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摘果子(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课题课时进度1课时课型特点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剑法2、在具体情景活动种体会减法的含义,能说出减法算式,能认识减号3、通过一系列活动,感知数.
-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09年修订版)11减几(一) 课题教学内容:101102页的例1、2及练习教学目标1、学习11减几即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从十位上退1的概念。2、通过让学生动作、语.
-
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体会物体的特.
-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 淄川区实验小学备课人:张翠芳联系电话:5282664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
-
一下数学教案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课题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使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整理房间 教学课题课时进度1课时课型特点教学目标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意义2、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初步学会有条.
-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一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第2930页。教学目.
-
相关的退位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 飞行表演教学目标: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
统计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
一下数学教案前后 课题前后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绍兴县秋瑾小学练习十三教学设计 丁薇一、设计思想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复习,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原有学习过.
-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小面值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2.在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
-
人教版一上长短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13长短、高矮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1“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事物的多少之后所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有两方面.
-
下雨了学看钟表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
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退位)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迁徙类推的数学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使.
-
统计(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3、初步的有序观察、.
-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题: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P67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二14题)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
-
雷锋 ,这个光辉的名字“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曾分明不忘本,文场艰坚斗自强”。这首歌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对,这就是现在传遍全世界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雷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个默默帮助别.
-
混合运算(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边的,正确计算两步式题。(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提高计算能力。(三)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