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 (2)
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 (2),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2),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三维,造型
胡晔明 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
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生: 胡晔明
指导老师: 张剑锋
完成日期: 2014年6月2日
42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
中文摘要
本设计为一垫板的冷冲压模具设计,根据设计零件的尺寸、材料、批量生产等要求,首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性,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方案,然后通过工艺设计计算,确定排样和裁板,计算冲压力和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和公差,最后设计选用零、部件,对压力机进行校核,绘制模具总装草图,以及对模具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编制。其中在结构设计中,主要对凸模、凹模、凸凹模、定位零件、卸料与出件装置、模架、冲压设备、紧固件等进行了设计,对于部分零部件选用的是标准件,就没深入设计,并且在结构设计的同时,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加工工艺分析,最终才完成这篇毕业设计。
关键词:模具;冲裁件;凸模;凹模;凸凹模;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a plate of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design components, materials, mass production, etc.,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blank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di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and then through the process design calculations, determine the nesting and cutting board, calculate the pressure and pressure washed centers, primary presses, computing convex and concave Die Cutting Edge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 the final design selection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to press for checking, drawing die assembly drawings, as well as Mol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main parts to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In which the structural design, primarily to the punch and die, punch and die, positioning parts, unloading and out of pieces of equipment, mold, pressing equipment, fasteners, etc. has been designed, for the selection of some components are standard parts , there is no in-depth design, and structural design, while some parts for the processing process analysis and ultimately to complete this graduation project.
Key words: mold; stamping parts; punch; die; punch and die;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第一章 绪论 5
1.1冲压磨具的意义 5
1.2冲压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5
1.3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6
第二章工艺分析 8
2.1可选方案 8
2.1.1冲压方案一: 8
2.1.2冲压方案二: 11
2.2方案分析 14
2.3方案对比 15
第三章 工艺计算 16
3.1落料工艺计算 16
3.1.1工艺性分析 16
3.1.2排样与搭边 16
3.1.3.冲压力计算 17
3.1.4.压力中心计算 17
3.1.5.冲裁间隙 17
3.1.6.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18
3.2.拉深 19
3.2.1.拉深毛坯的确定 19
3.2.3.拉深工艺计算 19
