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4663409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 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12课 师 说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句读(  ) ②郯子(  ) ③官盛则近谀(  ) ④苌弘(  ) ⑤师襄(  ) ⑥李氏子蟠(  ) ⑦老聃(  ) ⑧经传(  ) ⑨无长无少(  ) (2)多音字 ①长   ②相 ③好 ④传 2.辨形组词 (1) (2) (3) (4)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贤不及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嘉其能行古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之众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①传 ②师 ③于 ④之 (4)词类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拘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耻

11、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不拘于时,学于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本结构 二、深层探究 3.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

12、观点?是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 4.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作者没有采用通常的驳论形式进行批驳,请你联系课文谈谈其在论证上的特点。 5.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运用了排比对偶句(有人称对举、排偶)、连珠句,以及运用了丰富的语气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请联系具体的句子加以赏析。 三、技法迁移 对比论证 [文本回顾] 文本第二段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起句,针对“耻学于师”的现象,展开了三重对比。 第一重是纵向对比,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 第二重

13、是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对比,拿有些人在从师问题上对孩子与对自己作对比。 第三重是横向对比,拿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重对比并非平铺直叙。在内容上,这三重对比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第一重对比意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第二重对比意在强调“从什么师”,即“师”的内涵——童子之师与家长之师的区别与差异;第三重对比意在强调从师的态度及士人耻于从师的根源,实际上将矛头直指唐朝的最高统治者。 [技法点拨]  对比论证是通过将某事与某事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

14、事物。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的观点。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技法运用] 以“沉稳”为话题,运用对比论证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1)①dòu ②tán ③yú ④chánɡ ⑤xiānɡ ⑥pán ⑦dān ⑧zhuàn

15、 ⑨zhǎnɡ (2)①chánɡ zhǎnɡ ②xiānɡ xiànɡ ③hǎo hào ④zhuàn chuán 2.(1)贻害 心旷神怡 (2)郯子 啖食 (3)老聃 聘请 (4)蟠龙 幡然 3.(1)求学的人。(2)以……为师。(3)以……为耻。(4)不屑与之同列,表示极端鄙视。(5)比得上。(6)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文本互动 1.(1)①“受”通“授”,教授 ②“不”通“否” (2)①求学的人。/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③一般人、普通人。/许多人。④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16、是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⑤不一定。/不需要。 (3)①传授 流传 zhuàn,传文,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学习 动词,从师 ③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示比较,比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④代词,代指“事理” 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 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指“李氏子蟠” 是定语“道”“师”与中心语“所存”之间的结构助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助词“的” 助词,可译为“那样的” 助词,可译为“那样的”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

17、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4)①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意动,“以……为师” 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学习”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 ④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⑤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意动,“以……为师” ⑥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意动,“以……为耻辱的事情”“认为……是耻辱的事情” ⑦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尊贵的人”“低贱的人”“年长的人”“年少的人” 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5)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 ③被动句 ④宾语前置句 ⑤介词结构后置句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⑦介词结构后置句 2. 3.(1)古之学者必有师。(2)第一层:正面

18、概述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四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4.文章的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开门见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第二段开头,紧承上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总起这一段的批判内容,其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在批判的基础上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的论断。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

19、篇文章的缘由。总之,韩愈的《师说》作为一篇文通字顺、平易畅达的论说文,首先表现为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为后人批驳性论文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1)排比对偶句。 本文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如虹,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本文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20、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本文运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讽刺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复杂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技法运用] (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成为一代名相。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