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学案).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65277337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知识结构 网络构建仁I起源:多元二 I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带"I发展:秦汉时期.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繁荣发展:宋元时期.理学出现.文学、科技、史 学、艺术高度繁荣 I繁磨:陶唐时期.文化祥癫ii商II传承转折:明清时期.心学和进步思想兴起I 从衰落到夏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新文化遥动兴起后民 主与科学威为迫求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涌与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特点和价值 厂I

2、取视以人砂 |提倡K天丽 I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I提■爱国.追求家国情怀I I崇德尚贤.推崇天卜为公| I崇尚白强不息.厚德载物| LI主张和而柯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 性、顽强的生命力 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 力;影响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 若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r面,维系肴统一多民族 的大家庭,推动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 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I佛教文化的传X]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新知识的 传入I近代西方文化

3、丽R 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 对朝解、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制度、文字、宗教、 历法、建筑、服怖、习俗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 加速r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线索梳理纵跨横联 一、认识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历程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 上的影响和作用 殷周(发源) 天命神权思想、“敬 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初步 形成)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古代中华 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促进)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 化的

4、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发展)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至 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思想 隋唐(全盛)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 展,并以博大的胸襟 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了气度恢宏的 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 煌,在史学、文学艺 术和科技等方面成就 巨大,并产生宋明理 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其中宋明理学对后 期封建社会影响较 大 明清(面临冲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 击) 传入 面临冲击 二、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世 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

5、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 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 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是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 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4.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 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平等的基础上 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

6、文化交流违背 平等原则,推行文化霸权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对“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 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越南以及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构成这个历史性文化圈的要 素大致有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等几项。这几大要 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 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1. 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自古以来就被西方各国人 民所喜爱,火药、指南针、亚麻纸、纸币和活字印刷术等先后

7、传 到西方。中华文化为西方的近代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思想意识: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 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 (2) 选官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行性,对欧美 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情境在线热点解读 I. 社会情境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 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 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 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 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 的第一条原则

8、,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 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可是,什么 是爱的法则呢?良民宗教教导人们,爱的法则就是要爱你的父母。 那么,什么又是正义的法则呢?良民宗教告诫人们,正义的法则 就是要真实、可信、忠诚。每个妇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 夫,每个男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此, 我想最后指出,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忠 诚,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且蕴藏于内心。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 解读 辜鸿铭所说的“良民宗教”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辜 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出生在海外,童年和青年时

9、 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在学成归国后又心仪中国传统的儒学,凭借 深厚的外文造诣,辜鸿铭翻译了许多中国传统的经书典籍。他认 为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 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辜鸿铭 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 2. 生活情境第一,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经 过长期交融,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 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第 二,中华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的基本 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

10、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在建设 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是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 境界迈进的精神动力。第三,中华文化是调节天人关系的行为准 则。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面对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污水横流、雾霾肆虐等恶果,我 们必须认真省察与反思,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夭人关系 方面的时代价值。 ——李孝纯《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 解读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国文化经历辉煌、衰败,但未 曾中断而发展至今,历史和现实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 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质。汉唐

11、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时期 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 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开放、 包容的态度接纳,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转化,为外来文化打上中 国烙印,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多样 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3. 学术情境所谓“天人之学",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文化探讨。中国历史 上长期存在着“天人关系”的争论,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随着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 就从学理上提出了以天人关系的区分作为两种文化的根本特点, 以便从宏

12、观上把握各自文化的特性。 ——邓辉《从天人之学看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兼论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进路》 解读 从天人之学看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可以看出,天人合一、 “主客混沌”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而天人相分、“主 客分立”被看作西方文化的全部根基。 4. 学习情境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数理化 之3机械、工程矿冶—7 医学\//工艺、制造 军事 解读 通过上图,我们看到,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 工业,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江南制造 总局也创办了翻译馆,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贡献很大。通过上图, 我们又看到,翻译的书籍的种类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主,所 以,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