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复习要点(总21页)
《《设计美学》复习要点(总2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美学》复习要点(总21页)(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设计美学》第一章复习要点 主要概念部分: 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
2、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3、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一、填空题 1、形体学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生物形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结构形态)的科学。生物形态学通过(对动植物的机体结构及其外部形状关系)来了解它们的不同类型和特征。 2、形态是(指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系的外在特征)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3、产品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决定产品形成的因素包括产品的(材料)(结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 5、(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特点。 6、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是由(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的个
4、人经验形成对客观的整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7、视觉的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 8、完形质是指(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如曲调、风格>) 9、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开创的。 10、同形论的观点是(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11、异质同构论说明(直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2、德国美学家将物质对象分为4种类型(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艺术对象) 13、所谓实践活动是(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
5、种对象化的过程) 14、艺术技巧区别于技术技巧的核心在于(审美效应) 15、设计产品属于(功能形态)形态,它处于(技术形态)形态与(艺术形态)形态之间。 16、技术的规定性是指(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17、产品技术是指(以审美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18、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 19、形式的自由度是(产品形式在设计创作中的变化范围)。 20、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主要范畴,是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二 问答题 1.设计师为什么要读“设计美学”? 答:第一:这首先是由于设计活动中审美特质所具有的特
6、殊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设计师 的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审美规律的认识。设计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技术实践活动,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产品形态的千变万化中,形式美指具有从属的意义,审美价值不能成为一种孤立的追求,功能美才是产品功能与形式变奏中的主旋律。 第二:设计美学有助于设计师从美学的视野,加深对于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设计史为设计原理的开拓提供了历史借鉴。审美趣味和消费时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三:市场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设计创新才能开拓市场和创造市场,以取得占有市场的主动权。设计美学将有助于开启通向现实生活的思想之门。设计美学把产品系统与人的关系作为
7、考察的中心。当今是一个呼唤名牌产品和名牌设计师的时代,设计实施创造品牌的开拓者之一,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设计美学作为一种感性文化的人类学,正在逐步融入整个设计文化、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在设计中,美的呼唤和心灵的感应,将促进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转化,并推动着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所以设计师只有掌握了“设计美学”,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 答: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产生的原因: 第一,人类与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它是构成人们生活的天地。人们咏唱日月星
8、辰,也赞颂田园山水。它们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有序,而且在与人的生活联系中被人格化了,赋予了人的意义,也具有了与人情感的契合。 第二,与无机界相比,有机界是一个更加色彩纷呈和生意盎然的世界。在生物的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偶然性的变异。这种变异可能适应于环境条件而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也可能不适应于环境条件而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产生有利变异的生物容易存活,并在生殖中将这种有利的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产生不利变异的生物不易生存,从而被淘汰。自然选择的创造作用在于通过环境对生物发展的影响,使生物的变异、环境的淘汰和物种的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自然形态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统一尺度的规律
9、作用,这种尺度关系是同地球引力场相联系的。各种生物形态的美,都是与它自身的生物种属的特点相关联的。每一种属都有自身的尺度,从而构成特定的和谐。 功能与启示: 对于自然形态的功能机制具有的启示作用,人们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 1 开始只是零散的和外在的了解。建筑师根据王莲叶子里有气室而浮在水面的特性,设计出具有薄膜结构的建筑造型;1851年伦敦博览会的水晶宫利用钢架和玻璃。结构庞大、轻巧,而内部宽敞明亮,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随着生物科学的进展,产生了仿生学。从生物现象和过程中抽取出适用于技术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作为发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根据蜻蜓和蜜蜂等昆虫具
10、有复眼这一仿生学原理制成了光学测速仪,可以精确的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根据鱼类流线型身体适合在水中快速游动的原理制造的潜艇比原来的潜艇提高了百分之二三十等。 在自然形态中,最富于情感意蕴最具亲和力的便是人体了人们常把自身的比例视为最美的比例,随之产生的就是以人体比例为基准和尺度,使建筑模数化。其中既着意于建筑尺度与人的适应性,同时也包含了对人体美的模仿和赞赏。 3.人工形态中的,材料、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是怎么联系和互动的? 答: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看来,任何人工产品都是有各种材料按照相应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才来哦、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11、。其中,材料是产品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的材料的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一定效用。 1材料是结构的基础。制作任何产品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材料,新材料的出现,为产品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材料的选择对产品的工艺性能、质量特征性以及市场效果都具有重大影响。 2产品总是由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发挥出一定的效用功能。任何结构的构筑都要依靠一定的材料,材料是结构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产品的功能则是 由结构决定的,结构是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载体,它是实现产品物质功能的手段集合。 3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
