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滚筒的设计
采煤机滚筒的设计,采煤,滚筒,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 采煤机滚筒设计说明书
院系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10月
采煤机滚筒的设计
摘 要
采煤机是煤矿综采工作中的关键机械设备之一,大功率、高强度、高可靠性是现代采煤机发展方向。
本论文完成了采煤机滚筒的设计,对滚筒中的组成部件都做了具体分析计算,重点对滚筒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包括滚筒的布局设计及三维建模。文中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采煤机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采煤机滚筒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还介绍了采煤机滚筒的具体结构。
本文运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提出了采煤机滚筒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中所必须的理论计算和相关强度校验,构建了采煤机滚筒总的指导思想,从而得出了该采煤机滚筒的优点是高效,经济,并且运行平稳的结论。
关键字 采煤机滚筒;结构;组成;结论
0
The design of shearer drum
Abstract
The shearer is a medium-low power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s mining medium-thick seam, for coal seam thickness , mining height ,coal bed pitch less than it, it can be used for hard coal mining.
This paper completed the design of shearer rocker arm, including the layout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speed reducer, it describ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al mining researc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e type of shearer, working principles and main components,it also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shearer rocker.
In the design process, completed the calculation and design of the reducer drive scheme and related components. First, completed the rocker reducer transmission ratio , speed and transfer power distribution calculation. Secondly, the completion of the design and check of five shafts and the shaft driving gears inside the rocker arm shell,simply introduced the assembly relationships and intensity checking of the planetary gear train. Thirdly, the completion of the selection and check the spline for connection. Finally,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Key words: pneumatic manipulator; cylinder ;pneumatic loop ;degrees
1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1.绪论 4
1.1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1.2采煤机概述 7
1.3滚筒采煤机的工作原理 7
1.4设计思路的提出 9
1.5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9
1.6 Solidworks设计基础 10
1.6.1草图绘制 11
1.6.2基准特征,参考几何体的创建 12
1.6.3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特征建 12
1.6.4工程图的设计 13
1.6.5装配设计 15
2.采煤机滚筒总体结构的设计 17
2.1采煤机滚筒的总体方案图 17
2.2采煤机滚筒的工作原理 18
2.3截齿的配置 18
2.4截齿的材料以及截齿的固定 19
2.5采煤机年产量的计算 19
3.各主要零部件强度的校核 19
3.1轮毂强度的校核与计算 20
3.2螺栓强度的校核计算 21
4.采煤机滚筒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21
4.1轮毂的三维建模 21
4.2连接套的三维建模 21
4.3采煤机滚筒的三维建模 21
5.三维软件设计总结 26
结论 28
参考文献 29
致谢 30
