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并强化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小刀,消毒棉絮,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胶头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开水,清水等。 四、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实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5.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教师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细咀嚼并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此处应提示学生: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5.2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假设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学生会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具备。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此设计的可行性。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显然该方案不可操作。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5.3制定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与否,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这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调控者。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显得非常重要。对于这个实验,考虑到学生理化知识的滞后性,我先介绍了有关器材,如温度计的测量与读数、玻璃棒的使用,以及唾液的收集等,然后作了以下点拨: ①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研碎食物;②舌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搅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③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④口腔里的稳度大约为37℃等。在教师的点拨提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交流和修改,最后制定并实施了如下探究方案: 1探究馒头在吃的过程中淀粉的变化 将在口腔里细细咀嚼过的馒头糜置于试管中,滴加碘液,观察颜色是否变蓝色。结果不变量色就说明馒头在吃的过程中淀粉发生了变化。 2、探究馒头中的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 取6支试管,分别编上1~6号,然后进行表1中所示的实验(用“√”表“是”,用“”表“否”) 序号 处 理 方 法 颜色变化 实验目的 将馒头切细、切碎 用玻璃棒搅拌 加2ml清水 加2ml唾液 37℃水浴 加碘液 1 变深蓝色 探究清水能否使淀粉发生变化 2 变深蓝色 探究舌的搅拌能否使淀粉发生变化 3 变深蓝色 探究牙齿的咀嚼能否使淀粉发生变化 4 变浅蓝色 探究唾液淀粉酶能否使淀粉发生变化 5 变深蓝色 探究牙齿、舌和清水的共同作用对淀粉的影响 6 不变蓝色 探究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对淀粉的影响 5.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1、2、3、5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清水都不能使淀粉发生变化;对比分析5号和6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唾液中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发生变化;对比分析4号和6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我们吃饭时应该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5.5 营造交流氛围,分享探究成果 做完实验后,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之所在,这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方法、结果及得出的结论;交流本人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等。 5.6巩固探究成果,拓展引申知识 本探究性实验完成后,我布置了以下两道题目。第一道题采取图文转换的形式即将书本上的图转换为文字叙述来巩固探究成果,第二道题旨在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探究,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块。将A、B两块用刀切细切碎、拌匀;C块不作任何处理。然后将A、B两块馒头碎屑和C块馒头分别装入编号为①、②、③的三支试管中,①号试管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②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③号试管(C块馒头)注入2ml唾液但不进行搅拌。再将这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5min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⑴三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情况分别是:① ;② ;③ 。 ⑵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在上述三支试管中,能产生麦芽糖的试管有 和 ,其中产生麦芽糖最多的试管是 。 ⑶只对①②号试管的现象进行分析时,起对照作用的是试管 ;只对①③号试管的现象进行分析时,起对照作用的是试管 。 ⑷①③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了食物在口腔中被消化时, 的咀嚼和 的搅拌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们吃饭时应 。 第二题:当人发烧时,食欲会明显下降。是不是体温升高后影响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馒头 口腔 中的 变化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015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