3.2.4.确定各次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及筒壁高度 20
3.2.5.凸、凹模间隙及刃口尺寸 22
3.2.6.压边力和拉深力的计算 23
3.2.7.拉深功的计算 23
3.3翻边 24
3.3.1翻边工艺简介 24
3.4.冲孔 26
3.4.1凸缘孔: 26
第四章 模具的结构与零件设计 28
4.1模具的结构 28
4.2模具的工作原理 28
4.3模具主要零件设计 29
4.3.1工作零件设计 29
4.3.2卸料装置 32
4.3.3模架 33
总 结 38
致谢 39
参 考 文 献 40
附录 41
第一章 绪论
1.1冲压磨具的意义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飞机、汽车、发动机、电机、电器、电子、仪表和通信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目前全世界模具年产值约为600亿美元。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产空间。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模具工业,已经是人们的普遍共识。
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模具的产生使得整个工业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模具制造技术有别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的精髓是“一模一样”。其制造的精度很高,后期所需的机加工比传统制造方法少很多。更为关键的是,模具制造的效率很高,产品的合格率高,这些都是现代工业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模具工业很好的适应并改变了这个社会工业结构模具的产生是工业界的一场革命,目前在电子、汽车、电机、仪器仪表等工业产品中,大多数都依靠模具进行成型。模具成型具有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以及高生产率、低消耗的特点,是其他价格制造方法无法比拟的。我国很重视模具的发展,目前模具刚也正向大型、精密、复杂、高效、长寿命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开发能力,因此进行模具知识的深入学习很有必要。
1.2冲压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发展较快,据有关资料所载:有的国家模具的总产值已超过了机床工业的总产值。模具工业在这些国家以摆脱了产品的从属地位而发展为独立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模具制造技术,特别是制造精密、负载、大型、长寿命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国外模具生产中,采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设备,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模具制作质量,而且提高了模具制造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预计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还将有新的发展。
我国的模具工业,近三十年来也有较大发展,除了港、澳、台外,全国已有模具生产厂2000余家,从业人员60余万人,每年生产了百万套模具。其中,多工位级进模等复杂模具和长寿命硬质合金模具的生产及应用有了进一步扩大。此外,为了满足新产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的需要,我国模具行业也制造了多种结构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的简单模具,如铁皮冲模、聚氨酯橡胶模、低熔点合金模和锌合金模具以及组合模具、可调冲孔模具等。特别是各种数控机床、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以及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使用的不断扩大,使模具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应用的逐渐扩大,为模具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这些年发展较快,且制造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模具品种少、精度差、寿命短和生产周期长等方面。由于制造技术落后,造成模具供不应求的状态,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工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和质量的提高。许多模具,特别是精密、复杂、大型的模具,由于国内不能制作,不得不从国外高价引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模具工业的发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模具生产基本适应各行业产品发展的需要,掌握生产精密,掌握生产精密、复杂、大型、高寿命模具的技术,并使模具及其零件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制作周期,实现大批量生产,满足市场需要。
