1)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激烈性 (2)外部的奖励 (3)体育场地设施 (4)体育学习氛围 二、体育动机的种类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很多,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 (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61、为了获得刺激、眩晕、运动愉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虽然它是相对低级的、个体化的动机,但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影响较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拥有较大的娱乐、兴奋和宣泄期待,如不能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烦躁、行为不安、注意与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因此,体育教学应安排得生动、多样、活泼,以适当满足学生的生物性需要。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它是既重交往,又重声誉的运动动机,是后天通

62、过学习获得的继发性动机,具有相对持久的特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的人际互动与相互学习,对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水平等方面追求成功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教学应注重互帮互助、人际交往、才能展示、合作与竞争等内容的安排,以满足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源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

63、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外部动机。 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因为由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如运动乐趣的获得、竞争的参与、运动效能感的提高等,无需外力的作用。因此,内部动机的“内滋奖励”是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心理动力。而外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外附奖励”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但外部动机并非一无是处,对于那些年龄

64、较小或尚欠缺运动动机的学生来说,利用外部动机引发运动行为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指向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 是直接动机;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力量。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

65、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而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体育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体育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组合驱使的。其中有主导动机,也有起次要作用的辅助性动机。各动机之间相互作用。良好的体育动机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机系统,它能够对学生长期坚持参加体

66、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良好体育动机结构有如下特点: 第一, 社会性动机与个体性动机相结合,以社会性动机为主导。 第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以内部动机为主导。 第三,间接性动机和直接性动机相结合,以间接性动机为主导。 环境因素 社会 学校 家庭等 个体因素 年龄 性别 体质 个性 习惯等 内部动机 间接动机 社会性动机 外部动机 直接动机 个体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 辅助动机 远景性动机 体育动机 体育行为 良好体育动机示意图 四、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指导 (一)培养追求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动机在个人心理上有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 追求成功 动机趋避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