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含9张CAD图纸】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含9张CAD图纸】,含9张CAD图纸,侧边,传动,旋耕机,设计,CAD,图纸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选题来源
( )结合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
(√)生产实际或社会实际 ( )其他
选题性质
(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 )其他
选题完成形式
(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 )提交作品,并撰写论文
指导教
师姓名
吴彬
职称
讲师
是否主持或参
与过科研课题
(√)是( )否
选题依据(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和内容简要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北方地区,耕整用宽幅高速型旋耕机成为发展方向,大中型拖拉机具有强劲的动力输出、较大的牵引力和悬挂提升能力,为配套旱地耕作型联合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旋耕作为驱动型耕作机械,易于更换和附加工作部件,形成灭茬、深松、碎土、做畦、起垄、开沟、精量半精量播种、深施化肥、铺膜、镇压和喷药等多项作业的结构紧凑的联合作业机组,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内容要求: 1、侧边传动式旋耕机整体结构的设计;
2、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3、主要零部件的校核计算。
专业委员会意见
专业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注:1.请在选项前的“( )”内打“√”;意见栏必须由相应责任人亲笔填写,不够填写时可另加页。
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学 部: 理工学部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
20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班
指导教师及职称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
已完成的主要内容
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检查(考核)小组意见
检查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
指导教师及职称
20 年 月 日
填 写 说 明
一、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是学院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下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文件,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依据。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
二、此任务书必需针对每一位学生,不能多人共用。
三、选题要恰当,任务要明确,难度要适中,份量要合理,使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研究内容。
四、任务书一经下达,不得随意更改。
五、各栏填写基本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选题性质和完成形式:
请在合适的对应选项前的“( )”内打“√”,科研课题请注明课题项目和名称,项目指“国家青年基金”等。
(二)主要内容和要求:
1.工程设计类选题
明确设计具体任务,设计原始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设计方案的形成(比较与论证);该生的侧重点;应完成的工作量,如图纸、译文及计算机应用等要求。
2.实验研究类选题
明确选题的来源,具体任务与目标,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该生的研究重点,研究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计算机应用及工作量要求,如论文、文献综述报告、译文等。
3.文法经管类论文
明确选题的任务、方向、研究范围和目标;对相关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简要介绍,明确该生的研究重点;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如论文、文献综述报告、译文等。
(三)主要参考文献与外文资料:
在确定了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明确了要求后,指导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和相关信息,或划定参考资料的范围,指导学生收集反映当前研究进展的近1-3年参考资料和文献。外文资料是指导老师根据选题情况明确学生需要阅读或翻译成中文的外文文献。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1.设计类、实验研究类课题
实习、调研、收集资料、方案制定约占总时间的20%;主体工作,包括设计、计算、绘制图纸、实验及结果分析等约占总时间的50%;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约占总时间的30%。
2.文法经管类论文
实习、调研、资料收集、归档整理、形成提纲约占总时间的60%;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约占总时间的40%。
六、各栏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应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也可使用打印稿,但签名栏必须相应责任人亲笔签名。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选题来源
( )结合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
(√)生产实际或社会实际 ( )其他
选题性质
(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 )其他
题目完成形式
(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 )提交作品,并撰写论文
主要内容和要求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北方地区,耕整用宽幅高速型旋耕机成为发展方向,大中型拖拉机具有强劲的动力输出、较大的牵引力和悬挂提升能力,为配套旱地耕作型联合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旋耕作为驱动型耕作机械,易于更换和附加工作部件,形成灭茬、深松、碎土、做畦、起垄、开沟、精量半精量播种、深施化肥、铺膜、镇压和喷药等多项作业的结构紧凑的联合作业机组,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内容要求: 1、耕深10~13cm;
2、传动方式为侧边传动;
3、配套动力为15~30KW的拖拉机;
4、结构合理,使用调节方便;
5、生产率高,功率消耗少,经济效率高。
完成工作量: 1、旋耕机整体结构的设计;
2、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3、主要零部件的校核计算。
完成3张A0图纸(折合),并要求CAD绘制。撰写设计说明书,文字在1.0~1.5万字间,条理清楚,计算有据,格式按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
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动态;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方案的拟定和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传动方案的确定及设计计算,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分析计算和校核;参考文献,鸣谢。
注:此表如不够填写,可另加附页。
主要参考文献与外文资料
[1]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宝筏,农业机械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王立祥,李军等,农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邱宜怀.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近五年相关论文
[6]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专利
工作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工作内容
2010.09.18前
选题
2010.9.21前
下达任务书
2010.09.25前
开题
2010.09.25~2011.03.
设计
2011.03
中期考核
2011.03.~2011.05.10
完善与总结课题
2011.05.01~2011.05.16
提交正稿与指导老师评阅,专业委员会评阅
2011.05.17~2011.5.24
答辩与修改定稿
要求完成日期:20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审查日期:20 年 月 日 专业负责人签名:
批准日期:20 年 月 日
接受任务日期:20 年 月 日; 学生本人签名:
注:签名栏必须由相应责任人亲笔签名。
生产
实习成绩考核表
毕业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及班次
起讫年月日
自20 年 月 日
至20 年 月 日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提要
自我总结
本人签名:
20 年 月 日
实习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20 年 月 日
实习单位意见:
实习单位盖章
20 年 月 日
实习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系 实 习 领 导 小 组 意 见
成绩:
评语:
签名:
20 年 月 日
备注:①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载。 ②本表一式二份,实习结束后由系(部)汇总后交学院教务部:一份进入学生个人档案,一份存学院档案室。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1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土壤耕作是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土壤耕作机械的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土壤耕作是一项能耗很大的作业,传统的土壤耕作机械,如犁,耙等都需要多次书耕作会对土壤造成破坏,不利于水土保持,消耗较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新的工作制度,松土和局部松土,不耕和少耕。在这种形势下,驱动型耕作机械诞生了。这种机械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强化土壤耕作过程,可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二是一次耕作可以联合作业;三是有动力驱动,质量好;四是作业时几乎不需要牵引功率,减少了功率的消耗。 驱动型机具有多种,如旋耕机,振动土壤耕作机械等[1]。
