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表格式.doc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表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表格式.doc(9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 数 学 教 案 (六年级下册) 执教者:李长兴 二○一二年二月 小学六年数学下册教案 负 数 教学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确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重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负数与正数的关系。 教学关键:借助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负数与正数是具有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关系。 教学时间数:3课时 1、 认识负数…………………………………1课时 2、 3、 比较大小…………………………………1课时 4、 5、 单元测试…………………………………1课时 教出时间 第 1 周 星期 1 总课时 1 课 题 认识负数 教 学 目 的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 2、能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认识负数 理争负数的含义 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说说对温度的认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负数 板书课题:负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课本的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道什么? (2)组内交流,讨论 (3)教师简要说明 1) “°”表示度 2) “℃”表示摄氏度 3) 零下16℃用“-16℃表示 “-”是负号,表示比0℃低 4) “16℃用”+16℃表示 “+”是正号,表示比0℃高 2、教学(例2) (1)出示银行存折,观察存折中的数据 (2)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3、认识负数 (1)什么是负数 (2)什么是正数 (3)关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1~3 2、全班交流,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1 周 星期 2 总课时 2 课 题 比较大小 教 学 目 的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数轴上的数的排列规则 2、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能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负数大小的比较 负数大小的比较 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检查复习 1、什么是负数? 2、读一读,填一填 -8 +10 -0.5 120 300 -7/9 -12.5 -25/11 正数 负数 3、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指导学生看例题情境图 问题一:如果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1)学生尝试画直线表示 (2)教师启发,引导 问题二:在数轴上表示出-15,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 (1)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板书配合说明。 (2)如果从-2处到2处应如何运动? 2、教学(例4) 指导学生看课本情境图。 (1)说一说从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2)读一读其中各数 (3)把这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填在表中。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气温 第二课时 负数练习 一、 填空。 1、某地一天最低气温是零下八摄氏度,应写作( )。 2、在0.5,-3,+90%,12,0,- 这几个数中,正数有( ),负数有( ),(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4.05读作( ),负四分之三写作( ) 4、向东走9m记作+9m,那么-7m表示( ),0m表示( ) 5、银行存折上的“2000.00”表示存入2000元,那么“-500.00”表示( ) 6、在数轴上,从左往右的顺序就是数从( )到( )的顺序。 7、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而正数都比0( ),负数都比正数( )。 8、一包盐上标:净重(500 + 5)克,表示这包盐最重是( )克,最少有( )克。 9、大于-3而小于2之间有( )整数,他们分别是( )。 10、在数轴上,-2在-5的( )边。 二、在○里填上“>”、“<”、或“=” -3○1 -5○-6 -1、5○- -○0 0○5% 三、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2.5 +3 25% -1 0 四、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经停靠丫载客数量记录如下表: 起点站 A站 B站 C站 D站 E站 上车/人 +15 +10 +3 +5 0 +1 … 下车/人 -2 0 -4 -3 -6 … 1、从起点站到E站中( )站没人上车,( )站没人下车。 2、公共汽车从C站开出时车上有多少人?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5 课 题 单元测试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单元的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进行各种练习 课 型 检测 教 具 试卷 一、填一填: 1、某旅游景区白天平均温度是零上22℃,记作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4℃,记作 ℃。 2、如果+15分表示比平均分高15分,那么比平均分低8分应记作 。 3、-1 22 -3.4 100 -45 45 0 4/7 +69.5 -17/3 -0.02 +1.01 -51/100 +1/10 正数 负数 二、在数轴上描出各数 -2 -1/2 5 -3.5 -1/5 3 三、比较大小 -6○0.6 -9○9 0○-2 7/8○-8/7 1○-1 -3/4○-1/2 -1/9○-1/8 -0.2○0.2 0.05○-0.01 四、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一班0分;二班+20分;三班-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说他们答第四题的得分情况 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 这观察,设计和掉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在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教学重点: 1、 圆柱体积,表面积计算 2、 圆锥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 利用教具,学具进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时数:13课时 课时安排:1、圆柱…………………………..7课时 2、圆锥…………………………..3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6 课 题 圆柱的认识 教 学 目 的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 2、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立体图形——圆柱 教师板书:圆柱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画面,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观察圆柱,弄清各部分名称。 (1)什么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叫圆柱的高? 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 5、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6、操作实验 (1)圆柱侧面剪开,展开出现长方形。 (2)将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原来的圆柱形。 (3)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1~4题 2、全班交流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7 课 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表面积的计算 侧面积的含义与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利用教具,学具演示,弄清侧面积与圆的关系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同时让学生拿着圆柱摸一摸它的表面积。 (2)你想应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学生说明计算表面积方法 ②教师演示教具配合说明。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你会计算吗? ①学生回顾侧面形状以及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②教师教具演示配合说明 ③板书推导过程 3、尝试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5~8题 2、集体交流,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8 课 题 解决问题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判断实际物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真观察实际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2、一个圆柱的直径20厘米,主30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3、一个圆柱直径5厘米,高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指名读题 (2)出示教具——纸制帽子 (3)引发提问: ①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 ②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4)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5)汇报计算情况 板书: ①帽子的侧面积 3.14×2×28=1758.4(cm²) ②帽子的底面积 3.14×(20÷2)²=314(cm²) ③帽子的表面积 1758.4+314=2072.4≈2080(cm²) 答:至少需要用2080cm²面料 三、巩固练习 1、一种圆柱形流水管…… (1)说说对题的理解及解题思路 (2)列式计算 2、完成练习二的9~20题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柱的体积 教 学 目 的 1、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圆柱体积的计算 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长方体体积怎样求?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推导过程 (2)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 (3)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观察,操作后你能说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吗? (5)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6)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三、巩固练习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柱的体积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利用圆柱的高和半径,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求体积。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说一说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描述公式推导的过程。 2、口头列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1.2m²,高5m (2)底面积是48cm²,高20cm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能不能计算圆柱的体积?