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022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https://file2.zhuangpeitu.com/fileroot2/2021-9/19/adf15eb7-74ee-4f79-bd83-72ec5a00011a/adf15eb7-74ee-4f79-bd83-72ec5a00011a1.gif)
![2022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images/s.gif)
![2022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images/s.gif)
《2022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师说 一、读准字音 (1)句读(du) (2)近谀(y) (3)经传(zhun) (4)郯子(tn) (5)苌弘(chng) (6)老聃(dān) (7)子蟠(pn) (8)贻之(y) 二、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师 (2)道 (3)而 (4)其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 (名
2、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 (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 (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
9、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 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 [资料链接] 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家——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
10、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
11、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文本鉴赏] 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
12、见的精神。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传道”是目的。所谓“道”,即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②“受业”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③“解惑”是任务。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2.第1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对比论证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试阐述本文第2段是
15、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请填写下表。 观点 对 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⑦ ①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于其子 ② 小学 ③ 耻师 ④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⑤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⑥ [答案] ①古圣人 ②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 ④大遗 ⑤不耻相师 ⑥群聚而笑之 ⑦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是把李蟠和众人对比。作者对当时的“耻师”风气痛心疾首,遇到李蟠这样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从师”的希望,因而借此撰文,暗比现时之人,特别是年轻人像李蟠这样的太少了,盛赞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也是暗示其他年轻人应向他学习,使“从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彻底矫正“耻师”的陋习。 四、总览全文,回
17、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
18、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6.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
20、么人可以为师的标准不清,正是“耻学于师”“师道之不复”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的糊涂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观点三)“人要从师”说。文章四段文字,行文正反相间,紧紧扣住“从师”二字,第1段讲从师态度,第2段讲士大夫耻师,第3段讲圣人乐于从师,第4段讲李蟠从师。全文都是围绕“人要从师”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形象又具说服力的举例论证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
21、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定义: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2.写法指导 运用举例论证“三要求” (1)举例要简练概括。 (2)举例要紧扣论点。 (3)举例要析理透辟。在引用事实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3.迁移运用 以“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为论点,以下面两则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22、。 材料一: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是要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充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材料二: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的人立刻
23、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如果没有压力和挑战,人们就会缺乏紧张感和忧患意识,进而丧失了斗志,在没有竞
24、争的环境中死气沉沉,坐以待毙。世界拳王阿里为了使每场比赛皆立于不败之地,经常在比赛中为自己找一些“压力”,甚至还用钱雇人充当自己的反对者,激起自己最大的斗志来击败对手;挪威某公司老板为了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运用“鲇鱼效应”,请来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人员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所以说,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和挑战,使自己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感,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从而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博采众长,超越前人 《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25、,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素材应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
26、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群文阅读] 导读:《师说》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
27、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谦虚是一种品德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品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传说著名思想家孔子在去齐国的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子正在激烈争论太阳的远近。一个说早上太阳温暖,中午太阳烫人,所以太阳早上远,中午近;另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得像篷盖,中午小得像菜盘,所以太阳早上近,中午远。他们请孔子评理,孔子想不出谁对谁错,只好老实承认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受世人
28、崇敬的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20世纪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式谈话法,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
29、精神。让我们怀着谦虚之心去探索更广的知识空间吧! 谦虚使人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生活中,谦虚使人进步是必然的,总是有太多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达到了饱和状态,无需进步,最终,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被那些后面的人赶上。给自己留条缝隙,为发展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一次看到他的弟子的一张画画得不错,便向其弟子借过来临摹,他的弟子惊讶无比,齐白石说:“我虽然是你的老师,但你不一定就比我差。”他的弟子听后,对老师这种谦虚的态度肃然起敬。 就像《师说》里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就算是名人也不
30、可避免有缺点。就像齐白石,他不因为自己是著名画家而感到高人一等,也不因此就骄傲自满,相反,他临摹其弟子的画,可见齐白石对画的热爱及其谦虚的学习态度,正是这种给自己留条缝隙的态度,齐白石的画才会流传至今,被人们赞誉。 红军长征期间,朱德曾写过一首诗赞扬红军不怕辛苦的精神,毛主席看过后,指出诗中的几处不足之处,朱德听后,虚心请教毛主席,并希望他能帮忙修改。毛主席改完以后给朱德看,朱德看后,连连称赞,也认为比原来的大有进步。 曾带领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朱德总司令,仍然抱着谦虚的态度,有了错误及时改正,并对他人的指导虚心请教,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样的,朱德也是怀有这种为自己留一
31、条缝隙的谦虚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自以为是的处事、对人态度,只会让自己向后退。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处在饱和状态,这样永远都不会进步。给自己的发展留一点空间、一条缝隙,让自己能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伟人都能做到虚心学习,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不足之处,不正是在为自己留一条缝隙吗?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给自己留下进步的空间,日积月累,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条缝隙,为进步留一点空间。 建议阅读篇目: 《谈谦虚》 朱光潜 《伶官传序》 欧阳修 [积文化常识] 1.句读之不知。
32、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诗》《书》《礼》《易》《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2)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
33、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选自《孟子离娄下》) [古文今译]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遵循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知行启迪]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 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 - 13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费用协议范本.docx
- 2025年策划产品独家运营协议书.docx
- 2025年全球劳动力服务协议.docx
- 2025年旧货交易策划协议样本.docx
- 2025年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策划与技术咨询委托协议.docx
- 2025年协同作业协议书电子版.docx
- 2025年劳动合同争议法律援助协议.docx
- 2025年煤炭矿资源开发策划合作协议书.docx
- 2025年共同资产分配策划协议.docx
- 2025年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协议.docx
- 2025年水利设施改造项目施工安全与责任分担协议.docx
- 2025年度学校绿化养护策划与管理合作协议.docx
- 2025年物业策划服务内部合作框架协议.docx
- 2025年新入职员工劳务合同协议书.docx
- 权益纠纷解决协议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