目前广泛使用的,应用前景最好的就是旋耕机。耕机切土、碎土能力强,一次旋耕能够达到一般犁耙作业几次的碎土效果,耕后地表平整、松软,能满足精耕细作要求,且缩短工序间隔,有利于抢农时抗旱保墒,减少拖拉机进地次数,减轻对土壤压实,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作业成本,减少机具投资,提高机具利用率[2]。加之近年来国内还田技术和免耕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旋耕机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拖拉机的主要配套机具之一,研发旋耕机意义重大,市场前景很大[3]
1.2国内外旋耕机的发展回顾及现状
旋耕机的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起始于英、美,由3~4kw内燃机驱动,主要用于庭院耕作,直至IJ型旋耕刀研制成功后,旋耕机才进人大田作业川。上世纪初,日本从欧洲引进旱田旋耕机后,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研制出适用于水田耕作要求的弯刀,解决了刀齿和刀轴缠草问题,使旋耕机在日本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应用旋耕技术川。诸如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芬兰、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在果树和蔬菜地上已经十分广泛地使用各种小型旋耕机械进行耕作;德国已将旋耕播种技术作为主要少耕方法普遍地用于大面积谷物生产;美国有人主张采用旋耕和松土联合耕作以替代有桦犁耕翻[4]。
我国对旋耕机的研制始于20 世纪50年代末,初期主要研制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后来研制出与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70年代初完成了与当时国产的各类拖拉机配套的系列旋耕机的设计,并使之得到了推广应用;到 80 年代,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由专用型发展到兼用型,由于手扶拖拉机配套发展到与轮式及履带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单机研制、发展系列产品、新产品开发和换代3个阶段,随着新的种植、耕作农艺的发展和推广,在旋耕机基础上还研制出了多种用途的联合复式作业机[5]。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为适应市场需要,有些企业试图开发大型旋耕机,但因水平有限,仅采用原有产品外延放大和堆砌材料的方法,没有着重结构的改进和参数的优化,目前能与 200 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在我国还完全依赖进口[6]。另外我国旋耕机械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装备差、制造工艺水平低,有些产品出厂质量粗放,可靠性不高,企业低价竞争导致投入创新的部分过少,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因而走了弯路。因此,现有旋耕机产品在品种上尚有大型和深耕型的空缺。速度,从现有的2~5km/h 提高到 4~8km/h。为满足以上要求,需要改进旋耕机及工作部件的结构和参数,研制宽幅高速旋耕机及灭茬、旋耕、旋耙和深施化肥的复式作业机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不少农机学者在旋耕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7]。故选择耕耘装置具有特别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理论依据
通过对目前农业上使用的旋耕机研究发现,是通过拖拉机输出动力,通过变速器和执行部件刀轴的连接进行动力输出,以及与限位机构配合从而符合耕机不同工作的速度和耕作深度,已满足耕地需求[8]。
2.2主要内容
(1)设计出耕耘传动路线和传动方式
(2)变速系统中齿轮传动比的配比
(3)传动部件齿轮及轴的结构设计
(4)靶刀的运动分析和参数计算
(5)整体零件布局
2.3 研究方法
(1)对现有文献分析,查阅现有国内外有关旋耕机的文献资料,深刻理解现有旋耕机的传动原理以及实现方式,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现有的优良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2)重视理论分析,认真学习与齿轮传动相关的理论,对基本的齿轮传动(定轴传动和旋转轴传动)有十分的了解,熟悉各种轮系的传动特点。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制造。
(3)在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设计,主要对该机构中的创新点及相关附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成形的机构,不做无用功。
(4)设计时充分使用指导教师以及身边其他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不盲目设计。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求设计满足经济行和工艺性要求,使设计真正满足工程化的要求。
3、总体方案论证
我国现有旋耕机产品系列虽然在名义上可以配套58.8-73.5kw(80-100马力)拖拉机,但实际上因受传动系统强度及结构尺寸、机架结构强度的局限,配套合理范围仅达48kw(65马力)拖拉机。耕深亦局限在旱耕12-16cm,水耕14-18cm。因此现有产品在品种上尚有大型和深耕型的缺门。90年代以来,有些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试图开发大型旋耕机。但因研究设施水平有限,仅采用原有产品外延放大和堆砌材料的方法,没有着重结构改进和参数优化,目前能与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在我国还完全依赖进口。另外我国旋耕机械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装备差、制造工艺水平低,有些产品出厂质量粗放,可靠性不高,企业低价竞争导致投入创新的部分过少,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4、预期的成果
(1)开题报告一份,字数不少于2000字。
(2)设计说明书一份,字数不少于15000字。
(3)符合质量要求的设计图纸一套(当量图纸:2.5A0)。
(4)所有设计资料电子版(光盘)一份。
5、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1)开题答辩阶段:第1周收集并整理设计所需的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方案设计阶段:第2周进行系统方案设计,第3周进行方案论证;
(3)初步设计阶段:第4周进行数据计算,第5周绘制简要图纸;
(4)详细设计阶段:第6周进行强度计算,第7周进行重要零件强度校核,第8周绘制零件图,第9周绘制装配图;
(5)最终设计阶段:第10周交给导师审核,第11周按照导师指导改进设计,打印图纸,刻录光盘,准备答辩;
(6)最后答辩阶段:第12周进行毕业答辩。
参考文献
[1] 夏俊芳,许绮川,周勇.旋耕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农业大学学报,2005,10:83-85
[2] 耿亚飞,刘保军,魏新春.旋耕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2002,9:28-29
[3] 蔡晓明,陈豫.农机市场新亮点[J].农机市场,2005,1:28
[4] 周建来.国外旋耕机现状[J].农机化研究,2000,1:62-64
[5] 周建来,李源知,焦巧凤.国内外旋耕机的状况[J].农机化研究2000,5:49-51
[6] 葛宜元.旋耕机类型及研究方向探讨[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1:34-35
[7] 朱留宪,杨玲,杨明金,李云伍,杨屹力.我国微型旋耕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7:236-239
[8] 李滨,崔东.小型农用旋耕机的设计[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3:30-32
[9] 赵亚祥,田耕.旋耕机的结构特点对其作业性能的影响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13,12:39
[10] Gopal U,Shinde,Shyam R,Kajal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ary tillage tool components[J]. Int J Agric &BiEng,September,2011,3:1-6
- 5 -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论证审批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
指导教师及职称
开题时间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文献综述(选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其中旋耕机主要用于农田栽植、播种前的耕整地作业。耕后,地表平整、松软、细碎,能够满足精耕细作的农艺要求。在潮湿地或水田上工作时,可减少拖拉机轮子的下陷和打滑丢转现象。旋耕机的发展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旋耕机械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正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机械的一个重要门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现有旋耕机产品系列虽然在名义上可以配套58.8-73.5kw(80-100马力)拖拉机,但实际上因受传动系统强度及结构尺寸、机架结构强度的局限,配套合理范围仅达48kw(65马力)拖拉机。耕深亦局限在旱耕12-16cm,水耕14-18cm。因此现有产品在品种上尚有大型和深耕型的缺门。90年代以来,有些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试图开发大型旋耕机。但因研究设施水平有限,仅采用原有产品外延放大和堆砌材料的方法,没有着重结构改进和参数优化,目前能与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在我国还完全依赖进口。另外我国旋耕机械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装备差、制造工艺水平低,有些产品出厂质量粗放,可靠性不高,企业低价竞争导致投入创新的部分过少,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3.参考文献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00-110.
[2]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68-80.
[3] 彭克勤主编.农业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新技术画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6.
[4] 易克传,陈怀明.温室旋耕机的设计[J].设计与制造,2005(4):98-99.
[5] 王昆,何小柏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59.
[6] 李滨,崔东.小型农用旋耕机的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3):30-34.