12、结构的外在表现,即由一定的形体、色彩、质地等产品外观的物质要素所构成,他可以直接为人所感知。形式总是受制于材料、结构和物质功能的要求,但同时它又积极的影响到产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发挥。 4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任何一个产品,在设计时首先要对其功能作出明确定义,才能明确揭示出这一产品的内涵和要求。 4 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有何不同? 答:1人工形态的东西是人们有目的的劳动成果,直接用于人的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它的存在具有符合人的目的性的特点,而自然形态的东西并不以符合人的目的性作为存在的前提。 2 人工形态具有人的主体性特征,主
13、体性反映了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需要、目的、意向和心理特征。 3 由于人的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使人工制品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成为特定社会的文化产物,这就使人工形态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5.简述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 答:从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地位上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然而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上看,任何形式都是内容向形式的转化,而任何内容都是形式向内容的转化,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这就是说,一方面形式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单独发挥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形式又直接取决于并影响到内容。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形式总是受制于材料、结构和物
14、质功能的要求,但同时他又积极影响到产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发挥。当产品的材料、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已经确定时,形式在技术条件的制约下所允许的变化范围称为形式的自由度。 6 完形理论和人的感知特性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 完形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所具有的表现性,对于知觉形式的组织,完形理论认为:人的视知觉是集中在视觉域中一部分事物上的,这部份称为图形,而其余部分则称为背景。人所知觉的事物可能是由不同的刺激物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接近组合 2 相似组合 3 良好图形组合 4 组合中的竞争与联合 5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参照
15、系的影响 7 知觉定势 二 人的感知特性包括感知觉和感受性。 1 感知觉又包括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指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也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心理要素,它也可以引发人的某些生理快感。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感觉又包括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两种。时间模式的作用有三种:积累作用、融合作用、适应现象。 空间模式的作用也有三种:1空间的积累和扩散 2空间融合 3同时对比 2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觉经验,可分为知觉恒常性和空间异向性。 知觉恒常
16、性是视觉空间产生的一种明显作用。 空间异向性是视觉空间根据方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质。 7.物质对象可区分为哪些类型?它通过哪些特性对其作出不同界定? 答:德国美学家本泽将物质对象可区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 他通过以下三种特性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界定:即固有性、确定性和预期性。 所谓固有性,就是指自然天成的; 所谓确定性是指依据某种客观规律来制作和发挥效用的; 所谓预期性是指事先对其功能效用有明确预期和规划。 8 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之间有何区别? 答:自然对象是天然固有的,而其他对象则是
17、有人工制作的。 技术对象昰依据自然规律构筑的,其技术制作和功能的发挥具有确定性,同时它又是按计划目标制作的,具有预期性; 设计对象同样是按计划目标制作,也具有预期性。但它还有审美效应,由此产生了某种不确定性。 艺术对象同样具有审美效应的不确定性,然而它与设计对象的区别之一在于具有不可重复性,此外还具有非预期性,往往诉诸于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它与技术对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之处。 9 艺术的形成过程 答: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期,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拉斯科石窟的史前壁画除了彩绘外还有大量的线雕,这些旧石器时代的绘画和雕塑的产生与史前人的生产活动都具有直接的联系
18、。史前人的绘画者特有的艺术表现能力,并非出于艺术意图,而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饥饿的恐惧,使他们产生对于对象的激情,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艺术”的能力。 古代西方,人们普遍把艺术看作是按照一定规则制作物件的本领,建筑雕塑、细木工、裁缝和手工艺都可以看做是艺术。艺术家被当作手工艺人,他们的制作能力被看做是一种技艺,最初 ,音乐和诗并不包括在艺术中。到了希腊古典时期,音乐和诗歌才摆脱了巫术祭祀和神灵启示的神秘色彩而世俗化。 经过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繁荣以后,艺术曾长期沦为宗教的婢女,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逐渐使艺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走向自律。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以来,从
19、文克尔曼、莱辛、赫尔德到歌德等人,进一步把艺术从手工艺人的技艺提高到了洋溢着审美和精神价值的新高度,并且把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作了区分。 总之,艺术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方式,他所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的人及其内心世界成为艺术反映的中心,因此,艺术的实质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发现。 10 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 答: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产品是依据功能功能造型的,所以它属于功能形态。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开创性工作之一,便是进行了工业产品形式的纯化,它强调以几何造型为主,使产品形式单纯明快、轮廓简单,为工