1引言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机械工业是国民的装备部,是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产业。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机械工业所提供装备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和直接的影响。机械工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机械工业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都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不论服务于哪一领域,机械工程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有:建立和发展机械工程的工程理论基础。例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的工程材料学;研究热能的产生、传导和转换的热力学;研究各类有独立功能的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计算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学;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属工艺学和非金属工艺学等等。
研究、设计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不断改进现有机械产品和生产新一代机械产品,以适应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机械产品的生产,包括:生产设施的规划和实现;生产计划的制订和生产调度;编制和贯彻制造工艺;设计和制造工具、模具;确定劳动定额和材料定额;组织加工、装配、试车和包装发运;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机械一般是由许多各有独特的成形、加工过程的精密零件组装而成的复杂的制品。生产批量有单件和小批,也有中批、大批,直至大量生产。销售对象遍及全部产业和个人、家庭。而且销售量在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很大的波动。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特别复杂,企业的生产管理、规划和经营等的研究也多是肇始于机械工业。
机械产品的应用。这方面包括选择、订购、验收、安装、调整、操作、维护、修理和改造各产业所使用的机械和成套机械装备,以保证机械产品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机械产品的应用。这方面包括选择、订购、验收、安装、调整、操作、维护、修理和改造各产业所使用的机械和成套机械装备,以保证机械产品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研究机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尤其是在使用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过度耗费方面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这是现代机械工程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而且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机械的种类繁多,可以按几个不同方面分为各种类别,如:按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另外,机械在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用等过程中都要经过几个工作性质不同的阶段。按这些不同阶段,机械工程又可划分为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几个分支系统,如机械科研、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运用和维修等。
这些按不同方面分成的多种分支学科系统互相交叉,互相重叠,从而使机械工程可能分化成上百个分支学科。例如,按功能分的动力机械,它与按工作原理分的热力机械、流体机械、透平机械、往复机械、蒸汽动力机械、核动力装置、内燃机、燃气轮机,以及与按行业分的中心电站设备、工业动力装置、铁路机车、船舶轮机工程、汽车工程等都有复杂的交叉和重叠关系。船用汽轮机是动力机械,也是热力机械、流体机械和透平机械,它属于船舶动力装置、蒸汽动力装置,可能也属于核动力装置等等。19世纪时,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还很有限,在欧洲的大学院校中它一般还与土木工程综合为一个学科,被称为民用工程,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进入20世纪,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长,机械工程开始分解,陆续出现了专业化的分支学科。这种分解的趋势在20世纪中期,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期间达到了最高峰。