[7] 刘清生,许绮川,吴一鸣,姜威,叶俊.窄幅旋耕机具的研究[J].仲铠农业技术学院学报,l999(5),8(2):39-43.
[8] 王昆,何小柏,汪信远主编.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8-189.
[9] 吴德印,郭占俊.旋耕机开沟培土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8(09):32-33.
[10] 谢方平,吴彬,向卫兵.我国微型旋耕机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农机,2000(5):13-14.
[11]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3-279.
[12] 周建来,李源知,焦巧风.国内外旋耕机的技术状况[J].农机化研究,2000(2):49-51.
[13] 王惠臣.1G120型旋耕机的研制[J].现代化农业,1997(5):29-3O.
[14] 丁为民,王耀华,彭嵩植.正、反转旋耕不同耕作性能的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105-109.
[15] 林金天. 土壤动力特性与节能耕作及机具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 1996, 27(增刊):38-42.
[16] 周宏明,薛伟,桑正中.旋耕机总体参数的优化设计模型研究[J].北京:农业机械学报,2001,32(5):37-39.
[17] 高健.机械优化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7-92.
[18] 台沐云.旋耕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山东农机化,2001(2):18-19.
[19] 闽志醒,孟昭宪.农机具刃类零件自磨刃堆焊研究。农机与食品机械,1997(1):29
[20]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GB/T 5669.1995旋耕机械刀和刀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杜,1996:l–7.
[21] 承会,马成林,阚君武,陈联民,尼新兴.防渗旋耕机功耗的确定[J].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2):14-16.
研究方案(研究目的、内容、方法、预期成果、条件保障等)
通过查阅旋耕机现有技术,对存在的问题翻阅参考文献。通过指导老师和工程师的启发和指导,解决课题设计的盲点,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性设计。利用在农业研究所的实践的机会,对旋耕机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及研究,掌握其结构特点和控制原理。可以使用多种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如Pro/e、Auto CAD等,这样就可以加快设计进程,提高设计质量。定期接受老师的指导,及时改正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课题属于对农业机械的研究,目前技术相对成熟。同时连云港灌云是全国最大的旋耕机生产基地,可更方便了解到最新的旋耕机技术,有效帮助设计,因此,本课题是可行的。
时间进程安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等)
1`2010.09.18前 选题
2`2010.9.21前 下达任务书
3`2010.09.25前 开题
4`2010.09.25~2011.03. 设计
5`2011.03 中期考核
6`2011.03.~2011.05.10 完善与总结课题
7`2011.05.01~2011.05.16 提交正稿与指导老师评阅,专业委员会评阅
8`2011.05.17~2011.5.24 答辩与修改定稿
开题论证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专业委员会意见
专业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注:此表意见栏必须由相应责任人亲笔填写。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论证记录
系 部: 工程技术系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论文(设计)题目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
论证小组质疑及指导意见:
学生回答简要记录:
论证小组
成员签名
记录人签名: 论证日期: 年 月 日
注:记录、签名栏必须用黑色笔手工填写。
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情况表
时间
地点
指导、检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签名
注:1.此表在每次指导、检查工作时由学生带来,指导老师填写。
2.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工作中尚需解决或改进的问题等。
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DESIGN OF SIDE TRANSMISSION TYPE ROTOTILLER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
指导老师及职称:
提交日期: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1 前言……………………………………………………………………………2
2 总体方案的选择及确定………………………………………………………3
2.1 工作方式的选择……………………………………………………………3
2.2 动力的选择…………………………………………………………………3
3 工作参数的计算及选择………………………………………………………3
3.1 刀片运动轨迹及其分析……………………………………………………3
3.2 机组前进速度与刀片回转速度的配合……………………………………5
3.3 耕作深度……………………………………………………………………5
3.4 切土节距……………………………………………………………………5
3.5 耕幅的确定…………………………………………………………………6
3.6 机具的配置…………………………………………………………………6
3.7 功率耗用……………………………………………………………………6
4 结构设计……………………………………………………………………7
4.1 传动方案拟订………………………………………………………………7
4.2 传动装置设计………………………………………………………………8
4.2.1 总传动比的计算及分配………………………………………………8
4.2.2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8
4.2.3 圆锥齿轮计算及校核…………………………………………………9
4.2.4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12
4.3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及校核 ……………………………………………14
4.3.1 旋耕机刀片的设计……………………………………………………14
4.3.2 刀片的配置与排列……………………………………………………17
4.3.3 旋耕机刀轴设计………………………………………………………18
4.3.4 旋耕机刀轴的强度校核………………………………………………19
4.3.5 罩壳和平土拖板的设计………………………………………………22
5 机组的调整………………………………………………………………………23
6 结论………………………………………………………………………………24
参考文献 …………………………………………………………………………24
致谢…………………………………………………………………………………25
附录…………………………………………………………………………………25
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的设计