20、业时代的产品造型开拓了道路。 利用几何形体来构筑的产品造型,离不开点线面的处理,具有抽象性,它是以数为基础,构成不同数量的比例关系,设计师可以将和谐与比例的法则运用于产品的功能形式上,如通过形式和色彩的单纯化来达到简洁和统一的效果,使产品有着丰富的造型,增加亲切感和舒适感。但完全遵循比例原则就会使艺术缺乏生气,对于抽象形式的选择,不能完全依据理性。而且会使建筑师丧失自身个性的表现。 而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 11 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1)技术与艺术
21、都是具有生产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产形态,两者分属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同领域被。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它要通过某种物质媒介把艺术意象客观化和物质化。它是精神内容的传达媒介和物质载体,因此只具有精神功能。而技术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它的产品首先具有物质的、实用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某种精神的功能。 2)技术和艺术在于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技术直接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艺术活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审美效应发挥着认识的、教育的、心理调节的和娱乐的功能。因此,技术产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具有同一的物质效用,而艺术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却可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2、 3)无论是技术产品和艺术作品,它们的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体因素。技术的主体因素是由人的经验、只是和技能组成的,其客体因素是由工具、能源和材料等组成的。艺术中的主体因素则侧重于形式感受、情绪体验和思想情感等。 五.如何实现对产品造型意境的营造? 答: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表征设计产品和审美感受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品的鉴赏和感受,可以使人进入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精神境界,是审美主体超越感性具体的物象,领悟到某种宇宙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界。 意境是强调意与境的结合,是这种境界贯注了情思和理趣,形成情景交融。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设计的产品或环境产生的审美
23、意境是对于接受者审美体验状况的界定。 产品造型中意境的营造与产品所处环境背景有关。此外也与产品的整体关系和细节处理相关联。每中造型都有起支配作用的立体形状,它构成造型的主旋律。设计时先确定主体部分,在加上细节和特殊标志,就能得到整体造型。人们在视觉习惯上是先注意整体,然后将视线移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有时设计的成功倒是由于关键部分的着意刻画或细节处理而获得的。因为细节不仅涉及视觉体验,而且与人的使用和触觉感受直接相关。 六、评价包豪斯设计学校,并分析其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 《设计美学》第二章复习要点 主要概念: 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需要:需要作为人的属
24、性,反映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审美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功能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生理或物质需要的性质。 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 情感性消费:是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人情味的生活。 实践活动:人的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审美接受:是人在观照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审美经验。 审美创造:是一种把主观观念客观化和物化的过程。 认知: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输入和思维加工。 审美意象:是
25、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联结的心理表象。 意向生成: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形象的构思过程,它是一种融合理智和情感的想象表象的形成运动。 同构同功:是指有什么样的结构便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问答题 1 技术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 答:技术是人对于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产生于社会性生产活动之中,它反映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 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平行。在古代,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的技能的总称,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活动主要依靠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到了18
26、世纪,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也就是说,技术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包含了一定的目的、社会参与性、作为工具知识和设备的硬件以及规则、方法等。 技术也推动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最初的科学知识是从技术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科学开始对技术发挥推动作用。在工业技术中,人的技能和技巧的作用相对减弱,机器和工具的作用增强了,这时的技术的物质手段成了技术的主要标志,由此人们也把技术看做是物质手段的总和。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使科学技术趋于一体化,使得技术活动的领域扩大化了,技术进步涉及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从日常消费到精神消费,都离不开
27、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方法。因此,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展现方式。 现代技术进一步使人成为活动的主体,而把自然置于对象化的位置,技术使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相互限定,说明了技术并非单纯的是人的行动,也包括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和人的存在状态。 2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有哪些特点? 答:人的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是人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表现有如下特征:1 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也就是说需要总是对某种事物的需要。 2 一般需要都有周而复始的周期性。 3 需要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起来。 4 人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28、,这使得对于人们需要的把握有了共同的依据。 3 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 答:关于人的需要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首先,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以将人的需要划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性需要作为人与动物工友的自然属性,便属于天然性需要。它们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天然性需要以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之中,并从属于社会性需要。 其次,从其社会功能上,可以将需要划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需要。前者包括衣食住行等,它们是与人的生理和物质活动相关的需要;后者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如认知的、审美的、社会交往的需要。