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2、教学(例6) (1)出示课文例题的内容 (2)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尝试列式解答 (4)汇报交流:教师整理并板书计算过程: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² 杯子的容积: 50.24×10 3、练一练: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你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三25 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柱体积(或容积)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基础练习 1、说说圆柱体积的公式? 2、计算圆柱体积需要几个已知条件?可以是什么? 3、算一算 (1)底面积是35cm²,高10cm (2)底面半径是5cm,高6cm (3)底面直径是80dm,高15dm (4)底面周长是25.12m,高5m 二、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的6~11题 1、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说一说 ①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 ②计算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第7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说说解题步骤 3、第8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列算式,并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第9~11题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练习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圆柱表面和体积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熟练掌握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 (1)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4)计算圆柱体积需要什么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 问题 底面积 高 体 积 底面半径 高 底面直径 高 底面周长 高 2、算一算 (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50.24cm²,底面积是12.56cm²,它的表面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圆柱的表面积与求体积有什么区别? 二、综合练习 1、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做一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一个圆柱体积是94.2立方厘米,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第9~11题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锥的认识 教 学 目 的 1、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测量圆锥的高,了解圆锥的侧面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圆锥的特征 认识圆锥的高 通过操作活动,测量圆锥的高,在活动中找到圆锥的高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提问: (1)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2、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物体(出示实物模型)叫圆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实物教具,摸一摸看一看,圆锥与圆柱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后板书 顶点:(1个) 侧面:(1面) 面: 底面:(圆) 2、认识圆锥的高 (1)学生观察圆锥实物,指出高 (2)教师说明: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测量圆锥圆 3、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把自己做的圆锥的侧面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 (2)测量自制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1、2题 2、集体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锥的体积 教 学 目 的 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圆锥体积的计算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经历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说说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2、圆锥的特征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课 1、实验活动 (1)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2)教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看看倒了几次才能倒满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3)你从发现的规律中知道了什么? (4)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V=1/3sh 2、 教学(例3) (1) 认真审题,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 学生尝试计算 (3) 汇报交流 沙堆底面积:3.14×(4/2)²=12.56(m²) 沙堆的体积:1/3×12.56×1.2=5.024 ≈5.02(cm³) 答:略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的第3~8题 1、 第3题独立计算后与同学交流 2、 第4~8题独立完成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圆锥的体积 教 学 目 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过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圆锥体积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熟练运用圆锥体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基本练习 1、说说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 教师板书: 前提条件:等底等高 二、指导练习 1、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9.42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40千克,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 引导提问: (1) 这个麦堆是什么形状? (2) 小麦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3) 你想怎样解决问题? (4) 你想怎样列式计算? 底面半径:9.42÷3.14÷2=1.5(米) 底面积:3.14×1.5²=7.065(立方米) 体积:1/3×7.065×1.2=2.826(立方米) 小麦重量:740×2.826=2091.24(千克) 2、求圆锥的高要知道什么条件? 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整理和复习 教 学 目 的 1、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圆柱、圆锥的关系,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 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知识梳理 1、特征:认真观察课本中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表面积和体积 (1)圆柱:侧面积,表面积怎样计算 (2)圆柱,圆锥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算一算,填一填 (1)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 过程要求: a) 独立计算,将结果填在表中 b) 与同桌交流,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c) 全班交流 (2)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a)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b) 依据题中的有关数据列式计算 c) 汇报结果 二、巩固与应用 完成课本练习五的1~6 1、 第1题: (1)说每个图是怎样展开的? (2)在图上标出圆柱的高 2、依次完成其它各题。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整理和复习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 重 点 难 点 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引导练习 1、一个圆柱形有盖玻璃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20厘米,高是20厘米,如果装满水可装水多少升? 引导提问: (1)求可装水多少升就是求什么? (2)玻璃杯是什么形状的?如何计算玻璃杯容积? (3)在计算过程中注意什么? (4)尝试计算 2、一根钢管,外直径4分米,内直径3分米,长2.5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引导提问: (1)钢管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2)这里的重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要先求什么?怎么求? (4)钢管是什么形状,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5)学生尝试计算 二、综合练习 1、把一个底面直径9厘米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体积相差37.68立方厘米,已知圆柱的底面积28.26平方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 圆柱与圆锥练习 一、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物体中,( )的形状是圆柱。 A、 B、 C、 D、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6dm3,它的底面积是18dm2,它的高是 ( )dm。 A、 B、2 C、6 D、18 3、下面( )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单位:cm) 4、下面( )杯中的饮料最多。 5、一个圆锥有( )条高,一个圆柱有( )条高。 A、一 B、二 C、三 D、无数条 6、如图:这个杯子( )装下3000ml牛奶。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二、判断对错。 ( )1、圆柱的体积一般比它的表面积大。 ( )2、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体积也相等。 ( )3、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 )4、“做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 )5、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三、想一想,连一连。 四、填一填。 1、2.8立方米=( )立方分米 6000毫升=( ) 30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平方米4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它的底面积是( )cm2,侧面积是( )cm2,体积是( )cm3。 3、用一张长4.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制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最多是( )平方分米。(接口处不计)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76cm3,圆 柱的体积是( )cm3。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cm,它的体积是( )cm3。 