学 生:
指导老师:
摘 要:旋耕机是一种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耕整地机械,具有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在各种土壤条件下一次性可达到待播状态,可基本满足农业精细耕作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北方地区,耕整用宽幅高速型旋耕机成为发展方向,大中型拖拉机具有强劲的动力输出、较大的牵引力和悬挂提升能力,为配套旱地耕作型联合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旋耕作为驱动型耕作机械,易于更换和附加工作部件,形成灭茬、深松、碎土、做畦、起垄、开沟、精量半精量播种、深施化肥、铺膜、镇压和喷药等多项作业的结构紧凑的联合作业机组,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本次设计的侧边传动式旋耕机结构简单、生产率高、功率消耗少、经济效率高。
关键词:旋耕机;旋耕刀片;变速箱;传动系统
Design of Side Transmission TypeRototiller
Student:
Tutor:
Abstract: Rotary cultivator is a kind of soil preparation machine with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It cuts soil with good effect, breaks soil with powerful capacity and makes the soil surface flat after tillage, and so on. It can make soil in all kinds of conditions once achieved the state to be broadcast, which can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farming. In recent years, the planting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adjusted, especially in northern areas, thus tillage with a wide high-speed-type rotary tiller has developed. Medium-sized tractor provides a prerequisite for supporting dry land farming-based combination process with its strong power output, greater traction and enhanced ability of suspension. However, the rotary cultivator machine, as a driven model rotary machine, is easy to change, subjoins working parts and forms multiple-assignment and compact-structure joint operating units that clean stubble, loose the soil deeply, break soil, do beds, ridge, ditch, sow precise and quantity seeds, fertilize deeply, pave membrane, press soil and spray,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s the assignments cost. This designed side transmission type rotary cultivator in the paper has simple structure, high productivity,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Key words:Rotary Cultivator;Rotary Blade;Gear-Box;Transmission System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1 前言……………………………………………………………………………2
2 总体方案的选择及确定………………………………………………………3
2.1 工作方式的选择……………………………………………………………3
2.2 动力的选择…………………………………………………………………3
3 工作参数的计算及选择………………………………………………………3
3.1 刀片运动轨迹及其分析……………………………………………………3
3.2 机组前进速度与刀片回转速度的配合……………………………………5
3.3 耕作深度……………………………………………………………………5
3.4 切土节距……………………………………………………………………5
3.5 耕幅的确定…………………………………………………………………6
3.6 机具的配置…………………………………………………………………6
3.7 功率耗用……………………………………………………………………6
4 结构设计……………………………………………………………………7
4.1 传动方案拟订………………………………………………………………7
4.2 传动装置设计………………………………………………………………8
4.2.1 总传动比的计算及分配………………………………………………8
4.2.2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8
4.2.3 圆锥齿轮计算及校核…………………………………………………9
4.2.4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12
4.3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及校核 ……………………………………………14
4.3.1 旋耕机刀片的设计……………………………………………………14
4.3.2 刀片的配置与排列……………………………………………………17
4.3.3 旋耕机刀轴设计………………………………………………………18
4.3.4 旋耕机刀轴的强度校核………………………………………………19
4.3.5 罩壳和平土拖板的设计………………………………………………22
5 机组的调整………………………………………………………………………23
6 结论………………………………………………………………………………24
参考文献 …………………………………………………………………………24
致谢…………………………………………………………………………………25
附录…………………………………………………………………………………25
1 前言
旋耕机是一种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耕整地机械,具有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在各种土壤条件下一次性可达到待播状态,可基本满足农业精细耕作的要求。目前,我国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保有量约15万台,与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约200万台。旋耕机在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应用中已占80%的比例,北方的水稻生产、蔬菜种植和旱地灭茬整地也广泛采用了旋耕机械。近年来,我国北方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旱改水,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扩大了对旋耕机械的市场需求。旋耕机得使用可极大的提高土地耕作效率。此外,旋耕机具有防疏松土壤、秸秆还田、增加土质肥力和消灭土层中害虫的功能,广泛用于平原、山区及丘陵地带的各种土质田块的作业任务,水旱田兼用,具有广泛使用性。