29、 再者,从其存在状态上,可将需要划分成现实性的和潜在性的。现实性需要时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重大调整,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 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既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上述两项反映了对于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 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的对于事物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 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既发挥自身
30、潜能以求得发展的需要。 启示:“需要是创造之母”。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对于审美创造来说,人的需要也是它的灵感源泉。人的需要反映着人的本质,这种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人的发展程度的一种表征。产品的设计正是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个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的,因此对于人的需要的意识和把握成为设计师从事审美创造的前提。 4. 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答:需要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动因,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从需要的存在状态看,需要有现实性需要和潜在性需要,现实性需要是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
31、无具体指向的需要。由于没有具体的指向性,所以这种需要还不具有现实性,只是一种潜在状态的存在。只有当这种需要的对象出现以后,这种潜在的需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需要。 由于设计是带有规划性质的创造活动,它的目的是指向未来的,所以它的着重点在于不断满足人的潜在性需要。也就是说,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活动时,应该树立的第一个观念便是如何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并为满足人的潜在需要提供具体对象来开拓市场和创造市场。所以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5. 为什么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之中? 答: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确证。从本能欲望过渡到审美需要,它既是一个社会性的历史过程
32、,也是个体性的情感过程,情感是与有机体的需要相联系的,同时又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人的审美需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的精神活动来获得满足,如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也融合和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活动过程中。在获得某种物质或功能满足的同时,也会追求在审美上的满足。在人的衣食住行中,当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时,便发生相应的审美需要。 因此,物质消费中的审美要求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它是以前者为取向的;同时也具有伴生性,使人的任何物质活动本身也充入精神生活的内容,审美活动的渗透性,使人的日常生活也转化为一个审美世界,整个生活环境都成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表征。这样就使人们的
33、日常生活也会充满愉悦和情感体验。 6 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的具有双向结构? 答:实践活动是人的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极的存在,而且包括向对象方向和向主体方向两个不同方向的运动,前者是主体向客体的运动,后者则是客体向主体的运动,他们构成了实践活动的不同方向的内容。从对象对主体的作用看来,对象的原有属性制约着主体活动,使对象向活动过程过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要素,并内化为主体的心理结构。由此我们说,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活动具有双向结构。 7 实践活动包含着三个要素: 1 目的性 2 应用一定的手段 3 实践的结果 8 功能三分法指的是:实用、认知
34、与审美 审美价值的产生正是根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9 产品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之间的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实用功能是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它是通过产品自身完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的或文化的需要。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 审美功能是在产品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产生的,人们常常把对产品的要求归纳为“适用、经济、美观”,就集中反映了对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要求,产品的审美表现应该与整个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相一致,这是依据功能取向的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审美表现应围绕其功
35、能内涵而展开,并与使用目的和应用场合相协调,由此,产品在使用与外观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也使功能美成为产品审美形态的核心。 10 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 答:产品审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对产品形式的创造,我们可以从产品形式因素的背后发现发现产品从使用逐步向认知和审美转化的轨迹。 商周时期,我国已由新石器时代步入青铜器时代,各种磨制的石器逐步为青铜器所取代。这时石器实用功能渐渐消退,而用于祭奠、随葬或巫术礼仪等,于是石器发展了它的认知功能,成为标志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各种礼器。统治者不仅用礼器作为作为“礼天地四方”与天地神鬼交往的媒介,而且用于“等邦
36、国”的政治权利的象征。石料的选材越来越精良,制作工艺越来越细致,原来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变成了礼器的玉斧,又变成了玉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石器的权利象征和礼仪功能消退后,玉器便成为一种陈设和装饰品,当时的士大夫争相佩戴,成为一种审美时尚,玉器所用质料的质地、纹理和色彩具有不同的审美表现力。石器从早期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审美功能。 同样中外建筑的发展,希腊陶器与中国陶器的发展,这些物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其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它们既不脱离产品自身的物质规定性,又体现人的主体特征,把功能完善与人的直觉感受完全协调一致起来。 11 浅谈功能与形式关系之辩 答: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产生,是围绕
37、产品功能的概念而展开,长期以来,人们把功能与实用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也把功能性等同于实用性,从而忽视了产品的精神功能。19世纪中叶以来,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的功能主义口号。 功能主义运动在美学上的价值在于,它“在物质产品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发现了造型审美的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功能主义造型的审美特征,是以技术的目的性形式为基本模式的。 然而现在人们从这个口号本身发现了两个问题: 1 不仅与功能相关的因素影响对形式的选择,而且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材料工艺)也会影响对形式的选择。 2 功能的概念并非单一的,它可能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因此,