由于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已扩大到远非个人所能全部掌握,一定的专业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专业化造成知识过分分割,视野狭窄,不能统观和统筹稍大规模的工程的全貌和全局,并且缩小技术交流的范围,阻碍新技术的出现和技术整体的进步,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差。封闭性专业的专家们掌握的知识过狭,考虑问题过专,在协同工作时配合协调困难,也不利于继续自学提高。因此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人们更多地注意了基础理论,拓宽专业领域,合并分化过细的专业。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机械可以完成人用双手和双目,以及双足、双耳直接完成和不能直接完成的工作,而且完成得更快、更好。现代机械工程创造出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复杂的机械和机械装置,使过去的许多幻想成为现实。
人类现在已能上游天空和宇宙,下潜大洋深层,远窥百亿光年,近察细胞和分子。新兴的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科学使人类开始有了加强,并部分代替人脑的科技手段,这就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影响,而在未来年代它还将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人类智慧的增长并不减少双手的作用,相反地却要求手作更多、更精巧、更复杂的工作,从而更促进手的功能。手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人脑的智慧。在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中,以及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脑与手是互相促进和平行进化的。
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脑与手之间的关系,其区别仅在于人工智能的硬件还需要利用机械制造出来。过去,各种机械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其反应速度和操作精度受到进化很慢的人脑和神经系统的限制,人工智能将会消除了这个限制。计算机科学与机械工程之间的互相促进,平行前进,将使机械工程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的一轮大发展。19世纪时,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还很有限,在欧洲的大学院校中它一般还与土木工程综合为一个学科,被称为民用工程,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进入20世纪,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长,机械工程开始分解,陆续出现了专业化的分支学科。这种分解的趋势在20世纪中期,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期间达到了最高峰。
由于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已扩大到远非个人所能全部掌握,一定的专业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专业化造成知识过分分割,视野狭窄,不能统观和统筹稍大规模的工程的全貌和全局,并且缩小技术交流的范围,阻碍新技术的出现和技术整体的进步,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差。封闭性专业的专家们掌握的知识过狭,考虑问题过专,在协同工作时配合协调困难,也不利于继续自学提高。因此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人们更多地注意了基础理论,拓宽专业领域,合并分化过细的专业。综合-专业分化-再综合的反复循环,是知识发展的合理的和必经的过程。不同专业的专家们各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足够的综合知识来认识、理解其他学科的问题和工程整体的面貌,才能形成互相协同工作的有力集体。综合与专业是多层次的。在机械工程内部有综合与专业的矛盾;在全面的工程技术中也同样有综合和专业问题。在人类的全部知识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有处于更高一层、更宏观的综合与专业问题。
1.2 采煤机概述
采煤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工作机构形式可分为滚筒式、钻削式和链式采煤机;按牵引方式可分为链牵引和无链牵引采煤机;按牵引部位置可分为内牵引和外牵引;按牵引部动力可分为机械牵引、液压牵引与电牵引;按工作机构位置可分为额面式与侧面式;还可以按层厚和倾角来分类。现在我们所说的采煤机主要是指滚筒采煤机,这种采煤机适用范围广,可靠性高,效率高,所以现在使用很广泛。滚筒采煤机的组成如图1.1所示。
现代采煤机基本上都使用模块化设计,采用多电机横向布置,结构取消了螺旋伞齿轮,各主要部件通过高强度液压螺栓联接,之间没有动力传递,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传动可靠,维修和检查方便;采煤机的牵引部分也采用了无链牵引,牵引啮合效率高,不会出现断链事故工作更安全。
图1.1 滚筒采煤机
1.3滚筒采煤机的工作原理
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时,前滚筒割顶煤,后滚筒割底部煤并清理浮煤。(双滚筒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如图1.2所示)因此双滚筒采煤机沿工作面牵引一次,可以进一次刀;返回时,又可以进一刀,即采煤机往返一次进两次刀,这种采法称为双向采煤法。
图1.2 双滚筒采煤机工作原理
为了使滚筒落下的煤能装入刮板输送机,滚筒上的螺旋叶片螺旋方向必须与滚筒旋转方向相适应:对顺时针旋转(人站在采空侧看)的滚筒,螺旋叶片方向必须右旋;逆时针旋转的滚筒,其螺旋叶片方向必须左旋。或者形象的归结为“左转左旋;右转右旋”,即人站在采空区从上面看滚筒,截齿向左的用左旋滚筒,向右的用右旋滚筒。