目前,在我国成型的旋耕机械产品中,以卧式旋耕机为主流,该种旋耕机对土壤适用性强、混土效果好,一次作业可达到翻土、碎土和平整地表的要求。但一般耕深很浅,漏耕严重,工作部件易缠草堵泥且作业时消耗功率较大。在卧式旋耕机中,按旋耕机切刀轴与拖拉机轮子的转向可分为正传和反转。本次设计为正传式旋耕机。
旋耕机入土深度一般小于旋耕机部件半径的10%~20%,考虑到旋耕部件大小所需的相适应的单位能耗,应使旋耕机刀轴距地面较低,有的设计则依据旋耕部件与耕深的相对关系,把中央调速器直接安装在旋耕部件的轴上。这样可保证农具的最小能耗,最小的材料消耗和较好的工作质量。
根据目前旋耕机的使用现状,预计旋耕机的研究重点将是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动方面,现有的旋耕联合作业机具机架刚性不足,影响传动系统零件寿命,可靠性低。
(2)旋耕刀具设计参数不合理,作业性能差。
(3)侧边传动式旋耕机部件的结构设计。
(4)与发动机功率匹配。
(5)整机应满足基本农艺要求,耕深10~13cm,配套动力为15~30KW的拖拉机。
(6)作业后,地膜与垄台要贴实、无皱折、无卷曲、无漏覆。
本次设计主要是要一次同步完成翻土、碎土、平整地表等作业,并且须通过合理选择参数和优化机构设计,使之整体尺寸、结构设计合理,功率消耗低,满足作业要求,同时克服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总体方案的选择及确定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旋耕机的研究和使用有很大的进展,出现了多种型式的产品。通过分析比较本次设计选用卧轴、悬挂式侧边传动的方案,这种结构对土壤适应强、混土效果好,能一次同步完成翻土、碎土、平整地表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效率高。
2.1 工作方式的选择
旋耕切削方式的选择
由于切削方式的不同,旋耕机的功耗及所达到的效果亦有不同。目前有旋耕机刀辊的旋向与其前进方向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基本形式:正转式和反转式。两者在工作时的切削速度、刀轴切土扭矩等都表现不同,但反转旋耕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业时刀片切下的土块容易随刀滚抛向前方,易造成堵塞,不利于旋耕平土。故此处选正转更合适。
2.2 动力的选择
根据现有拖拉机型号使用性能等情况及任务书的要求,现初选东方红-250的轮式拖拉机。其参数如下表1:
表1 东方红-250的轮式拖拉机技术规格
Tab. 1 Dong fang hong-250-wheeled tracto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参数
数值
型 式
4*2
外型尺寸
(mm)
2850×1360×1190
标定功率(kw)
18.4
最大提升力 (KN)
4.15
速度范围(Km/h)
1.25~27.86
额定牵引力
(N)
5800
参数
数
值
轴距(mm)
1493
最小离地间隙(mm)
430
后轮轮距(mm)
1020~1320
结构质量(kg)
1040
动力输出轴转速(r/min)
540/730
动力输出轴标定功率(kw)
17.5
3 工作参数的计算及选择
3.1 刀片运动轨迹及其分析
旋耕机工作时,旋耕刀运动轨迹是摆线[1]。以刀轴旋转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x轴正向和旋耕机前进方向一致,y轴正向垂直向下。
设前进速度为,刀轴旋转角度为ω,开始时刀片端点位于前方水平位置与x轴重合,则旋耕刀端点运动方程为:
x=Rcosωt+t
y=Rsinωt (1)
式中 R——旋耕刀端点转动半径(刀滚回转半径)
图1 刀片运动轨迹
Fig .l Inserts trajectory
由公式(1)可见—旋耕刀端点的绝对运动,其运动轨迹随着R、ω、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状和特性。将式对时间求导,可得刀片断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分速度:
=/=- Rωsinωt (2)
= /= Rωcosωt (3)
刀片端点绝对速度V的大小为:
V= (4)
由公式(4)可见Rω=是旋耕刀端点的圆周线速度,令λ=/=Rω/,λ称为旋耕速度比,它表示旋耕刀端点旋耕速度比与旋耕机前进速度的比值,λ的大小对旋耕刀运动轨迹及工作状况有重要影响。
因 λ= Rω/
故 = -Rωsinωt= (1-λsinωt) (5)
如果λ<1,即<,则不论旋耕刀运动到什么位置,均有>0,即刀片端点的水平分速度始终与旋耕机前进方向相同,其运动轨迹是短摆线,这时旋耕刀不能向后切土,而出现刀片端点向前推土的现象,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若λ>1,则当旋耕刀旋转到一定位置时,就会出现<0的情况,既刀端绝对运动的水平分速度与旋耕机前进的方向相反,从而使旋耕刀能够向后切削土壤。只要刀片开始切土时<0,整个切土过程都可满足这个条件。λ>1时刀端运动轨迹为余摆线。为保证旋耕刀正常切土,刀刃上切土部分各点的运动轨迹都应是余摆线,即其圆周速度大于旋耕机的前进速度[1]。
3.2 机组前进速度与刀片回转速度的配合
由以上可知,为保证刀刃切土,刀片从开始切土直到铣切完毕都不应使刀片顶土。即:
= - Rωsinωt<0 (6)
由公式(6)可见在切土过程中刀刃向后的分速度是逐渐增大的。一般旋耕机的前进速度=0.5~1.5米/秒,刀片的端点切线速度V=3~8米/秒。为使机组减少功耗提高效率需合理选择配合两者的速度[2]。
3.3 耕作深度
通常耕深与旋耕机的结构参数R和运动参数、Rω有关。设耕深为H,由刀片运动轨迹图可知,当旋耕刀端点开始切土时其纵坐标 y=R-H,变换得y= Rsinωt 则sinωt=(R-H)/R
代入公式(6)中,得:
= -(R-H)ω (7)
要使 <0,必须,<(R-H)ω
即 H<R-/ω 或 H<R(1-1/λ)
λ的选择即要保证旋耕机正常工作及满足设计耕深要求,还要综合考虑旋耕机结构、功率消耗及生产率等其他因素。如增大R、ω不仅使结构变大,而且回增大切土扭矩及功率消耗,减小又会降低生产率。目前常用的速度比为λ=4~10左右[2]。根据旱耕耕深的设计要求取为H=12cm。
3.4 切土节距
沿旋耕机前进方向纵垂面内相邻两把旋耕刀切下的土块厚度,即在同一纵垂面内相邻两把刀相继切土的时间间隔内旋耕机前进的距离。
=t=×60/zn 或 = ×2π/zω (8)
式中 t——刀轴每转一个刀片所需时间,s
Z——同一旋转平面内的刀片数
n——刀轴转数,r/min
由公式(8)可见,增加z或n,变小,切土细碎,但随着转数的提高,功率消耗亦显著增加。若增加z或n,刀片间距变小,易产生堵塞现象[2]。故一般为10~12mm。
综上所述,旋耕部分设计时以上各参数相互影响。根据设计任务要求及拖拉机规格,p=18.4Kw =1.25~3.07Km/h。取λ=7,V=Rω=2.43 ~5.97 m/s,由 =12 cm,H=12cm,n=203r/min,则ω=2πn/60=20.9rad/s,R=V/ω=117~286mm。若同一旋转平面内的刀片数Z=2,=6cm。
3.5 耕幅的确定
工作幅宽应根据配套的拖拉机功率的大小,旋耕比能耗(旋耕比阻),耕深要求等确定。拖拉机输出动力轴功率=17.5Kw取功率利用η=0.8,则1000η=BH,为旋耕机工作时的比阻,当h=12cm时,砂壤土Kr:1.2~1.4 kg/cm²[2] 。得耕幅为:
B= (9)
将数据代入公式(9),得:
B==162cm
取 B=90cm。
3.6 机具的配置
由于耕幅B=900<拖拉机后轮轮距外缘1020,故要采用偏右侧悬挂。
为消除采用偏右侧悬挂出现耕后左侧留下轮辙,可使机组从地块的右侧进入[3]。
图2 耕幅的配置关系
Fig 2 Cultivation sites configuration
3.7 功率耗用
旋耕机工作时所需的功率计算。在耕作过程中,旋耕机工作所需的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块地形、耕深、耕宽、耕速和土壤性质等。功率消耗主要包括旋耕刀切削土壤消耗的功率、抛掷土块消耗的功率、推动前进消耗的功率、传动部分消耗的功率及土壤沿水平方向作用与刀辊上的反作用力所消耗的功率。设计时,假定旋耕机组在比较平坦的田地里进行匀速直线作业,旋耕机工作时所需的功率可用下式估算[4]。
N= (10)
将数据代入公式(10),得:
N=1.33×0.9×0.12×0.6×12×10000=10.3Kw
式中:B—— 旋耕机工作时的耕幅 B=0.9m
H—— 旋耕机工作时的耕深 H=0.12m
——旋耕机组前进速度 =0.6m/s
Kr—— 旋耕机工作时的比阻,当h=12cm时,砂壤土Kr:1.2~1.4 kg/c㎡即: 12×10000~14×10000N/㎡