38、这一口号的逻辑内容是不完整的。 产品是一种物质系统,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物品要是它发挥正常的功能,首先就要研究它的本质,因为它要用于实现自身的目的,也就是说,实际地完成它的各种功能、耐用、经济和美观。如果说审美也作为产品的功能之一,那么形式的创造便可纳入审美功能的范畴。这样,功能与形式的对立本身便不复存在了,因为形式的创造也属于功能的范畴。 随着功能概念的拓展,“形式依随功能”的口号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12 产品与人的相互关系 答: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一个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处理,历经一系列的过程,在这
39、个过程中,产品是以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人发生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人的不同社会期待。如一部汽车,它除了会与购买者产生关系外,还会与驾驶员、乘客、维修人员、行人、街道居民以及旁观者都会发生关系。 因此,产品的功能与人的功能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既具有同一性也存在着差别。产品的功能是作为人的功能的强化、延伸或替代。产品一方面使人的活动能力提高了,活动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人所未有的功能。车辆成了人的代步和承载的工具,电脑成为人脑的延伸,飞机和宇宙飞船填补了人的能力的缺憾。 13 .为什么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审美活动形成的过
40、程?) 答:1.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的有目的的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旧石器时代,史前人为了生产劳动的需要,能够制造和使用各种粗陋的工具,这些石器工具虽然是以原始技术制作的,但工具的本身已经比较规则,有了初步的对称形式和比例关系,以至于后来当人们见到这些形式时,不必想到具体的应用效果,便能体验到一种莫名的愉悦感。 2.原始的拟人化的世界观和巫术观念,对于审美活动的形成起来催化作用,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史前人主观上按照巫术原理去影响狩猎对象,以便能捕获猎物;但在客观上却能激发人们的感受力和情绪体验,形成狩猎舞和战争舞。 3.巫术模仿在开始时与审美是毫无关系的,但客观
41、上却成为审美活动的形成中介,它培养和加强了人们的模仿艺术才能和审美感受力,它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却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媒介。由此使审美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和心理能力。 《设计美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主要概念: 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
42、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43、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1 为什么说实用功能是产品的最基本的功能? 答:1 因为人的物质需要的产生是先于精神的需要,人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就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产品首先就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 2就产品与人相互作用的发生学过程而言,产品的实用功能是各种精神功能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产品先是取得了实用功能,以后才逐渐产生出认知的和审美的功能。 2 文化概念的界定 答: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查,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
44、对人心身的教养。 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是为着人的活动,所以人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由此,也使文化成了人类特有的生存样式。 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使文化得以保存和积累。作为实践手段的工具,不仅传递着人类的实践经验,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方式,而且塑造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 总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文化的每一个进步
45、都有助于人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便是文化的理想和终结价值所在。 3 文化形态的构成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文化形态的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器物文化是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它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 观念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以价值观或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心,包括 理论观念、文化理想、文学艺术、宗教
46、、伦理道德等。 也有人将文化分为第一类文化和第二类文化, 第一类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和智能文化。前者是指工具、机器、设备以及各种器物为主的物质形态的东西,后者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智力的和精神形态的东西。两种文化类型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类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是指在认识、调整、控制和改造社会环境中所取得的成果。 4 如何实现文化的进化与传承? 答: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文化创造,文化的进化也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实现的。这是因为: 1 无论是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都需要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配合,这就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47、 2 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只有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为人们普遍享用。这种文化成果也成为加强社会联系的一种媒介,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社会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积累和保存各种文化成果的,并一代代传递下去。文化在这种积累中取得愈来愈大的发展功能,文化的社会联系越广、越紧密,文化进化的历史背景其内涵越丰富越深刻,那么文化的发展也就越快。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的成员,因此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通过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来进行,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这种传承又相对于独立与个人而具有有机体的性质。 5.为什么说设计是多种文化的整合? 答:要了解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妨从一般设计
