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专题四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选修1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专题四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专题四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选修1(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
2、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2)设
3、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
4、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
5、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
6、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 (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
7、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内容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评价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
8、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1.中国古代经济改革的一般性原因、内容和影响 (1)经济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②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 ③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济改革的内容 ①制度方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 ②金融方面:货币、金融体系。 ③其他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 (3)经济改革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巩
9、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③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真题例证1] 唐代币制改革 (2015·课标全国卷Ⅰ,45)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
10、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
11、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2.确立法律儒家化的法制改革 (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①儒家化的启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 ②儒家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 ③儒家化的成熟:隋唐时期,“礼法合一”。 (2)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意义 ①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各项
12、法律制度都是依据“礼”的原则制定的。 ②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 ③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作用。 [真题例证2]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2017·课标全国卷Ⅲ,44)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
13、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
14、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材料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材料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第(2)问,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3.关乎政权稳定的廉政改革 (1)中国古代“吏治”成败得失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吏治”的许多做法,如科举、考核、监察等
15、制度和诸多惩贪律法的建立,在整个中国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首创,影响深远,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①中国古代“吏治”成功的原因 皇帝重视“吏治”。重视官员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臣。 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 全面“考核”保提拔,严格“问责”法律化。 ②中国古代“吏治”失败的原因 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皇权至上,“天下之法”沦为维护皇权的工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强化。 (2)中国古代“吏治”对当今反腐的启示 ①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念。 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
16、等级观念。 ②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 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 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 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 ③必须强化“官德”教育 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 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 [真题例证3] 清朝养廉银制度 (2015·课标全国卷Ⅱ,45)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
17、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官员薪俸
18、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第(2)问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4.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政治改革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①起步阶段:以“中体西用
19、”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洋务企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②发展阶段 a.经济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b.政治体制民主化:政治体制近代化出现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c.思想文化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2)中西方近代化探索的比较 ①相同点 本质相同: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
20、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手段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 ②不同点 西方是自发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是外力推动下出现的。 西方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而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 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先行。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 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要实
21、现国家独立。 [真题例证4]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2017·课标全国卷Ⅱ,45)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
22、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
23、“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内容、困难、领导、宗旨以及改革者的毅力等方面来谈启示。 系列六 全国卷选考题题型突破(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题型特点 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
24、”“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 二、题型示例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
25、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三、做题流程 第一步 审题,弄清题目考查的点,是改革的背景,还是内容或影响。例如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步 读材料,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粗略列出答案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第三步 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从政治(国内外各种矛盾)、经济(生产力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改革的评价
26、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中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然后概括;分析“影响”或“作用”时可联系背景,一般背景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改革的影响。 第四步 严密作答,书写正确答案。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文化;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四、增分定律 1.学会寻找题目的题眼。题眼体现题目的主题或核心内容。例如本题中“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即是题眼。据此题眼,寻找材料中的答案。 2.要充
27、分利用题目材料中看似“无用”的信息。例如本题“题眼”(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前的文字,这有助于对比改革前后的社会状况,可用来回答改革的意义。如果不利用这些信息,则第(2)题只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样仅能拿到较少的分数。 3.如果做题时答案无从下手,摘抄部分题干材料,有时也能拿到不少分数。例如本题中摘抄“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可得2分;摘抄不违“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可得2分。注意摘抄时要取关键词句,千万不要一字不丢地抄。 4.如果不会回答题目中有关意义影响等设问,千万不要空白不答,结合教材相关或类似改革的意义、影响来回答,也能得一少部分分数。例如本题中可结合北魏孝文
28、帝改革的意义来回答。 五、针对训练 (2017·山东临沂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即位后推行乡里制度,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春到开皇二年秋是过渡阶段,因隋朝新的行政管理制度正在修订之中,没有临时做出调整,主要沿用北周的基层管理制度。第二阶段从开皇二年秋颁布《开皇令》到开皇九年春,规定基层社会组织以家为单位,并按京畿之内和京畿之外划分为两类基层组织编制。在京畿之内实施族、闾、保三级制及在京畿之外实施党、里二级制双轨并行。第三阶段开皇九年隋朝实现大统一,隋文帝命令朝臣修改旧法颁布新制,推行不分京畿内外统一编制的乡、里二级制。对于乡里长官的任用,