双滚筒采煤机有自开缺口的能力,当采煤机割完一刀后,需要重新将滚筒切入一个截深,这一过程称为进刀。常用的进刀方式有两种:
1.端部斜切法
利用采煤机在工作面两端约25~30m的范围内斜切进刀称端部斜切进刀法;
2.中部斜切法(半工作面法)
利用采煤机在工作面中部斜切进刀称为中部斜切法。
1.4设计思路的提出
采煤机是煤矿综采工作中的关键机械设备之一,大功率、高强度、高可靠性是现代采煤机发展方向。然而作为采煤机可靠性最为薄弱环节,采煤机滚筒频繁出现机械故障,据统计,近年来其平均故障率占采煤机故障率的34.2%,已严重制约着采煤机开机率的提高,影响到煤矿综合采集作业的均衡生产。本论文只从采煤机滚筒的结构特性与故障分析方面进行简单讨论研究。本文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首先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找到采煤机滚筒结构设计的难点及特点及现有方法的不足,再通过对采煤机滚筒安装、运行工况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其结构、常见故障模式,研究采煤机滚筒故障机理。由于煤矿井下生产环境恶劣,采煤机滚筒安装特殊性,由于实际问题限制,以仿真软件对工况进行模拟仿真来代替在现场检测在目前国内采煤机市场,中厚煤层重型采煤机在研发、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厚煤层采煤机技术日益成熟,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内生产这类型采煤机的大型企业有西安煤矿机械厂、鸡西煤矿机械厂、佳木斯煤矿机械厂等,其中以鸡西煤矿机械厂设计生产的MG160/390-WD型电牵引采煤机也是典型代表,该机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得到众多煤矿的好评。本设计是在其成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基础上,对采煤机滚筒进行设计与三维建模。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运用SolidWorks对采煤机滚筒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了解SolidWorks的各种功能。
SolidWorks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PTC公司的技术副总裁与CV公司的副总裁发起,总部位于马萨诸州的康克尔郡(Concord,Massachusetts)内。当初的目标是希望在每一个工程师的桌面上提供一套具有生产力的实体模型设计系统。从1995年推出第一套SolidWorks三维机械设计软件至今已经拥有位于全球的办事处,并经由300家经销商在全球140个国家进行销售与分销该产品。1997年,Solidworks被法国达索(Dassault Systemes)公司收购,作为达索中端主流市场的主打品牌。SolidWorks软件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indows开发的三维CAD系统。由于技术创新符合CAD技术的发展潮流和趋势,SolidWorks公司于两年间成为CAD/CAM产业中获利最高的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用户支持使得SolidWorks每年都有数十乃至数百项的技术创新,公司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该系统在1995-1999年获得全球微机平台CAD系统评比第一名。从1995年至今,已经累计获得十七项国际大奖。其中仅从1999年起,美国权威的CAD专业杂志CADENCE连续4年授予SolidWorks最佳编辑奖,以表彰SolidWorks的创新、活力和简明。至此,SolidWorks所遵循的易用、稳定和创新三大原则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证明,使用它,设计师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产品快速、高效地投向了市场。
由于SolidWorks出色的技术和市场表现,不仅成为CAD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也成为华尔街青睐的对象。终于在1997年由法国达索公司以三亿一千万美元的高额市值将SolidWorks全资并购。公司原来的风险投资商和股东,以一千三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创造了CAD行业的世界纪录。并购后的SolidWorks以原来的品牌和管理技术队伍继续独立运作,成为CAD行业一家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司。SolidWorks三维机械设计软件也成为达索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CAD产品。
由于使用了Windows OLE技术、直观式设计技术、先进的parasolid内核(由剑桥提供)以及良好的与第三方软件的集成技术。SolidWorks成为全球装机量最大、最好用的软件。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发放的SolidWorks软件使用许可约28万,涉及航空航天、机车、食品、机械、国防、交通、模具、电子通讯、医疗器械、娱乐工业、日用品/消费品、离散制造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约3万1千家企业。在教育市场上,每年来自全球4,300所教育机构的近145,000名学生通过SolidWorks的培训课程。