48、的程序和方法开始,社会需求决定了要设计和要生产什么产品。然而设计的可行性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准。一个设计师必须对当前的技术水准有一个概括的把握,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动向,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显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他才能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中选择设计的目标。社会需求总是受社会政治的、经济和文化状况所制约。在这里,已经体现出设计是科技要素与社会要素的一种综合,不论是技术水准或市场需求都受到实际接受程度的影响。 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从产品与消费者和环境的关系上看,产品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其一是产品自身属性的综合;其二是
49、有消费者本性所构成的属性综合;其三是与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关的属性综合。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总是与形象的、激情的、直觉的、无意识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的。设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多方案性,并且它缺乏一种明确的评价标准。 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与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前者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 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
50、相互关联上。这就是说,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 设计是推动生产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手段。因此全面提高设计师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是实现设计文化整合的根本保证。 6 生态设计对社会可持续设计有什么作用? 答:生态设计涉及一切生产或生活领域,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生态设计在与实现无废料或少废料的封闭循环式生产工艺,以便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多层次的分级利用既节约资源和运输成本,有减少废弃物以保护环境。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拥挤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特征,交通的拥挤,不仅堵塞车流的行进,而且造成事故的
51、多发。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植物群落具有除尘杀菌,吸毒抗污、消除噪音、改善小气候和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首先表现在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景观的统筹规划上,树木是城市造林的手段,为建筑物、街道和广场提供造型的多样性,它可以转化尺度,引导视线、分割空间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在设计住宅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对环境的各方面要求,其中包括:防护和安全性、稳定性、独立性等,保持视听和大气的清洁,给人以舒适感和温馨感。 产品的生态设计,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拒绝华而不实和过分铺张浪费的过度包
52、装,注重环境效益和真正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人文化趋向,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以便为人的未来生活方式勾画蓝图。 7 生活方式是怎样形成的?对时尚的产生有何影响? 答:生活方式的形成是社会条件 与自然条件、物质状况和精神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生产方式具有主导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无数个人的生活样式实现的。这种生活样式的选择不仅与个人的生理特点和生物需要相关,而且也受本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和生活理念的支配。 生活方式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要开展健身活动就要有相
53、应的器材和场地,物质条件的丰富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 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秩序表现出来的,形成特定的生活节奏韵律和审美情调。中国式的茶馆、外国式的咖啡厅都各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情趣。同时在商品的选择上,往往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价值取向。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某种社会流行的倾向,即时尚。它是人们当下的一种生活崇尚和趣味性追求。它反映了人们趋时的一种变化。例如:在服饰方面流行色的产生,服装款式的更替,家具样式的变迁等。特别表现在物质消费方式,闲暇活动方式以及人们交往和节庆方式的改变上。 8 时尚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答:时尚往往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审美激发作用而兴
54、起的,它具有一定的新异性和趋时性,适应于人们的某种潜在需求。时尚的流行,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成为众多人群一种自发性的追求。 时尚流行的范围视其影响力和需求而不同,流行时间的长短也各异,如牛仔服的流行具有长盛不衰的势头,它已经从一种时尚的流行而转化为习惯,而时装的流行则具有周期性,它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以维持新鲜感和吸引力的。 造成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在时尚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一种是求新求异、喜新厌旧,以满足自我表现或自我实现的需要。另一种心理动机是从众,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产生的顺应行为,它表现为一种被动的社会认同。 时尚的形成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关。一
55、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生活形式才能转化为一种时尚,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作为依托。 总之,时尚是一种生活之流,它是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射,曲折地反映出人们的各种需求和趣味。正确运用流行的心理机制,通过示范和暗示作用可以实现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9.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 答: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作为一种设计成果,它是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整合的产物,因此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商品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又要服从于市场机制。 要认识市场市场效应存在的二重性,就要从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概念
56、的分析入手。 商品的价值是由价格来体现的,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可发挥多种积极的功能。 首先,价格具有传导市场信息的作用,人们可以从价格的变化中看出商品相对稀缺的程度。 其二,价格可以发挥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的变动直接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化。 其三,价格起着控制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使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有所不同,文化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而最高的文化价值在与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因此,不能把产品的文化价值简单
