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0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0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0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0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安庆模拟)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措施( ) A.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B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苏俄工业化是1928年开展,故C错误;材料信息“……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表明并未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2.(2016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C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苏俄尚未实行计划体制,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3.(2016汉中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导学号:02792112】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D 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 4.(2016甘肃一诊)《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恢复社会经济 C.缓和工农矛盾 D.发展马克思主义 A 题干中提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说明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农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5.(2016宜春一模)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 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B 材料“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与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受到广大农民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不符,故A、D两项错误;材料否定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正确;由上所述,这种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 6.(2016凉山二诊)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D 表中数据德国相对其他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三个方面都不是最大的,由此不能说明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仅呈现六个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不能由此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1933年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六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7.(2016滨州模拟)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导学号:02792113】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B 材料中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挽救经济,已不再是自由放任,故A项错误;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收购农产品、兴办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有限的,没有对工业采取直接的措施,政府支出数额有限,故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后才提出的,故C项错误;政府有限的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D项错误。] 8.(2016宜春一模)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材料中的社会保障计划与政府机构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计划本身属于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但题干问的是这一计划的目的,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可知,新政可以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9.(2016河北名校模拟)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C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安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可知该学者强调罗斯福新政调整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未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10.(2016南京、盐城模拟)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 【导学号:02792114】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D 根据材料“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它”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物理学,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的“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 11.(2016北京平谷区一模)20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 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 C 报纸和杂志产生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铁路和飞机是交通工具,不属于信息传播媒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期”及材料对事物的描述可知,促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电视,故C项正确;网络产生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6乌鲁木齐二诊)艾瑞克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能够体现“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的艺术流派是(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D 新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17世纪,倡导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其艺术作品中有浓郁的人文主义倾向,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于18、19世纪,与材料“20世纪”不符,故B、C两项错误;现代主义应用夸张怪诞的手法,反映人内心的苦闷、迷惘、虚无的精神创伤,与材料“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相符,故D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2792115】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材料二 20世纪20至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根本原因。(9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可知,当时在旧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经济模式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第(2)问,根据材料二“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可以归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第二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是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第(4)问可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处理好民生问题等角度回答。 【答案】 (1)政策:自由放任政策。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3)措施: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原因: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启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改革完善;需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要处理好民生问题,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2016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2分) 【解析】 由材料一、二可知,1953~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结合两国的经济政策回答“原因”;1957~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结合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经济政策失误回答“原因”。 【答案】 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0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限时 集训 10 部分 现代 二战 结束 世界 文明 创新 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78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