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 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小草 土壤 小动物 教后记: 1.2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 1、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 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 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 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 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 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 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 分组讨论 (2) 大组交流 (3) 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 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 实验册 板书设计: 1.2了解土壤 沙土 壤土 粘土 教后记: 1.3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 板书设计: 3、肥沃的土壤 腐殖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腐殖质形成的过程 教后记: 1.4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 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 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 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 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 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 完成实验册 板书设计: 1.4土壤的保护 植物生长 北方窑洞 鼹鼠的家 制作陶器 教后记: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2.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 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 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 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 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 讨论,发表意见 2、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 积极发现问题 2、 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板书设计: 2.1果实和种子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教后记: 2.2根和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2、能继续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 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板书设计: 2.2根和茎 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观察茎的作用 教后记: 2.3叶和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过程与方法: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叶得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学准备 桃花(或油菜花)、镊子、放大镜、透明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捡拾、采集一些不同植物的叶子;教师提前为各班准备两盆植株、品种相同的植物,供做对比实验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4、小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就像一个食物加工厂,能够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 5、视频资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读一读: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4、观察、讨论:这些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5、小结:不同植物的叶子大小、颜色、形状、轻重、软硬、质地都不相同,但一般都含有叶片、叶柄两个部分。在某些叶柄的基部还可以看见很小的结构——托叶。 6、既然各种不同植物的叶子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你可以把带来的叶子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7、小组分类活动。 8、汇报交流分类情况。 9、小结:相同、相近品种的植物的叶子在形状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不管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它们在植物的生长中始终起到重要的作用。 10、植物叶子的作用: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1)如何设计实验? (2)需要哪些材料? (3)准备如何研究? 3、利用电子幻灯片作方法指导 4、介绍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 预测:两个星期以后,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豆苗为什么会这样生长?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 雄蕊 花药 柱头 花丝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自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异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依靠外力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大部分的花既可以自花传粉又可以异花传粉。 3、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4、交流: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 5、讨论:虫媒花和风媒花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6、视频:植物如何传粉? 7、拓展: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叶和花 制造花粉 接受花粉 保护未开的花 吸引昆虫 教后记: 2.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教学过程: 1、 引入: (1) 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2) 生回答 (3) 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 新授: (1) 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 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C:大组交流。 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 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 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作业: 1、 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 完成实验册 板书设计: 2.4植物和我们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教后记: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2·1·c·n·j·y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www-2-1-cnjy-com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出处:21教育名师】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3.1认识固体 研究固体的性质 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后记: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板书设计: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教后记: 3.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板书设计: 3.3认识液体 液体 天平 水 教后记: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板书设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食用油 水 蜂蜜 教后记: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 (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 )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板书设计: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借物漂浮 减轻自身重量 水中加盐 教后记: 2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5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