1.3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为冷冲压磨具设计,模具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制作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本题的研究将涉及一些二维及三维软件软件的应用,如Cad等,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在 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培养和提高。随着冲压制品在机械、电子、交通、国防、农业、等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对冲压具的需求日益增加,塑料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同时本次毕业设计还设计流分析及数控加工。因此通过本次设计将对我所学的知识巩固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解决实际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二章工艺分析
图2-1 零件图
由零件图可知,制造该零件,需要经落料、拉深、冲孔、翻边等一系列工艺方法的组合,因此方案也会很多。下面我将比较几种不同工艺方案的优劣,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2.1可选方案
2.1.1冲压方案一:
(1) 落料拉深复合
图2-1零件拉深工艺图
(2)反拉深
图2-2零件反拉深工艺图
(3)再次拉伸
图2-3零件拉深工艺图
(4)切边
图2-4零件切边工艺图
(5)凸缘冲孔
图2-5零件凸缘冲孔工艺图
(6)翻边
图2-6零件翻边工艺图
2.1.2冲压方案二:
(1)落料
2-7零件落料工艺图
(2) 拉深
2-8零件拉深工艺图
(3)再次拉伸
2-9零件拉深工艺图
(4) 拉深
2-10零件拉深工艺图
(5)切边
2-11零件切边工艺图
(6)翻边
2-12零件翻边工艺图
(7)凸缘冲孔
2-13零件凸缘冲孔工艺图
2.2方案分析
该零件所需的冲压工序为:落料,拉深,冲孔,修边。可拟定以下两套工艺方案:
方案一::用复合模和简单摸具相结合,即用一套复合模完成落料和拉深,一套完成拉深冲孔,用一套简单摸具完成修边工序用一套简单摸具完成翻边。
方案二用简单的磨具,即为四套简单的摸具分别完成落料、拉深和冲孔修边翻边四个工序。
分析几套方案的优缺点:
方案一复合模简单模相结合的方案,将简单与复合模具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很好的克服了简单模具生产精度低,操作困难,复合模的生产制造和修模困难的缺点,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简单操作的大量生产。
2.3方案对比
表2—1 方案对比表
对比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工序数
6
7
经济性
经济
不经济
可行性
可行
不可行
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能
不能
因此,采用方案一进行模具设计。
第三章 工艺计算
3.1落料工艺计算
3.1.1工艺性分析
材料:20号钢 料厚:1.5mm 大批量生产。
外形最大尺寸:123mm
形状特点:简单、结构对称、精度要求不高,可以采用冲裁加工。
冲模类型:落料拉深复合模
冲模结构形式:倒装复合模
3.1.2排样与搭边
排样:零件形状简单且尺寸较大,采用直排
搭边值:查表得: ①
条料宽度:送料采用无侧压装置
由公式得:
得: (3—1)
B=123+2(1.5+1)+1=130
式中:B—条料宽度的公称尺寸(mm)
—条料宽度方向零件轮廓的最大尺寸(mm)
a—侧面搭边(mm)
—条料宽度方向的单向偏差(mm),值可查表 ②
导料板之间的距离:
3.1.3.冲压力计算
查表得,10号钢抗剪强度 ③
冲裁力: (3—2)
式中F—冲裁力(N)
L—冲裁件周边长度(mm)
t—材料厚度(mm)
—材料抗剪强度(MPa)
卸料力: (3—3)
顶料力: (3—4)
式中F—冲裁力
—卸料力系数,查表得 ④
—顶料力系数,查表得
3.1.4.压力中心计算
由于落料件为圆形,所以其压力中心为其几何中心,即圆心。
3.1.5.冲裁间隙
冲裁间隙指凸、凹模刃口间缝隙的距离。冲裁间隙是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冲裁件的质量、模具寿命和力能的消耗。
由相关表格查得:当料厚t=1.5mm时,
单面间隙:
3.1.6.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因为落料件的形状为圆形,规则简单,所以采用分开加工法制造凸、凹模。
落料时,以凹模尺寸为基准进行刃口尺寸计算:
凹模: (3—5)
凸模: (3—6)
式中 、—落料凹模与凸模刃口尺寸(mm)
D—落料件基本尺寸(mm)
、—凹模上极限偏差与凸模下极限偏差(mm)
—冲裁件公差(mm)
—凸、凹模最小初始单面间隙(mm)
—磨损系数,与制造精度有关,可按下列关系选取:
冲裁件公差等级IT10以上时,;冲裁件公差等级IT11~IT13时,;冲裁件公差等级IT14以下时,
由零件图得:冲裁件公差等级为9级,所以所以
· 、的值可由相关表查得 ⑤
3.2.拉深
3.2.1.拉深毛坯的确定
3.2.1.1确定拉伸毛坯形状和尺寸的方法
由于拉深件为带凸缘的筒形件,所以选择毛坯形状为圆形。
筒形件的拉深可以近似看成不变薄拉深,所以计算毛坯尺寸可采用等面积法。
3.2.1.2修边余量
由于流动条件和材料的各向异性,毛坯拉深后,工件边口不齐。一般拉深后都要修边,因此在计算毛坯尺寸时,必须把修边余量计入工件。
查表得:修边余量 ⑥ ⑥
因拉深时毛坯会少许变薄,材料会向边缘延伸,所以修边余量取小,。
3.2.1.3拉深件毛坯尺寸的计算
用等面积法计算毛坯直径为:D=123mm。
3.2.2.判断是否采用压边圈
采用条件为:
满足条件
所以首次拉深采用压边圈。
3.2.3.拉深工艺计算
由公式可知,该筒形件为宽凸缘筒形件,其拉深工艺按照无凸缘筒形件拉深进行计算,在最后一次拉深时拉出凸缘并校平即可。
3.2.3.1判断能否一次拉深成形
总拉深系数
查表得,首次拉深极限系数 0.43 ⑦
因为,所以不能一次拉深成形。
3.2.3.2初步确定拉深系数
计算毛坯相对厚度:
根据毛坯相对厚度查表4.23 ⑧
因为第一次拉深时凹模圆角半径较大,所以查得拉深系数为:
……
根据拉深系数算出每次拉深的直接为:
因为第二次拉深后筒形件直径小于48.5mm,所以拉深次数为3次。
3.2.3.3调整拉深系数
极限拉深系数
实际拉深系数
各次拉深直径
拉深系数差值
+0.05
+0.074
+0.081
如上表所示,调整最后次拉深直径为标准直径,同时要保证调整前后拉深系数的差值为相近数值。
3.2.4.确定各次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及筒壁高度
3.2.4.1圆角半径计算
根据零件图可以看出,最后一次拉深,即第三次拉深时,筒底的圆角半径为3mm。所以,第三次拉深时,凸模的圆角半径
凹模圆角半径可以与凸模相同,则。
根据筒底圆角半径从首次拉深到拉深结束越来越小的原则,取第一次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分别为,取第二次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分别为。
因此凸、凹模圆角半径为:
模具 拉深
首次拉深
第二次拉深
第三次拉深
凸模
r=3mm
凹模
R=3mm
3.2.4.2筒壁高度计算
首次拉深高度 (3—7)
式中D—毛坯直径(mm)
—首次拉深工件直径(mm)
—零件的凸缘直径(mm)
rpi—首次拉深件凹模处圆角半径(mm)
rdi—首次拉深件凸模处圆角半径(mm)
代入数据计算得,取30mm
所以首次拉深高度为30mm
第二次拉深高度即为产品的高度为
第三次拉深高度即为产品的最终高度,
所以三次拉深高度分别为:
3.2.5.凸、凹模间隙及刃口尺寸
3.2.5.1凸、凹模间隙
决定凸模和凹模单边间隙Z时,不仅要考虑材质和板厚,还要注意工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时,模具的间隙应取得小一些,间隙值应与板料厚度相当。
用压边圈时:
式中—材料最大厚度
—凸、凹模单面间隙
—间隙系数,可由表查得数值 ⑨
代入数值计算得:
最后一道拉深工序的间隙应根据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来取,且与板料厚度相当。
当拉深黑色金属时:
则凸、凹模单面间隙为:首次拉深:
二次拉深:
3.2.5.2凸、凹模刃口尺寸
首次拉深:凸模 (3—9)
凹模 (3—10)
二次拉深:凸模 (3—11)
凹模 (3—12)
3.2.6.压边力和拉深力的计算
一般来说,拉深过程中的起皱是不允许的,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或消除起皱缺陷。最常用的防止起皱的方法是采用合适的模具结构,如采用锥形凹模、设置压边圈等,本次设计采用压边圈的方法防止起皱。
由压边圈采用条件表格查出 ⑩
首次拉深采用压边圈,第二次拉深不采用压边圈。
3.2.6.1压边力计
(3—13)
3.2.6.2拉深力计算
首次拉深: (3—14)
二次拉深: (3—15)
3.2.7.拉深功的计算
由于拉深成形的行程较长,消耗功较多,因此,对拉深成形出了计算拉深力,还需要校核压力机的电动机功率。
拉深功: (3—16)
式中 W—拉深功(J)
h—凸模工作行程(mm)
—最大拉深力(包含压料力)(N)
C—系数,C=0.6~0.8
根据拉深功W计算压力机的电机功率,可以用下式计算:
(3—17)
(3—18)
式中 N—电机功率(kW)
K—不平衡系数,K=1.2~1.4
—压力机效率,=0.6~0.8
—电机效率,=0.9~0.95
n—压力机每分钟行程数
若选用的拉深压力机的电动机功率小于上述计算值,则应另选更大功率的压力机。
3.3翻边
3.3.1翻边工艺简介
在坯料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上,利用模具的作用,使之沿封闭或不封闭的曲线边缘形成有一定角度的直壁或凸缘的成型方法称为翻边。
翻边是冲压工艺的一种。
翻边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按变形性质可以分为伸长型翻边和压缩型翻边。
翻边:是指在毛坯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的边缘,沿一定曲线翻起竖立直边的成形方法 。
影响极限翻边系数的主要因素有:
翻边
(1)材料的塑性
材料的延伸率δ、应变硬化指数和各向异性系数越大,极限翻边系数就越小,有利于翻边。
(2)孔的加工方法
预制孔的加工方法决定了孔的边缘状况,孔的边缘无毛刺、撕裂、硬化层等缺陷时,极限翻边系数就越小,有利于翻边。目前,预制孔主要用冲孔或钻孔方法加工,数据显示,钻孔比一般冲孔的min小。采用常规冲孔方法生产效率高,特别适宜加工较大的孔,但会形成孔口表面的硬化层、毛刺、撕裂等缺陷,导致极限翻边系数变大。采取冲孔后进行热处理退火、修孔或沿与冲孔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翻孔使毛刺位于翻孔内侧等方法,能获得较低的极限翻边系数。用钻孔后去毛刺的方法,也能获得较低的极限翻边系数,但生产效率要低一些。
(3)预制孔的相对直径
预制孔的相对直径/越小,极限翻边系数越小,有利于翻边。这是因为同样的预制孔径,材料的厚度越大,厚度方向压应的允许绝对值增大,根据体积不变定律,所以翻边时变形区边缘将要开裂时的极限切向应变值增大,由可知,极限翻边系数就越小。
(4)凸模的形状
球形凸模的极限翻边系数比平底凸模的小。此外,抛物面、锥形面和较大圆角半径的凸模也比平底凸模的极限翻边系数小。因为在翻边变形时,球形或锥形凸模是凸模前端最先与预制孔口接触,在凹模口区产生的弯曲变形比平底凸模的小,更容易使孔口部产生塑变形。所以相同翻边孔径D和材料厚度t时,可以翻边的预制孔径更小,因而极限翻边系数就越小。
