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湘教版)课时全程讲解课件:必修1 第一章 第五讲ppt课件
《高三地理一轮(湘教版)课时全程讲解课件:必修1 第一章 第五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湘教版)课时全程讲解课件:必修1 第一章 第五讲ppt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第五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所示:,1.(原创题)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2)题。,(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2)2011年2月3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解析: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2月3日地球离开近日点(1月初)1个多月,故靠近乙处。答案:(1)A(2)B,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4.四季划分,5.五带划分,2.计算昼夜长短常用的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纬x度上的昼长(夜长)=南纬x度上的夜长(昼长)。,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正午太阳高度角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之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2.当海口(20N)阳光直射井底时,该日()A.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B.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C.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D.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解析:当太阳直射20N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因为当地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无法判定其后的太阳移动轨迹。当地的昼长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才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答案:B,3.(2011湖南联考)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回答(1)~(2)题。,(1)四地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②①③(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A.9小时9分B.10小时42分C.11小时22分D.13小时22分,解析:由昼长的变化规律知,纬度越高,昼长的变化越大,所以四地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④地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为24小时,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差为5小时42分,可以列方程组,不难求出其最短昼长为9小时9分。答案:(1)C(2)A,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直射点位置无关。如下图:,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变化规律(1)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般用等太阳高度线(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线)图来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如右图:,其特征有:①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②以直射点为圆心成同心圆状向外递减。③最外圈的大圆的太阳高度若为0,则为晨昏圈。④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该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均为当日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日影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4)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2010四川文综)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1)~(2)题。,(1)若上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A.15小时~16小时20分B.17小时~19小时20分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2)若上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解析:第(1)题,首先确定正确的曲线。日出时间早晚决定了日照时间长短,从而得出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图中日出时间为0:00,故所在纬度应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而此纬度应在极圈与极点之间,故排除向下弯曲的曲线。又因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故向上弯曲的曲线正确。,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先由图读出40N~50N日出时间为3:50~4:30,得出其昼长为15小时~16小时20分,而40S~50S夜长与40N~50N昼长相等。第(2)题,若图示为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故排除B、C;当北京时间12点时,算出150W为18点,赤道与150W交点位于昏线上。答案:(1)A(2)D,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2.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同,而且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24小时。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4.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1.读世界某区域图,某日城市①(48W,16S)的白昼时间为12小时40分钟。据此回答(1)~(2)题。,(1)该日城市①与②(0,78W)日出时间相差()A.2小时B.2小时20分钟C.1小时D.3小时40分钟(2)居住在城市①的某人,该日上午8:00出发,坐4小时飞机到达城市②,将停留几天。此人这一天经历的白昼时间应为()A.14小时20分钟B.12小时C.12小时40分钟D.11小时40分钟,解析:城市①②位于南美洲。城市①(48W,16S)与城市②(0,78W)经度相差30,城市②在赤道上。第(1)题,城市①的经度为48W,城市②的经度为78W,所以城市①的地方时比城市②的地方时早2小时。城市②位于赤道上,日出时间为6时(地方时);城市①的白昼时间为12小时40分,日出时间为5时40分(地方时)。城市①日出时间为5时40分,2小时20分后城市②日出。,第(2)题,此人在城市①时,日出时间为5时40分(地方时),此时城市②为3时40分。上午8:00起飞,这时城市②的地方时为6:00,已天亮,飞行均在白昼时间。到达城市②后,至下午18时日落。故他所经历的一天白昼时间为:18时-3时40分=14小时20分。答案:(1)B(2)A,(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丙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位于北半球;又由于12月22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小,故甲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乙、丁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位于南半球;又由于6月22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丁地,故乙地的纬度低于丁地。,乙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故乙地的纬度比丙地低。丁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比甲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故丁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低于甲地。因此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乙、丙、丁、甲,而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递减。根据前面关于四地所在半球和纬度高低的分析可知第(2)题的答案。答案:(1)B(2)D,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也可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要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2.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半球热带D.南半球热带(2)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C.气温最高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解析:第(1)题,该地一年内能有两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90,因此其位于热带;再根据这两次最大值出现于12月22日前后可知它位于南半球。第(2)题,图中的C处表示这一天太阳直射在C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因此正午时旗杆的影子最短,长度为零。,此时太阳并非直射在一年中的最南位置,因此该地的黑夜并非最短;南半球一个地方气温的最高值陆地上一般出现在1月,而非图示时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答案:(1)D(2)B,1.(2010浙江文综)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A.3N~3SB.6N~17.5NC.3N~17.5N或3S~17.5SD.17.5S~23.5S或17.5N~23.5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别来判断某地的纬度范围,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中看出,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照射时,二者在该地基本呈对称分布;如果是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时太阳光线呈直射状,与图示不符,同理,如果是南回归线上,亦是如此,显然选项D错误。,而选项B、C之间的纬度差值显然也不符合题意。况且当角α、β之差小于6,M点的纬度范围只能是3N~3S。故选A。答案:A,(2010安徽文综)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下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高程为96m。完成2~3题。,2.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A.二层西部B.四层东部C.五层西部D.七层东部,解析:据图且依材料: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判断图示时刻为当地正午,并由甲地日影朝向正北方向,判断该地为北半球。隔25小时后,为11月23日13时,太阳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太阳高度降低,故楼影向东北方向移动,且楼影变长,故选B。答案:B,3.此后一个月内()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B.广东省进入雨季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D.云南省昼短夜长解析:11月22日以后一个月,仍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云南省昼短夜长。北半球夏半年,法国冷饮畅销,广东省进入雨季。澳大利亚播种季节为北半球春季。答案:D,(2010福建文综)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完成4~5题。4.世博会开幕时,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A.开普敦(1832′E)B.伦敦(经度0)C.惠灵顿(17446′E)D.布宜诺斯艾利斯(5824′W),解析:P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即P位于极圈内。P点盛行东南风,则推出P位于南极圈内。4月30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则P点地方时为12时。据图中信息可知:120E地方时为20时。根据地方时计算方法可算出P点所在经度应为0。答案:B,5.在世博会期间,P点移动方向是()A.先向北,后向南B.先向南,后向北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解析:3月21日~6月22日P点自南极点向北移动到极圈位置;6月22日~9月23日,P点从南极圈向南移动到南极点位置;9月23日~12月22日,P点从南极点向北移动到极圈位置;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P点从南极圈向南移动到南极点位置。答案:C,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地理一轮湘教版课时全程讲解课件:必修1 第一章 第五讲ppt课件 地理 一轮 湘教版 课时 全程 讲解 课件 必修 第五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51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