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考点强化练 第59练 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359365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全国考点强化练 第59练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全国考点强化练 第59练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全国考点强化练 第59练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考点强化练 第59练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考点强化练 第59练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精品资料 训练目标]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2.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3.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小题精练 1.(2016·安庆三模)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又说:“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此论述旨在阐明(  ) A.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B.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

2、会契约 D.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2.(2016·鹰潭二模)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  ) 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 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D.中国开始才引入了科学的概念 3.(2016·湖南五市十校高三5月仿真模拟)“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

3、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4.(2016·常州高三期末)“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里的“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是指(  ) A.自由与平等 B.法制与科学 C.民主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5.五四前后一些先进青年自发组成各种小团体和社团,如女子攻读互助团、女子

4、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等。这表明当时(  ) A.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 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6.(2016·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5、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7.(2017·汕头联考)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8.(2016·泰州二模)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6、”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大题优练 9.(2016·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是过去已死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智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现在我们中国人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吸收欧洲现代确有价值的学术……造成一个能够和欧化并驾齐驱的“国新”。从已有意思生出新意思来,在国故学里,亦是常有的事情。要研究国故,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凡立一说,须有证据,证据完备,才可以下判断……择善而从。 ——摘编自毛子

7、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 材料二 国故支配我国多数人之心理……亦方生未艾也。国故,东洋文明之代表也。欧化,西洋文明之代表也。今日东西洋之文明,当然处对等地位。吾人之研究国故,非为保存败布,实欲制造新纸(新文化)。夫以国故为至高之学,谓即此已足,无事外求者,信乎其无世界眼光矣!……输入欧洲物质文明,实亦今日当务之急。以进化言,新者未来之称号,故者求新之根据。非难国故者,每谓国故无科学之精神。其所谓科学之精神者何,即从善服义是也。 ——摘编自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 (1)1919年5月,毛子水和张煊“国故”争辩之后不久,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场整理国故运动。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

8、人“国故”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人“国故”思想共同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争辩及之后的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精析 1.A “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表明了爱国的前提,故A项正确;“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与“旨在阐明”不符,故B项错误;“缔结社会契约”是启蒙思想,但忽略了“爱国心与自觉心”的主题,故C项错误;据“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

9、幸福之团体也”的论述可知,陈独秀不可能要求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故D项错误。] 2.C 由材料内容可知,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实际上主要是指一种方法,不是指科学到底是什么具体的什么东西,故A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并不浅显,而是正确的,故B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是既要符合客观的现象又要符合主观理性,涉及到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正确;对于科学的概念,中国引入较早,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就已经开始在用了,故D项错误。] 3.D 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持彻底否定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近代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了中国的传统,并不是侧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故B项错误

10、;材料并未涉及对革命党人的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充分肯定了近代向西方学习,但是据“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的反问,体现出作者对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忽视传统文化的质疑,因此体现出从中国的传统中汲取优秀成分促进社会转型的主张,故D项正确。] 4.D 引文认为,民国早期虽然政治面貌是共和体制,但缺乏唤醒国家和人民的更基本的东西,即思想观念,联系“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延续”可知,能唤醒民众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选择D项符合题意。] 5.C “女子攻读互助团”等组织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妇

11、女组织变化,并不能说明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中“先进青年……女子攻读互助团、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的信息说明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冲击了传统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6.D 据“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提示,这场思想变革应是在1911年之后,不可能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这场思想变革是在“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之后,因果关系混乱,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时序颠倒,故C项错误;据“用现代西

12、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知“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7.B 胡适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从“1920年”“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进社会进步,故D项错误。] 8.B 从材料“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中可知,林纾强调欧洲文艺复兴也没有将他们的“古文”拉丁文废除,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优秀

13、文学作品都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要学习、研究、继承古代文化,也不能废除古代汉语文言文,也就是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性,选择B项符合题意。] 9.(1)同:主张输入“欧化”:认为研究“国故”有必要性;提出再造新文化的目标;要有科学精神。 异:“国故之生死”的性质判分;“国故”与“欧化”的地位;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上,对“科学的精神”理解不同。 原因:救国道路的探索是时代主题;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解放了思想,鼓舞了理性批判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但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仍较为深远;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文明受到冲击,知识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反思。 (2)影响:深化了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领域脱离现实的现象。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