由N=10.3Kw,旋耕机工作装置工作效率取0.85,所需的功率 =N/=12.1 (kW)。动力传动装置效率,可取η=0.85,旋耕机工作时所需要的功率=/η=14.3kW,故所选动力满足旋耕机的功率耗损。
4 结构设计
4.1 传动方案拟订
目前有的旋耕机采用变速箱式的传动装置,有的旋耕机动力从中央传给刀轴,整机受力均匀,根据任务书采用侧边传动。由于侧边齿轮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而侧边链传动零件少、质量轻、结构简单、加工精度要求低,所以本设计采用侧边链传动。
柴油机的输出速度,经V带传到拖拉机的离合器,通过变速箱变速后,一部分动力传到拖拉机的行走轮上,另一部分传到旋耕机的输入轴上。考虑到旋耕机的设计尺寸,旋耕机齿轮箱的输入轴和拖拉机变速箱的输出轴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两者之间采用万向节传动。为了增加旋耕机的输出力矩,在其输入轴和刀轴间采用单级齿轮减速器和链轮传动[4]。结构如图2:
图3 传动方案
Fig 3 Ransmission program
根据与所选轮式拖拉机的连接方式选取图2的传动方式,由万向节连接到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万向节的主要作用是补偿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与旋耕机第一轴的偏移量,并以最大传动效率和扭矩带动旋耕机工作,同时当负荷更大时保护旋耕机。
4.2 传动装置设计
4.2.1 总传动比的计算及分配
由所选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转速和刀滚的工作转速n可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i,由=730r/min, n=203r/min。
i=/n (11)
由公式(11)可知总传动i=3.6,传动比不大,两级减速一对圆锥齿轮和链轮即可满足要求。考虑到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不易过大,以减小齿轮的尺寸,便于加工。取链传动比为=2,则锥齿轮传动比[5]:
=i/=3.6/2=1.8。
4.2.2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各轴转速,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为0轴,减速器输入轴为Ⅰ轴,输出轴为Ⅱ轴,刀滚轴为Ⅲ ,各轴转速为:
730r/min
=730r/min
=/=730/1.8=406 r/min
=/=406/2=203 r/min
各轴输入功率按旋耕机所耗功率计算各轴输入功率,得:
=14.3 kw
=×η1=14.3×0.98=14 kw
=×η2×η4=14×0.95×0.99=13.18 kw
=×η3×η4=13.18×0.95×0.99=12.3 kw
式中η1、η2、η3、η4分别为万向节、圆锥齿轮、链轮、滚动轴承的效率。各轴转矩: T=9550×P/n (12)
=9550×/=9550×14.3/730=187.07 N·m
=9550×/=9550×14/730=183.15 N·m
=9550×/=9550×13.18/406=310.02 N·m
=9550×/=9550×12.3/203=578.65 N·m
将以上计算结果整理后列于下表2:
表2 传动装置动力参数
Table 2 Analysis on main quality of end produ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technology
项目
动力输出轴
输入轴Ⅰ轴
输出轴Ⅱ轴
刀滚轴Ⅲ
转速(r/min)
功率(KW)
转矩(N·m)
730
14.3
187.07
730
14
183.15
406
13.18
310.02
203
12.3
578.65
传动比
效率
1
0.96
1.8
0.94
2
0.94
4.2.3 圆锥齿轮计算及校核
齿轮采用45号钢,调质处理后齿面硬度180~190HBS,齿轮精度等级为7极。取=20,则=1.8×20=36。参考机械零件的齿轮计算方法。设计准则: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再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1)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设计表达式
(13)
其中, ,u=1.8
,,
选择材料的接触疲劳极根应力为:
选择材料的接触疲劳极根应力为:
应力循环次数N由下式计算可得
(14)
则
接触疲劳寿命系数,
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接触疲劳安全系数,弯曲疲劳安全系数,又,试选。
求许用接触应力和许用弯曲应力:
将有关值代入公式(13)可见得:
则:
动载荷系数;使用系数;齿向载荷分布不均匀系数;齿间载荷分配系数取,则,修正:
(15)
取标准模数。
(2)计算基本尺寸。
(3)校核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复合齿形系数,,取
校核两齿轮的弯曲强度
(16)
所以齿轮完全达到要求。
表3 齿轮的几何尺寸
Tab.3 Gear geometry
名称
符号
公式
分度圆直径
齿顶高
齿根高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齿顶角
齿根角
分度圆锥角
顶锥角
根锥角
锥距
齿宽
由于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较小,所以作成齿轮轴[8]。
4.2.4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1)选择链轮齿数,
假定链速v=0.6~3m/s,选取小链轮齿数=15;从动链轮齿数2×15=30。
(2)计算功率。由表查得工作情况系数Ka=1,故:
=×P=1×13.18=13.18kw
(3)确定链条链节数。初定中心距=20p,则链节数为:
=++ (17)
=62.8 取=64节
(4)确定链条的节距p。由小链轮系数 =0.77,=0.90,=1.7,
= (18)
=8.3kw
根据小链轮转速=406r/min及功率=8.3kw,选链号为12A单排链,查表得链节距P=19.05。
(5)确定链长L及中心距a。
L==1.22m (19)
a= (20)
=393mm
中心距减小量Δa=(0.002~0.004)a=(0.002~0.004)×393=0.78~1.56mm
实际中心距
a′=a-Δa=393-(0.78~1.56)mm=392.2~391.4mm
取a′=392mm
(6)验算链速V。
V= =≈2.032 m/s (21)
与原假设相符。
(7)验算小链轮毂孔直径
由表查得小链轮毂孔许用最大直径=46mm
(8)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
= (22)
有效圆周力 =1000×17.1/3.6=4750N
按水平布置取压轴力系数=1.15,则:=1.15×4750=5463N。
表4 滚子链链轮主要尺寸
Table 4 Analysis on main quality of end produ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technology
名称
代号
公式
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分度圆弦齿高
齿跟圆直径
齿侧凸缘直径
链轮毂孔
d
d=p/sin(180°/z)=91.63㎜
=103.53㎜
=d+(1-)p- =96.74㎜ 取=100㎜
=(0.625+)p-0.5=6.97㎜
=0.5(p-)=3.57 取=5.60㎜
=d-=79.72㎜
≤pcot-1.04×24.13-0.76=70㎜
46㎜
注:、值取整数,其它尺寸精确到0.01㎜。
4.3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及校核
4.3.1 旋耕机刀片的设计
旋耕机刀片是旋耕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刀片的形状及参数对旋耕机的工作质量、功率消耗有很大影响,为了适应不同的技术要求及土壤状况的要求,目前常用的刀片有弯形刀片、直角刀片和凿形刀片三种形式。凿形刀片人土性能好,消耗功率较小,但耕作时易缠草,适用于较疏松的土壤;直角刀片这种刀片刚性好、碎土能力强,易产生缠草现象[1]。