29、特别注重被选者具有德才兼备、有益风化、强毅正直的品格。据史书记载并州祁人张道源因孝行见称,受到县令的嘉奖。乡里长官主要的职责就是登记户口、征收赋税和维护治安。——摘编自宋文龙《隋朝乡里制度浅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朝乡里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乡里制度的作用。(8分) 答案 (1)特点:借鉴了前朝的经验:依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注重基层官员的选拔;对官员实施鼓励措施。 (2)作用: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基层组织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解析 (1)据材料“因隋朝新的行政管
30、理制度正在修订之中,没有临时做出调整,主要沿用北周的基层管理制度”得出借鉴了前朝的经验;据材料“第二阶段从开皇二年秋颁布《开皇令》到开皇九年春……第三阶段开皇九年隋朝实现大统一,隋文帝命令朝臣修改旧法颁布新制,推行不分京畿内外统一编制的乡、里二级制”得出依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据材料“对于乡里长官的任用,特别注重被选者具有德才兼备、有益风化、强毅正直的品格”得出注重基层官员的选拔;据材料“据史书记载并州祁人张道源因孝行见称,受到县令的嘉奖”得出对官员实施鼓励措施。(2)据材料“乡里长官主要的职责就是登记户口、征收赋税和维护治安”可以得出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
31、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除了上述作用之外,隋朝的乡里制度也对后世基层组织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精准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松赞干布生活的时代正是吐蕃人完成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松赞干布即位时,青藏高原处于“三国鼎立”的形势,内乱不断。松赞干布迁都逻些,赞普的城堡就建筑在布达拉山上。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举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着庞大的送亲队伍和丰厚的嫁妆远嫁松赞干布。联姻之后,吐蕃和唐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亲密的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把吐蕃按部落大小划分为31个千户府和4个下千户府,设千户长管理。还建立了禁
32、卫军制。松赞干布对最高军事长官都元帅和副都元帅以及四名最高民政官员都加以宰相同平章事之衔,分别执掌军政和民政大权,还仿照唐制实行官阶品级制度。在和唐王室通婚之后,受到唐朝均田制的启发,也在境内实行了均田制。他广泛吸收了西域各国文字的优点,创制了吐蕃本民族的文字——藏文。 ——摘编自顾奎相等《中国古代改革家》 (1)根据材料,概括松赞干布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松赞干布改革的主要意义。 答案 (1)迁都逻些;联姻唐室;改革军政;分割相权;推行均田制;创制藏文。 (2)有利于推动吐蕃向奴隶社会过渡;迁都有利于打击旧势力,促进了政治稳定;改革军事和政治制度,有利
33、于加强中央集权;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吐蕃全面系统地学习唐朝文化;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创制藏文,有利于藏文化的推广。(任答3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迁都逻些”“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禁卫军制”“仿照唐制实行官阶品级制度”“实行了均田制”等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松赞干布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推动吐蕃向奴隶社会过渡、促进政治稳定、繁荣吐蕃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2.(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前期东南茶主要实行官购商销的交引法,嘉祐四年后,实行了四十余年的通商法。崇宁元年,蔡京
34、废除通商法,恢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崇宁四年再次改创,允许商人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筇,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崇宁四年茶法已经具备了已引榷茶的模式,但尚不严密。政和二年蔡京对茶法进一步改革,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商人贩茶先向官府买引,再向茶户买茶,用官造笼筇盛装,由官府合同场秤量、点检、封记,在茶引和笼筇靥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商人姓名、茶叶指定贩卖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等。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当地官员再次验证数量、等第等,然后启封贩卖,贩卖还要请卖茶人在茶引上批写所买数量。商人卖茶还有时限,商人限期售罄茶货
35、,缴回茶引、笼筇。 ——黄纯艳《论北宋蔡京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京历次茶法改革的核心举措,并指出其举措的本质共同点。 (2)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蔡京茶法改革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答案 (1)举措:第一次:废除通商法,恢复禁榷制;第二次:政府垄断茶引印卖权;第三次:茶引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共同点:加强政府在茶叶经营中的主导作用。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1)第一小问核心举措,由材料“崇宁元年”“崇宁四年”“政和二年”三次茶法改革的内容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本质共同点,由以上内
36、容得出,加强政府在茶业经营中的主导作用。(2)由以上材料分析得出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2017·湖北三市高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
37、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 答案 (1)背景:冗官增多;官风败坏。 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
38、诛’,官风极坏”得出冗官增多,官风败坏;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得出裁汰冗官;据材料“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得出提拔人才;据材料“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得出加强对官员的考核。(2)据材料“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得出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据材料“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得出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新政的作用与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新政的积极意义相当明显。
39、清廷覆灭了,也不能说新政全部失败了,且不说经济建设、司法制度、社会习俗、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使是预备立宪没有走完全程,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假如不发生革命,让新政继续下去,中国近代转型就会更加顺利。因为,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结果,是新政无法继续走下去的结果。——摘编自《熊月之谈清末新政与危机的纠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结果”的理解。 答案 (1)意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清朝政权机构的近
40、代化;促进了清末军队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 (2)理解:清末新政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培养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壮大了民主革命的力量;训练的新军逐渐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经济建设、司法制度、社会习俗、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紧扣设问的限制条件“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结果”,可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新军”等角度分析。 5.(2017·湖北荆门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
41、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来,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掀起了改革政府行政制度的热潮。国家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项目压缩,如以劳动换福利,提高领取福利者的资格限制;1981年2月,里根发布1 291号行政令,自此美国政府先后放松了对航空、铁路、卡车、公共汽车、能源、电信、银行的管制,企业进出口的自由度空前提高,市场定价代替了政府定价;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实行合同出租,即在不扩大政府规模,不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履约行为,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和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转让。西方国家还在推进行政制
42、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将若干权力如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下放给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私人资本投入到政府包揽的社会保险、退休保障、中小学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领域,以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克林顿的推动下,美国掀起了“再造政府运动”,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也把企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引入政府工作部门,瑞士的许多州和市政府同样开始采用企业化的方式来加强公共部门管理。西方各国还致力于借助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并通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 ——摘编自张立荣《当代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取向与启示》 (1)依据材料,概括战后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 (1)内容:将政府(政治、经济)职能推向市场(或政府职能运行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强对公共事业服务的力度;重塑政府形象,建立企业化、电子化政府。 (2)背景: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政府行政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等。 意义: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规模;提高行政效率,精简政府人员,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