57、的理解为产品的使用价值。 市场效应的消极方面表现在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消费者对它的效用评价和需求程度,而不完全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 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和对立,首先也是市场效应的二重性造成的。此外,大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由于多重中间因素的折射而反映在市场需求中,会变得扭曲、模糊不清甚至产生颠倒。这是市场机制难以避免的一种“哈哈镜效应“。这种效应会引起各种市场假象。在时尚潮流中,利用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攀比心理不断形成的销售高潮。在这些潮流中,低层次的需求被夸大,而高层次的需求却被掩盖了,由此造成商业的畸形发展。由此看来,市场可能造成扼杀文化创造的现象。 10 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
58、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答:产品的创意设计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与市场调查核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有直接的关系,实践证明,产品的设计不仅要确保良好的功能,还要有优异的外观包装设计以及合理的价格定位,最终决定商品命运的是消费者,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 消费者被看做是市场伙伴,他们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因此也就间接的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或亏损,消费者的行为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企业确定产品策略以及产品功能、价格和信息设计的基础。也就是说对市场的占有就是对消费者心灵的占有,这样可以使设计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经久不衰。 消费的购买行为一般受消费定势的影响,而消费定
59、势一旦形成,便在商品的选择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偏好,感觉因素和社会时尚的影响就越大。这种消费定势的形成,首先与商品质量有关,并且能够在高质量的基础上能够取得商品的独特性,即品牌特色,产品内在功能和外在形态的独特性构成了产品的品牌特色,这种特色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形成的,没有特色的商品必然会淹没在同类产品的汪洋大海中。 市场需求会不断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产品市场的开发中,设计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只有根据人们的潜在需要去主动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时尚,才能提高生产的预见性可主动性。从而促进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健康发展。 11 商品审美价值原理是什么? 答:商品的审美价值原理主要体现
60、在商品的美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上。商品的使用价值导致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决定。然而在完成商品交换之前,消费者本人主要是依靠对商品的直观印象来决策购买的。这种直观印象离不开商品的形象特征和美,商品的美成了整个商品使用价值的展示和承诺,进而成为商品流通的功能承担者。 商品的审美创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准,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力和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设计美学》第四章复习要点 主要概念: 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形式美:事物的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审美
61、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审美判断:是人们对于对象作出的审美评价,是以情感为中介,以生活逻辑和个体审美经验为依据,不含有概念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功能美: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同质媒介:是指构成艺术品的媒介对艺术传达方式能够产生作用的特性 生态美:与满足
62、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范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一种概括,它反映着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和关系。 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它把审视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二 问答题: 1 审美形式具有的哪两种特质? 答:1 是材料的同质性。 2 是对审美感受的激发作用。 2 如何区分产品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 答:审美关系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它反映了对象在什么程度上能满足人的审美需
63、要。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产品所具有的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品的功利价值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前者具有的是精神功能,后者具有的则是一种物质功能。 2 人的形式感是如何形成的? 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究竟是什么使节奏被人们普遍意识化和情感化的呢? 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是因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是史前时代的武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
64、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运用。 因此,节奏所具有的情感激发作用,最初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只有当节奏脱离开具体的劳动,作为形式因素用于组织各种生活使之秩序化时,才使节奏变得不仅富于层次和韵律的变化,并且也使感受丰富起来。 此外,对称和比例、色彩感的形成 也经历了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到文化积淀的过程。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
65、特的培育作用。 3 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指的是什么? 答:形式美的表现性,其主要特征在于形式因素自身的性格特征,例如,水平直线给人以舒展感,垂直线给人以刚直感。曲线给人以柔和及轻盈感,折线给人以动感和焦虑不安感。线型的不同也体现在不同的建筑风格上:希腊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则多带夹角的斜线。 4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韵律最初出现于诗歌领域,是由劳动节奏逐渐变化为诗歌因素的,它是由
66、夯的声音和打击节奏形成的。 比例是构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 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 对称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 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 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变化是由运动造成新形式的的呈现,它可以渐变的微差形式或序列化形式构成不同的层次。 5 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答:首先,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使用工具的生产劳动形成了形成了人的活动动态的工具结构,它不仅传递着人类的经验,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样态,而且塑造着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以建筑艺术为例,“在历史上,建筑艺术历来都是其时代最先进技术的真实体现,当前的建筑仍然趋于采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