据世界上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检索,与其它3D CAD软件相比,SolidWorks相关的招聘广告比其它软件的总合还要多,这一事实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和设计者使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SolidWorks人才。Solidworks软件功能强大,易于操作,界面人性化,技术创新,组件繁多是SolidWorks的五大特点。使得SolidWorks三维软件成为目前全球领先的三维CAD解决方案。SolidWorks在设计时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方案的筛选,工程师能从中选择合适的方案,从而在设计过程中降低设计的错误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在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三维CAD解决方案中,SolidWorks是设计过程比较简便又通俗易懂的软件之一。它不仅提供如此人性化的系统,同时对每个工程师和设计者,乃至整个机械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SolidWorks软件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indows开发的三维CAD系统,由于技术创新符合CAD技术的发展潮流和趋势,SolidWorks公司于两年间成为CAD/CAM产业中获利最高的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用户支持使得SolidWorks每年都有数十乃至数百项的技术创新,公司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该系统在1995-1999年获得全球微机平台CAD系统评比第一名;从1995年至今,已经累计获得十七项国际大奖,其中仅从1999年起,美国权威的CAD专业杂志CADENCE连续4年授予SolidWorks最佳编辑奖,以表彰SolidWorks的创新、活力和简明。至此,SolidWorks所遵循的易用、稳定和创新三大原则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证明,使用它,设计师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产品快速、高效地投向了市场。由于SolidWorks出色的技术和市场表现,不仅成为CAD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也成为华尔街青睐的对象。终于在1997年由法国达索公司以三亿一千万美元的高额市值将SolidWorks全资并购。公司原来的风险投资商和股东,以一千三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创造了CAD行业的世界纪录。并购后的SolidWorks以原来的品牌和管理技术队伍继续独立运作,成为CAD行业一家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司,SolidWorks三维机械设计软件也成为达索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CAD产品。
据世界上著名的人才网站检索,与其它3D CAD系统相比,与SolidWorks相关的招聘广告比其它软件的总和还要多,这比较客观地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使用SolidWorks,越来越多的企业雇佣SolidWorks人才。据统计,全世界用户每年使用SolidWorks的时间已达5500万小时。在美国,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著名大学已经把SolidWorks列为制造专业的必修课,国内的一些大学(教育机构)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也在应用SolidWorks进行教学。Solidworks软件功能强大,组件繁多。 Solidworks有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和技术创新三大特点,这使得SolidWorks 成为领先的、主流的三维CAD解决方案。SolidWorks 能够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减少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以及提高产品质量。SolidWorks 不仅提供如此强大的功能,而且对每个工程师和设计者来说,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
SolidWorks在现今社会阶段逐渐广泛应用,并且SolidWorks公司对中国市场重点开发,日后SolidWorks应用将会更加完善,更加普遍。通过前文对SolidWorks的深入了解后,往后会对SolidWorks进行个别应用的分析,如建模,装配,工程图,力学分析等。
1.6 Solidworks设计基础
熟悉SolidWorks的工作环境;了解SolidWorks的命令,掌握在SolidWorks工作环境中文件的打开、保存、导入等基本操作,掌握三维建模流程。
1.6.1 草图绘制
掌握点、直线、矩形、弧度圆等基本图形的绘制方法;掌握样条、文字等高级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理解集合约束的概念并在草图绘制中熟练应用几何约束;熟练应用阵列、实体转换等草图绘制工具;能综合应用各种草图绘制实体和利用草图绘制工具完成草图绘。
1.6.2 基准特征-参考几何体的创建
