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答题规范 题型3 原因分析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答题规范 题型3 原因分析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答题规范 题型3 原因分析类(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题型3 原因分析类 【题型解读】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典 型 例 题 1.(2016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图1)及图中“②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②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该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终年受________控制。(3分) (2)比较图1中③地和④地冬季气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3分) 阅 卷 现 场 阅卷展示 标准答案 (1)乳畜业 终年温和多雨 西风带 (2)③地气温高。 ③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④地距海远,地势高。 名师点评 1.西欧的农业因多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以乳畜业为主,气候特征应该是“终年温和多雨”,而不是答气候类型。答非所问是考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果写成“温带海洋气候”,丢失了一个字,地理学科的关键词里出现错误,是不得分的。 2.比较时应先明确哪个地点的气温高或者哪个地点的气温低,然后才能分析其原因。分析对比两地差异原因时,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两个地点的相应特征都对比着说出来,如果两地的差异相反,也可以明确说出其中一个地点的特征,如果两地的特征各不相同,又不是相反关系,则需要分别说明两个地点的各种特征,否则会丢失一半的分数。 3.该考生最后加了一个要点④纬度低,结果加错了。因为④纬度低是事实,但与自己的答案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纯属画蛇添足。所以回答理由、原因的时候,一定要能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能自相矛盾。 典 型 例 题 2.(2016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洛杉矶市(34N,118W)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20世纪40年代初,该市汽车拥有量达250万辆之多。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时有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4分) 阅 卷 现 场 阅卷展示 标准答案 汽车拥有量大,尾气排放多;地形较封闭,不利于废气扩散;多逆温现象,阻碍气流扩散;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 名师点评 1.该考生只写了两个要点,要点缺失较多。 2.该地三面环山,如同谷地地形,根据山谷风原理,一般只有夜间才会形成逆温,但洛杉矶夏季白天也可以形成逆温,只是原理不同于热力环流的山谷风。沿岸是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作用显著;高空是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东侧,盛行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增温,与近地面的较冷空气配合,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强大而持久的逆温层犹如盖子一样锁住了地面的空气,使大气污染物不能上升到越过山脉的高度,造成了洛杉矶的污染。 3.太阳紫外线强烈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基本条件,不能缺少。 4.总体来看,该生对光化学烟雾的成因理解不到位,要点组织不全面。 典 型 例 题 3. (2016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材料二 贵州省拥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贫困人口623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比重较高的省份。根据“十三五”规划,贵州省拟通过易地搬迁实现142万贫困人口脱贫,就近相对集中安置迁出人口。 (1)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4分) (2)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4分) 阅 卷 现 场 阅卷展示 标准答案 (1)崩塌。可溶性岩石多,地下溶洞发育;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等。 (2)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等。 名师点评 1.该生认为写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就可以说明地面易于塌陷了,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象解释现象”,没有答出真正的原因。必须继续回答这种“喀斯特地貌”为什么易于塌陷才对。这种情况,不写“喀斯特地貌发育”而只写后面的原因可以得分,但只写“喀斯特地貌发育”却没有后面的内容,不得分。 2.易地搬迁作为脱贫致富的原因,需要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角度回答,该生丢失了社会经济原因。要点不全面。 地理原因 分析要素 实 例 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黄河“地上河” 自然 原因 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植被少,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沙质沉积物多 水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 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升高 人为 原因 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人口多,经济发展快;人口素质偏低,环保意识、节水意识差 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久而久之,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便形成“地上河” 地理事象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量 纬度(同一纬度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天气和气候状况,地势高低和坡向(阴坡、阳坡) 气 温 等温线走向 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与海岸线平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的影响;等温线闭合,若数值中高周低为盆地,反之则为山地或高原 气温年变化 纬度(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下垫面(地形、洋流和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如风向变化) 气温日变化 某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受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少;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 降水 海陆位置(内陆干旱少雨);大气环流(受低气压带、夏季风控制,降水较多);天气系统(锋面、气旋控制多雨,反气旋控制少雨);地形(迎风坡降水多);洋流(暖流增温增湿);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及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人类活动(城市雨岛效应) 盐场 地势平坦的泥质海滩;气温高;风力大;晴天多 渔场分布 海水深度(大陆架海域,海水浅,阳光充足);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入海河流带来营养盐类 山地垂直带谱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二是山地的海拔。另外,同一带谱的高度还应考虑是阳坡还是阴坡 雪线高度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多少 人口迁移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等),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国家政策,交通通信的发展,政治中心的改变,战争。此外还有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文化差异、环境等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 历史因素(城市早期的利用方式会对以后的功能分区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收入的高低、政策因素 区域环境、 灾害问题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生态问题成因 自然原因:地形因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气候因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因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植被因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因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文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水资源短缺 自然原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多,用水量大增;人类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降低 洪涝灾 害发生 的成因 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长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等。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土壤次生盐碱化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势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1.下图为某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说明原因。 (2)描述乙地的天气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 (1)甲乙两地相比,乙地的风力较大。原因:甲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且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2)乙地天气状况:大风、降温,沙尘漫天。原因:经历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时为该地的春季,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而冷锋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沙尘天气。 解析 第(1)题,据图看出,甲地位于高压中心处,等压线稀疏;乙地所在处等压线密集。第(2)题,图中显示,乙地刚经历了冷锋过境,且位于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内,该气象灾害应是沙尘暴,因此乙地出现沙尘天气。 2.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读“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 (2)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图中丙、丁聚落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 (1)甲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受到沿岸寒流影响;乙地沙漠则因为处于内陆,且受到周边高原的阻挡,水汽难以进入。 (2)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发展潜力(前途)大。原因: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而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水源不足;且丁聚落有交通线路经过。-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答题规范 题型3 原因分析类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答题 规范 题型 原因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840022.html