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参考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8442077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参考(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二语文 编号 : 2014.3.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编制人 : 《师说》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

2、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 )

3、 句读( )谀( ) 经传( )   郯( )苌( )聃( )蟠( )巫( )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 (2) 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郯子之徒

4、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5、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古:     今: 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6、     古: 古: 今: 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 古:    今: 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

7、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9、?”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

11、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

12、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高二语文 编号:008 2014.2.15 编制人 : 《师说》限时训练 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2.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 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

13、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14、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

15、,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

16、 8.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警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 ?是故 ,

17、 , ,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4、孔子曰: , 。是故 , , , , 如是而已。 5、生乎吾前, ,

18、 ;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选择:1、 2、 3、 4、 5、 师说学案答案 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之】 1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2 郯子之徒:(代词,这) 3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4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19、 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6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4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

20、的)  6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道】 1、道理、事理 2、方法、措施 3、说及、谈论 4、道义 5、道路 古今异义 ⒈古之

21、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6.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

22、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不耻相师 师:名词作动词,拜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2.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4)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23、 限时训练 1.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2. 【答案】 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 3.【答案】 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4【答案】 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5【答案】 B(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6. ①作者界定的老

24、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

25、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