清楚明白基于特征的建模方式、参数化思想等概念;灵活运用各种建立基准点的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建立基准轴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建立基准面的方法;灵活运用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能根据建模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参考几何体。
1.6.3 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特征建模
灵活运用拉伸特征的概念与建立方法;灵活运用旋转特征的概念与建立方法;掌握扫描特征的概念与建立方法;灵活运用放样特征的概念与建立方法;通过实践能够准确分析零件的特征,灵活运用拉伸和旋转也正建立三维模型。综合应用扫描、放样、弯曲、镜向、阵列等特征建立各种实体。
1.6.4 工程图设计
灵活运用用户自定义工程图格式文件的方法;灵活运用建立标准三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图,辅助视图等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注释的方法。
1.6.5 装配设计
灵活运用自底向上的装配方法;灵活运用生成装配体爆炸图的方法;灵活运用SolidWorks智能装配技术;灵活运用装配体零部件的状态和属性控制,并能够在装配体中设计子装配体;灵活运用干涉检查;灵活运用自上向下的装配方法;灵活运用在装配模型工程图中添加零件序号;灵活运用生成装配体材料明细表的方法。
2 采煤机滚筒总体结构的设计
2.1 采煤机滚筒的总体方案图
本次设计的采煤机滚筒采取的方案是:在采煤机滚筒的轮毂上面焊接有围绕轮毂做圆周分布的螺旋叶片,连接座焊接在内套里面,从而通过螺纹连接与采煤机截割部相连,采煤机滚筒的螺旋叶片上面安装有截齿连接件,截齿安装在截齿连接件里面,这样,当采煤机滚筒转动,就带动了上面的截齿一起转动,从而实现了采煤机滚筒采煤的作用,其具体方案布局图如下:
2.2 采煤机滚筒的加工原理
本次设计的采煤机滚筒的工作原理为:在采煤机滚筒的轮毂上面焊接有围绕轮毂做圆周分布的螺旋叶片,连接座焊接在内套里面,从而通过螺纹连接与采煤机截割部相连,采煤机滚筒的螺旋叶片上面安装有截齿连接件,截齿安装在截齿连接件里面,这样,当采煤机滚筒转动,就带动了上面的截齿一起转动,这就是采煤机滚筒的工作原理。
2.3 截齿的配置
采煤机滚筒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截齿的配置问题,基本要求是:采出的块煤多,产生的煤尘要小,截割阻力和牵引力要比较均衡地作用在滚筒上。这些要求若能实现,则采煤机使用寿命延长,同时也将提高煤的售价,保护了井下工作人员的身体将抗。块煤率的大小与截齿的尺寸、安装数量以及排列方式都有较大的关系,加大截齿的伸出长度或减少截齿的数量都可以提高块煤率,但这将会加剧整个采煤机的振动,影响采煤机的 使用寿命。
对截齿的基本要求是:
1)耐磨性要好 。
2)截齿的集合形状要能适应不同的煤质和截割条件,截割比能耗要低。
3)拆装截齿要简便迅速,安装固定要可靠,以免截齿丢失。
4)截齿及其固定装置的结构应尽量简单,以利制造和维护。
滚筒采煤机采用的截齿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扁截齿和稿型截齿。该滚筒选用高型截齿。根据设计经验,类比取截角a=25,前角=90。
2.4截齿的材料以及截齿的固定
为了保证截齿的强度和耐磨性,截齿的齿身常用SKD61高速工具钢制作,并经调质处理。为了减少截齿的丢失和更换截齿所消耗的时间,要求截齿拆装方便而固定可靠。由于截煤过程中截齿收到的载荷较重,且有振动,所有现代采煤机多采用弹性元件固定截齿。该机的滚筒采用弹簧丝挡住柱销来固定截齿。
2.5采煤机年产量的计算
采煤机的设计生产率由下式计算:
式中:
Qmin-采煤机最小设计生产率,t/h。
W-采煤工作面的日平均产量
0.4-采煤机有效开机率。
则Qmin=W/24X0.4-2500/24X0.4=2604t/h。
那么年产量=2604X3600=9374400t/year。
3各主要零部件强度的校核
3.1 轮毂强度的校核与计算
根据滚筒轮毂承载力计算公式:
M=Pac/L(M:弯矩,P集中力,a集中力距支座距离,c集中力距另一支座距离,L跨度,L=a+c)
(仅用于截面)
f=M/W≤材料的许用应力(弹性抗拉强度/安全系数)。
M=Pac/L=11960xL,本次设计初定为600mm
则M=13456N.M
,初定轮毂直径为500。计算W得出
折算后位270Mpa
查的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A的抗拉强度为375~500Mpa,由于270Mpa远远小于375Mpa,所以初定轮毂的强度满足要求。
3.2螺栓强度的校核计算
螺栓的强度在机械联接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重要的场合,其强度校核和计算尤其重要。其受力简图如上图所示,图中以合力代替均匀分布的作用力。由于螺栓的剪切变形为截面的相对错动,因此抵抗这种变形的内力必然是沿着错动的反方向作用的。仍用截面法求内力。将螺栓假想地沿剪切面m—m切开,取左边部分来研究[图3-55(b)],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在剪切面上必然有一个与平行的分布内力系的合力作用,且 ;与剪切面m—m相切,称为截面m—m上的剪力。 联接件一般并非细长杆,而且实际受力和变形情况比较复杂,通过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来确定剪力在剪切面上的实际分布规律较为困难。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做出一些假设进行简化计算,称为实用计算,或假定计算。设应力在剪切面内是均匀分布的,若为剪切面面积,则应力为:
与剪切面相切,故为剪应力。以上计算是以假设剪应力在剪切面内均匀分布为基础的,实际上它只是剪切面内的一个“平均应力”,所以也称为名义剪应力。其值与剪切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大致相等。