弯形刀片:弯形刀的刃口呈弧形,由正面刃口和侧面刃口两部分组成,正面刃口较宽,正面和侧面刃口均有切削作用。工作时,靠近回转轴的侧切刃先与土壤接触进行切削,最后由正切刃切削。这种切削过程可把未被侧刃切断的土块、草茎压向未耕地,以坚硬的未耕地为支撑由正面刃进行切割,这样草茎易被切断。对不能切断的草茎其曲线刃口可将其推向切削刃的端部而脱落。这种刀片不易缠草,对土壤的适应性好[6]。
通过比较,选用弯形刀片较适合旋耕机的作业环境。如图4:
图4 弯刀
Fig4 Scimitar
刀片应在满足农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作到外形简单、容易制造,并尽可能减小工作阻力。
弯形刀片由正面刃口和侧面刃口两部分组成,为使刀面刃口满足不缠草和耕耘阻力小的要求,须对刃口曲线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滑切性能。滑切角是侧面刃口曲线上某点的运动速度(绝对速度v与该点法线之间的夹角),要使草茎能够沿着刀刃滑脱的条件是刃口曲线滑切角大于草茎与刀刃对草茎的滑切的摩擦角[2]。如图5:
图5 弯刀摩擦角
Fig 5 Machetes friction angle
图为弯刀片曲线刃口的工作情况,设在刀片刃口曲线上某点p的作用力F(沿着轨迹切线),草径及土壤的反作用力F′,则F= F′。过p点做刃口曲线的切线MM,F′与切线MM的夹角为δ,则使草径沿着刃口曲线向其端点运动的力为F′cosδ。当此力大于草径及土壤对刀片的粘着力时,草径就会滑动脱离刀片。由图,τ角既为滑切角,此角随着刃口曲线曲率的变化而变化。若要是F′cosδ值逐渐增大,δ角就要逐步减小,也就是τ逐步增大[1]。
分析表明,满足草径沿着刃口曲线滑动的条件是刃口曲线为螺线。故可面刃口可采用阿基米德螺线,其参数方程为:
R=(1+Kθ)
式中: —螺旋线的起始半径
R—转过θ角的半径
K—系数即螺线的极角每增加1弧度时极径的增量,为一常数,图6示:
图6 旋耕刀刃口曲线
Fig6 Rotary blade curve
根据对上式各参数不同处理,能得到不同形状的刃口曲线,此处根据日本的实验耕作,要使刀片切刃在潮湿黏土中不缠草,则刃口曲线端点的滑切角=55°~60°,刀柄基部滑切角=60°~70°。即比大10°为好,故选择K=较为合适[4]。
刀片的最大切削半径:的确定与设计耕深和传动箱结构有关,耕深增大,要求增大,切削扭矩也随之增大,因此在满足耕深的要求及传动箱结构尺寸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取小值。根据设计需要,取=210㎜。
侧面刃口曲线的起始半径:为了保证耕深及适宜的刃口长度,刀片切削半径R。的大小可由下式确定
= (23)
式中:s——刀片最大进给量;
——最大设计耕深。
代入数值公式(23)得,=158㎜
最大中心包角:θ角的变化直接影响滑切角τ,θ角增大,τ值也增加,但τ又受刀片的长度的限制[4]。为保证滑切角大于刃口与草径或土壤间的摩擦角,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取=40°。
由以上参数的选取,则螺线的参数方程:
R=(1+Kθ)=158×(1+) (24)
正切刀刃刃口曲线除从正面切开土块、切出沟底并切断侧切刃没有切断的草径,还应保证切深一致。为减小冲击和功率消耗,且具有滑切作用,要求正切刃曲线的侧面投影落在刀片最大直径所形成的圆柱面上为圆弧的一部分,其俯视图投影为一根与侧切刃相交的斜线,为达到较好切削性能取α=110°。
正切刀刃幅度b:b的大小影响旋耕机的工作质量及功率消耗,若b增大,旋耕刀滚的刀片数减少,则相邻刀片间距增大,有利于减少堵塞现象,功率消耗不变,但碎土质量差,为了保证碎土质量就要减小机器的行进速度,故b不宜过大[2]。为了保证耕深及适宜的刃口长度,考虑目前刀刃幅度设计,取b=50㎜。
正切刃为一斜置平面与圆柱面相贯线一部分,此曲线在展开的圆柱面上是一正弦曲线。为简化计算,正弦曲线上的斜率即为滑切角的正切。在正切刃上1、2 处的滑切角可表达为下式:
tan= tan= (25)
式中: φ—正切刃口面与圆柱面母线的夹角
和决定正切刃口沿圆周方向的最大、最小位置角
由公式(25)可知,正切刃的滑切角τ与刀滚最大半径极限位置、及正切刃的幅度有关[4],考虑到工作要求及尺寸结构,在保证正切刃易脱草的条件下,=16°,=10°,φ=30°。
4.3.2 刀片的配置与排列
为使旋耕机作业时不产生漏耕和堵塞现象,并使刀轴受力均匀。刀片在刀轴上的排列安装应考虑:刀轴上的刀片应按一定顺序入土,每转过360°/z有一把刀片入土,使扭矩较为均衡,工作平稳;在同一同转平面内,若装两把以上刀片,应保证进给量相等,以保证碎土质量良好,耕后沟底平整;尽可能增大相继入土刀片在刀轴上的轴向距离,以免发生堵塞;相邻刀片的角度差应尽量大些,以防夹土及堵塞;采用非对称刀片时,右弯刀片应尽量交错入土,以减少刀滚上的轴向力。刀片排列应尽量规则,一般采用螺旋线排列[6]。
弯刀类刀片有左弯刀、右弯刀之分。按不同的耕作要求选择相应的安装方法。其安装采用混合安装,左、右弯刀在刀轴上交错对称安装,但刀轴两端的刀片向里弯。耕后地表平整。
经对比为满足要求此设计选用目前旋耕刀常用的螺旋排列方案。
已知,耕幅B=900㎜,刀片切土幅度b=50㎜,同一旋转面即上刀片数z=2。则总刀数为34。采用两条螺旋线进行排列如图7:
图7 刀片配置
Fig 7 Blade configuration
4.3.3 旋耕机刀轴设计
刀轴总成是旋耕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旋耕刀片、旋耕刀座和旋耕刀轴组成。其结构如图8。刀座由16Mn钢板冲压成“U”型,套合后焊接而成,中间是空心的矩形。刀片通过螺丝固定在刀座上。刀轴由无缝钢管制成,轴的两端焊有轴头,用来与左右支臂销连,刀轴上焊有刀座和刀盘,刀座按多头螺线等距离焊合在刀轴上,用以安装刀片[4]。
刀座安装刀片,每个刀座上只能固定一把刀,且刀座在刀轴上的位置应根据刀片排列的要求焊接在刀轴上。
图8 刀轴总成
Fig 8 Inserts shaft assembly
刀轴由无缝钢管制成,轴的两端焊有轴头,用来与左右支臂销连,刀轴上焊有刀座,轴的结构决定于受力情况、轴上零件的布置和固定方式、轴承的类型和尺寸、轴的毛坯,制造和装配工艺、以及运输、安装等条件。轴的结构,应使轴受力合理,避免或减轻应力集中,有良好的工艺性,并使轴上零件定位可靠、装配方便。对于要求刚度大的轴,还应该从结构上考虑减少轴的变形。
轴头的材料为45号钢,调制处理。参考机械零件的州的设计:
初估轴径, c=106~117,取c=112则
(26)
各段轴径的确定:初估轴径后,就可按照轴上零件的安装顺序从处开始逐段确定轴径,上面计算的是轴段Ⅰ的直径,由于轴段Ⅰ上安装链轮,因此轴段Ⅰ直径的确定需考虑,故轴段Ⅰ直径=52mm。
左端用轴肩固定,考虑到在轴段Ⅱ上装轴承,故取轴径=55mm。
即轴段Ⅱ的直径应与轴承型号的选择同时进行。现取角深沟球轴承型号为6011,通常一根轴上的两个轴承取相同型号,故取轴段Ⅱ的直径=55mm。
轴段Ⅲ上用轴肩固定轴承,故取=64mm。
轴段Ⅳ 、Ⅴ根据结构确定=90㎜, =74㎜。
图9 刀轴
Fig9 Inserts shaft assembly
4.3.4 旋耕机刀轴的强度校核
轴在初步完成结构设计后,进行校核计算。计算准则是满足轴的强度或刚度要求。进行轴的强度校核计算时,应根据轴的具体受载及应力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并恰当地选取其许用应力,对于用于传递转矩的轴应按扭转强度条件计算,对于只受弯矩的轴(心轴)应按弯曲强度条件计算,两者都具备的按疲劳强度条件进行精确校核等。根据参考教材机械零件的轴的校核。
图10 轴的受力分析和弯扭矩图
Fig10 Analysis of the axial bending and torque
轴上的转矩T,轴上的传递的功率:
求作用在旋耕刀上的力:=3405N =1953N
画轴的受力简图,见图10。
计算轴的支撑反力,在水平面上:
在垂直面上
画弯矩图 见图10
在水平面上,剖面右侧
剖面左侧
在垂直面上
合成弯矩,剖面左侧
剖面右侧
画转矩图 见图4-2
判断危险截面
截面左右的合成弯矩左侧略大于右侧,扭矩为T,则判断左侧为危险截面,只要左侧满足强度校核就行了。
轴的弯扭合成强度校核
许用弯曲应力,,
截面左侧
轴的疲劳强度安全系数校核
查得抗拉强度 ,弯曲疲劳强度,剪切疲劳极限,等效系数 ,
截面左侧
查得,;查得绝对尺寸系数,;轴经磨削加工,表面质量系数。则
弯曲应力 ,
应力幅
平均应力
切应力
安全系数
查许用安全系数,显然 ,则剖面安全。
其它轴用相同方法计算,结果都满足要求。
4.3.5 罩壳和平土拖板的设计
旋耕起来的土块与罩壳碰撞会进一步破碎。且可防止大块、石块飞出伤人;拖板可以压碎大土块并平整地表。作业中一定要安装罩壳,调节拉住拖板链条的长短可以调节拖板的高低[1]。