翻边的制造标准:MSS SP-43、ASME B16.9、GB/T12459等标准。材质有碳钢、不锈钢、合金钢等。
3.4.冲孔
3.4.1凸缘孔:
3.4.1.1.冲压力的计算
查表得,20号钢抗剪强度
冲裁力: (3—19)
式中F—冲裁力(N)
L—冲裁件周边长度(mm)
t—材料厚度(mm)
—材料抗剪强度(MPa)
卸料力: (3—20)
顶料力: (3—21)
式中F—冲裁力
—卸料力系数,查表得
—顶料力系数,查表得
3.4.1.2.压力中心
端面孔整体成中心对称,所以压力中心为对称中心,即为圆心。
3.4.1.3.冲裁间隙
由相关表格查得:当料厚t=1.5mm时,
单面间隙:
3.4.1.4.刃口尺寸计算
因为冲孔的形状为圆形,规则简单,所以采用分开加工法制造凸、凹模。
冲孔时,以凸模尺寸为基准进行计算。
凸模: (3—22)
凹模: (3—23)
式中 、—冲孔凹模与凸模刃口尺寸(mm)
d—冲孔件基本尺寸(mm)
、—凹模上极限偏差与凸模下极限偏差(mm)
—冲裁件公差(mm)
—凸、凹模最小初始单面间隙(mm)
—磨损系数,与制造精度有关,可按下列关系选取:
冲裁件公差等级IT10以上时,;冲裁件公差等级IT11~IT13时,;冲裁件公差等级IT14以下时,
由零件图得:冲裁件公差等级为9级,所以、的值可由相关表查得。⑤
第四章 模具的结构与零件设计
本设计采用了两套模具,分别为首次拉深的落料拉深复合模和第二次拉深的拉深模。后者较为简单,因此本节只介绍第一套模具的结构与零件组成。
4.1模具的结构
落料拉深复合模分为两种结构形式:正装式和倒装式。若凸凹模在上模部分则为正装复合模,凸凹模在下模部分则为倒装复合模。下面比较两种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序号
正装
倒装
1
对于薄工件能达到平整要求
不能达到平整要求
2
操作不便,不安全,孔的废料由打棒打出
操作方便,能装自动拨料装置,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证安全生产。孔的废料通过凸凹模的孔往下漏
3
废料不会再凸凹模孔内积聚,可减少孔内废料的涨力,有利于凸凹模减小最小壁厚
废料在凸凹模孔内积聚,凸凹模要求有较大的壁厚以增加强度
4
凹模的面积较大,有利于冲压复杂工件的结构
如凸凹模较大,可直接将凸凹模固定在底板,不需固定板
因为本套模具不存在冲孔工艺,所以不需要考虑孔的废料问题。且正装可以保证更高的平整度,另外正装结构也比较简单,所以决定采用正装结构。
4.2模具的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为正装式落料拉深复合模,处在上模部分的工作零件既是落料凸模也是拉深凹模,即凸凹模。处在下模部分的工作零件为落料凹模、拉深凸模。
工作时,条料送进,由带导料板的固定卸料板导向,冲首件时,以目测定位。以后各次,则以挡料销定位。拉深压边力靠下部的弹件器的弹簧提供,通过四根顶杆和压边圈进行传递,冲压后把工件顶起。若工件被顶起后卡在凸凹模内,则由推件块推出。卸料靠固定卸料板进行。其中,落料凹模高于拉深凸模的距离应大于一个料厚,以保证先落料后拉深。
插图一张
图4—1 落料拉深复合模
4.3模具主要零件设计
4.3.1工作零件设计
4.3.1.1拉深凸模
凸模是直接与毛坯接触,使其发生变形从而得到所需形状的工作零件。拉深凸模与拉深凹模配合才能进行工作。
图4—2 拉深凸模零件图
4.3.1.2落料拉深上模
图4—3 落料拉深凸模零件图
4.3.1.3落料下模
图4—3 拉落料下模零件图
4.3.2卸料装置
卸料板的主要作用是把材料从凸模上卸下,有时也可作压料板用以防止材料变形,并能帮助送料导向和保护凸模等等。
卸料板常用结构:
(1)固定卸料板:用于厚料或硬材,卸料力大,使用安全。但送料操作受约束,常用于料厚大于0.5mm,平面度要求不高的工件。
(2)弹性卸料板:具有卸料和压料的双重作用,多用于冲制薄料,使工件的平面度提高。
因为本套模具已有压料装置,且固定卸料板可以用于送料,所以采用固定卸料板。
图4—4 卸料板零件图
4.3.3模架
模架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导柱和导套。根据模架导向用的导柱和导套间的配合性质,模架可分为滑动导向模架和滚动导向模架两大类。本套模架采用滑动导向模架。滑动导向模架又有4中结构形式,即对角导柱模架、中间导柱模架、四角导柱模架和后侧导柱模架。
对角导柱模架、中间导柱模架、四角导柱模架的共同特点是:导向装置都安装在模架的对称线上,滑动平稳,导向准确可靠。所以要求导向精确可靠的都采用这3种结构形式。对角导柱模架上、下模座的工作平面的横向尺寸L一般大于纵向尺寸B,常用于横向送料的级进模、纵向送料的单工序模或复合模;中间导柱模架只能纵向送料,一般用于单工序模或复合模;四导柱模架常用于精度要求较高或尺寸较大的生产及大批量生产用的自动模;后侧导柱模架的特点是导向装置在后侧,横向和纵向送料都比较方便,但如果有偏心载荷,压力机导向又不准确,就会造成上模歪斜,导向装置和凸、凹模都容易磨损,从而影响模具寿命,故一般用于较小的冲模。
本套模具采用中间导柱式模架。
4.3.3.1模座
模座主要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模座是安装与固定工作零件、导向零件、顶出零件、紧固和定位零件,并与设备滑块、工作台相连接的重要部件,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精度。模座一般是通用的,设计时根据设备的模具空间,再结合零件的形状合理确定结构。
图4—5 模座零件图
4.3.3.2导柱导套
导柱与导套结构有标准中选取,尺寸由模架中参数决定。
导柱的长度应保证冲模在最低工作位置时,导柱上端与上模座顶面的距离不小于2mm,而下模座底面与导柱底面的距离应为0.5—2mm。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配合为H7/h6,导套与上模座之间的配合为H7/r6,导套与下模座之间的配合为H7/r6.导柱与导套材料为20钢,热处理硬度为HRC58—62.