2、挤压实用计算
联接件除承受剪切外,在联接件和被联接件的接触面上还将承受挤压。所以对上面的联接件还要进行挤压强度计算。
把作用在螺栓挤压面上的压力称为挤压力,用表示,用表示挤压面面积。挤压面上单位面积内承受的挤压力称为挤压应力,用表示。在工程上也采用类似剪切的实用计算方法,假定挤压应力是均匀分布的,则
通常挤压应力的分布情况如图3-53(b),最大应力发生在半圆柱形接触面的中点,它与实用计算所得的挤压应力大致相等。
挤压面面积为挤压面的正投影面积。对于平键接触面面积就是挤压面面积;对于螺栓挤压面面积就是直径平面面积,其值为。
3、强度条件
为了保证构件在剪切和挤压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必须限制其工作剪应力和挤压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和许用挤压应力。因此剪切和挤压的强度条件如下:
剪切强度条件:≤
挤压强度条件:≤
式中的许用剪应力和许用挤压应力可从有关规范中查得,它们与材料拉伸许用应力有下列关系:
塑性材料:
脆性材料:
先按剪切强度设计:
≤? ≤
d≥
再用挤压强度条件设计,挤压力为,所以
≤? ?≤
d≥
最后得到螺栓的抗大强度和抗剪强度是合适的。
4 三维软件设计总结
4.1轮毂的三维建模
4.2连接套的三维建模
4.3采煤机滚筒的三维建模
5 三维软件设计总结
通过此次设计,又一次提升了运用三维软件的水平,并吸收了不少经验,总结为一下几点。
(1) 有零件图纸作图与空想设计作图不同,零件尺寸已经给出,作图时先不考虑尺寸是否真的合适,根据尺寸作出零件的三维图,但到装配时必须要考虑尺寸是否合适,由于AutoCAD图纸效果不好,导致尺寸会有出错,甚至有出现欠定义尺寸,所以,此时必须通过配合后在衡量尺寸,再进行修改,直到满足配合要求。
(2) 工具集的确方便了作图,通过选择零件类型,输入数据,就能生成出标准零件,但有时需要用到的零件在工具集上也未必能找到,所以此时要随机应变,运用其他零件代替并通过修改或添加零件使其满足要求。
(3) 作三维图时要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当一种方法不能正常作图时,试试另一种方法,这不但能完成零件制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出更好的作图思路,和打破规矩的新想法。
(4) 规则的零件,要学会使用一些能够节省时间的命令,如镜向,阵列等,“能省则省”。
(5) 关于装配,曾经带给我很大的阻碍,花了很多时间才弄清原因所在。在一可活动子装配体上,即使活动范围会产生干涉,也不能对其设定活动范围,如高级配合里的距离范围,和角度范围,即使在该活动范围并不影响父配体,也不可设定。因为一旦设定范围后,在父装配体上会将子装配体视为完全定义的模型,这样会对子装配体之间的配合产生矛盾,将不能完成装配。
看懂图是作图的首要任务,看图就是了解零件的工具,没有工具则无法制出 零件,所以画图不能急于下笔,想透了零件的结构,想透图中的虚实线,这才是高效作图的重中之重。进行零件建模前,一般应进行深入的特征分析,搞清零件是由那几个特征组成,明确各个特征的形状,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表面连接关系,然后按照特征的主次关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建模。一个复杂的零件,可能是许多个简单特征经过相互之间的叠加、切除或相交组成。所以零件建模时,特征的生成顺序十分重要,不同的建模过程虽然可以构造出同样的实体零件,但其造型过程及实体的构型结构却直接影响到实体模型的稳定性、可修改性、可理解性及实体模型的应用。
尤其在二维图纸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零件的平面图,而内部特征则以虚线给予表示,另外还有零件的相贯线,这表示了各个特征相交时出现线段。在零件的草图绘制过程中,必须要选好第一个草绘平面,这很关键,这个平面决定了往后建模的所用到的命令,简单的说,一个圆柱可以作一个圆形然后拉伸,也可以作一个长方体旋转,虽然他们的结果都一样,但所用的草绘平面和命令就截然不同。如果我们要的是一条轴,那我们就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为好了。
由于此设计的零件都是比较规则的零件,所用到的命令大部分是拉伸命令和旋转命令,而且很多零件都是拥有对称关系,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经常会用到镜向特征命令。
一张完整的工程图应具备以下4方面的内容。
(1) 一组视图:用一组视图(其中包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确、完整、清晰地表达零件各部分的结构形状。
(2) 尺寸:确定零件各部分形状的大小和位置
(3) 技术要求:表明零件在制造和检验是应达到的一些要求,如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材料热处理方式和指标等。
(4) 标题栏:注明零件名称、材料、数量、图样比例以及图号等内容。
单击【新建文件】图标,系统显示新建SolidWorks文件对话框,双击该对话框中得装配体选项,即可进入装配体工作模式。
(6) 调入第一个零件模型并放置在装配体的原点处,即零件原点与装配体原点重合。调入一个与第一个零件模型有装配关系的零件模型。分析两个零件之间的装配约束关系,然后选取相应的约束选项进行零件操作。
结 论
拿这次的毕业设计来说吧,我查阅了《机械设计手册》,《采煤机滚筒结构设计》,使我充分掌握了采煤机滚筒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更重要的复习所学专业的知识,以前总认为学这些专业知识没用,那是我太天真了,当这次的毕业设计,它帮了我不少的忙,特别是《机械设计》这课对我的毕业设计帮助特别大,都怪上课没认真听讲,导致做毕业设计时要问比我学的好的同学,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让我认识到学习不是个坏事,是为了自己的,还有学习这些知识精通的话对我们找个好工作有大大的帮助,总之我除了感谢我的老师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外更要感谢自己的。