为使土块顺利抛掷出去达到较好碎土效果,需对刀片切土时土块运动进行分析,由于切削方式为正转旋耕,土块由刀片切下后向后加速抛掷,由动量知识可知,P=MV,与速度成正比,故需使加速度充分,此处可设计为较大的间隙。没有后加速的土块会随刀片继续运动,为使土块不过多停留或造成重切采用小间隙。通过分析将罩壳设计成两个部分,形成大小间隙。这样确定为前段为小间隙其与刀滚同圆心的圆弧面,而后段是偏心圆弧面。
图11 罩壳
Fig11 Cover
罩盖与刀尖间隙的大小可根据被切土块的流量估算:
Q=×H×B=34.7×12×90 (27)
=67500/s
土块的速度取为刀滚线速度的0.6,则
0.6ωR=0.6×20.9×21=219.5cm/s
考虑土块在间隙中运动时必须有较大的膨松,取膨松系数为2,则间隙:
L= (28)
=7cm L为大间隙值。
小间隙须有良好的强制作用,可采用优选法,根据有关实验的参数,初选为s=4cm。
5 机组的调整
旋耕机与拖拉机的联结方式为三点悬挂,合理地确定悬挂参数是旋耕机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悬挂机构必须满足旋耕机各种工况下的要求,即耕作时万向节夹角不超过10°;地头转弯提升至旋耕机离地100~250mm时,夹角不超过10°;切断输出轴动力,提升旋耕机到最高位置时,机下的通过高度一般不小于400mm,万向节伸缩轴和轴套至少应有40mm的余量 。同时应能使旋耕机尽量靠近拖拉机,一方面,减少纵向尺寸,操作性好;另一方面,节省材料、减轻重量。
万向节的方轴和方轴套为滑动联接,在旋耕机升降或左右摆动时,方轴能在方套内伸缩,确保正常转动而不至脱出。因此,方轴与主套及夹叉既不能顶死,又必须有足够的配合长度,否则会损坏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头,顶裂轴头支承轴承。为防止其顶死,作业时,必须限制旋耕机的提升高度,地头转弯时,刀片应离地面lOcm~15cm。旋耕机降到耕深要求时,万向节与旋耕机第1轴要接近水平位置。必要时用拖拉机的上拉杆进行调整。旋耕机工作时,万向节夹角不得超过±10°,地头转弯时不得超过30°。若超过3O°,万向节就会别劲,发生“咯咯”响声;超过45°,就会损坏万向节总成。长距离运输时,应把万向节拆下。
与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其耕深由拖拉机的液压系统控制。整体和半分置式液压系统应使用位置调节。分置式液压系统使用油缸活塞杆上的定位卡箍调节耕深,工作时操纵手柄放在“浮动”位置上。因所选拖拉机为半分置式,具有力、位调节操纵手柄悬挂机构,未设置限深装置。
作业时机架应保持左右水平,前后位置使变速箱处于水平状态。其水平调整是通过悬挂装置的左右吊杆来调整水平的。。
6 结论
本次设计的旋耕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的耕地机械,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带动装有刀片的滚辘旋转而进行工作的。它具有如下作业特点: 1. 碎土性能强,作业后地面平整。在旱地作业时,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带动旋耕刀转动,对土壤进行切削,被切削出来的土块相互撞击而碎裂。土块碎裂后,覆盖均匀平整,地面不会出现犁沟。 2. 纵向结构尺寸及入土行程均较短,地头相应缩小,因而生产率较高。 3. 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功率。 耕地作业时,拖拉机驱动轮可能会打滑,致使牵引力减少。而旋耕机刀轴转动时,刀片的切削方向与拖拉机的前进方向相反,因而土壤对刀片的切削反作用力,是与拖拉机前进方向一致的,所以,拖拉机与旋耕机配套作业时,因旋耕机的旋转,本身就会产生一个推动机器前进的力量,这就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功率。 能够一次完成耕耙作业,减少了作业次数,节约了能耗和时间,在夏收夏种农忙季节里,可以及时完成生产任务,不误农时。
参考文献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00-110.
[2]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68-80.
[3] 彭克勤主编.农业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新技术画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6.
[4] 易克传,陈怀明.温室旋耕机的设计[J].设计与制造,2005(4):98-99.
[5] 王昆,何小柏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59.
[6] 李滨,崔东.小型农用旋耕机的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3):30-34.
[7] 刘清生,许绮川,吴一鸣,姜威,叶俊.窄幅旋耕机具的研究[J].仲铠农业技术学院学报,l999(5),8(2):39-43.
[8] 王昆,何小柏,汪信远主编.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8-189.
[9] 吴德印,郭占俊.旋耕机开沟培土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8(09):32-33.
[10] 谢方平,吴彬,向卫兵.我国微型旋耕机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农机,2000(5):13-14.
[11]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3-279.
[12] 周建来,李源知,焦巧风.国内外旋耕机的技术状况[J].农机化研究,2000(2):49-51.
[13] 王惠臣.1G120型旋耕机的研制[J].现代化农业,1997(5):29-3O.
[14] 丁为民,王耀华,彭嵩植.正、反转旋耕不同耕作性能的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105-109.
[15] 林金天. 土壤动力特性与节能耕作及机具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 1996, 27(增刊):38-42.
[16] 周宏明,薛伟,桑正中.旋耕机总体参数的优化设计模型研究[J].北京:农业机械学报,2001,32(5):37-39.
[17] 高健.机械优化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7-92.
[18] 台沐云.旋耕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山东农机化,2001(2):18-19.
[19] 闽志醒,孟昭宪.农机具刃类零件自磨刃堆焊研究。农机与食品机械,1997(1):29
[20]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GB/T 5669.1995旋耕机械刀和刀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杜,1996:l–7.
[21] 承会,马成林,阚君武,陈联民,尼新兴.防渗旋耕机功耗的确定[J].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2):14-16.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吴彬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仅在学业上得到了老师细致、耐心的教导和讲解,使自己巩固、完善了所学知识,并且治学严谨、塌实沉稳的学风给人以深厚影响,在我的学习、待物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使得本次设计能够顺利完成。
再此衷心感谢在这过程中帮助及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
附录
附录1:旋耕机总装配图A0
附录2:旋耕机配置示意图A1
附录3:刀轴图A2
附录4:弯刀图A2
附录5:刀片配置图A2
附录6:圆锥齿轮轴图A3
附录7:大圆锥齿轮图A3
附录8:链轮图A3
附录9:第二传动轴图A3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