五、求下面图形的体积。(单位:厘米) 六、解决问题。 1、⑴制作这个薯片筒的侧面标签,需要多大面积的纸? ⑵这个薯片筒的体积是多少? 2、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3、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2米。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图,先将甲容器注满水,再将水倒入乙容器,这时乙容器中的水有多高?(单位:厘米) 5、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如右图)削成一个圆锥。 ⑴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⑵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七、拓展应用。 某种饮料罐的形状为圆柱形,底面直径是7cm,高是12cm。将24罐这种饮料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入箱内,这个纸箱的长、宽、高至少各是多少厘米?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单元检测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单元的检测,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能运肜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类问题 课 型 检测 教 具 试卷 一、判断题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 2、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 3、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 4、两个圆柱的同积相等,体积也相等( ) 二、选择题 1、将一个圆锥的高扩大6倍,底面积不变,那么圆锥的体积扩大 ( ) A、6倍 B、3倍 C、2倍 2、做一段圆柱形烟囱,如果要计算所需铁皮,是求圆柱的( ) A、表面积 B、侧面积 C、容积 3、圆柱体体积不变,如果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应该( ) A、扩大2倍 B、缩小2倍 C、缩小4倍 4、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 ) A、1/3 B、2/3 C、1/2 三、算一算 1、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10分米,高20分米 (1)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12cm,高6cm,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平径是25cm,高50cm,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近似于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12.56m,高1.2m,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40千克,这堆小麦约多少千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课后记 比 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时数:18课时 课时安排: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 3、 比例的应用…………………………………….5课时 4、 整理和复习…………………………………….4课时 5、 单元测试……………………………………….1课时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比例的意义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2、 用下面的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4)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5)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解比例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解比例 解比例的方法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3、 导入: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4、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练习 1、练习六的7~13题 2、班上交流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正比例意义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学 目 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反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说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观察后你又有什么发现?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4、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6、你还有什么疑问? 7、小结成反比例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七的第6~15题 1、第1题: (1)读题,说说表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2)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2、其它各题同上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的木瓜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 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 数 50 25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的哪一个量不变? ④每箱的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2、正、反比例的意义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教 学 目 的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等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 区别正、反比例 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复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烽和钱数 5、圆的面积与半径 6、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二、指导练习 1、出示表一: 路程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 1 2 4 5 8 出示表二: 速度 120 90 60 40 30 时间 3 4 6 9 12 (1)说一说:从表一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2、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方法是什么?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正比例、反比例综合练习 教 学 目 的 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掌握成正、反比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区别正、反比例 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的关系? 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式? 3、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什么叫做反比例的关系? 4、怎样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关系式? 5、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关说明理由。 (1)每包书中的册数相同,包数和总册数 (2)全班的学生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3)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4)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一个单位食堂每天吃大米的数量,吃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吃的天数 1 2 3 4 5 6 …… 大米总量 50 100 150 200 250 300 …… 表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成( )关系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比例尺 教 学 目 的 1、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比例尺的意义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地图 (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准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本插图 (2)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认数值比例尺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线段比例尺 (1)看课文插图找到比例尺 (2)说明 是线段比例尺 (3)比例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解决问题 教 学 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求实际面积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体设计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尺? 2、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看课本插图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汇报解答情况 ①用方程解 ②用算术解 2、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班上汇报,交流 图上的长=80×1/1000=0.08(m) 0.08m=8cm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的4~10题 (1)独立完成 (2)班上交流,集体订正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 学 目 的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在或缩小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揭示课题 1、你见过课文插图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3)说说放大后图表的边长 (4)画一画 2、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说一说:按2:1放大意思 (2)各自尝试画图 (3)展示学生作品 3、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如果把放大后的两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2)学生尝试画 (3)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课后记 教出时间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步 骤 个体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的速度一定……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 (3)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看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3)与算术解比较 2、教学(例6) (1)看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4)设未知数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六年级 数学教案 下册 表格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7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