参考文献
[1] 郑淑芳 机械设计理论研究与探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2] 黄长艺 采煤机滚筒系统概述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3] 周宏甫 采煤机滚筒的创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4] 姜继海,宋锦春,高常识. 采煤机滚筒工作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 张春林,曲继方,张美麟.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
[6] 钱平. 加工专机应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7] 张辽远. 采煤机滚筒的设计与实现.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8] 基恩士传感器选择手册 2010版本
[9] 黄长艺,严普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
[10] 张桓,陈作模.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11] 王昆,何小柏,汪信远. 采煤机滚筒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
[12] 徐锦康.机械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13] 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
[14] 刘延俊.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2
[15] 章宏甲,黄谊,王积伟. 采煤机滚筒的逆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
[16] 胡泓,姚伯威.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6
[17] 陈铁鸣 采煤机滚筒的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18] 孙靖民.机械优化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19] 王勇领.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7
[20]Hirohiko Arai, Kazuo Tanie, and Susumu Tachi. Dynamic Control of a Manipulator with Passive Joints in Operational Space
[21]Abhinandan Jain and Guillermo Roderguez. An Analysis of the Kinematicsnd Dynamics of Underactuated Manipulators.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Vo1.9.No.4.1993
致 谢
至此在论文完成之际,向我的导师表示由衷的感谢!真心的感谢我的导师这几年来对我的谆谆教导,感谢我敬爱的老师,您不仅在学习学业上给我以精心的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持和理解,给予我人生的启迪,使我在顺利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做人的道理,明确了人生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不再是从前那个爱贪玩的我了。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锐意创新的学术作风,认真加负责,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豁达开朗的宽广胸怀,平易近人。经过近半年努力的设计与计算,查找了各类的结构设计资料,论文终于可以完成了,我的心里无比的激动和开心。虽然它不是最完美的,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心里,它是我最珍惜的,因为我自己已经尽力的做了,它是我用心、用汗水成就的,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体现。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锻炼了我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身上潜移默化的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在此对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表达我由衷敬意,谢谢各位同学老师。
21
收藏
编号:8350396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4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5-01
50
积分
- 关 键 词:
-
采煤
滚筒
设计
- 资源描述:
-
采煤机滚筒的设计,采煤,滚筒,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