图4—6 导柱零件图
图4—7 导套零件图
总 结
历经两个月的毕业设计即将结束,敬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设计过程作最后检查。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通过参考、查阅各种有关模具方面的资料,请教工厂中极具经验的模具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以及各位老师有关模具方面的问题,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和我专业模具设计的课题,通过它可以让我更好的锻炼和巩固我在大学四年来所学的知识。特别是模具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使我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对模具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使我对冲压模具设计的各种成型方法,成型零件的设计,成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产品缺陷及其解决办法,模具的总体结构设计及零部件的设计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模具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掌握模具的设计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陌生到开始接触,从了解到熟悉,这是每个人学习事物所必经的一般过程,因为是第一次设计模具,时间和我的工作经验少的因素,从中也许有点不足和缺陷,还望老师和同学多多批评指导。我对模具的认识过程亦是如此。不过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相信这次毕业设计一定能为四年的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将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工厂设计人员和王老师等各位老师以及许多同学的帮助,特别是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对关心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设计者 胡晔明
致谢
光阴荏苒,美好的大学时光即将画上一个句号。回望过去,仿佛昨日。孜孜不倦的老师,善良可爱的同学,美丽幽静的校园,一直陪伴着我,见证了我的成长。
第一次独自离家求学,哭过、害怕过,正是因为有远方亲人的鼓励支持,身边老师同学的关心帮助,我才能快速的适应新的环境,顺利的完成学业。
历时半年之久的论文写作,终于结束了。从最初的选题、写开题报告,到后来的初稿、定稿,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期间,有很多人给我帮助,给我建议。
首先,我要感谢指导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没能及时跟老师联系,讨论论文问题的时候,老师打电话提醒我,给我提出问题,让我及时改正。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治学严谨的态度,让我无比钦佩。还要感谢大学期间遇到的其他老师,谢谢你们让我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如何做人,你们的言传身教将让我一生受用。
其次,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帮我查阅文献资料,给我提出建议,帮我查阅错别字,还要感谢你们陪伴我度过了最美好的大学时光。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谢谢你们在远方对我的关心、支持与鼓励,让背井离乡的我依然感受到温暖。
我始终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印更长的旅程!虽然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将继续前行,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踏遍学问的大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参 考 文 献
1、《模具设计与制造》谢昱北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冲压成型技术》康俊远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郑家贤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钟毓斌主编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 2005.
5、《实用冲压模具设计手册》郑可锽主编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0.
6、《冷冲压模具图集》齐卫东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机械制图》郭纪林 余贵英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8、《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韩进宏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9、《模具制造工艺学》 胡彦辉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10、《机械设计手册》 成大先主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11、《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刘北兴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12、《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鄂大辛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3、《冲木结构设计方法、要点及实例》 张正修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4、《冲模结构图册》 王新华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5、《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钟斌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附录
落料拉深复合模三维图:
第二次拉深模三维图:
收藏
编号:3351389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5.59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1-10-17
20
积分
- 关 键 词:
-
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
(2)
冲压
复合
模具设计
三维
造型
- 资源描述:
-
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 (2),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与三维造型,(2),冲压,复合,模具设计,三维,造型
展开阅读全文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